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八届:从戒律看原始僧团的管理体制(济群法师)

  【八届】从戒律看原始僧团的管理体制

  济群法师

  净慧大和尚连续举办生活禅夏令营,我非常乐意随喜,并且赞叹,我今天要和大家讲的题目是《从戒律看原始僧团的管理体制》。大家听到这个题目,可得会觉得这是个很学术性的、很专业的,是跟大家现实生活关系不大的一个问题。可是根据我个人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我发现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并且是个现实的问题,同时也是和大家的生活、人生关系很密切的一个问题。

  我为什么要讲管理体制、管理制度呢?因为我感觉到一种良好的政治管理制度,它是保证一个社会健康发展和保证社会大众幸福的重要因素。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历史之所以战争连年不断,是不是跟政治制度有关系呢?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是君主专制的制度,是天下为家,谁要拥有皇帝地位,谁就拥有天下,整个天下都属于你所有。中国有句古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皇帝有这么大的权力,这么高的地位,实在太吸引、诱惑人了。而对于普通的老百姓,无论你怎么经营、赚钱,最多也就象美国现代的比尔·盖茨,拥有几百亿的资产就了不得。但比起古代帝王,根本是算不上什么的。正是这样一种封建专制的集权,才使得各个朝代,人人都在窥视、争夺着这样一种权力。这样的争夺,导致中国历史上的战争连绵不断,今天是刘家的天下,明天又是李家的天下。可见,一种政治制度对社会的健康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民主制度跟封建专制完全不同。我这几年经常去澳州,看后很有感触,在这样一个民主制度的政治环境里,人们能够享受到一种自由、平等的生活。比如说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老百姓和总统之间是平等的,老百姓同政府也是平等的。在澳州,这种例子比比皆是。例如,政府想做一项工程计划,对一个沙滩做些改变,如果老百姓提出反对的话,那么政府就不可以实施。在南澳有个地方,公共汽车已沿用了一百多年,政府想换成现代化的交通工具,而老百姓反对,觉得古色古香要保留,那么政府只好取消计划。假如一个人开车,可能是超速了,被拍摄了下来,但开车人不服气,说自己没有超速,于是请律师调查,发现警察所用的照相器材是试用期产品,而试用期的产品质量是没有保证的,这样警察将会输掉官司,开车人就不会被惩罚。在澳州,老百姓可以随时监督政府,甚至反对总统。澳州的福利制度非常好,政府能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所以我感觉一种良好的社会制度,对社会的健康发展和民众的幸福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今天主要讲的是佛教的制度,佛教的僧团我们可以把它当做一个王国来看待,可以称为佛教的王国。释迦牟尼所创立的这个王国,是独立于世俗之外的一种体制,他怎样建立和管理这样一个王国呢?

  我们今天的人,一说到戒律清规,总觉得是过时的,这是和我们对戒律的无知相关连的。佛教的戒律,在中国尤其是唐代禅宗兴起之后,没有非常认真地实行过,丛林里清规取代了戒律。戒律是民主的、法制的一种制度;清规比较偏向于人制。根据戒律所建立起来的佛教僧团是没有行政机构的,是一个无政府的僧团;根据清规所建立的僧团,是一个非常完整的行政机构。可以这么讲,中国佛教的清规制度多多少少受到中国古代封建君主制度的影响。根据清规所建立的丛林,就是十方丛林,中国佛教除了十方丛林之外,还有子孙寺庙。十方丛林还是一种民主的选择,而子孙寺庙跟封建君主制度更接近些,是师父传给徒弟,徒弟再传给徒弟,这样代代相传的。十方丛林基本上是属于公有制,子孙寺庙则比较偏向私有制。目前海外的许多道场都是子孙寺庙,如佛光山、法鼓山等就比较典型。不同的管理体制对佛教僧团的健康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对僧人的修行解脱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释迦佛制戒是为了僧人修行解脱服务的。私有制寺庙的优点是对事业的发展很有好处,一个人在道场里,可以连续几十年当住持,在寺院里有一贯性,手下弟子可以帮助他完成事业,但对个人的修行解脱却多多少少会带来一些障碍,因为他要长期从事事务管理,就没有时间退下来修行,从解脱上看是有一定的弊病。

  我今天主要讲的是从戒律来看原始僧团的管理。戒律所设定的这样一种管理体制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以为过时了。相反,它是非常契合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管理体制,它是属于一种民主的管理体制。下面我准备从公有制、平等、民主、法制、自由、如法的僧团这几个方面进行演讲。

  一、公有制

  根据戒律所制定的僧团,是属于公有制的。公有制是相对私有制而言的,公有制和私有制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私有制的特点是国家的财产大多数由私人占有,而公有制社会是由国家占有,私人只有简单的生活用品。资本主义社会财产是私人占有的社会,而社会主义社会是以公有制为主。目前世界上以私有制为主体的社会普遍存在,这主要是跟我们人自身有关系,私有制比较符合人性,自私是人性的一个最大特点。人类有私心,对财产的占有欲导致了世界上种种罪恶的产生,象第二次世界大战等都是和私有制有关系的。很多西方哲学家们认识到,私有制是人类罪恶的根源,私有制给人类带来种种弊端,相继提出了很多公有制社会的概念。例如莫尔提出的“乌托邦”,康帕内拉提出的“太阳城”,马克思提出的“共产社会”等等。共产社会的思想有点象佛教讲的净土,当然,离净土还差得很远。

  在现实社会中,共产社会只能作为理想的存在,没有办法作为一种现实的存在。可是在佛教的僧团里,这样一种公有制的社会是曾经存在的,而在现代的僧团里,象中国的丛林,多多少少也还是属于一种公有制的社会,虽然并不很严格。我认为佛教的僧团就是一个公有制的社会,这可以从三个方面体现出来。

  (1)出家是打破私有制

  出家是相对在家而言,我们知道在家人是过着一种强烈占有的生活,每个人基本上都是生活在一个强烈的自我中。从小到大,从读书上学、找工作,到成家立业,基本上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为了吃好、喝好、穿好、住好,我们不断的努力。我们人生就是在不断的追求和占有中度过的。我们对感情的占有,对亲人的占有,对家庭、财富、人际关系的占有等等。从没有到有,有了之后还要进行不断的比较,我要和你比吃、比穿、比住、比汽车、比电脑等,一切都希望我的比你的要好、要强。有比较就有竞争,从小孩在校读书就开始竞争,在班上要争取前几名,拿奖学金。开公司、办商店,竞争就更厉害了,在一个家庭里几个儿子、媳妇之间也要竞争,还有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总之,人在自我的支配下,对世俗的一切都充满着竞争,充满着占有,充满着比较。

  从我执出发,人就会产生种种烦恼,西方哲学家讲的私有制是罪恶的根源,这符合佛教认为的人类烦恼是以我执为根源的。人类由于我执而产生贪心、嗔恨心,我喜欢的就贪,我讨厌的就嗔,贪心、嗔心导致种种世间的犯罪活动。佛教把人类的罪恶活动归纳为四种,即“杀、盗、淫、妄”。我们会因贪心而杀生,你想吃好吃的东西,改换下口味,去杀猪、鸡、鱼,这就是杀生。大一点就是谋财害命,看到人家有钱,想继承某人的遗产,当利用正当的途径得不到时,就采用谋财害命的手段。再大一点,为了争夺土地,争夺石油,就引发大规模的战争。这些都是因贪心、杀业而造成的。贪心还会造成偷盗、抢劫,不是你跟他有什么意见、仇恨,而是你喜欢,实实在在地喜欢和需要他的东西,于是发生偷盗行为。还有邪淫,你看上的女孩子,而她并不喜欢你,就采取非法的手段邪淫,或者是不能通过正当的途径结婚,那只好搞婚外恋,金屋藏娇或者红杏出墙,据说现在这种现象比较普遍。贪心引起的妄语可以说比比皆是,都讲做生意说真话不容易赚到钱。人类以我执为基础,在嗔恨心的支配下,同样会产生杀、盗、淫、妄。你得罪了我,让我不高兴,你伤害了我的自尊心,我就要报复,象武侠小说里描写的那些侠士们。我曾问一些人武侠小说里写了些什么东西?请他们用最简单的两个字作一归纳,结果都没能很好地归纳。我告诉他们就两个字,是“爱”和“恨”,每部武侠小说都围绕爱和恨。这两个缺一不可,光是爱,便是言情小说,看起来软绵绵的没有味道;光是恨,打来打去,没有一点感情的东西在里面纠葛一下,感觉也没有。所以小说家抓住了人们的这种心理,围绕着爱和恨两个字而展开,爱的时候,爱得死去活来,恨的时候,恨得势不两立,你死我活。不管是爱、是恨,都要打到你死我不活,否则,就不精彩。那些侠客们为了讲义气,觉得有仇必报才是一个真正的侠客,这是属于他们的道德观念。实质上是由于他们的嗔恨心在支配着,我执是嗔恨心的基础,什么面子、自尊心,都是我执,“大丈夫可杀不可辱”等,都是在我执的前提下造成的种种罪恶行为。

  在家的生活是以私有制、私欲的占有为基础的,出家人的生活就是要打破私有制,摆脱私欲的占有。一个出家人的学佛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从生活上放弃世俗中私俗的占有。一个人在家的时候,有老婆、有儿子、有财富、有地位,还有很复杂的人际关系。当你出家的时候,就要有出离心,要从家里走出来。出家的前提是放弃对一切财富的占有,出家到寺庙就不用带任何东西。不管你在社会中是乞丐还是国王,有钱没钱,一旦出家就意味着这一切统统都结束了。佛陀出家前是一个王子,准备继承国王的地位。他出家的时候,是三更半夜从家里出逃的,当时只带了一个侍从,佛陀让侍从帮他把头发剃掉,将穿戴的金银珠宝和衣服统统带了回去,从此穿上袈裟。严格意义上,印度僧人最早穿的袈裟是由垃圾堆里拾的布片洗干净之后一块一块缝制起来的。出家之后就是要过一种一无所有的生活,要放弃对世俗…

《八届:从戒律看原始僧团的管理体制(济群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