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八屆:從戒律看原始僧團的管理體製(濟群法師)

  【八屆】從戒律看原始僧團的管理體製

  濟群法師

  淨慧大和尚連續舉辦生活禅夏令營,我非常樂意隨喜,並且贊歎,我今天要和大家講的題目是《從戒律看原始僧團的管理體製》。大家聽到這個題目,可得會覺得這是個很學術性的、很專業的,是跟大家現實生活關系不大的一個問題。可是根據我個人對這個問題的研究,我發現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並且是個現實的問題,同時也是和大家的生活、人生關系很密切的一個問題。

  我爲什麼要講管理體製、管理製度呢?因爲我感覺到一種良好的政治管理製度,它是保證一個社會健康發展和保證社會大衆幸福的重要因素。中國古代幾千年的曆史之所以戰爭連年不斷,是不是跟政治製度有關系呢?我們知道中國古代是君主專製的製度,是天下爲家,誰要擁有皇帝地位,誰就擁有天下,整個天下都屬于你所有。中國有句古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皇帝有這麼大的權力,這麼高的地位,實在太吸引、誘惑人了。而對于普通的老百姓,無論你怎麼經營、賺錢,最多也就象美國現代的比爾·蓋茨,擁有幾百億的資産就了不得。但比起古代帝王,根本是算不上什麼的。正是這樣一種封建專製的集權,才使得各個朝代,人人都在窺視、爭奪著這樣一種權力。這樣的爭奪,導致中國曆史上的戰爭連綿不斷,今天是劉家的天下,明天又是李家的天下。可見,一種政治製度對社會的健康發展有重要的作用。

  民主製度跟封建專製完全不同。我這幾年經常去澳州,看後很有感觸,在這樣一個民主製度的政治環境裏,人們能夠享受到一種自由、平等的生活。比如說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老百姓和總統之間是平等的,老百姓同政府也是平等的。在澳州,這種例子比比皆是。例如,政府想做一項工程計劃,對一個沙灘做些改變,如果老百姓提出反對的話,那麼政府就不可以實施。在南澳有個地方,公共汽車已沿用了一百多年,政府想換成現代化的交通工具,而老百姓反對,覺得古色古香要保留,那麼政府只好取消計劃。假如一個人開車,可能是超速了,被拍攝了下來,但開車人不服氣,說自己沒有超速,于是請律師調查,發現警察所用的照相器材是試用期産品,而試用期的産品質量是沒有保證的,這樣警察將會輸掉官司,開車人就不會被懲罰。在澳州,老百姓可以隨時監督政府,甚至反對總統。澳州的福利製度非常好,政府能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所以我感覺一種良好的社會製度,對社會的健康發展和民衆的幸福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今天主要講的是佛教的製度,佛教的僧團我們可以把它當做一個王國來看待,可以稱爲佛教的王國。釋迦牟尼所創立的這個王國,是獨立于世俗之外的一種體製,他怎樣建立和管理這樣一個王國呢?

  我們今天的人,一說到戒律清規,總覺得是過時的,這是和我們對戒律的無知相關連的。佛教的戒律,在中國尤其是唐代禅宗興起之後,沒有非常認真地實行過,叢林裏清規取代了戒律。戒律是民主的、法製的一種製度;清規比較偏向于人製。根據戒律所建立起來的佛教僧團是沒有行政機構的,是一個無政府的僧團;根據清規所建立的僧團,是一個非常完整的行政機構。可以這麼講,中國佛教的清規製度多多少少受到中國古代封建君主製度的影響。根據清規所建立的叢林,就是十方叢林,中國佛教除了十方叢林之外,還有子孫寺廟。十方叢林還是一種民主的選擇,而子孫寺廟跟封建君主製度更接近些,是師父傳給徒弟,徒弟再傳給徒弟,這樣代代相傳的。十方叢林基本上是屬于公有製,子孫寺廟則比較偏向私有製。目前海外的許多道場都是子孫寺廟,如佛光山、法鼓山等就比較典型。不同的管理體製對佛教僧團的健康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對僧人的修行解脫有非常密切的關系。我們知道,釋迦佛製戒是爲了僧人修行解脫服務的。私有製寺廟的優點是對事業的發展很有好處,一個人在道場裏,可以連續幾十年當住持,在寺院裏有一貫性,手下弟子可以幫助他完成事業,但對個人的修行解脫卻多多少少會帶來一些障礙,因爲他要長期從事事務管理,就沒有時間退下來修行,從解脫上看是有一定的弊病。

  我今天主要講的是從戒律來看原始僧團的管理。戒律所設定的這樣一種管理體製並不是我們所想象的以爲過時了。相反,它是非常契合當今世界最先進的管理體製,它是屬于一種民主的管理體製。下面我准備從公有製、平等、民主、法製、自由、如法的僧團這幾個方面進行演講。

  一、公有製

  根據戒律所製定的僧團,是屬于公有製的。公有製是相對私有製而言的,公有製和私有製是兩種不同的社會製度。私有製的特點是國家的財産大多數由私人占有,而公有製社會是由國家占有,私人只有簡單的生活用品。資本主義社會財産是私人占有的社會,而社會主義社會是以公有製爲主。目前世界上以私有製爲主體的社會普遍存在,這主要是跟我們人自身有關系,私有製比較符合人性,自私是人性的一個最大特點。人類有私心,對財産的占有欲導致了世界上種種罪惡的産生,象第二次世界大戰等都是和私有製有關系的。很多西方哲學家們認識到,私有製是人類罪惡的根源,私有製給人類帶來種種弊端,相繼提出了很多公有製社會的概念。例如莫爾提出的“烏托邦”,康帕內拉提出的“太陽城”,馬克思提出的“共産社會”等等。共産社會的思想有點象佛教講的淨土,當然,離淨土還差得很遠。

  在現實社會中,共産社會只能作爲理想的存在,沒有辦法作爲一種現實的存在。可是在佛教的僧團裏,這樣一種公有製的社會是曾經存在的,而在現代的僧團裏,象中國的叢林,多多少少也還是屬于一種公有製的社會,雖然並不很嚴格。我認爲佛教的僧團就是一個公有製的社會,這可以從叁個方面體現出來。

  (1)出家是打破私有製

  出家是相對在家而言,我們知道在家人是過著一種強烈占有的生活,每個人基本上都是生活在一個強烈的自我中。從小到大,從讀書上學、找工作,到成家立業,基本上都是以自我爲中心,爲了吃好、喝好、穿好、住好,我們不斷的努力。我們人生就是在不斷的追求和占有中度過的。我們對感情的占有,對親人的占有,對家庭、財富、人際關系的占有等等。從沒有到有,有了之後還要進行不斷的比較,我要和你比吃、比穿、比住、比汽車、比電腦等,一切都希望我的比你的要好、要強。有比較就有競爭,從小孩在校讀書就開始競爭,在班上要爭取前幾名,拿獎學金。開公司、辦商店,競爭就更厲害了,在一個家庭裏幾個兒子、媳婦之間也要競爭,還有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競爭。總之,人在自我的支配下,對世俗的一切都充滿著競爭,充滿著占有,充滿著比較。

  從我執出發,人就會産生種種煩惱,西方哲學家講的私有製是罪惡的根源,這符合佛教認爲的人類煩惱是以我執爲根源的。人類由于我執而産生貪心、嗔恨心,我喜歡的就貪,我討厭的就嗔,貪心、嗔心導致種種世間的犯罪活動。佛教把人類的罪惡活動歸納爲四種,即“殺、盜、淫、妄”。我們會因貪心而殺生,你想吃好吃的東西,改換下口味,去殺豬、雞、魚,這就是殺生。大一點就是謀財害命,看到人家有錢,想繼承某人的遺産,當利用正當的途徑得不到時,就采用謀財害命的手段。再大一點,爲了爭奪土地,爭奪石油,就引發大規模的戰爭。這些都是因貪心、殺業而造成的。貪心還會造成偷盜、搶劫,不是你跟他有什麼意見、仇恨,而是你喜歡,實實在在地喜歡和需要他的東西,于是發生偷盜行爲。還有邪淫,你看上的女孩子,而她並不喜歡你,就采取非法的手段邪淫,或者是不能通過正當的途徑結婚,那只好搞婚外戀,金屋藏嬌或者紅杏出牆,據說現在這種現象比較普遍。貪心引起的妄語可以說比比皆是,都講做生意說真話不容易賺到錢。人類以我執爲基礎,在嗔恨心的支配下,同樣會産生殺、盜、淫、妄。你得罪了我,讓我不高興,你傷害了我的自尊心,我就要報複,象武俠小說裏描寫的那些俠士們。我曾問一些人武俠小說裏寫了些什麼東西?請他們用最簡單的兩個字作一歸納,結果都沒能很好地歸納。我告訴他們就兩個字,是“愛”和“恨”,每部武俠小說都圍繞愛和恨。這兩個缺一不可,光是愛,便是言情小說,看起來軟綿綿的沒有味道;光是恨,打來打去,沒有一點感情的東西在裏面糾葛一下,感覺也沒有。所以小說家抓住了人們的這種心理,圍繞著愛和恨兩個字而展開,愛的時候,愛得死去活來,恨的時候,恨得勢不兩立,你死我活。不管是愛、是恨,都要打到你死我不活,否則,就不精彩。那些俠客們爲了講義氣,覺得有仇必報才是一個真正的俠客,這是屬于他們的道德觀念。實質上是由于他們的嗔恨心在支配著,我執是嗔恨心的基礎,什麼面子、自尊心,都是我執,“大丈夫可殺不可辱”等,都是在我執的前提下造成的種種罪惡行爲。

  在家的生活是以私有製、私欲的占有爲基礎的,出家人的生活就是要打破私有製,擺脫私欲的占有。一個出家人的學佛過程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從生活上放棄世俗中私俗的占有。一個人在家的時候,有老婆、有兒子、有財富、有地位,還有很複雜的人際關系。當你出家的時候,就要有出離心,要從家裏走出來。出家的前提是放棄對一切財富的占有,出家到寺廟就不用帶任何東西。不管你在社會中是乞丐還是國王,有錢沒錢,一旦出家就意味著這一切統統都結束了。佛陀出家前是一個王子,准備繼承國王的地位。他出家的時候,是叁更半夜從家裏出逃的,當時只帶了一個侍從,佛陀讓侍從幫他把頭發剃掉,將穿戴的金銀珠寶和衣服統統帶了回去,從此穿上袈裟。嚴格意義上,印度僧人最早穿的袈裟是由垃圾堆裏拾的布片洗幹淨之後一塊一塊縫製起來的。出家之後就是要過一種一無所有的生活,要放棄對世俗…

《八屆:從戒律看原始僧團的管理體製(濟群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