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八屆:從戒律看原始僧團的管理體製(濟群法師)▪P6

  ..續本文上一頁,但他支配不了自己的意志,難以擺脫面臨的狀態。人不是想從某種情感裏跳出來就能夠跳出來的,所以人的意志既是自由的,又是不自由的。這種不自由,不是外在的力量,而是我們自己造成的,是我們長期養成的一種不良習慣,我們沒辦法戰勝它。長期以來,我們的心培養了許多不善的種子,讓他們操縱著我們的心,讓它們支配著我們的心,我們不斷澆灌內心貪的種子、嗔的種子、嫉妒的種子、愛的種子、恨的種子,讓它們成爲我們內心的主人,使我們根本沒有辦法操縱自己。

  學佛修行,就是要戰勝生命裏使我們不自由的這份力量,就要與煩惱、不良習慣等作鬥爭。通過戒律來約束喝酒、抽煙、吸毒、跳舞、看電視等等,用禅定的力量降服內心的煩惱與不良習慣,進一步用智慧把這些使我們不自由的東西斬斷掉。通過戒、定、慧,把影響我們不自由的力量戰勝之後,我們才有可能真正成爲一個自由人,才有可能真正成爲自己的主人。佛法裏常講解脫、自在,只有從造成不自由的影響中解脫出來,才有可能自在,才有可能成爲自由人。

  (2)從簡化的管理體製中得到自由。人生活在團體裏,既可享受各種各樣的權力,但也會帶來一些障礙、不自由。在公司裏上班有許多限製,要完成許多任務,有事要請假,從事領導職務更不自由,領導身份越高可能會越不自由。高官是不可以隨便外出的,要很多人陪同,走到那裏,一大堆攝像機對著,不可以隨便躺在草地上打滾,天氣太熱也不可以穿背心、拖鞋。還要應酬,請客吃飯、送禮、會面,邀請被邀請,單位間的來往,不去也得去,結果弄得很累,很不自由。有時身份、責任、行程要被別人定好,有外賓來了,生病還得出面去接待。在一行政團體任職,表面看權力越多越自由,實際上權力越多可能越不自由,這便是平常所說的“無官一身輕”,一不當官,二不發財,走、坐都很自在。僧人在僧團可以平等享受一些權力,只要不犯戒,一切事情都可作。在僧團裏有一個很簡單的管理體製,出家人基本過著很自由的生活,沒有任何關系,不象大家畢業後,有檔案,戶口大等一大堆,找份工作不容易,不可隨便放棄。出家人就沒有這些問題,出家人很多是沒有戶口的,想住哪,不住哪,這都是很自由的,沒有人幹涉,僧團裏這種簡單的管理體製,給僧人帶來充分的自由權。

  (3)從淡泊物質中得到自由。人在社會上有很多不自由,是與人對物質生活的追求很有關系的。人要生活、要生存,要有經濟、財富,要上班、開公司。一個人幹願意幹的事情,是要有福報的,有多少人是幹不願意幹的事情。如售貨員不願意整天站在那裏,工人不願意八小時在工廠幹活,爲了生存,不得不幹。所以在追求物質財富的過程中,人是很不自由的。爲了賺錢,要討好老板、上司,要做好本職工作,不可以輕離崗位,隨心所欲去辦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人擁有物質,也很不自由,財富特別多的大富翁要考慮生命安全,顧忌黑社會的綁架,希臘船王的女兒希望把自己財産的一半捐獻社會,希望過正常人的生活,所以財富有時也會給人帶來不自由。人有了公司、産業之後,每天還要爲擴張、發展而操勞,整天過得很累,有的吃也吃不好,睡也睡不好。有錢人只是虛榮心上得到一些滿足,往往覺得並不幸福。一個人能吃多少、用多少,錢多了只不過是個數字,隨意花錢並不會使人開心,心情不好、煩惱來時,幹什麼都很別扭、不自由。僧團生活是通過淡泊物質中得到自由,沒有産業便沒有任何負擔,沒有資金可以過著無牽無挂的生活,走到那裏,都不用擔心錢被搶了,也不用擔心股票下跌。在佛陀弟子裏面,有位出身貴族家庭的比丘,原來是個王子,生活在宮殿裏,出家後有一天坐在船上大叫:“開心、開心!快樂、快樂!”別人以爲是神經病,他說我以前在王宮裏,整天很多人保護著,走到那裏都是一堆人,老婆之間爭風吃醋,還有許多繁瑣的行政事務,搞得我很苦、很累,操心得不得了,一點都不自由。現出家之後,一無所有,每天過得非常輕松、快樂,情不自禁地自由、開心!

  我個人的生活也是很自由,出家後覺得越過越好。出家這麼多年,從沒動過要去掙一分錢的念頭。二十多年在寺廟學習、弘法都是自己喜歡做的,沒有人限製我,雖然有時候也很忙,但這種忙是一種自由忙,我想忙就忙,不想忙也沒有大不了的事,這也與我以前從不介入行政有關系。我想去哪裏,國內、國外去弘法都是在一種非常自由的狀態之下,生活基本上是我不管別人,別人也不管我,一直過得很自由,覺得出家特別好。

  (4)從簡單的人我關系中得到自由。中國社會人際關系特別複雜,很多人要把精力放在處理人際關系上,而覺得活得很累。我去澳州發現,他們在處理人際關系上比較簡單,活得就比較輕松。人際關系包括家庭,中國是以家庭爲基本社會,似乎每個人成家生孩子是天經地義的事,是個必然過程,有了家庭之後,可能就會感覺很不自由。一般人都認爲單身漢自由,但由于一種傳統觀念和欲望感情的需要,人類不得不有家庭,有了家庭就有人管著,到哪裏去、幹什麼都會有人管;有了家庭就會有牽挂,走到哪裏都會牽挂家庭,中國人就有回家過年的風俗。沒有辦法做到處處無家處處家,而一個出家人是可以做得到的,出家人沒有對家的牽挂。爲了家庭的幸福,必須付出很大的代價,一切行爲都是爲了家庭幸福服務,違背家庭幸福的行爲是不可做的,所以家庭會給我們帶來極大的不自由。出家人沒有家,不存在由于家庭帶來的不自由,因此出家人道德從解除家庭的束縛中得到自由,這是基本的一點,還要從簡單社會關系中得到自由。出家人相對社會關系較簡單,尤其原始佛教戒律裏規定,出家人在某一個地方居住不可以超過叁個月,原因在于在某一地方住久了,將會對那個地方産生貪著,貪著之後就舍不得離開,舍不得離于就不自由,走到哪裏還會想那個地方,心就不自由。另外,在那個地方居長了,就會對那個地方有感情,有很多的人際關系,就會有束縛,修行上心沒辦法自由自在,所以僧人就是從這種簡單的人際關系中得到自由。

  (5)從解除困惑中得到自由。人由于有許多困惑,使得人在認識上很不自由。我們搞不清楚人從何來?到何處去?到底自己是誰?人到底有沒有命運?人活著的意義是什麼?人在世間中充滿著迷茫,使得我們生活沒有方向,沒有辦法正確了解人生,行爲往往是在一種很盲目、無明狀態的支配下。所以學佛修行就是要通過聞思教義、經論來解除認識上的困惑,在正確認識人生、命運,從解脫自己的困惑之中得到自由。

  (6)從解脫煩惱中得到自由。人由于有了煩惱,所以很不自由。我們的貪、嗔、不良習慣等等煩惱時常操縱我們的內心,操縱我們的行爲。學佛修行就是要解脫煩惱,使內心獲得自由,內心自由了,我們就可以成爲生命中真正的主人。

  總之,佛法所講的自由不僅是在社會的層面,更主要的還要深入我們生命的內在。既要解脫社會給我們造成的束縛,解脫社會給我們帶來的不自由;也要解除生命內在的束縛,由生命內在所造成的種種不自由都要解除。所以,佛教所講的自由是真正的自由、徹底的自由。以上講的五個方面,主要基于西方民主、政治所提出的平等、民主、法製、自由,還有公有製;同時也指出佛教的平等、民主、法製、自由思想比起西方人本思想有哪些深刻之處。過去我們往往覺得佛教製度早就過時了,說到清規戒律早就該扔到曆史的垃圾堆裏,但是通過仔細地研究之後,我們會發現佛教這種民主政治,其實是非常先進的,完全跟時代的政治、思想相應,甚至還可以彌補這個時代理想政治的平等、民主的不足,具有更深刻的內涵。雖然時代不斷發展,科學在不斷進步,但佛法不會過時,相反會得到科學更多的印證,能爲時代思想糾正很多不足,有利于我們社會精神文明的建設以及道德的純淨。所以,我們今天學習佛法,意義是非常重大。

  課堂提問

  問:法律製度在僧團裏是否適用?

  答:在僧團裏面,任何問題都是通過法律來解決的。佛陀製戒,就是讓那些沒有慚愧心、喜歡調皮搗亂的人能夠受到法律的規範,而使另外那些比較有修行、有道心的人更安心地修行。

  問:“在家居士不可以讀戒”,這種說法有什麼根據嗎?

  答:嚴格來講,在家人是不能參加僧團的大衆會議,就象黨員會議,非黨員是不可參加的。從這個前提延伸出來,非比丘是不可以看戒律的。在戒律裏,並沒有明確規定在家居士不可以看戒律。之所以不主張、提倡在家居士看戒律,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出家人戒律是讓出家人來守持的,與在家人沒有關系,在家居士了解、守好在家戒律就行了;二是人都有是非,喜歡去議論別人,你看了出家人的戒律,而你對僧團裏面的情況又不了解,怕你拿著這個標准去衡量出家人,然後産生議論、誹謗,以致造業,倒不如不了解更好些。所以一般主張不看,而出于研究的需要,看了之後也不會犯很大罪。

  問:受戒時候,如何得到戒體?

  答:受戒主要是通過一種如法的羯磨、如法的儀式。現在受戒,通常是授戒和尚把一些重要的事情交待清楚,作爲受戒人以什麼樣的心態來受戒,這是非常重要的。在受戒過程中,要認真聽清授戒和尚的講話,尤其是一些關鍵羯磨時的話,叁次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是很關鍵的,戒體就是在這個時候得到的。這個時候,必須用最懇切殷勤的心,希望得到戒體,在授戒和尚宣布叁皈內容時,就可以得到戒體。

  問:請介紹一下律宗的修行和開悟是怎麼樣的?

  答:中國八大宗派都有很多修行法門,而且都是相互聯系的,僅就戒律來講,律宗並沒有一個完整的學佛、成佛的修行系統,戒律只是修行的一個基礎。我們不論學那個宗派,在家、出…

《八屆:從戒律看原始僧團的管理體製(濟群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