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其在极端专政的社会里,很易导致腐化。过去帝王过着荒淫无度、腐朽的生活,可以随意作恶,就跟极权专制有关系,可见社会法制是特别重要的。
(1)佛教僧团是法制的。佛陀入灭前,有些比丘问佛陀要不要找接班人,提婆达多还要求僧团里上了年龄的比丘归他负责。佛陀讲:“你这个愚痴人,已被名利诱惑,失去了理智。我没有让舍利弗、目犍连这些大德来领导僧团,何况你这样没有智慧的人。”佛陀圆寂之后,没有没定继承人来继承僧团的领袖权,有也只是法的继承、法的相传,如禅宗讲的“世尊拈花,迦叶微笑”。僧团是没有行政领袖的,大家依法修行生活,在教理上也是这样的。学习教理有“四依四不依”,即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佛法修行,第一步要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作义,法随法行。修行得解脱要在于依法,是依法不依人。所以僧团是依律摄僧,是一个典型的法制僧团,一切人都要服从法律,依照戒律生活。
(2)每个人要想成为僧团的一分子,首先要受戒,在家居士有在家戒,出家有出家戒律,受了戒后,才能取得资格。受戒是通过羯磨会议,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僧团对你的认可,承认你是出家人,比丘受戒需要十个比丘决定你是否可以得戒,如果没有十师是没办法受戒的。二是通过如法羯磨仪式,必须完整、圆满、如法,才能得戒,得到戒体。得到戒体后,意味已取得了僧人的资格。受戒后,要持戒,通过持戒,才能完成你的身份,持戒才是身份的完成,持了五戒才是合法居士,完整持沙弥戒、比丘戒,才是合法的沙弥、比丘。所以,要成为其正僧团里的公民,享受僧团的权力与待遇,就必须持戒,完整地持戒才是里合法的公民。
(3)五年学戒,不离依止。虽然现代社会也讲学习法律,但很少有法律意识,大多数是法盲,原因是没有把法律纳入国民教育。佛教是把戒律纳入教育里面,出家人出家后,必须五年学戒,不离依止,要有五年时间好好依止亲近教师受戒和尚,要亲近在师父的身边,不能离开。五年学戒更深刻的意义在于一种僧格的养成,出家除了形象改变之外,还沾满着世俗上不良习性,要想成为僧宝,一个如法的僧伽,保持威仪形象,要有五年时间的训练。在原始僧团里,戒律就是一种生活,对生活的了解不是一年就可熟悉,要有五年时间的学习,学戒更在于僧格的养成,成为一个如法的僧人。通过五年学习,养成僧格,才有能力在僧团里独立地生活,这在佛教戒律里是法定的,任何人都必须经历这个过程。佛经里有规定,没有五年学戒,不可学习经论,原因是懂得大道理多了,反而对戒律不重视。有了五年学戒,才能通达戒律,自然会遵守戒律。
(4)半月诵戒,强化戒律意识,通过戒律来改造自己的身心,改造自己的人格。在僧团里,每半个月开一次诵戒会议,每个僧人都要参加,诵戒时,诵戒人把250条内容从头到尾读一遍,在读每一条时,会问四众清净否?如某人犯了哪一条,就自己站出来,僧众就帮他忏悔,忏悔就没事。如有人护藏、隐瞒他的犯罪行为,别人可以善意帮助他提出,提出的依据是见、闻、迹。僧团通过集体力量帮助改正个人的过失,叫做布萨,它是僧团的自省大会。社会上人们只知道赚钱、追求利益,很少考虑自己的身心是否干净,平常人的心早就象一团浊水脏得很,很少检查自己的身心、信念与行为。诵戒就是帮助个人检查半个月来有没有犯罪行为,这也是修行的需要。通过每半月检讨一次,身心、行为、信念时常保持在一种清净的状态,即使干了坏事,向大家说、忏悔,罪也就没有了,心理负担就没了,所以忏悔则清净,忏悔则安乐。
(5)依清净律仪决定在僧团的资格地位,僧团里有上座、中座、下座,是根据戒腊而定的。虽然僧团里是平等的,但还是有长幼有序,上、中、下座在僧团里受尊重的程度不一样,德性、戒腊高的僧人特别受到人们的尊重。这种戒腊的形成是根据持戒历史决定的,并不是受戒有了一年,就有一年戒腊,而必须一年之内是清净持戒、如法忏悔,才纪录下是一腊。出家人每年的四月十五至七月十五期间,要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居住下来进行修持,这叫“结夏安居”,最后要有一次总的自谘,对一年来进行总忏悔,才算戒腊增加一岁。结夏安居自谘一次就一岁,两次就两岁,戒律里称“受岁”,僧人的座次、待遇是根据戒腊来分配的。
(6)根据戒律处理僧团事务。僧人行为如法不如法依靠戒律,做每件事情的准则是戒律,共同生活的准则也是戒律。结夏安居、诵戒这些活动叫做共行,每个僧人必须参加,并对僧团所作决定有权作出否决、反对、支持。
总之,戒律是僧团处理日常事务的指南,佛教制戒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正法久住,使佛法在世上健康发展。出家人通过戒律的修行,达到个人解脱的目的,依戒生定、依定生慧。遵守法律是社会公民的义务,守法是为了不伤害别人,也是为了保护自己。佛教是遵守戒律的,既是为了不伤害别人,更是为了解脱自己。持戒是保护我们的心,持戒就会不介入不该介入的事务,不会让外面不好的东西进入生活的圈子,内心才能保持清净。持戒也使我们少造业,避免造下许许多多的罪业,赢得僧团在社会上的尊严与尊重;不持戒,就可能杀、盗、淫、妄什么都干,这些行为将会造成生命中的恶果,持戒也是保护僧团内部团结的重要因素。一个团体总会有些捣乱分子,没有法制,他们可能就会为所欲为,导致有道心的比丘看不惯、产生烦恼。制戒既是调伏那些捣乱分子,又是为了使有道心的比丘更好修行。戒律是保证僧团内部和谐安定的重要力量,制戒的最终目的是要达到正法久住的效果。
五、自由
自己能决定自己的行为叫自由,不能决定自己的行为叫不自由。通常说自由有三层意思,一是自由意志,表示人的意识有权选择自己的行为,如人没有自由意志,一切都是天命安排的,象神教认为一切都是神决定的;宿命论认为人的命运一切都是已定好的,那么人只能很被动,顺从命运的规律去生活。其实,人是有自由意志的,人随着自己的意志,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人可以决定自己的命运,支配自己的行为。二是自由权,表示人在社会中有做某件事或者不做某件事情的权力。三是自制自律的能力,有人认为人是不能自制、支配、控制自己的欲望与情欲等,人没有自制的能力就是没有自由,只能是被动地随着自己的烦恼、欲望生活;有人认为人是能控制、把握自己的,人是能自由地驾驭自己的行为。
自由是相对不自由而言。由于人类社会充满着不自由,所以人本主义思想及其它各种宗教提倡自由。在神权宗教里,亚当、夏娃犯了错误之后就失去了自由意志;中世纪一切学术要为信仰服务,象科学家布鲁诺等有违背宗教的言论将受到宗教法庭的审判与迫害。可见,人是没有自由的。在封建王朝里,人也总是在不自由状态下生活的,老百姓根本不能保证生命安全,包括文臣武将,有句话叫“伴君如伴虎”,在皇帝身边,随时有掉脑瓜的可能,根本没有生命安全。学术、言论这些自由也谈不上,古代有很多文人志士就因著作、言论而导致杀头。
针对这些不自由现象,西方人本思想提出的自由观,有两方面意思。一是指自由是天赋的,天赋人权不能被剥夺,人在自然状态和社会状态下都是自由的,自由地享受各种权力。二是指人可以随心所欲,但必须受到法律约束,法律既是约束人的自由,也是保证人的自由,卢梭讲:“只要不伤害别人的行为都可做。”出版、言论、财产、舆论等自由,都必须在法律前提之下,一个人只要不犯法,不伤害别人,做什么都行,这是人本主义所说的自由特征。
(1)自由在佛教里叫自在。佛教提倡自由,自由也是学佛追求的目的,佛陀是得到大自在、大自由的人,僧团是一个追求自由的团体。卢梭讲:“人天生是自由的,但往往在枷锁之中。”枷锁除了社会观念、习俗、政治外,还有内在的各种烦恼,这些都是带来不自由的因素。佛教讲不自由就是束缚,人有种种束缚,无明、无知使我们不自由;认识能力不够使我们不自由;烦恼使我们心情不平静而不自由;进入贪、嗔或某种情感的状态使我们的心情很不自在。人在烦恼状态下是不自在、不自由的,即使拥有再大的政治空间,一样过得不自在、不舒服。人本来是自由的、无牵无挂地过日子,但由于有了执着,而没办法无牵无挂。执着最大的特点是在乎,比如一天到晚在乎财富;出门时考虑公司的生意、安危;在乎你的爱人会不会背叛你;在乎你的儿子学习、工作、事业等等,使得我们的内心不自由。我们对家乡也很执着,出远门就会想家,内心很是不安。所以执着也是导致不自由、不自在的重要因素。另外,人的业力,我们造下的种种不善业给我们带来的不自由,业力使我们生存在不自由的环境里;业力使有些人六根不全;业力使有些人命运不好,生存都困难。因此,业力是决定我们命运的重要力量。
佛教认为,人总是生活在自由与不自由之中,人既是自由的,又是不自由的。人是有自由意志的,人的命运是自己决定的,人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行为,人的意志是有能力安排自己的言行。同时人又是不自由的,各人的业力导致每个人生活在不同的特定环境里,有的环境就迫使你不自由。另外,人还要受到许多先天不良习惯的影响,贪、嗔心特别重的要支配他的行为,不贪、不嗔也是没有办法的。受到教育的人,可以选择、安排好自己的生活,但不良习惯往往把一些安排冲得一塌糊涂。很多人都想做好人,但习气、烦恼使得他没有办法做好;再坏的人本意也是不想坏的,在烦恼心操纵之下,他没有办法自己做主。所以生命没有自由,意志力战胜不了情绪、不良习惯、情感等等。失恋的人痛苦得很,并不是希望痛苦,而是想超脱出来…
《八届:从戒律看原始僧团的管理体制(济群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