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八届:从戒律看原始僧团的管理体制(济群法师)▪P3

  ..续本文上一页活。

  以上是从三个方面讲佛教是公有制的。在现实社会中,公有制只能是一种理想存在,而在佛教界却是一种现实存在,这是与出家人的制度及佛教的修行有关系的。世俗的生活是以私有为基础的,以私人占有为基础,在这种前提下,要实行公有制社会是非常难的。出家人第一步迈出来,就是要放弃私欲的占有,佛教的僧团是一群放弃私欲占有的人组成起来的,自然容易建立这样一个公有制的社会;而且佛法修行又从“无我”这样一个理论上彻底铲除了人类私有的根源,自私的根源就是“我执”。这就是公有制为什么能在佛教界现实存在的原因。

  二、平等

  平等是指人的权力在性质和数量上相同,它包含人在自然状态下和社会中权力的两个方面。社会上存在着许多不平等,千万不平等的因素,有宗教神权上的不平等和社会方面的不平等。印度婆罗门教认为人天生存在四种姓差别,四种姓指婆罗门种姓、刹帝利种姓、吠舍种姓、旃陀罗种姓。人是由大梵天创造的,大梵天的嘴巴、肩膀、肚脐、脚底分别创造不同种姓人。人天生就不一样,前三种人可以再生,旃陀罗种姓是贱民,不可以再生。在印度,婆罗门至高无上;刹帝利掌握政权,管理国家;吠舍是从事工商业、资产阶级;旃陀罗则是不可见的人,不允许碰到别人身上,万一碰到了别人,别人可以将其打死,生存的基本权利都没有。基督教认为,人是由神决定的,人生下来就有富贵、贫贱之分,生命的起点、天资不一样,人天生就不平等。人死后要遭到上帝的审判,上帝根据你的行为判定升天堂或下地狱。而每个人天生不一样,有些人生存善良家庭里,受到良好的教育,不需要做坏事;有些人从小在盗犯之家,那就该抢劫、偷盗,由此决定着人死后的命运,显然也是不平等的。另外,在社会方面也是不平等的,奴隶与奴隶主、君主与臣民之间肯定是不平等。在封建专制国家,皇帝至高无上,官僚等级层次明显,不同层次官僚权力是不一样的,官僚与百姓的权力差别很大。中国古代社会是根据伦理纲常,现代社会还有血统论、民族优越论、职业优越感,总是充满着不平等。以卢梭为代表的西方人本主义认为,人天生就该平等、自由,人在法律保障基础上的社会权力也是平等的,人在自然状态下是平等的,有了私有制后,产生了特权阶级,使社会产生不平等现象,人类社会要通过一种契约方式,建立一种更高级的平等。佛教也讲平等,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说明:

  (1)四姓出家同为释种。佛陀制定的僧团是没有种姓差别。《阿含经》讲:“四河入海,同一咸味。”出家后,原来的种姓不再存在,同为释迦种姓,僧团里面靠“戒腊”,受戒年龄长为长,走、坐在前面。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所讲的法律主要指的是戒律,佛以戒为师。《遗教经》讲:戒律就是你们的老师,戒律就是你们的准则,戒律就是你们生活的规范,大家都要以戒作为自己的老师。每位出家人都要受戒,在家居士学佛后,首先受“三皈”,三皈包含着戒的内含。皈依佛,不皈依邪魔外道,这就有戒在里面;皈依法,不皈依外道典籍,也包含着戒;皈依僧,不皈依外道邪众,这又是条戒。在家居士最基本的准则是戒律,就是五戒。佛教徒合格的标准,是以戒律来衡量,如法持戒,才是合格的在家佛教徒。同样,出家也有不同级别的戒律,刚入僧团要受沙弥戒,接着受比丘戒,没有那个僧人是可以不受戒的。看你是否是僧宝,就要看你受戒的级别,戒律是取得某一资格的必然手续。受了菩萨戒,就取得了菩萨的资格;受了比丘戒,就取得了比丘的资格;受了在家戒,就取得了在家居士的资格。

  受完戒,出家人还要学戒,每半个月要参加诵戒。还要持戒,僧团里没有人不持戒,修行再好也得持戒,佛陀也是持戒,只是他老人家不需要用心去持戒。我们一般人要有心持戒,要费很大劲才能把戒持好,修行越高的人,持戒就会越简单、轻松。平常人没有禅定的功夫,没有智慧的力量,持戒可能会拘谨、被动些;禅定功夫好的修行人,欲望、情感方面的妄想会得到比较好地降服,自然不会有破戒的行为。所以,僧团里任何人都要受戒、持戒,这一点大家都是平等的。无论是刚出家的沙弥,还是老资格的长老,都要受到戒律的制裁,充分体现戒律的平等。

  (3)出家人在僧团里面平等享有各种权利。出家人平等享受僧团的财富,僧团是“六和”团体,“六和”里有一条是利合同均,僧团里的利益是大家平等享有的。私有制是人类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在现实社会团体里往往由于财富的不平均而产生纠纷,股份公司里,谁的钱多,谁说话就算数,钱多的人要比钱少的人权力大。整个社会由于财富的不均,往往造成许多纷争、矛盾与对立,很多问题都是由于财富引起的。佛陀建立的是一个解脱的僧团,为了避免出家人在财富上的纠纷,避免由于财富造成僧团里的不平等,而形成特权阶级,佛陀规定出家人在财富的享受上是平等的,在衣服、饮食、居住环境各方面,戒律都是有规定的。

  比如吃饭是日中一食,多吃就要破戒,衣服只能有几件等等。这种规定并不是绝对平均化,比如寺里住房比较富余,就可优先选择照顾那些上座、长老、大德,但不可多吃多占。僧团里的财物是大家共有的,必须让大家平等享受。寺里吃饭前打板是为了告诉大家,现在到了吃饭时间,让大家都来用餐,如果你不打板,不告诉外来比丘参加,或者不让吃饭,你却吃了,这就犯了偷盗戒。寺院里分东西时,必须每个僧人都到场,否则,就剥夺了别人享受这份财富的权力,就是犯戒。每个僧人都有参与僧团处理各种事务的权利。诵戒、重大羯磨会议,每个僧人必须参加,应先打板通知,由于生病、有事等原因不能参加,需要请假,并留有无异议的表决意见。如果有人没有来参加,僧团这次所做的决定就不能成立,是不合法的。每个僧人对会议所作的决定,都有否决权,大家默然表示通过,有人说话表示反对,决定就不能成立。有故意捣乱的,僧团里也有方式制裁。并不是每位僧人都有资格参加大会和有否决权的,如法清净、没有犯罪的僧人才可参加,犯罪的僧人就会被剥夺参加会议和否决的权力。一个僧人在僧团里可享受35种权力,包括讲法、与居士交往、接受供养、参加会议、否决等权力。按照犯罪的不同,剥夺的权力也不同,犯的越多,被剥夺的就越多。制裁的方法很多,甚至不和你讲话,大家都不理睬你。

  (4)人天生是平等的,果报行为却有差别。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起点是不一样的,如贫富、外貌、聪明、机遇等方面都不一样。佛教为什么讲人天生是平等的呢?这主要从因缘、因果的规律上来说的。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因果规律之中,贫富、衣食、聪明等是与我们生命的过去有关系的。生命所呈现的不平等,是由于我们过去生命中所造的因不一样。我们现有的一切处境不同,但并不是永远固定的,皇帝不会永远是皇帝,乞丐也不会永远是乞丐,一切都可以变化,总统可以成为百姓,乞丐可以成富翁,愚痴的人通过学习可以变聪明。佛法讲生命是无常的,无常生命最大的特点就是一切都会变化,一切都可以改造。我们希望未来有好的人生,现在就需努力;希望将来富有,我们现在就布施、种福田;希望将来被别人尊重,我们现在就尊重别人;我们现在地位很好而瞧不起别人,将来就会低贱被别人看不起。所以,一切在因缘、因果规律上是平等的,不论任何人,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表面上看,好象有些特权阶层,那些贪官可以为所欲为、逍遥法外,但按因果规律,他现在虽然没事,将来却一定会受报。人天生并没有优劣,没有特权,机会都是均等的,关键在于自己如何努力,每个人的命运是由自己造成的,而不是别人决定的。现实生活中的不平等,佛教认为主要是由于每个人的品行和因缘不一样,人的品行不同,人性就有优劣,行为就会不同,你不断做好事、善事,人格就会不断提升,越来越高尚;一个人如果无恶不做,就会不断堕落。一个人高尚与否,不是看他的财富、地位,而主要看他的品行,品行高尚就是高等的种姓,品行不好就是贱民。从因果来看,人的差别很大,人的行为造成生命的现状不一样,每个人过去因缘条件是截然不同的。

  (5)人人皆有佛性,人人都能平等成佛。这是根本意义上的平等。世界上虽然有种族的不同,有宗教信仰的不同,有男女、国家、职业的不同,好象充满着不平等,充满着差别,可是在佛性上,人都是一样的。六祖惠能大师讲:“人有南北,佛性没有南北。”人天性上有差别,佛性上的差别却是不存在的,都是平等的。《涅槃经》刚传这来时,由于翻译不完整,既提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又讲没有善根、无恶不作的一阐提人是不能成佛的。道生法师根据《涅槃经》的总体思想,发现并宣扬一阐提人其实也能成佛,因而遭到了僧众的排斥,被摈出僧团。道生法师便来到苏州虎丘,对周围的一堆石头讲法,并对石头说,如他的观念没错就表示肯定,结果一堆石头都向法师点头,留下了“生公说法,玩石点头”的历史典故。后来《涅槃经》完整翻译过来后,证明了道生法师的观念是对的,一切众生无论是善是恶皆有佛性。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的思想,在禅宗里得到很好的应用。《六祖坛经》讲:“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悟此心,自了成佛。”意思是每个人都具有菩提佛性,只要你悟到了自己的佛性,直下承担、通达,你就是佛。从这层意义上讲,佛和众生也是平等的,我们觉得佛和众生悬殊很大,佛陀是至高无上的,我等众生下劣凡夫,比起佛陀差得太多,但是佛性确实是平等的,这就是佛教所讲的“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佛和众生的差别在哪里呢?《坛经》讲:“前念迷,即是众生;后念悟,即是佛。”意思是你迷失了你的佛性…

《八届:从戒律看原始僧团的管理体制(济群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