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十届:柏林夜话

  柏林夜话

  2002年7月26日晚于观音殿前

  

  明奘法师:请授课老师、法师前面就坐,今天晚上的活动,我想请一位营员来主持。

  某营员:我来自天津,今天我们就要分别了,在一起生活了这些天,我真有些依依不舍的感觉。大和尚讲以后要把柏林寺当作自己的家,要常回家看看,我会永远记住这句话的。柏林寺让我们种下了菩提种子,大和尚给我们点亮了智慧之灯,我希望大家今后无论是在工作上遇到迷茫,还是在人生的十字路上需要作出选择的时候,不要忘记柏林禅寺这个地方,不要忘了我们兄弟姐妹在一起度过的7天生活,不要忘记柏林寺净慧大和尚及所有法师们对我们的默默关注。古人讲:“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佛经上还告诉我们,法身的父母比生养我们生命的父母还重要,因此,我们要在内心记住曾经在这里度过的7天,可以说是超越世俗的生活。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当主持,但是我还是要衷心地向大和尚及常住法师们表示感谢。

  明奘法师:还是由我来滥竽充数,另邀盟胡晓军和我一同主持,胡晓军是一车的车长,来自天津塘沽,曾经是位播音员。

  胡晓军:各位法师、各位营员,离别的笙箫就要吹响了,告别的汽笛就要拉响了,在这样的时刻,在这样的轻松中,我们继续喝着赵州茶,这是多么值得珍惜的缘份。我有幸受明奘师的邀盟加入主持人的行列,感到万分欣喜,希望大家在这样的夜晚,能够安祥、能够自在,谢谢大家!

  明奘法师:大家既然熟悉了7天的生活,还是共同唱一曲《生活禅曲》作为开始吧!

  胡晓军:一首《生活禅曲》拉开了今晚的柏林夜话。走过了十年的风风雨雨,柏林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最为辛苦、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我们尊敬的生活禅总导师上净下慧大和尚。在我们柏林夜话的开始,先恭请大和尚给我们作一开示。

  净慧大和尚:今天胡晓军很有权,他一上来就利用他的权力,既然叫到我,我手上也就有了权。我先请大家回答几个常识性的问题,刚才唱的《生活禅曲》中的第一段,“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的作者是谁?请女营员来回答。对,是云门文堰禅师。那么,这首禅诗被谁引用过?或者说是一则什么样的公案?请男营员来回答。没有人能答得上,最早云门文堰,后来是无门慧开把它引用了过来,究竟作者是谁呢?是不是请冯老师作一交代,他最有发言权,《明月藏鹭》的作者就是他。

  冯学成老师:云门宗的祖师云门文堰问他的学生:“十五前定的日子,十五后如何?”很多弟子答话都没有过关,就请他回答,云门祖师便说:“日日是好日”。意思是十五前已经过去了,十五后还没有来,管那么多干什么。大家就明白这个当下,当下我们的觉照把它解决了,那么我们日日都是好日子。丛林里修寺院,有的人会说某日不吉利,某日又不怎么样,老和尚就说不管是初一还是十五,日日是好日。只要我们有正知正见、正行正力,哪有什么吉凶祸福,用不着管那么多,每天每时不离修行就是了,即使有吉凶祸福,承担便是,也没什么了不起的。有的人喜欢驱邪避凶,愿意过顺心的日子,就像是在糖水里泡大的,是成不了大材的,看看柏林寺的古柏,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才有现在这样的气概。我们要明白云门祖师这个“日日是好日”的落处,要落实在修行上。今天大和尚的开示已经非常的明确,如果我们按照大和尚的开示,在生活中完全贯彻进去,在一念中融会进去,我们就会明白“日日是好日”这个好消息。

  云门祖师说了“日日是好日”之后,对整个禅宗各大丛林影响很大,从五代到明清,很多老和尚对这句话表达了自己的理解,其中理解最好的是南宋末年的慧开禅师,据说他圆寂后的转世就是元代著名的中峰国师。对“日日是好日”这句话的评判,前前后后大概有上百多条,大家公认最好的是无门慧开禅师的:“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这首诗。头两句指的是环境的变迁,我们的生命就处在这种境界的运转之中,就在这生灭之中,但如果我们修行到位,就会知道“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这样的一种感觉、风光与潇洒。如果将这种气概,这种气度融入我们的生活,我们就不会惧怕什么,也不会希求什么。

  净慧法师:刚才冯老师把这首偈子说准确了,最后判给了无门慧开禅师,版权也就归慧开禅师了。还有这首曲子的第四段“临流不止问如何,……”这首偈子的作者是谁?对,是临济义玄祖师,大家是应把这些常识性的问题弄个明白。这首偈子中的“吹毛”是什么东西?对,是宝剑,秋天鸿雁身上的毛很细,往剑上一碰就断掉了,可见剑刃之锋利,古人称之为“吹毛剑”。吹毛剑比喻觉照的力量,也比喻智慧,吹毛剑虽然很利,但还要磨,不是慢慢地磨,而是急须磨,也就是时时觉照、念念觉知,这个就是功夫。我们天天在问,如何对治烦恼?如果面对人生?怎样修行等等?就要记住这句话,这四句对做人、做事都会有很好的作用。

  我最早接触这四句话,不是从《临济语录》里面看到的,而是从陈铭扭先生上毛主席那封信上读到的,他给毛主席这首诗的意思是说佛教禅宗有真功夫。我当时只有十七八岁,对这首偈子看不太懂。陈铭扭先生是位佛教的大护法,你们可能不太清楚,他曾经是国民党第十九路军的将领,是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重要成员,解放后他当过中南地区的农林部长,是一位很虔诚的佛教徒。他用马列主义来研究佛教,写过这方面的很多文章,经常在解放后早期的佛教刊物《现代佛学》上发表。后来他为了佛教的生存与发展,为了使中央领导人能了解佛教,曾给毛主席写过三封信,所以叫“三上毛主席书”,这三封信后来印了一本小册子,我是从那本小册子上知道这四句话的。我几十年来一直都在参这四句话,到现在还没有参透,不是没有参透,是没有用好。所以今天跟大家讲这个当代佛教史上的小典故,让大家慢慢来消化祖师们留下来的精神财富,我先就说到这里。

  胡晓军:无穷的智慧与清凉伴着茶香缓缓地滋润着在座每一位的心田,看着这种场面,我也想发表一下个人的意见。我是去年抱着一种好奇心来参加第九届夏令营的,刚进山门时就见到一块大牌子上写着“到家了”,当时觉得所有的疲惫一下子全消却了。人们在生活中总需要有一种归宿感,这个家是有两层意义上的家,一是地域上的家,就像现代作家池莉写的,我们年轻的时候更渴望涌进那繁忙而拥挤的城市,而当我们老的时候,则会发现我们所需要的空间再大,也只能占据一个人的位置,而且在床上我们总习惯侧着身,因为那是我们在母亲肚子里的状态。另外一方面是精神上的家园,当我作营员代表发言时,就说我真的把柏林寺当成自己的精神家园,希望各位营员都按照老法师所讲的常回家看看。明天很多营员就要离开这里了,我想此时此刻每个人对这个家都会有很多感触,不妨在这里唠一唠你的别情,说一说你对家的一番心声。

  某营员:大家晚上好,我这是第三次参加夏令营了,再次来到寺院,心情非常激动,从繁杂的尘世来到这清净的道场,有这么像世外桃园一样温馨的环境,身心真的一下子就放松了。在日常生活中的那种浮躁、杂乱的心好像得到了彻底地净化。我在这里看到的是一张张非常和善的面孔,每一张笑脸都是那么纯真,在这样的环境中我觉得呆不够,非常不愿意走,但由于自己业力所致,不得不离开这法喜充满的环境,再回到喧嚣的尘世当中去接受考验。在我又要再一次暂时离开这个家的时候,我又生起了和前次同样的感觉,就是四个字“重恩难报”。我从大和尚、各位法师的言行当中深刻体会到三宝的恩德,是我们献出所有的能力都难以报答的。他们对我们没有任何要求,而只有一个希望,希望我们摆脱烦恼,摆脱人生的苦恼,而找到求得正觉的大道,希望我们道心不退,最后得到究竟的解脱。

  我印象最深的是2000年,营员提问请大和尚谈谈这几年修行中最深刻的体悟,大和尚的回答就两个字“报恩”。从大和尚今年略带嘶哑的声音和明显比前两年更疲倦的面容上,我深深体会到,他老人家在这些年弘法的过程中,为我们付出得太多太多了。一般在家人,像大和尚这样的年纪已经是在家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了,而他老人家每一天的每时每刻都在为弘法利生的事业,在无私的付出,无私的奉献。俗语讲:“无事不登三宝殿”,我们来到佛法道场往往是有所求而来,包括在座的营员来这里也许是想获得什么,当然这并没有错。虽然重恩难报,但还有一个回报三宝的可能,那就是依教奉行,坚持我们的道心不退,按照师父们所教导的坚持修行下去,以求得人生的究竟解脱,只有这样,我们才是对三宝,对大和尚最好的报答。最后再次祝愿大和尚法体安康,祝愿正法永驻,谢谢大家!

  胡晓军:讲的非常动情,而且思路非常清晰,概括她所说的其实是不想走,其实我也想留。还有哪位营员想来表达自己的心声。

  某营员:我是第一次参加夏令营的初学者,能来柏林寺是非常幸运的,我们一同来的有四位,事前没有报名,就直接来了。由于我们人数较多,明奘师让我们先住一天,第二天打道回府,当时觉得特别失望。第二天我们就下定决心,赖也要赖在这里,于是就跟明奘师采取了游击战术,最后明奘师、明影师大发慈悲留下了我们四人中的二位女士,二位男同志还在打游击,在外面住宿,白天溜进来听课,中午在亭子的凳子上休息。留下来的感觉真是特别地好,确实是到家了,尤其是大和尚充满智慧的开示,作讲演的各位法师、老师也都是个个口吐莲花,是他们把我这个对佛学没有一点接触的人引入了学佛之门,所以我是非常感激。这几天接触较多的有明海法师、明奘法师,我觉得明海法师是智慧中不乏睿智,明奘法师是幽…

《十届:柏林夜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