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十届:禅与心脑的体验(妙华法师)▪P3

  ..续本文上一页不在于创造了多少利润这样的经济指标,也不在于给社会带来了多少效益这样的社会指标,而在于企业景气时不狂喜,企业下降时不忧烦这样一个心理指标。这个黄金底线是保值的,人的需求是不封顶的,有多大的能耐就干多大的事情,所以人心里是没有上限的,但却一定要守住底线。《达摩多罗禅经》有两句话:"久动则狂,久静则滞",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在生意、名利、官场上,如果不断奋斗动得太久,而没有机会坐下来反省自己时,就会容易发狂,发狂的程度是多种多样的。相反,老是把房门关起来,不和社会接触,不和人倾诉、交流,就会造成滞呆和自我封闭,甚至修行功夫也得不到社会的检验。现在一般中青年人的步子太快属于久动则狂,应该把步子放慢些,让我们的心歇下来,学会一年当中给自己的灵魂有几个休息日,一天当中有十几分钟使自己的身心处在宁静状态,对生命进行一种修补。

  三、禅定和心的健康

  长期的禅定修行毫无疑问有利于身心的健康,这方面的资料在中医学上有不少,在气功文献里也有,宽定法师写的《静坐入门》谈到了很多,不少人按照介绍的方法去做,达到了延年益寿的作用。谈到益寿延年,人们会想到医疗条件的改善、个人的遗传基因、家庭环境、社会背景及夫妻和睦等等,我认为人的长寿是与这些息息相关的,但最能掌握的是我们心理的健康。如果对自己的心不进行环保,不注意心理的调整,将会带来不好的结果。

  日本老中医春山茂雄有三条经验:第一,目前在社会上发现的癌症、各类肿瘤及很多疑难杂症,他通过列表统计发现20岁以后成年人得病80% 来源于信念不正确,因信念的不正确导致内分泌失调、紊乱,使自己的免疫力下降。他讲每个人的身体就是一所医院,如果每天有一个好的心态,就会对身体这所医院进行保养;如果没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免疫力则会下降,内分泌失调,导致一系列疾病的发生,像癌症、肿瘤等与内分泌有关的疾病,都会和心态相关连的。我在这里可以举一个例子,北京医院有位从日本读博士后回来的年轻医生,来上班的头一天检查身体时发现得了癌症,他极其痛苦,万念俱灰,幸运的是他到了广济寺并请了些佛学方面的书,通过学习他接受了佛法的智慧,就乐呵呵地回医院上班,医院让他休息,他讲不给工资我也来上班,过了一年之后,他的癌症奇迹般地消失了。由这典型的事例,可以说明心态对一个人的身体健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不是说因心理健康会使所有人的病得到改良;而是说现代人的心理疾病,使得很多人得了疑难杂症,要想治病,首先要治心,病由心生。春山茂雄当了三十年中医,又当了三十年西医,他是位佛教徒,自己有家医院,他用他观察到的经验给我们找到了身与心的桥梁,病由心生的主要原因是内分泌失调。第二,当人在嗔怒时,人的分泌物的毒性大于蛇毒四倍,他把人在嗔怒时呼出的哈气放在量杯里,对它的成分进行化验,发现它的沉淀物是暗黑色的;而一个人在高兴愉悦时呼出的哈气,沉淀物则是乳白色的,也就是说一个是有毒的,一个是无毒的。他讲当一个人怒发冲冠时,杀伤的不是别人,恰恰是他自己。儒家也讲“仁则寿”,仁慈的不是别人,由此可看出,通过禅悟、明理,对身、口、意三业的改良,确实使人能得到很大益处,达到了长寿的目的。可能长寿的原因还有吃素、遗传基因等方面,生命是个多元体,是由各种因素促进的,而我们当下能做的,就是对我们的心进行改变。第三,当人遇到好事很高兴时,脑内会分泌脑内吗啡,使得我们身体免疫力有极大的提高;而一个人在垂头丧气的时候会分泌肾上腺素,就像生气时的唾液一样有很大的毒性。这种毒性在吃饱饭时,会造成肝气郁结;在空腹时,则会造成血液结块。每个人都希望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使自己身心处在一个健康的状态,而不是处在一个亚健康的状态。很多人也在上班、工作与学习,但每天垂头丧气、似病非病,那就是一种亚健康状态,当出现这种状态时,就应该通过佛法的修行,把自己从亚健康状态中拯救出来。在一个人身体很虚弱时,越怕感冒,越易感冒,而身体很强壮时,偶然受到外邪的入侵也不害怕。对那些亚健康的人进行关怀时,往往使他们产生一种失落、自卑感,使他们的心处于一种恶性循环。

  所以每个人应该学会拯救自己,使自己的心充满着光明、坦荡、智慧,使自己的身心很好的统一起来。这不仅仅是讲在纸上,运用在社会当中也具有现实意义。有些人学佛几十年后,觉得佛法没给自己带来利益,而放弃了过去所做的努力,原因是认识不对路、方法不得当。事实上如果认识对路、方法得当,一定会给我们解脱、自在与快乐的,不仅能改变自己体内的环境,而且能改变身体之外的周边环境。一大不调,百病丛生,佛教认为,人的身体是由四大五蕴合成的,有一大不调时,就会出现多种病症,无非是地、水、火、风的一种变化程序增加或减少。比如:上火就是火大过盛的表现,湿热就是水大等等。通过对心的调试,使我们的身心能统一起来,处在一个很好的健康状态。

  四、通过禅定的修习来改变业力

  夏令营提倡在生活中修行和在修行中生活,这无疑是接引大家的一种方便。现在人的生活节奏很快,大家不可能都出家或常来寺庙里修行,只有让大家在某一个时期内通过对佛法的领受,然后到生活中运用佛法来改变自己,使自己变得更强大。佛法还讲“定业不可转,三昧加持力”,俗语也讲“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这说明人的业习是非常难改变的。仅仅在生活环境当中提起念头,那只是对禅的一种运用,除非修行已有了功夫,在接人待物之中可以磨砺自己。但真正改变我们的业习,必须还要下死功夫,要下禅堂里的功夫,最少在家里养成修定的习惯。只有强大的定力,才能真正改变我们的业习。如果没有强大定力的穿透力和定力所获得的三昧力量,仅仅靠一种观念的提醒,在生活中这是不够用的。也就像两军打仗,在战场上才会知道自己的武器灵不灵。对传统文化感兴趣和想修行的人来讲,通过禅定定力的修行来改变自己的业习,是最直接的,也是最有效的。

  课堂提问

  问:请问法师如何克服打坐的腿疼?

  答:在修定的初级阶段,身体的调整还没有达到自如的程度,出现腿疼是很自然的生理反应,在痛的时候不妨采取痛定思痛,哪个地方痛就把注意力集中到哪个地方去,想是谁在痛?痛的感觉怎么样?这时你可能觉得痛是一种很好的感受,就像习武的人早上起来拉腿时,也是很疼的,但压过了后,反而不压时很难受。禅定修行时也是这样,腿痛时能坚持下来,所获得的正受比别人会更细致、精确。记得我作沙弥时,坐在石头上,用绳子把腿给捆起来,痛的时候也不动,过了这个阶段后,感觉就非常好。打坐训练的过程,是和自己在斗争,一方面是可以坚持的,另一方面方法应得当,要将动与静很好地结合起来。达摩祖师在打坐间歇,就做"易筋经"操,活动自己的身体。禅堂里很讲究行香,通过行香使我们的心念静下来,使我们的身体处在放松的状态。行香与不行香会使坐在禅凳上的感觉完全不一样,如果不行香直接上座,会感到心里特别乱,腿也很难受。我想既然你已上路了,必然会走向目的地。

  问:有些人喜欢弄清道理,佛学里理论很多,请问唯识宗能否把佛法阐述得很清楚?佛教对人做梦是怎样解释的?禅悟的境界能否用语言表达出来?

  答:现在社会是一个讲理的时代,有很多人是先把道理弄明白了再去做。对很多知识分子通过对天台宗次第性的了解,或者是对唯识学一种理性的理解,然后走进佛教,这都是可以的。唯识学与逻辑学密切相关,与概念及名相的确立也密切相关,名相非常纷杂,一般人用自己的智慧去把它辨析得很清楚,确实是很难的。在佛学界,有这样的大德,在唯识学方面下了极大的功夫,对佛学的丰富与弘扬有很好的建树与作用。我想信仰除了理性的成分以外,还有非理性的内容,比如宗教情感、宗教关怀、宗教行为等,这不是说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有一条鸿沟,但两者如何贯通往往是很多人困惑的地方。我们对佛学很多问题的思考,常陷入二律背反当中,在唯识学里,核心是末那识与阿赖耶识,有没有灵魂,这也是整个世界在人文学科方面研究、关怀的一个课题。我们是要把佛学里面的一些理论辨析清楚,但我们也像中了箭的比丘,一方面要花精力把箭是谁射来的、箭是什么做成的这个问题搞清楚;另一方面当务之急是要医疗创伤,我认为医疗创伤要更为重要。同时我也不反对有一部分人去从事那些深奥理论的工作。

  研究开悟的境界是一种内在的体验,理论在这个层面上已显得不怎么重要。一个优秀的禅师虽然他悟的境界是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的,但是他会用人间所有的语言工具,把大家引到最容易看到月亮的地方。作为一个过来人,他知道对方处在什么位置,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去接引,我想这一点机和教是相扣的。可能有一个误区,很多资料记载都停留在悟以明理这个层面,比如读了《金刚经》,对"无我、无人、无众生相"这句话理解了,这叫解空;如从内心深处与空相应了,这才是开悟。而开悟往往停留在理性的层面上,只有证悟才能达到法与身的统一。所以有很多人在解悟、开悟以后,就觉得无事可做了,事实恰恰相反,如果一个人开悟了,他要做的事情会更多。

  《阿含经》中把梦分为四种:一类是“日有所做,夜有所思”的梦,这类梦是虚幻的,它的活动是在意识的层面上;二类是宿世梦,人物场景及内容于现实中找不到任何蛛丝马迹,这类梦归结于阿赖耶识,即潜意识深处的一种梦;三类是感通梦,由于对某种事物的信仰,对某种工作专注地投入,在梦中会获得灵感,这类梦发生在末那识;四类是因病所得梦,要得病或生病快要好了时会做一些梦,比如梦见自己会…

《十届:禅与心脑的体验(妙华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十届:普茶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