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在于創造了多少利潤這樣的經濟指標,也不在于給社會帶來了多少效益這樣的社會指標,而在于企業景氣時不狂喜,企業下降時不憂煩這樣一個心理指標。這個黃金底線是保值的,人的需求是不封頂的,有多大的能耐就幹多大的事情,所以人心裏是沒有上限的,但卻一定要守住底線。《達摩多羅禅經》有兩句話:"久動則狂,久靜則滯",它告訴我們一個人在生意、名利、官場上,如果不斷奮鬥動得太久,而沒有機會坐下來反省自己時,就會容易發狂,發狂的程度是多種多樣的。相反,老是把房門關起來,不和社會接觸,不和人傾訴、交流,就會造成滯呆和自我封閉,甚至修行功夫也得不到社會的檢驗。現在一般中青年人的步子太快屬于久動則狂,應該把步子放慢些,讓我們的心歇下來,學會一年當中給自己的靈魂有幾個休息日,一天當中有十幾分鍾使自己的身心處在甯靜狀態,對生命進行一種修補。
叁、禅定和心的健康
長期的禅定修行毫無疑問有利于身心的健康,這方面的資料在中醫學上有不少,在氣功文獻裏也有,寬定法師寫的《靜坐入門》談到了很多,不少人按照介紹的方法去做,達到了延年益壽的作用。談到益壽延年,人們會想到醫療條件的改善、個人的遺傳基因、家庭環境、社會背景及夫妻和睦等等,我認爲人的長壽是與這些息息相關的,但最能掌握的是我們心理的健康。如果對自己的心不進行環保,不注意心理的調整,將會帶來不好的結果。
日本老中醫春山茂雄有叁條經驗:第一,目前在社會上發現的癌症、各類腫瘤及很多疑難雜症,他通過列表統計發現20歲以後成年人得病80% 來源于信念不正確,因信念的不正確導致內分泌失調、紊亂,使自己的免疫力下降。他講每個人的身體就是一所醫院,如果每天有一個好的心態,就會對身體這所醫院進行保養;如果沒有一個健康的心態,免疫力則會下降,內分泌失調,導致一系列疾病的發生,像癌症、腫瘤等與內分泌有關的疾病,都會和心態相關連的。我在這裏可以舉一個例子,北京醫院有位從日本讀博士後回來的年輕醫生,來上班的頭一天檢查身體時發現得了癌症,他極其痛苦,萬念俱灰,幸運的是他到了廣濟寺並請了些佛學方面的書,通過學習他接受了佛法的智慧,就樂呵呵地回醫院上班,醫院讓他休息,他講不給工資我也來上班,過了一年之後,他的癌症奇迹般地消失了。由這典型的事例,可以說明心態對一個人的身體健康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不是說因心理健康會使所有人的病得到改良;而是說現代人的心理疾病,使得很多人得了疑難雜症,要想治病,首先要治心,病由心生。春山茂雄當了叁十年中醫,又當了叁十年西醫,他是位佛教徒,自己有家醫院,他用他觀察到的經驗給我們找到了身與心的橋梁,病由心生的主要原因是內分泌失調。第二,當人在嗔怒時,人的分泌物的毒性大于蛇毒四倍,他把人在嗔怒時呼出的哈氣放在量杯裏,對它的成分進行化驗,發現它的沈澱物是暗黑色的;而一個人在高興愉悅時呼出的哈氣,沈澱物則是乳白色的,也就是說一個是有毒的,一個是無毒的。他講當一個人怒發沖冠時,殺傷的不是別人,恰恰是他自己。儒家也講“仁則壽”,仁慈的不是別人,由此可看出,通過禅悟、明理,對身、口、意叁業的改良,確實使人能得到很大益處,達到了長壽的目的。可能長壽的原因還有吃素、遺傳基因等方面,生命是個多元體,是由各種因素促進的,而我們當下能做的,就是對我們的心進行改變。第叁,當人遇到好事很高興時,腦內會分泌腦內嗎啡,使得我們身體免疫力有極大的提高;而一個人在垂頭喪氣的時候會分泌腎上腺素,就像生氣時的唾液一樣有很大的毒性。這種毒性在吃飽飯時,會造成肝氣郁結;在空腹時,則會造成血液結塊。每個人都希望有一個健康的身體,使自己身心處在一個健康的狀態,而不是處在一個亞健康的狀態。很多人也在上班、工作與學習,但每天垂頭喪氣、似病非病,那就是一種亞健康狀態,當出現這種狀態時,就應該通過佛法的修行,把自己從亞健康狀態中拯救出來。在一個人身體很虛弱時,越怕感冒,越易感冒,而身體很強壯時,偶然受到外邪的入侵也不害怕。對那些亞健康的人進行關懷時,往往使他們産生一種失落、自卑感,使他們的心處于一種惡性循環。
所以每個人應該學會拯救自己,使自己的心充滿著光明、坦蕩、智慧,使自己的身心很好的統一起來。這不僅僅是講在紙上,運用在社會當中也具有現實意義。有些人學佛幾十年後,覺得佛法沒給自己帶來利益,而放棄了過去所做的努力,原因是認識不對路、方法不得當。事實上如果認識對路、方法得當,一定會給我們解脫、自在與快樂的,不僅能改變自己體內的環境,而且能改變身體之外的周邊環境。一大不調,百病叢生,佛教認爲,人的身體是由四大五蘊合成的,有一大不調時,就會出現多種病症,無非是地、水、火、風的一種變化程序增加或減少。比如:上火就是火大過盛的表現,濕熱就是水大等等。通過對心的調試,使我們的身心能統一起來,處在一個很好的健康狀態。
四、通過禅定的修習來改變業力
夏令營提倡在生活中修行和在修行中生活,這無疑是接引大家的一種方便。現在人的生活節奏很快,大家不可能都出家或常來寺廟裏修行,只有讓大家在某一個時期內通過對佛法的領受,然後到生活中運用佛法來改變自己,使自己變得更強大。佛法還講“定業不可轉,叁昧加持力”,俗語也講“江山易改,秉性難移”,這說明人的業習是非常難改變的。僅僅在生活環境當中提起念頭,那只是對禅的一種運用,除非修行已有了功夫,在接人待物之中可以磨砺自己。但真正改變我們的業習,必須還要下死功夫,要下禅堂裏的功夫,最少在家裏養成修定的習慣。只有強大的定力,才能真正改變我們的業習。如果沒有強大定力的穿透力和定力所獲得的叁昧力量,僅僅靠一種觀念的提醒,在生活中這是不夠用的。也就像兩軍打仗,在戰場上才會知道自己的武器靈不靈。對傳統文化感興趣和想修行的人來講,通過禅定定力的修行來改變自己的業習,是最直接的,也是最有效的。
課堂提問
問:請問法師如何克服打坐的腿疼?
答:在修定的初級階段,身體的調整還沒有達到自如的程度,出現腿疼是很自然的生理反應,在痛的時候不妨采取痛定思痛,哪個地方痛就把注意力集中到哪個地方去,想是誰在痛?痛的感覺怎麼樣?這時你可能覺得痛是一種很好的感受,就像習武的人早上起來拉腿時,也是很疼的,但壓過了後,反而不壓時很難受。禅定修行時也是這樣,腿痛時能堅持下來,所獲得的正受比別人會更細致、精確。記得我作沙彌時,坐在石頭上,用繩子把腿給捆起來,痛的時候也不動,過了這個階段後,感覺就非常好。打坐訓練的過程,是和自己在鬥爭,一方面是可以堅持的,另一方面方法應得當,要將動與靜很好地結合起來。達摩祖師在打坐間歇,就做"易筋經"操,活動自己的身體。禅堂裏很講究行香,通過行香使我們的心念靜下來,使我們的身體處在放松的狀態。行香與不行香會使坐在禅凳上的感覺完全不一樣,如果不行香直接上座,會感到心裏特別亂,腿也很難受。我想既然你已上路了,必然會走向目的地。
問:有些人喜歡弄清道理,佛學裏理論很多,請問唯識宗能否把佛法闡述得很清楚?佛教對人做夢是怎樣解釋的?禅悟的境界能否用語言表達出來?
答:現在社會是一個講理的時代,有很多人是先把道理弄明白了再去做。對很多知識分子通過對天臺宗次第性的了解,或者是對唯識學一種理性的理解,然後走進佛教,這都是可以的。唯識學與邏輯學密切相關,與概念及名相的確立也密切相關,名相非常紛雜,一般人用自己的智慧去把它辨析得很清楚,確實是很難的。在佛學界,有這樣的大德,在唯識學方面下了極大的功夫,對佛學的豐富與弘揚有很好的建樹與作用。我想信仰除了理性的成分以外,還有非理性的內容,比如宗教情感、宗教關懷、宗教行爲等,這不是說在理性與非理性之間有一條鴻溝,但兩者如何貫通往往是很多人困惑的地方。我們對佛學很多問題的思考,常陷入二律背反當中,在唯識學裏,核心是末那識與阿賴耶識,有沒有靈魂,這也是整個世界在人文學科方面研究、關懷的一個課題。我們是要把佛學裏面的一些理論辨析清楚,但我們也像中了箭的比丘,一方面要花精力把箭是誰射來的、箭是什麼做成的這個問題搞清楚;另一方面當務之急是要醫療創傷,我認爲醫療創傷要更爲重要。同時我也不反對有一部分人去從事那些深奧理論的工作。
研究開悟的境界是一種內在的體驗,理論在這個層面上已顯得不怎麼重要。一個優秀的禅師雖然他悟的境界是不能用語言來表達的,但是他會用人間所有的語言工具,把大家引到最容易看到月亮的地方。作爲一個過來人,他知道對方處在什麼位置,應該用什麼樣的方法去接引,我想這一點機和教是相扣的。可能有一個誤區,很多資料記載都停留在悟以明理這個層面,比如讀了《金剛經》,對"無我、無人、無衆生相"這句話理解了,這叫解空;如從內心深處與空相應了,這才是開悟。而開悟往往停留在理性的層面上,只有證悟才能達到法與身的統一。所以有很多人在解悟、開悟以後,就覺得無事可做了,事實恰恰相反,如果一個人開悟了,他要做的事情會更多。
《阿含經》中把夢分爲四種:一類是“日有所做,夜有所思”的夢,這類夢是虛幻的,它的活動是在意識的層面上;二類是宿世夢,人物場景及內容于現實中找不到任何蛛絲馬迹,這類夢歸結于阿賴耶識,即潛意識深處的一種夢;叁類是感通夢,由于對某種事物的信仰,對某種工作專注地投入,在夢中會獲得靈感,這類夢發生在末那識;四類是因病所得夢,要得病或生病快要好了時會做一些夢,比如夢見自己會…
《十屆:禅與心腦的體驗(妙華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