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十一届:苍岩山行脚开示(明海法师)

  苍岩山行脚开示

  明海大和尚

  

  我在这里准备说的是关于出家的,行脚的生活。虽然是坐车,但今天这一路过来,收获也很大,本来我们大概只要三个钟头就要到的路,结果走了四个小时。在路上,种种的体验,种种的障碍,司机的不合作,然后是汽车坏了,然后是轮胎爆了,高速公路上堵车,最后一路倒过来,所以为了我们这次行脚有关的组织工作,负责这次组织活动的法师特别是明奘法师、常仁法师,着了很多急,脑细胞死了很多(笑声 , 掌声)。还有我们这次到苍岩山,它这里是要收门票的,要 30 元。不过你们不要怕,最后是政府领导给我们关照了一下,全部免票(掌声)。感谢我们政府的关照,感谢我们的领导,虽然他们不在场,但我们还是要鼓掌向他们表示谢意(掌声)。我们在路上几经挫折,着了很多急,常仁法师负责汽车的调动,所以他着急最多,我们在一辆车上,临近苍岩山,看到青青的山色,他突然这样讲,他下了一个转语,他说:“这也不错,苍岩山并不就是我们的目的,过来遇到的各种困难,这也就是我们的行脚。”行脚的意义就在此,他并不就是为达到某一个目标,以禅僧的行脚来说,那是没有固定的目标的,他只是在路上走,当他走的时候,他就是在路上走。

  中国历史上,禅僧的行脚是有非常悠久的传统的。古代中国寺院有讲寺、律寺、禅寺,。一般的说,讲寺、律寺这些寺院的生活是相对稳定的。只有唐朝以后在中国勃然兴起的禅宗寺院,禅僧的行脚才是真正蔚然成风,而且是每一个禅僧修行生涯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我们可以想象在古代中国虽然交通工具不太发达,但中国的公路,大致的路线还是具备的。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都还是有官道,有驿站,而行脚的禅僧还不仅在官道、在驿站、在一马平川上行走,也有很多时间披荆斩棘,在深山老林里行走。在那里去拜访修行人,寻找修行的或开辟修行的道场。

  禅僧的这种行脚的生活,从印度佛教来说有它的渊源。我们知道《华严经》里面,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故事。经里讲善财童子发起菩提心时,文殊师利菩萨告诉他:“你仅仅是发起菩提心还是不够的,你对这个世界上的法界、法的差别相还没有通达,很多差别智还没有学会。所以你应该到各地去广参博学,请教那些修行的菩萨们。”这样善财童子就离开了文殊菩萨。在《华严经》里讲,他向南边行,经过一百一十个城市,拜访了五十三位修行人。在他所拜访的五十三位修行人里面有出家人、比丘、比丘尼、沙弥,也有在家人如国王、做生意的长者、甚至也有妓女,各种各样的修行人。当他五十三参结束的时候,最后他来到弥勒菩萨的面前,登上弥勒楼阁。所以佛教里面讲“百城烟水”。经过 100 多个城市,拜访五十三位善知识,成为佛教的——从教理上说,广参博学——在非常广大的空间里面去拜访各种各样修行老师的一个典范故事。那么在印度,出家人的生活更有行脚僧的特色。印度的季节比较我们中国的中原要显得单纯一点,它一年就大概是三个季节。雨季出家人会结夏安居。在一个寺院,在居士们供养的一个道场安住,其他的时间他就会游行教化,就会带着自己简单的行囊、衣钵,走到哪里就住到哪里。在印度传统的比丘修行生活里面,有一种最艰苦的修行生活就是头陀行。头陀行就是把物质生活降低到最低极限,而头陀的最大特点就是到各地云游,没有固定的居处,即使在一个树下也不会连着住两个晚上。他住一个晚上就会离开那棵树,重新换一个地方。在这种居无定所的修行生活里面培养心灵的力量,乃至道业成就。

  佛教传到中国以后,一开始的时候,出家人的生活也是居无定所。禅宗是在南北朝,隋朝时达摩祖师传到中国来的。他是从印度坐船来到广州番禹,后来在建业(今南京)和梁武帝讨论修行,不太投机。又离开南京到现在的河南嵩山少林寺,在那里静坐九年。后来得到一个传法弟子,就是历史上的二祖慧可。在达摩祖师以后的这几代祖师,二祖慧可、三祖僧璨一直到四祖道信,他们的生活都是居无定所。没有固定的住所,即使在一个寺院住的时间也不长,而且有的时候这些祖师还会到街上,人多的地方混迹于人群。二祖就是,二祖的道场在中国南北都有,在河北邯郸成安县一个元福寺,那就是二祖慧可住过的地方。在安徽也有二祖住过的地方,你们看,从河北到安徽这个距离也是很长的,说明他那时的生活是非常不固定的。在六祖以后,禅宗在中国的影响越来越大,禅寺越来越多。在水边林下修行传法的禅师也越来越多。六祖以后有两位非常有名的禅师,一位叫马祖道一,他是在江西洪州,现在的南昌。《腾王阁序》有言:“洪州新府”,就是南昌。另外有一位叫石头希迁禅师,石头希迁禅师在现在的湖南南岳。这两位禅师在当时佛教界是最有影响力,最有威望的禅师。所有修行的禅僧都会去向他讨教,不是在江西就是在湖南,或者在江西湖南之间跑来跑去,后来就称之为“跑江湖”。我们后来称的“跑江湖”是从禅宗里来的,当然后来成为描绘社会上三教九流为了生活糊口,奔波的一种方式。它的渊源是讲禅师的行脚生活,不是到江西就是到湖南,所以叫“江湖”。

  我们看历史上的禅师们,比如我们所在的赵县柏林禅寺,舍利塔的塔主是赵州禅师,赵洲禅师是 80 岁时在柏林寺,(那时叫观音院)住下来。在 80 岁以前他都在南北各地行脚。我们从他的语录里面可以看出来,他拜访过全国几乎所有的禅寺、禅师,他的足迹遍布中国南北的各地丛林,乃至于深山老林里面的这些“草庵”(那时修行人在深山老林里面盖一个棚子修行,叫“草庵”),在 80 岁才在柏林寺住下来。而赵州禅师出家很早,十几岁就出家,年青时就在安徽的池州(现在的池阳),离九华山不太远,在南泉普愿禅师座下,悟明心地。在普愿禅师门下住了一些年头,后来普愿禅师去世以后,开始了他的行脚生涯,一直到 80 岁,之间的时间相当于有的人一生的光阴。 80 岁以后在柏林寺住, 40 年以后他才去世。据说赵州禅师上五台山就上过九次,在古代上五台山比今天要困难得多,听说那时候走五台山时走灵寿,走阜平,走山间小道走到五台山去的,那困难不知要比今天大多少倍,他一生去过九次。因此宋朝有个大居士叫张三一,写了一首诗,讲赵州禅师的修行,我们那天还唱过,说:“赵州八十犹行脚”,八十岁还在各地参访,“只为心头未悄然”,为什么呢?因为他心里还有一些疑惑,心里只要还有疑惑,心里就没有得到真正的平静,“及至归来无一事”,最后回家的时候发现本来没有什么,也没有什么疑惑,也没有什么问题,“始知空费草鞋钱”,才发现参访几十年走坏很多草鞋,这个钱白白地浪费了,实际上这个草鞋钱是不会白费的。不经过这个过程,也不会发现无一事,也到不了这个境界,到不了无一事的境界。

  历史上行脚的禅师是非常多的,在近代这种行脚的修行的作风也有,如我们的虚云老和尚就是,他一生走遍中国南北各地。曾经从浙江的普陀山三步一叩到山西的五台山。参悟以后住在终南山,然后又离开终南山到四川,从四川到云南、到西藏、尼泊尔、印度、东南亚一直到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这些地方。福建,广东,中国各地更是他走过的地方。在虚云老和尚的年谱里面,他自述了自己行脚的种种艰辛和他内心的体验,他那时候行脚的艰辛不是我们现代人所能想象的,而且奇怪的是在行脚的路上会遇到很多在我们看来是与他过意不去的事,中间特别不顺利,就像我们今天到苍岩山来一样,一路上总是有很多困难。比如说要过河的时候,因为要上船,他却靠后,让别人先上,轮到他要上时,跳板突然翻了,最后把他翻到水里去了。在水里,他抓住船梆子,因为船上坐满了人,他又不敢翻身,因为一翻身,船就会翻掉,所以他就泡在水里那么过去了。上了岸以后,身上就全湿了,那又是冬天,他跑到一个寺院去挂单。寺院偏偏不收他,天也黑了,于是他只好找了一个戏台,在戏台下面,铺了些湿草过了一夜,而这样的经历在他行脚的生涯中经常遇到。他在年谱中说到,他走了很多山水,外面的境界不断变化,但是自己内心却越来越清明,内心的觉受越来越坚固。这些都在虚云老和尚年谱里面有记叙,大家可以找来看。

  在中国近代佛教史上还有一位以行脚著称的在家居士,各位都是居士,我们看看在居士中间行脚的模范人物。这个人叫高鹤年,他是江苏人,家里面有很多钱,在他学佛后变卖家产,他把他的家产,他的钱和他的时间基本上都用在行脚上。他走了 35 年,他用了 35 年的时间参访了全国各地名山大川,参访名刹古寺,参访过他那个时代许多的高僧大德,如虚云老和尚、印光大师、大定禅师、智纯禅师、赤山法忍禅师,月霞大师等,民国年间中国的高僧他都参访过。他到过终南山,上过峨嵋山,去过五台山,普陀山,南岳山就不在话下。他最后写了一本书就叫《名山游访记》,很厚。《名山游访记》具有非常丰富的史料,记叙了当时中国佛教界的情况,特别是在深山老林里修行的那些大德的风范。当然也描绘了他在参访过程中的种种体验,因此下面我们要说的就是行脚对我们的修行和生活有什么样的意义。

  普通的我们都有一个家,昨天大痴法师还说到要“知家性空,免其逼迫”,我们内心的稳定感是与我们的家分不开的,家庭给我们提供了住宿,饮食的保障。家人给我们的思想感情提供了慰藉,这一切都使我们普通的人身心平衡和稳定。现在国家鼓励发展旅游经济,外出旅游也蔚然成风,即使在我们今天出门去旅游,走到天涯海角,走到国外,走到远离家乡的深山老林里面,风景区里面,我们还是可以通过手提电话,通过呼机,通过传真和家里人联系,在遥远的地方,想起还有家,家里人在等我…

《十一届:苍岩山行脚开示(明海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