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了,你想要洗手不干,他就威胁把这些东西都抖出来。
懈怠,有六种过失:一者“富乐不肯作务”,如果家里条件很好,我们就会想“有的是钱,忙什么?”二者“贫穷不肯勤修”,贫穷的人有自卑心,“咱就是这个苦命,哪像人家,人家那钱都是几辈子修来的”,贫穷了也有借口。三者“寒时不肯勤修”,冬天了,“真冷呀,四点半就起来,再多睡一会吧”,冷的时候有借口。四者“热时不肯勤修”,夏天热的时候,“等天气凉快一点吧”。待到天气凉快了,比如十月国庆黄金周,“人家都出去玩,我也出去玩一玩,散散心再说吧”。散完了心,又到了冬天,“寒时不肯勤修”。冬天过去,春天到来的时候,“大家都郊游,还是先去看看春色吧”。五者“时早不肯勤修”。早上八点钟,十一点半才吃饭,还有两三个钟头呢。六者“时晚不肯勤修”,晚上十点多了,没精神。师父说了,打坐最好在精力旺盛的时候,先睡一觉,精神恢复了再打坐。有时候我就是这样的,这就是懈怠。每一方面都有六种过失,六六就三十六种过失。
下面把书翻到第十页,后面有一个偈子,这是佛经里面经常用的,为了便于信徒记忆和传诵,用诗偈将前面所讲的内容概括。
后面的一个问题讲怎样交朋友,佛陀讲到有四种人本来是我们的冤家,但是看起来却像亲人一样,叫“四冤如亲”,这是佛陀讲交朋友方面的一个问题。在正面,佛陀讲到有“四亲可亲”,就是有四种朋友我们要亲近他,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就不一一解说了。第一种“止非”,第二种“慈愍”,三者“利人”,四者“同事”,其中每一种又分为四事。
“止非”有四事,“止非,多所饶益,为人救护,云何为四?”一者“见人为恶则能遮止”,有一种朋友能制止我们犯错误;第二者“示人正直”,告诉我们正确的路;三者“慈心愍念”,即使在远方,他也经常想着我们;四者“示人天路”,人天路就是人生的幸福之道,他告诉我们人生终极关怀的正确方向。
“慈愍”四事:一者“见利代喜”,见到朋友有好处心里为他高兴,如果有的朋友见到你有好处,心里马上出现一种特殊的感觉——酸啊(众营员笑),那就不是真正的朋友了;二者“见恶代忧”,见到我们有过错,有烦恼,他会为我们担心;三者“称誉人德”,好朋友都不会当面称赞我们的优点,而是背着我们对其他人称赞,当我们面有时也会鼓励,但最重要的还是能指出我们的过错。四者“见人说恶便能抑制”,这个朋友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当另外一个圈子里的人说我们坏话的时候,他能够表明立场。比如有人说:“明海那个和尚啊!”他马上说:“明海师父是我的师父,请你们不要再议论他的过错。”或者这样说:“可能明海这个人是有问题,但他是我的好朋友,我在场的时候你们不要讲,背着我的面你们随便怎么讲”,这也不错啊,这也是个立场嘛,要有立场。其实你这样做,别人反而更尊敬你,可能不是你的朋友也会说:“这真是个好朋友,背着朋友的面能够维护朋友的名誉”。
“利人”有四个方面:第一“护彼不令放逸”,他就像慈母一样不让我们放逸;二者“护彼放逸失财”,防止我们因为放逸而失去财产;三者“护彼使不恐怖”,给我们安全感;第四者“屏相教诫”,真正的好朋友,当着大众的面不说我们的过错,等人们都走了,他私下来教育我们。我们的师父就是这样的,他从来不当着客人的面说我们不好,但是我们有过错他也一定会说。老和尚教育我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屏相教诫”,就是事后把我们拉到一个没有人的地方说,“刚才你那样说不妥”(学老和尚的语气)。比如说我吧,自尊心挺强,虚荣心也挺强,别人的批评总是不愿意接受,不过好在没旁人在,只有自己的师父。师父说的声音很低,半低着眼睛,而且也不看我,他怕我不好意思。虽然只有自己的师父,也承认自己错了,但是还有面子。有时候我就下狠心,来一句:“感谢师父教导”。其实师父说我的时候,心里还是有点不舒服的,但是我想得和自己较这个劲,不能顺着这个自尊。有人教我是我的幸福,所以我就冲着我那个自尊喊了一句,喊完以后就没事了,承认是错了。师父还有一种教育的方式,那就是你犯了一个很严重的错误他当时不说,而是放在那儿,等到换了一个时间,在另外一个场合里,出现与你犯的错误一样的情形时,师父才会于不经意间说:“比如像上次,像明海…”。或者他也不提你的名字,只是说“上次我们有一些师父也是这样的”,他越不提名字啊,你越知道他说的是谁(众笑),于是你就赶紧脸红了,心里想,哎,师父您别说了,我知道了。所以教育人要讲方式,方式好,对方就能接受,我们的师父就是这样教育我们的。
“同事”有四,一者“为彼不惜身命”,这个“同事”不是工作中的同事,而是说他愿意跟我们在一起,愿意陪着我们,同事特别不容易做到。“为彼不惜身命”就是我们平常讲的“舍命陪君子”;二者“为彼不惜财宝”,为了朋友不惜花钱;三者“为彼济其恐怖”,当朋友有恐怖的时候帮助他;四者“为彼屏相教诫”,“屏相教诫”是佛经里经常提到的教育人的方式,是释迦牟尼佛教我们的一种方法。
从前面的这些经文大家就可以看出,释迦牟尼佛洞察人世间的一切,洞察人心的种种过失和种种相状,他就像慈母一样地教育我们做人。拿我们出家人的戒律来说,释迦牟尼佛为了照顾我们,考虑戒律真的是非常用心、周到和严密,就如同慈母呵护自己的独子一样。
请翻到十二页。佛陀正面针对善生童子拜的 “东西南北上下” 六方,以佛法的智慧做了一个定义,“佛告善生,当知六方,云何为六方?父母为东方,师长为南方,妻妇为西方,亲党为北方,童仆为下方,沙门、婆罗门诸高行者为上方。”这是释迦牟尼佛所定义的六方,假想我们是背北面南,那么父母就为东方,因为父母生养了我们;师长为南方,师长在我们的前面,要听从他的教导;妻妇为西方,我们工作一天累了,回哪里去呀?回到家里去,去跟自己的妻子儿女共享天伦,得到一种休息,一种家庭的温暖;亲党为北方,亲党是朋友,在我们的后面,做我们的靠山。下方是童仆,上方是出家的修行人。在这里,沙门泛指古印度所有放弃世俗生活,到山里面修行的出家人,而不仅仅指佛教的比丘和沙弥。婆罗门是古代印度最高的种性,是一个祭祀阶层。在婆罗门一生的修行中,有到树林里修行的,也有云游隐居的。“沙门、婆罗门”,是指世外高人。
佛陀在下面解释了六方,也就是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所要面对的六种关系,也可以说是六种关系中的责任与义务。我们先看看父母和子女之间的责任和义务是怎样的,“夫为人子,当以五事敬顺父母。一者供奉能使无乏”,这是在物质上供养父母。现在的条件跟古代有些不一样了,如今,父母离退休后还有很丰厚的退休金、养老金,但是做子女的也要力所能及地给他们一些物质上的帮助,它的意义不仅是物质上的,还有精神力量的支持;
“二者凡有所为,先白父母”。子女还没有独立成家时,自己想做什么,要先跟父母打个招呼。毕竟父母的人生经历更长,人生经验也更丰富。比如我们出家以后,对待自己的师父也如待父母。但有时候做事情时心里会想,先不要跟师父说吧,恐怕他不同意,咱们还是自个儿干。结果往往就失败了。有时虽然跟师父说了,师父说你最好不要那样。但是不服气,偏要试试以证明师父的错误。结果没有证明师父的错误反倒证明了自己的错误。我们要明白师父毕竟是长辈,他的境界和阅历更广阔,所以他的一些意见确实是超前的。
“三者父母所为,恭顺不逆”,中国儒家讲孝顺,做儿女的要顺从父母,但假如父母有严重的错误,你也不能盲目地顺从。“四者父母正令不敢违背”,父母正当合理的教诫命令不要违背。“五者不断父母所为正业”,要继承父母所做的事业。从广义上来讲,年轻一代要把历史上祖先创造的文化、文明和伟大的事业承担起来,发扬起来。
昨天我们的传灯也有这个内涵,佛法的智慧和光明要靠一代代人的努力传下去,延续下去,灯灯相续才没有穷尽。我们今天之所以能听闻佛法,乃是因为历史上很多的祖师大德,把生命奉献出来,点燃自己,使法的光明焕发出来。这一点在过去祖师的身上,在我们的师父身上看得非常清楚。
虚云老和尚在一九四八年的时候到香港去做法会,那时候大陆的形势已非常明显了,解放军将要解放全中国。当时人们对共产党的宗教政策还有很多不理解,都说共产党是无神论、共产共妻,所以很多人就赶紧逃跑,包括一些出家人。这里面有些当然是谣言和传闻,事实并不是如此。虚云老和尚到香港的时候,那里的 师父和 居士就挽留他,说“不要回去了,现在大陆风声鹤唳,回去是凶多吉少”。但是老和尚说“我还是要回去,我有我的使命。”回到大陆以后,虚云老和尚修了云门寺,修了云居山,又带出很多优秀的弟子,如今海内外,比如香港和美国的很多高僧大德,都是一九四九年以后,虚云老和尚在这几个道场里培养出来的。
那么父母有什么责任呢?“制子不听为恶”,自己的子女不要让他犯错误。“二者指授示其善处”,从消极方面防止他犯错误,从积极方面指导他什么是正道。“三者慈爱入骨彻髓”,在某种意义上说,父母就是子女的天堂,就是子女的教主。在父母这里,特别是在母亲这里,门永远是敞开着的。无论我们犯多大的错误,父母永远能原谅我们,因为他们具有一种入骨彻髓的慈爱,这种慈爱正是所有宗教对一切众生平等的源泉。能对一切众生发起同体大悲、无缘大慈的人性的渊源就是来自于这种伟大的父母之爱。“四者为子求善婚娶”,要给子女安排好终身大事。现在的社会提倡自由恋爱,虽然说婚姻是自己的事,但有时对父母…
《十二届:《善生经》导读(明海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