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二屆:《善生經》導讀(明海法師)▪P3

  ..續本文上一頁了,你想要洗手不幹,他就威脅把這些東西都抖出來。

  懈怠,有六種過失:一者“富樂不肯作務”,如果家裏條件很好,我們就會想“有的是錢,忙什麼?”二者“貧窮不肯勤修”,貧窮的人有自卑心,“咱就是這個苦命,哪像人家,人家那錢都是幾輩子修來的”,貧窮了也有借口。叁者“寒時不肯勤修”,冬天了,“真冷呀,四點半就起來,再多睡一會吧”,冷的時候有借口。四者“熱時不肯勤修”,夏天熱的時候,“等天氣涼快一點吧”。待到天氣涼快了,比如十月國慶黃金周,“人家都出去玩,我也出去玩一玩,散散心再說吧”。散完了心,又到了冬天,“寒時不肯勤修”。冬天過去,春天到來的時候,“大家都郊遊,還是先去看看春色吧”。五者“時早不肯勤修”。早上八點鍾,十一點半才吃飯,還有兩叁個鍾頭呢。六者“時晚不肯勤修”,晚上十點多了,沒精神。師父說了,打坐最好在精力旺盛的時候,先睡一覺,精神恢複了再打坐。有時候我就是這樣的,這就是懈怠。每一方面都有六種過失,六六就叁十六種過失。

  下面把書翻到第十頁,後面有一個偈子,這是佛經裏面經常用的,爲了便于信徒記憶和傳誦,用詩偈將前面所講的內容概括。

  後面的一個問題講怎樣交朋友,佛陀講到有四種人本來是我們的冤家,但是看起來卻像親人一樣,叫“四冤如親”,這是佛陀講交朋友方面的一個問題。在正面,佛陀講到有“四親可親”,就是有四種朋友我們要親近他,因爲時間的關系我就不一一解說了。第一種“止非”,第二種“慈愍”,叁者“利人”,四者“同事”,其中每一種又分爲四事。

  “止非”有四事,“止非,多所饒益,爲人救護,雲何爲四?”一者“見人爲惡則能遮止”,有一種朋友能製止我們犯錯誤;第二者“示人正直”,告訴我們正確的路;叁者“慈心愍念”,即使在遠方,他也經常想著我們;四者“示人天路”,人天路就是人生的幸福之道,他告訴我們人生終極關懷的正確方向。

  “慈愍”四事:一者“見利代喜”,見到朋友有好處心裏爲他高興,如果有的朋友見到你有好處,心裏馬上出現一種特殊的感覺——酸啊(衆營員笑),那就不是真正的朋友了;二者“見惡代憂”,見到我們有過錯,有煩惱,他會爲我們擔心;叁者“稱譽人德”,好朋友都不會當面稱贊我們的優點,而是背著我們對其他人稱贊,當我們面有時也會鼓勵,但最重要的還是能指出我們的過錯。四者“見人說惡便能抑製”,這個朋友還有一個特點,就是當另外一個圈子裏的人說我們壞話的時候,他能夠表明立場。比如有人說:“明海那個和尚啊!”他馬上說:“明海師父是我的師父,請你們不要再議論他的過錯。”或者這樣說:“可能明海這個人是有問題,但他是我的好朋友,我在場的時候你們不要講,背著我的面你們隨便怎麼講”,這也不錯啊,這也是個立場嘛,要有立場。其實你這樣做,別人反而更尊敬你,可能不是你的朋友也會說:“這真是個好朋友,背著朋友的面能夠維護朋友的名譽”。

  “利人”有四個方面:第一“護彼不令放逸”,他就像慈母一樣不讓我們放逸;二者“護彼放逸失財”,防止我們因爲放逸而失去財産;叁者“護彼使不恐怖”,給我們安全感;第四者“屏相教誡”,真正的好朋友,當著大衆的面不說我們的過錯,等人們都走了,他私下來教育我們。我們的師父就是這樣的,他從來不當著客人的面說我們不好,但是我們有過錯他也一定會說。老和尚教育我們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屏相教誡”,就是事後把我們拉到一個沒有人的地方說,“剛才你那樣說不妥”(學老和尚的語氣)。比如說我吧,自尊心挺強,虛榮心也挺強,別人的批評總是不願意接受,不過好在沒旁人在,只有自己的師父。師父說的聲音很低,半低著眼睛,而且也不看我,他怕我不好意思。雖然只有自己的師父,也承認自己錯了,但是還有面子。有時候我就下狠心,來一句:“感謝師父教導”。其實師父說我的時候,心裏還是有點不舒服的,但是我想得和自己較這個勁,不能順著這個自尊。有人教我是我的幸福,所以我就沖著我那個自尊喊了一句,喊完以後就沒事了,承認是錯了。師父還有一種教育的方式,那就是你犯了一個很嚴重的錯誤他當時不說,而是放在那兒,等到換了一個時間,在另外一個場合裏,出現與你犯的錯誤一樣的情形時,師父才會于不經意間說:“比如像上次,像明海…”。或者他也不提你的名字,只是說“上次我們有一些師父也是這樣的”,他越不提名字啊,你越知道他說的是誰(衆笑),于是你就趕緊臉紅了,心裏想,哎,師父您別說了,我知道了。所以教育人要講方式,方式好,對方就能接受,我們的師父就是這樣教育我們的。

  “同事”有四,一者“爲彼不惜身命”,這個“同事”不是工作中的同事,而是說他願意跟我們在一起,願意陪著我們,同事特別不容易做到。“爲彼不惜身命”就是我們平常講的“舍命陪君子”;二者“爲彼不惜財寶”,爲了朋友不惜花錢;叁者“爲彼濟其恐怖”,當朋友有恐怖的時候幫助他;四者“爲彼屏相教誡”,“屏相教誡”是佛經裏經常提到的教育人的方式,是釋迦牟尼佛教我們的一種方法。

  從前面的這些經文大家就可以看出,釋迦牟尼佛洞察人世間的一切,洞察人心的種種過失和種種相狀,他就像慈母一樣地教育我們做人。拿我們出家人的戒律來說,釋迦牟尼佛爲了照顧我們,考慮戒律真的是非常用心、周到和嚴密,就如同慈母呵護自己的獨子一樣。

  請翻到十二頁。佛陀正面針對善生童子拜的 “東西南北上下” 六方,以佛法的智慧做了一個定義,“佛告善生,當知六方,雲何爲六方?父母爲東方,師長爲南方,妻婦爲西方,親黨爲北方,童仆爲下方,沙門、婆羅門諸高行者爲上方。”這是釋迦牟尼佛所定義的六方,假想我們是背北面南,那麼父母就爲東方,因爲父母生養了我們;師長爲南方,師長在我們的前面,要聽從他的教導;妻婦爲西方,我們工作一天累了,回哪裏去呀?回到家裏去,去跟自己的妻子兒女共享天倫,得到一種休息,一種家庭的溫暖;親黨爲北方,親黨是朋友,在我們的後面,做我們的靠山。下方是童仆,上方是出家的修行人。在這裏,沙門泛指古印度所有放棄世俗生活,到山裏面修行的出家人,而不僅僅指佛教的比丘和沙彌。婆羅門是古代印度最高的種性,是一個祭祀階層。在婆羅門一生的修行中,有到樹林裏修行的,也有雲遊隱居的。“沙門、婆羅門”,是指世外高人。

  佛陀在下面解釋了六方,也就是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所要面對的六種關系,也可以說是六種關系中的責任與義務。我們先看看父母和子女之間的責任和義務是怎樣的,“夫爲人子,當以五事敬順父母。一者供奉能使無乏”,這是在物質上供養父母。現在的條件跟古代有些不一樣了,如今,父母離退休後還有很豐厚的退休金、養老金,但是做子女的也要力所能及地給他們一些物質上的幫助,它的意義不僅是物質上的,還有精神力量的支持;

  “二者凡有所爲,先白父母”。子女還沒有獨立成家時,自己想做什麼,要先跟父母打個招呼。畢竟父母的人生經曆更長,人生經驗也更豐富。比如我們出家以後,對待自己的師父也如待父母。但有時候做事情時心裏會想,先不要跟師父說吧,恐怕他不同意,咱們還是自個兒幹。結果往往就失敗了。有時雖然跟師父說了,師父說你最好不要那樣。但是不服氣,偏要試試以證明師父的錯誤。結果沒有證明師父的錯誤反倒證明了自己的錯誤。我們要明白師父畢竟是長輩,他的境界和閱曆更廣闊,所以他的一些意見確實是超前的。

  “叁者父母所爲,恭順不逆”,中國儒家講孝順,做兒女的要順從父母,但假如父母有嚴重的錯誤,你也不能盲目地順從。“四者父母正令不敢違背”,父母正當合理的教誡命令不要違背。“五者不斷父母所爲正業”,要繼承父母所做的事業。從廣義上來講,年輕一代要把曆史上祖先創造的文化、文明和偉大的事業承擔起來,發揚起來。

  昨天我們的傳燈也有這個內涵,佛法的智慧和光明要靠一代代人的努力傳下去,延續下去,燈燈相續才沒有窮盡。我們今天之所以能聽聞佛法,乃是因爲曆史上很多的祖師大德,把生命奉獻出來,點燃自己,使法的光明煥發出來。這一點在過去祖師的身上,在我們的師父身上看得非常清楚。

  虛雲老和尚在一九四八年的時候到香港去做法會,那時候大陸的形勢已非常明顯了,解放軍將要解放全中國。當時人們對共産黨的宗教政策還有很多不理解,都說共産黨是無神論、共産共妻,所以很多人就趕緊逃跑,包括一些出家人。這裏面有些當然是謠言和傳聞,事實並不是如此。虛雲老和尚到香港的時候,那裏的 師父和 居士就挽留他,說“不要回去了,現在大陸風聲鶴唳,回去是凶多吉少”。但是老和尚說“我還是要回去,我有我的使命。”回到大陸以後,虛雲老和尚修了雲門寺,修了雲居山,又帶出很多優秀的弟子,如今海內外,比如香港和美國的很多高僧大德,都是一九四九年以後,虛雲老和尚在這幾個道場裏培養出來的。

  那麼父母有什麼責任呢?“製子不聽爲惡”,自己的子女不要讓他犯錯誤。“二者指授示其善處”,從消極方面防止他犯錯誤,從積極方面指導他什麼是正道。“叁者慈愛入骨徹髓”,在某種意義上說,父母就是子女的天堂,就是子女的教主。在父母這裏,特別是在母親這裏,門永遠是敞開著的。無論我們犯多大的錯誤,父母永遠能原諒我們,因爲他們具有一種入骨徹髓的慈愛,這種慈愛正是所有宗教對一切衆生平等的源泉。能對一切衆生發起同體大悲、無緣大慈的人性的淵源就是來自于這種偉大的父母之愛。“四者爲子求善婚娶”,要給子女安排好終身大事。現在的社會提倡自由戀愛,雖然說婚姻是自己的事,但有時對父母…

《十二屆:《善生經》導讀(明海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