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意見也要稍微注意一下。因爲父母的眼光畢竟跟我們不同,他們更現實一些,看人更冷靜,考慮問題也更周到。我也遇到過一些居士,婚姻上不幸福。他們說,當時家裏的人都反對,我就是一意孤行,後來證明父母的意見是對的。“五者隨時供給所須”,在子女成家立業之前,父母對子女要有物質上的保證。
下面說“善生,子于父母敬順恭奉,則彼方安穩,無有憂畏。”現今時代的父母子女的關系和古代不一樣,發生了很大變化。最大的一個變化就是現代社會非常忙碌,文明成果、文化知識向下一代傳播和教育的途徑多樣化了,這無形之中就削弱了父母向下一代傳播知識和智慧這兩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在古代,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不發達,很多的知識、智慧、學問,必須從父母處獲得,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而在現在,很小的孩子都懂得到網上去看書,更不用說在學校還有老師,在單位還有企業文化,這些無形之中都削弱了父母的影響力。另外,由于社會生活的忙碌,年輕人和老年人之間相處的時間和機會也大大減少了,這一方面造成了年輕人人生閱曆、經驗和智慧的缺乏,另外一方面,老年人的作用也不能發揮,老一輩跟年輕一輩之間有了很深的隔膜。
衆所周知,如今我們社會老齡化的趨勢正逐日加快,老年人思想、生活寂寞的問題已成爲一個普遍的社會問題了。現在河北省佛教協會正在石家莊蓋一個養老院,老居士將來可以去那裏養老,彼此之間可以共修化解寂寞,臨終的時候出家師父還會輔以臨終的關懷和安慰,我們所以這樣做也是想努力解決老年人的孤獨和寂寞的問題。有一次,我到法國巴黎參觀一個老年人醫院,那個醫院的條件比星級賓館還要好,衛生設施、房間的陳設、家俱樣樣具全,一些病重的老年人,一天二十四小時都有護士照看。但我參觀以後心裏卻很難過,因爲深感那一切優越的條件也無法解決老年人心中的那一份寂寞與孤獨,相反,外在條件越好,反而越襯出他們內心的孤苦。這是講子女和父母的關系,責任和義務。
下面講到師長和學生。無論是在古代的印度還是在中國,師父不僅要教給徒弟知識,還要給他們提供一定的物質生活條件,所以弟子敬奉師長“一者給侍所須”,要交學費。“二者禮敬供養”,恭敬。“叁者尊重戴仰”,你只有尊重師父,他才能夠傾囊相授。“四者師有教赦,敬順無違”,“五者從師聞法,善持不忘”,跟著老師學習,能夠善加受持。老師應該用五事來對待弟子,“順法調禦”,就是用自己的法來調服學生。往往一個學生或弟子剛跟從你的時候,會有種種的個性惡習,要慢慢調服他們; “二者誨其未聞”,要教給他從來沒有聽過的知識 ; “叁者隨其所聞,令善義解”,就是能夠解決弟子心中的疑惑 ; “四者示其善友”,老師還要幫助學生找到一些同學和善知識 ; “五者盡己所知,誨授不吝”,把自己所知道的一切都教給學生,無所保留。
下面我們再看夫妻之間。丈夫對妻子有五件事:一者“相待以禮”,古代印度種姓森嚴,男女不平等,現代的印度男女仍然不平等。但是釋迦牟尼佛的思想是什麼呢?丈夫對妻子要“相待以禮”,妻子不是丈夫的所有物,她是獨立的一個人,應該尊重她;第二“威嚴不媟”,媟就是慢的意思,意思是說親密要有分寸,太隨便了會損害這種關系,這種分寸是特別值得現代夫妻們用心體會的。丈夫對待妻子要親密但不狎,這有點像中國古人主張夫妻之間既心心相印,又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感。一個人不是另一個人的所有物,也不能兩個人變成一個人,所以古人形容夫妻關系是“相敬如賓”。小時候,我們在鄉下見父母之間都是如此,總是以您相稱,很客氣,給我很深的印象。這樣保持一種恭敬心,特別的好,所以叫敬。如今在這方面我們做得不太好,
昨天老和尚也講,在泰國談戀愛的青年男女一起走路時也是有禮有節的。這裏體現的是一種人倫的尊嚴,人道的衆生應該有一種尊嚴,有一種羞恥感。
叁者“衣食隨時”,丈夫要對妻子供養衣食。第四者“莊嚴以時”,做丈夫的要經 常給 太太添置一些衣服和首飾,不能讓妻子穿著早已過時的破舊衣服,那不僅是她沒有光彩,同時自己也丟人。大家看,釋迦牟尼佛想得多周到啊。五者“委付家內”,家裏有多少存款,哪裏有房子哪裏有地,銀行帳號的密碼是多少, 都得讓 太太知道,不能保有秘密,否則便是沒有信任。這五條裏既有相親相愛的內容也有互相尊重的內容,既有互相平等的內容也有互相獨立的內容。獨立的有“相待以禮”“威嚴不媟”,這是指兩個獨立的人很友好地在一起,“委付家內”是相親相愛才能夠如此。聽說現在結婚還要做財産公證,還沒結婚呢就准備離婚時打官司了,用佛法的話說叫發心不正,既然如此那還不如不結婚呢。
“妻複以五事恭敬于夫,雲何爲五,一者先起,二者後坐,叁者和言,四者敬順,五者先意承旨”。“先起”是說要比丈夫起早一點,“後坐”是指丈夫下班回來時把座位弄好請他坐,然後自己再坐;叁者“和言”,說話要溫和,不能做獅子吼;四者“敬順”,恭敬、順從他的意思;五者“先意承旨”,佛陀講的要求越來越高,最後這一條是具有總結性的,就是心心相印。丈夫還沒有說話,妻子早把事情安排好了,達到這種境界,夫妻關系就臻于完美了。
也許看了這個“先起”“後坐”啊,我們的女營員心裏就有一些波瀾了,既然是平等的,憑什麼讓我們先起和後坐呢?請大家注意,我們要從兩方面去理解佛陀的這一教化。第一,在生活中,我們是處在一種人際關系裏面的,既有責任也有義務,每一個人首先應先要求自己而不是要求對方,能做到這樣,一切事情就好辦了。比如像我們寺院裏開會時也有人提意見,“菜鹹了,沒辣椒,這個菜沒煮爛。”我們就說,吃飯的人要理解做飯人的辛苦,不管做出什麼樣的飯都要以感恩的心去吃。反過來,我們也會對做飯的人說,要以供養心把工作做得盡善盡美,做飯的人不能說“修行的人還講吃喝?鹹菜就不錯了,釋迦牟尼佛修行時還只吃六個麥粒呢”,如此下去,彼此的關系就會僵化。如果每一方面都要求自己,比如吃飯的人要求自己有感恩的心,不管做什麼都歡喜地吃,而且還贊歎你們辛苦了,做飯的人就會不好意思了,一定爭取下次把飯做好!夫妻關系也是這樣的。佛陀在這裏教導我們女衆要先起,我們要求自己就可以了,毋須管對方先起不先起。如果你每天都先起,對方就不好意思了,有一天可能就搶在你前面起,最後兩個人比賽著看誰先起。“後坐”也是一樣,每次都幫他把位置布置好,最後他也會不好意思了。注意,當我們如此要求自己的時候,千萬別著急,別有期待之心,“我已經先起了七八天了, 怎麼他還沒有反應啊 ”,(衆營員笑)如此發心就不純正了。“先起”的發心是只要求自己做好,別人先起與否是別人的事,你只有這樣發心才能打動他,否則假如他知道你在期待他,他會有逆反的情緒,心想你越等我先起,我越不先起,如此就麻煩了。
在現代社會裏,處理好夫妻關系關鍵的一點是每一方都只要求自己;另外一點,佛陀所講的是一種傳統社會的夫妻關系,即丈夫在外面工作掙錢,妻子在家相夫教子做家務。現代社會中這種關系已不多見了,現代的夫妻關系更受西方女權主義思潮的影響,事實上,我覺得女權主義關于男女平等的觀念是一種非常幼稚的思想。當然女權主義思想本身也在不斷進步和反省之中,最早她們要求的是一種形式上的平等,絕對的平等。男女需要平等,但男女的差異也是客觀事實,目前來說還沒有辦法改變。在這種現實情況下,要求絕對的平等,受害者恰恰是女性自己。比如說打仗吧,如果要求男女平等,就都要上前線,這當然不行;一個擔子兩百斤,男性挑得起來,要女性也去挑,那恐怕也不行。因此說絕對的男女平等觀不僅不能給女衆帶來幸福,而且還會帶來麻煩。
佛法的男女平等是在承認男女差別的前提下,在人格上講平等,在尊嚴和生命價值上講平等。生命最高的價值是什麼?是成佛,在這方面男女要講平等。而在社會生活和家庭生活裏,我們則要面對男女的差異性,同時讓女衆把她們與男衆不共的、獨特的優點發揮出來。女衆對人類社會所做出的貢獻,自有男衆做不到的一面,男衆能做的女衆也毋須去跟他一樣地拼,拼不過的!我們要用毛主席他老人家的戰略思想,避開弱點發揮我們的長處。
女衆在社會生活中的長處是什麼呢?關于這一點,我們要聯系女衆的性格特點去考慮。在家庭生活中,女衆對後代的影響比男衆要大得多;女衆富有同情心、慈悲心和母愛。現在爲什麼有的家庭破裂不穩定呢?原因之一就是因爲女衆沒有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使家不成其爲家了。受女權主義思潮的影響,女衆要和男衆一樣到社會上去拼殺,回到家裏還要做家務、照顧小孩以及丈夫,如此一來在扮演妻子和母親的角色之外,又添加了社會上的種種責任,無形之中加重了她們的負擔,其結果必然是越主張男女平等越不平等。我這樣講並不是說女衆不必到社會上去發揮作用,絕對不是這個意思。我主張的是一種純粹的烏托邦的理想:一個完美的社會應該用法律和政策等社會保障手段,讓女衆發揮她們獨特的作用,試想,當女衆在家裏生孩子、照顧孩子、做家務活的時候,我們是否可以通過立法給她們發工資呢? 可能有些女衆說你發工資我也不幹(笑聲)。那麼要競選總統,可不可以呢?同樣可以呀,當我們的女性有一些獨特的作用被社會承認,當這些家庭事物的專業性越來越強的時候,當在這個工作範圍內,人們同樣能發展自已的智慧,自已的優勢的時候,從一個家庭主婦裏選出一個總統,那有什麼難呢?她能把一個家庭管好,怎麼就不能把一個國家管好呢?那不是一個小和大的問題嗎?這些都是我的理…
《十二屆:《善生經》導讀(明海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