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十二届:《善生经》导读(明海法师)▪P4

  ..续本文上一页的意见也要稍微注意一下。因为父母的眼光毕竟跟我们不同,他们更现实一些,看人更冷静,考虑问题也更周到。我也遇到过一些居士,婚姻上不幸福。他们说,当时家里的人都反对,我就是一意孤行,后来证明父母的意见是对的。“五者随时供给所须”,在子女成家立业之前,父母对子女要有物质上的保证。

  下面说“善生,子于父母敬顺恭奉,则彼方安稳,无有忧畏。”现今时代的父母子女的关系和古代不一样,发生了很大变化。最大的一个变化就是现代社会非常忙碌,文明成果、文化知识向下一代传播和教育的途径多样化了,这无形之中就削弱了父母向下一代传播知识和智慧这两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在古代,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不发达,很多的知识、智慧、学问,必须从父母处获得,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而在现在,很小的孩子都懂得到网上去看书,更不用说在学校还有老师,在单位还有企业文化,这些无形之中都削弱了父母的影响力。另外,由于社会生活的忙碌,年轻人和老年人之间相处的时间和机会也大大减少了,这一方面造成了年轻人人生阅历、经验和智慧的缺乏,另外一方面,老年人的作用也不能发挥,老一辈跟年轻一辈之间有了很深的隔膜。

  众所周知,如今我们社会老龄化的趋势正逐日加快,老年人思想、生活寂寞的问题已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了。现在河北省佛教协会正在石家庄盖一个养老院,老居士将来可以去那里养老,彼此之间可以共修化解寂寞,临终的时候出家师父还会辅以临终的关怀和安慰,我们所以这样做也是想努力解决老年人的孤独和寂寞的问题。有一次,我到法国巴黎参观一个老年人医院,那个医院的条件比星级宾馆还要好,卫生设施、房间的陈设、家俱样样具全,一些病重的老年人,一天二十四小时都有护士照看。但我参观以后心里却很难过,因为深感那一切优越的条件也无法解决老年人心中的那一份寂寞与孤独,相反,外在条件越好,反而越衬出他们内心的孤苦。这是讲子女和父母的关系,责任和义务。

  下面讲到师长和学生。无论是在古代的印度还是在中国,师父不仅要教给徒弟知识,还要给他们提供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所以弟子敬奉师长“一者给侍所须”,要交学费。“二者礼敬供养”,恭敬。“三者尊重戴仰”,你只有尊重师父,他才能够倾囊相授。“四者师有教赦,敬顺无违”,“五者从师闻法,善持不忘”,跟着老师学习,能够善加受持。老师应该用五事来对待弟子,“顺法调御”,就是用自己的法来调服学生。往往一个学生或弟子刚跟从你的时候,会有种种的个性恶习,要慢慢调服他们; “二者诲其未闻”,要教给他从来没有听过的知识 ; “三者随其所闻,令善义解”,就是能够解决弟子心中的疑惑 ; “四者示其善友”,老师还要帮助学生找到一些同学和善知识 ; “五者尽己所知,诲授不吝”,把自己所知道的一切都教给学生,无所保留。

  下面我们再看夫妻之间。丈夫对妻子有五件事:一者“相待以礼”,古代印度种姓森严,男女不平等,现代的印度男女仍然不平等。但是释迦牟尼佛的思想是什么呢?丈夫对妻子要“相待以礼”,妻子不是丈夫的所有物,她是独立的一个人,应该尊重她;第二“威严不媟”,媟就是慢的意思,意思是说亲密要有分寸,太随便了会损害这种关系,这种分寸是特别值得现代夫妻们用心体会的。丈夫对待妻子要亲密但不狎,这有点像中国古人主张夫妻之间既心心相印,又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感。一个人不是另一个人的所有物,也不能两个人变成一个人,所以古人形容夫妻关系是“相敬如宾”。小时候,我们在乡下见父母之间都是如此,总是以您相称,很客气,给我很深的印象。这样保持一种恭敬心,特别的好,所以叫敬。如今在这方面我们做得不太好,

  昨天老和尚也讲,在泰国谈恋爱的青年男女一起走路时也是有礼有节的。这里体现的是一种人伦的尊严,人道的众生应该有一种尊严,有一种羞耻感。

  三者“衣食随时”,丈夫要对妻子供养衣食。第四者“庄严以时”,做丈夫的要经 常给 太太添置一些衣服和首饰,不能让妻子穿着早已过时的破旧衣服,那不仅是她没有光彩,同时自己也丢人。大家看,释迦牟尼佛想得多周到啊。五者“委付家内”,家里有多少存款,哪里有房子哪里有地,银行帐号的密码是多少, 都得让 太太知道,不能保有秘密,否则便是没有信任。这五条里既有相亲相爱的内容也有互相尊重的内容,既有互相平等的内容也有互相独立的内容。独立的有“相待以礼”“威严不媟”,这是指两个独立的人很友好地在一起,“委付家内”是相亲相爱才能够如此。听说现在结婚还要做财产公证,还没结婚呢就准备离婚时打官司了,用佛法的话说叫发心不正,既然如此那还不如不结婚呢。

  “妻复以五事恭敬于夫,云何为五,一者先起,二者后坐,三者和言,四者敬顺,五者先意承旨”。“先起”是说要比丈夫起早一点,“后坐”是指丈夫下班回来时把座位弄好请他坐,然后自己再坐;三者“和言”,说话要温和,不能做狮子吼;四者“敬顺”,恭敬、顺从他的意思;五者“先意承旨”,佛陀讲的要求越来越高,最后这一条是具有总结性的,就是心心相印。丈夫还没有说话,妻子早把事情安排好了,达到这种境界,夫妻关系就臻于完美了。

  也许看了这个“先起”“后坐”啊,我们的女营员心里就有一些波澜了,既然是平等的,凭什么让我们先起和后坐呢?请大家注意,我们要从两方面去理解佛陀的这一教化。第一,在生活中,我们是处在一种人际关系里面的,既有责任也有义务,每一个人首先应先要求自己而不是要求对方,能做到这样,一切事情就好办了。比如像我们寺院里开会时也有人提意见,“菜咸了,没辣椒,这个菜没煮烂。”我们就说,吃饭的人要理解做饭人的辛苦,不管做出什么样的饭都要以感恩的心去吃。反过来,我们也会对做饭的人说,要以供养心把工作做得尽善尽美,做饭的人不能说“修行的人还讲吃喝?咸菜就不错了,释迦牟尼佛修行时还只吃六个麦粒呢”,如此下去,彼此的关系就会僵化。如果每一方面都要求自己,比如吃饭的人要求自己有感恩的心,不管做什么都欢喜地吃,而且还赞叹你们辛苦了,做饭的人就会不好意思了,一定争取下次把饭做好!夫妻关系也是这样的。佛陀在这里教导我们女众要先起,我们要求自己就可以了,毋须管对方先起不先起。如果你每天都先起,对方就不好意思了,有一天可能就抢在你前面起,最后两个人比赛着看谁先起。“后坐”也是一样,每次都帮他把位置布置好,最后他也会不好意思了。注意,当我们如此要求自己的时候,千万别着急,别有期待之心,“我已经先起了七八天了, 怎么他还没有反应啊 ”,(众营员笑)如此发心就不纯正了。“先起”的发心是只要求自己做好,别人先起与否是别人的事,你只有这样发心才能打动他,否则假如他知道你在期待他,他会有逆反的情绪,心想你越等我先起,我越不先起,如此就麻烦了。

  在现代社会里,处理好夫妻关系关键的一点是每一方都只要求自己;另外一点,佛陀所讲的是一种传统社会的夫妻关系,即丈夫在外面工作挣钱,妻子在家相夫教子做家务。现代社会中这种关系已不多见了,现代的夫妻关系更受西方女权主义思潮的影响,事实上,我觉得女权主义关于男女平等的观念是一种非常幼稚的思想。当然女权主义思想本身也在不断进步和反省之中,最早她们要求的是一种形式上的平等,绝对的平等。男女需要平等,但男女的差异也是客观事实,目前来说还没有办法改变。在这种现实情况下,要求绝对的平等,受害者恰恰是女性自己。比如说打仗吧,如果要求男女平等,就都要上前线,这当然不行;一个担子两百斤,男性挑得起来,要女性也去挑,那恐怕也不行。因此说绝对的男女平等观不仅不能给女众带来幸福,而且还会带来麻烦。

  佛法的男女平等是在承认男女差别的前提下,在人格上讲平等,在尊严和生命价值上讲平等。生命最高的价值是什么?是成佛,在这方面男女要讲平等。而在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里,我们则要面对男女的差异性,同时让女众把她们与男众不共的、独特的优点发挥出来。女众对人类社会所做出的贡献,自有男众做不到的一面,男众能做的女众也毋须去跟他一样地拼,拼不过的!我们要用毛主席他老人家的战略思想,避开弱点发挥我们的长处。

  女众在社会生活中的长处是什么呢?关于这一点,我们要联系女众的性格特点去考虑。在家庭生活中,女众对后代的影响比男众要大得多;女众富有同情心、慈悲心和母爱。现在为什么有的家庭破裂不稳定呢?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女众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使家不成其为家了。受女权主义思潮的影响,女众要和男众一样到社会上去拼杀,回到家里还要做家务、照顾小孩以及丈夫,如此一来在扮演妻子和母亲的角色之外,又添加了社会上的种种责任,无形之中加重了她们的负担,其结果必然是越主张男女平等越不平等。我这样讲并不是说女众不必到社会上去发挥作用,绝对不是这个意思。我主张的是一种纯粹的乌托邦的理想:一个完美的社会应该用法律和政策等社会保障手段,让女众发挥她们独特的作用,试想,当女众在家里生孩子、照顾孩子、做家务活的时候,我们是否可以通过立法给她们发工资呢? 可能有些女众说你发工资我也不干(笑声)。那么要竞选总统,可不可以呢?同样可以呀,当我们的女性有一些独特的作用被社会承认,当这些家庭事物的专业性越来越强的时候,当在这个工作范围内,人们同样能发展自已的智慧,自已的优势的时候,从一个家庭主妇里选出一个总统,那有什么难呢?她能把一个家庭管好,怎么就不能把一个国家管好呢?那不是一个小和大的问题吗?这些都是我的理…

《十二届:《善生经》导读(明海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