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什么关系呢?是不是禅仅存在于佛教中?其它如道教等当中有没有禅的存在?
奘师:佛教传到中国来,最早的禅修叫禅那。慢慢的从禅那的修行,到中国,到了唐代六祖惠能大师出世,开创了南宗顿悟禅之后,从禅的向上一路来讲,形而上,纯粹讲法理,法性,不讲禅的适用的层面开始,禅那变成禅,从印度佛教变成中国佛教,从如来禅到祖师禅的演变,在六祖的时代,完成了。专用的术语从禅那变成禅。禅是其它宗教没有的,但是类似于禅的空灵,冥想的,梵我合一的境界,印度教婆罗门教的,冥想的,都是属于禅的一些特质,但是特质相同,概念可能完全不一样。想要了解一下西方的状态,可以看灵木大拙先生与弗洛姆的对话:《禅与精神分析》。另外,北京经贸大学的一个老师,十几年前翻译的黑塞的一篇小说《悉达多 ---- 走向自我醒觉之路》。黑塞 1947 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五六十年代,这本小说,西方的大学生人手一本。一个追求精神醒觉之人必走之路。悉达多这个小伙子,不满足于生命的现状,他要找这个答案,最后找到了佛陀那里,佛陀给他讲了法,他接受了佛陀的教法,但是并没有出家,自己就回到世俗,赚钱取妻生子,在歌舞场中出没,最后仍然此心不安,最后他决定放弃自己的生命,在恒河边上,准备要放弃生命的一刹那,瞬间豁然大悟,一下子明白了。郁郁黄花是禅,青青翠竹是禅,满目青山是禅,溪溪流水是禅。我们想出版这本书,但是因为德国的版权制度,作者去世后八十年才能出版,联络不到版权。联络到黑塞的版权管理委员会,他的所有作品都要授权给我们。其它的是文学作品,只有这本小说不超过十万字,很有修行人的内在的经历,不甘心生命就如此,父母把我生出来,然后我就上学,然后我长大,结婚,生孩子,为了房子,为了票子,为了这个那个,最后我等死。他不甘心,每一个对于生命不甘心的人,都有可能从这本书中获得启发。但是他完全是源于西方的圣经文化的底蕴的开悟,是相似的悟,也就是其它宗教所说的人天合一,梵我合一的境界,我跟自然没有距离了,但是中间还是有我和自然的对立。所以跟禅的究竟义“能所双亡”还差十万八千里。所以吕洞宾曾经悟道:“莫道无心便是道,无心尤隔一重关”。你无心了,你还有个我和自然的对立,融为一体,只是浅层的一种定。在其它宗教里边关于禅的描述有很多,把这本书推荐给你们。现在我努力的想把这本书合法的出版,正在运作,你们谁有德国的友好的联络可以推荐给我。五一我去湖北主持春令营,在火车上与这位翻译先生相遇,聊了一路,我还把这次相识写进我的博客《邂逅江湖》。你们来柏林寺,七天下来,跟我们柏林寺的僧人,接触多了,了解多了,发现你想象中的怪物,原来不是怪物,它是很生活化的,所以我们师父倡导的是生活禅,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来透禅机,在修行中做到智慧的解脱,它是跟我们的生命不是打成两截的,也跟我们此时此地的生命的责任,生命的快乐,生命的苦难是直接在一起的,共振的,不是对立的。和我们想象中的可能有一些差异。
22 .某男营员:瑜伽有很多姿势,练武时也有很多桩,禅宗难道仅有“打坐”这种修行姿势吗?五百罗汉造型各异,他们是在禅修或者是做别的什么?谢谢!
奘师:刚才我已经说了,禅修是契入禅的一个有效的方式,但是契入禅,方式无穷尽种。讲一个故事,有一个禅师,打坐坐了很久没有悟道,走到一个卖猪肉的地方,听到有个买肉的说:给我来一块精的。卖肉的把刀子往猪肉上一剁,说:哪一块不是精的?他一下子开悟了。还有一个禅师在五台山,有一次打板,突然把板打乱了,说:“我明白了!我明白!”第二天早晨吃早饭,方丈说:“昨天晚上吼的那个,给我出来!你见到什么了,就说明白了?”他说:“我明白了,师姑本是女人做”。难道师姑还是男人做的么?另外一个禅师更有意思,说:“唉呀,我终于明白了。鼻孔向下长,眼睛向前看。”诸法本来,常自寂灭相,一切现成。抛开我们的造作,所以禅修的结果本来就在,只是剔除我们认知和身口意的一些习惯性的认知局限,禅修的境界本来就在,是每个人都拥有的,是我们自己的,不是上帝赏赐之物,不是佛陀加持之物。
23 .某男营员:我替大众向奘师发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请奘师直接为大众下一短语?
奘师:喝茶。
24.女营员:很多人认为佛教是消极的,奘师您个人认为佛教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柏林禅寺所倡导的生活禅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奘师:佛教到底是积极还是消极?用任何一个界定,都很难界定。你说是积极的,你看佛教徒的作为,他的积极何在呢?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让我快快死吧,让我到极乐世界去吧,这个娑婆世界多么苦,多么苦。你看这些人的作为,人家学术界,精英界,说佛教是消极的,我觉得人家没有说错话。但是这个结论有点以偏概全。但是你说佛教是积极的,积极在哪些个层面上,积极做佛教事业,积极参政议政,这又违背佛教自身的教义。所以佛教的积极和消极在某些层面上,可能一时显现的是积极,某些层面上,一时显现的又是消极。这只能动态的看,缘起的看,不可能给你一个一定的答案。尤其禅的这个层面,禅讲究当下。我们这个生命体的构成,无非是身心组成的生命体,还有这个生命体发生的跟社会人类民族的,以及一些很空泛的信仰,道德,伦理,饮食,风俗习惯,发生的各种各样的关联。禅讲究当下承担。我份内之事,当为;我该受的罪,我受;我该尽的责任,我尽;我该享的乐,我也去享,前提是保证整个生命的走向是积极向上的。在横向的连接是谐和自他,友善的,向善的和向上的,在保证这个基础的前提下,积极的勇敢的承担当下的一切。如果做一个形象的解说,在最短的那个时间点,你处在那个环境下的,你的生命状态,无论发生什么,你都承担它,一定是积极的。你每一个当下都能做到这种积极承担,你的整个生命流程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依据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原理,依据量子力学的原理,佛教因果原理,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你每一个当下生灭都是积极的,负责任的,承担的,所以禅者,一个修禅的人,死后哪里去?死后哪里也不去。该去哪里,就去哪里。跟净土完全不同,死后找一个极乐世界去安住。在佛教的八个宗派,最有宗教特色的是净土宗和密宗。禅没有什么宗教色彩,才最有生命力。在我个人看来,禅和本来的佛法,是非常积极的。是在人中完成菩萨道,在菩萨道的完成中,人格彻底的完善完满,完满的最高阶位就是佛。仰止为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这是我对你的问题的回答,当然一定是以偏概全的。不是最终答案的。
25.网上有个问题,有个公案,临济当时在黄檗处没开悟,后来在大愚处开悟,临济当时是得大愚力还是得黄檗力呢,有人说修禅的人不需要念经念佛是么?
奘师:先说第二个问题吧。知道一休和尚吧?在京都的安国寺,每年的六月份晒经,把木板的图书印出来,搁在山坡上晒,他老人家把衣服一撩,往山坡上一躺,拍拍肚皮说:“我晒经呢。”修禅的人不需要念经念佛么?佛者心也,心者佛也,即心是佛,离此心别无他佛,别无他经的时候,修禅的人时时在念佛,时时在念经,但是又不被佛像所迷,不被经书所转,就是修禅的人念经念佛。你不可以说,他没有念经,没有念佛,但是你也不可以说,他在念经,在念佛。临济在黄檗处没看悟,到底得谁的力呢?没有黄檗的三次痛骂,他不会想到要离开,但是没有大愚的肋下三拳,也就没有临济祖师。我们一般人认为,一个法,好比说我们的夏令营,真正的成就,应该是以营员的成就,得到多大的受益,以讲课的老师多大的付出,激情,和他的智慧慈悲耐心,以为这才是夏令营的主旋律,这是一般人的认知,不是的。凡是参与到这个夏令营中间的,每一个人,每一个个体,每一个事件,无论是和谐的,不和谐的,都是整体夏令营的百分百,能明白这个意思么?每一个力量,哪怕是捣乱的,都是夏令营的百分百,它是其中的一个因缘法。单纯有老和尚,大和尚,有这些法师,没有你们,有用么?我们给桌椅板凳讲课,还没谁有这个神通,把桌椅板凳给讲得都会跳舞了。有你们来了,没人组织,没有带领你们,不知道要干嘛。有了我们彼此了,没有这些服务的义工,仍然不知道干嘛。有了这些,人家后勤的,到了 11 点,还没开伙,到了2 点钟,还没开门,到了你们下了火车,到了庙门口,没人开门。所以所有的一切,每一个因缘,都是它的百分百。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没有黄檗和大愚的谁占主,谁占辅,没有他们两个人的造遇,没有临济禅师的根性,不会有临济宗的祖师。也就没有我们今天这个法脉传承。
《十四届:禅修讲座——“心如晴空”(明奘法师)》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