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茶:我和夏令营
主持人:明奘法师
大家请在每个圈子坐好了。坐下来,先停下手中的一切。所有的人都停下来坐好,闭上眼睛。边上服务的人先闭上嘴巴。闭上眼睛,我们把下午的禅修再温习一下,闭上眼睛,给自己一个放松的空间。尽可能的让自己放松。耳朵听得到虫子的叫声,身体感受得到凉风接触皮肤的感知,听得清也感受得清,但是跟自己无关,安静一会儿,让自己尽可能的放松。尝试让你的耳根去捕捉外部的声音,专注的听,但是什么也没有听到,尽可能的听,但是什么也没有听到,就安住在这种状态里边。你听得清,甚至听到外边的车声,听得到外边服务的人走动的声音,乃至他们低声交谈的声音,让风吹过我们的身体,皮肤和微风接触,那凉凉的感觉,我清楚的听,但是什么也没有听到。
请各位继续闭着眼睛。假如你的圈子已经坐好,你就坐在这个圈子里,保持这个位置。假如你的手中已经有了茶杯,你什么都不需要做,假如你的手中还没有茶杯,你闭着眼睛,请你把你的手举起来,没有茶杯的,你们马上送过去。举得高一点,有点耐心。茶杯碰撞敲击的声音,也可以作为我们禅修的对象。所以禅修是无处不在的。我们就继续保持眼睛微闭,我们行茶的人先行第一轮茶,当你们睁开眼睛的时候,奇迹就发生了。(行茶的有点经验,三个人在西边,三个人在东边,这样速度是一样的。)
我们可以尝试着不睁开眼睛,能不能安全的喝这一杯茶呢?我记得在春节前,我在广东举办冬令营的时候,为了让中山大学的学生体验残疾人的不容易,所有行堂的人,都用绳子捆住了手脚,把自己当成一个残疾人,所有吃饭的人,都用布条蒙住眼睛,感受盲人的不容易,那顿晚餐,有的人吃出眼泪来,有的人吃了五碗饭,有的人一个馒头也吃不到。那么现在眼前只有一杯茶,感觉我们能不能闭着眼睛,把它喝到嘴里。就着清风,就着古塔,就着柏树。
我们今天晚上的主题,是“我与夏令营”。我们也许参加过各种各样的社会上的夏令营、冬令营,参加过各种各样的活动,但是在柏林寺,在古塔前,在这样一个微风吹拂的夜晚,这样一些刚刚相识的禅友、茶友,相聚在一起,我们有很多的话要说,很多的心想去打开它。所以今天晚上是一个有主题,又相对轻松的茶会,以体味品尝手中的这杯茶为主要的内容,然后我们可以先有一段时间,是我们小组内的自由的交流,但是声音以小组内能听到为主。然后我们会停下一会儿,集中地向各位介绍,今天常住的法师们,老师们,我们常住的一些老义工们,把他们介绍给大家。然后我们回到那种散漫的状态,最后才结束。
所以现在就请各位端起手中的这杯茶,来品出你的赵州茶来。然后是什么味的,就告诉你身边的人,它是什么味,就足够了。然后,自由的漫谈的茶会就开始了。现在是小圈子,一个小圈子,就是一个组。两个人对坐,也是一个组。一个人,在树下,在石阶边坐,也是一个组。所以我们可以自由地来进行自己的茶会。每一个人在这个圈子里边,既是发问者,也是被提问者,既是聆听者,也是要诉说的人。所以我们可以畅所欲言。
我教给大家一个鼓掌的方式,万一你的小组需要鼓掌,不要拍,这样鼓。(示范)
……
(与法师对话摘录)
林治:……人生短暂,值得珍惜,做自己爱做的事,爱自己所爱的人。我喜欢茶,茶,值得我为它奉献,12年前,我就辞职下海。也就是因为佛,我们和明海大和尚这样的高僧,结上了佛缘、茶缘,今天又和你们结上了缘,我们觉得今天这个茶会非常好。一个人坐在树下,是品;对坐也是品,我们现在围在一起坐。这在我们茶道里,概括为三种不同的层次。一个人独品,我们说独品则神。一个人喝茶,不受任何干扰,心弛则自然,最容易静下心来。两个人,我们说对饮则趣,大家面对面坐在一起,敞开自己的心扉,或者在那儿交谈心得,甚至不需要讲话,心有灵犀一点通,很有趣。像今天这样,我们围绕明海大和尚坐在一起呢,叫做众品则慧。智慧的慧,我想,既然是众品则慧了,还是想听一听明海大和尚给我们的开示。
明海大和尚:我读过他的书,他有一本著作叫“茶道养生观”。我有很多感慨。我的第一个感慨就是,人生的路有很多,我呢,出家当了和尚,你们现在还在上学。林老师以前也做过别的工作,现在他找到了一条喜欢的路,就是茶,这茶里面有生活,有学问,也有修行。刚才他讲的就是修行。当然首先还能维生。维持生计呵,我们年轻的时候考虑这个问题多。所以路都是人走出来的,我的一个体会,林老师你能走出这样一条路,不容易。我们今天的主题是讲夏令营,夏令营这十几年的主题也是这样一个相同的意境,从一开始办的时候,还生怕办不成,怕没有人来,怕条件太差。办了第一届,比较成功以后,我们刚开始时想,办了两届,就停下来,让别人办得了,带个头,后来办了两届后,没有人带,没有人跟上,大家要求接着办,没想到一届接着一届,一直办到现在,十四届。而且现在有很多寺院,大家都开始用这种方式来传播佛法,成为一个大家都认同的一条路。所以这里我想到的就是这一点,路是你自己走出来的,你自己去走。但是在走这个路的时候,过去太虚大师讲过,人呢,有两种,一种叫职业,一种叫志业。职业是我们必须被动的接受一条路,就是你的工作,你可能不喜欢,但是你为了维持生计,为了谋生,或者什么原因,你必须要接受的,这个叫职业。还有一种是叫志业,志向的志,你做你喜欢做的事,同时我们人要生存,我们也能解决生存的问题。
从整个社会的发展来说,应该是向着一种,有越来越多的空间给我们,让我们能选择自己的志业,同时我们衣食无忧才对。但是志业需要你去走,需要你去发现。首先你要能认识你自己,你自己想干什么,然后你按你的理想去走,能坚持走,就能走出一条路来。可以说人生最快乐最幸福的,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 我们在年轻的时候,特别是在学校的时候,很多的困惑也发生在这儿。什么是我喜欢的,说不清楚,怎么做,也没有信心。有时候你喜欢,但是没有信心去做,没有信心去走。林老师,您在讲演的时候,像这些也可以和他们年轻人分享。特别是您的年龄,经历了中国社会的这种变化。
林治:还得向大家学习,结缘,交流的。
明契法师(瑞士):如果您有很多钱的话,有些人会愿意把钱存起来。但是佛陀的教义是一种特殊的钱,这种钱你给出去的越多,你挣回来的反而会越多。因为佛陀的这种教诲会给你带来无边的满足。你给出去的越多,你的那种满足感也会越强。这就是我为什么会每年都到夏令营来的原因,因为我教给你们的佛陀的教义越多,那我获得的这种成就感也越强烈。在佛教里这称作慈悲。有一些宗教可能会讲“爱”,但是爱与慈悲还是有区别的。当你付出你的爱的时候,你总是希求有一种回报。而如果你给出了爱,而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那么你们的爱就变成了恨。
明奘法师:觉得小组交流尽兴吗?(答:尽兴)但是我要先打断这个尽兴,先把话筒交给明海大和尚。(鼓掌)
明海大和尚:各位营员大家好,对不起,打断你们每个小组的谈话。我们今天晚上的主题是“我和夏令营”。我想这里说的夏令营是我们寺院办的夏令营。在场的许多人已经是多年参加夏令营了,也有几位先是参加夏令营后来出家了。如果让我来说这个题目:我和夏令营,我想要说的内容太多了。十三年的夏令营我都参与了。我想着重的讲一讲刚开始的时候,柏林寺在1988年刚刚开放的时候,只有前面的赵州塔和一些占寺院盖的破旧校舍,一直到1992年才有前面的普光明殿。1993年上半年佛教协会开会的时候,我们师父提出来要办一个为年青人学习佛教提供方便的夏令营活动。当时提出这个建议的时候是在赵州塔西边的院子里,那时师父和我都住在那个院子里。师父提出这个建议后,当即佛教协会的一个同仁反对,表示不响应。他觉得我们寺院硬件等各方面的条件都不具备。给我印象很深的是我们师父说了一句,说你们愿搞就搞,反正我是要搞的,就是说你们要搞就搞,不搞我就自己搞。大概到了五月份的时候,那时我出家不到一年,正要到洛阳白马寺去受戒,在石家庄市佛教协会办公室开会,议论夏令营怎么办,怎么筹备。一些重要的想法都是在那次会上形成的。比如说我们办夏令营的理念是生活禅,那么我们需要用简洁易懂的语言对禅、对佛教的理解进行一个解释。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师父想了几秒钟说那就叫“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吧。夏令营的理念就是这样来的。其他的比如夏令营需要有统一的营衫等问题,也是在那次会议上解决的。我那时还是一个沙弥,开完这个会我就去洛阳白马寺受戒了。这是最早筹备夏令营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现在回忆起来我觉得师父办夏令营有先见之明,有超前的眼光,有落实自己想法的魄力,有坚持自己想法的力量。
我们一个人通常有许多想法,但你要坚持你的想法并付诸实施,那是有难度的。办夏令营之初,寺院的硬件非常差,住房很少。在办夏令营之前要有很长时间的准备,寺院的师父为此要做出很多劳动,要给营员们布置床铺,支架蚊帐,准备讲堂呀等等。前几届夏令营我们的讲堂是在一个没有墙的棚子里进行的。我记得有第二届第三届开营时下起瓢泼大雨,雨水都露到主席台上,所以说那时的条件是非常简陋的,在开始筹备有这样一些印象。刚开始筹备夏令营的时候寺院的人也很少,在我的印象里,有和我一起出家的明硕(语音)师父,有佛教协会的吴明山、高士涛,还有一个在寺院流通处工作的谢红居士,她也是十几年前我们夏令营的义工,都参与了这些工作。谢红居士也来了,我们请她讲几句。
谢红居士:刚才听大和尚回忆十…
《十四届:普茶之一——我和夏令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