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茶:我和夏令營
主持人:明奘法師
大家請在每個圈子坐好了。坐下來,先停下手中的一切。所有的人都停下來坐好,閉上眼睛。邊上服務的人先閉上嘴巴。閉上眼睛,我們把下午的禅修再溫習一下,閉上眼睛,給自己一個放松的空間。盡可能的讓自己放松。耳朵聽得到蟲子的叫聲,身體感受得到涼風接觸皮膚的感知,聽得清也感受得清,但是跟自己無關,安靜一會兒,讓自己盡可能的放松。嘗試讓你的耳根去捕捉外部的聲音,專注的聽,但是什麼也沒有聽到,盡可能的聽,但是什麼也沒有聽到,就安住在這種狀態裏邊。你聽得清,甚至聽到外邊的車聲,聽得到外邊服務的人走動的聲音,乃至他們低聲交談的聲音,讓風吹過我們的身體,皮膚和微風接觸,那涼涼的感覺,我清楚的聽,但是什麼也沒有聽到。
請各位繼續閉著眼睛。假如你的圈子已經坐好,你就坐在這個圈子裏,保持這個位置。假如你的手中已經有了茶杯,你什麼都不需要做,假如你的手中還沒有茶杯,你閉著眼睛,請你把你的手舉起來,沒有茶杯的,你們馬上送過去。舉得高一點,有點耐心。茶杯碰撞敲擊的聲音,也可以作爲我們禅修的對象。所以禅修是無處不在的。我們就繼續保持眼睛微閉,我們行茶的人先行第一輪茶,當你們睜開眼睛的時候,奇迹就發生了。(行茶的有點經驗,叁個人在西邊,叁個人在東邊,這樣速度是一樣的。)
我們可以嘗試著不睜開眼睛,能不能安全的喝這一杯茶呢?我記得在春節前,我在廣東舉辦冬令營的時候,爲了讓中山大學的學生體驗殘疾人的不容易,所有行堂的人,都用繩子捆住了手腳,把自己當成一個殘疾人,所有吃飯的人,都用布條蒙住眼睛,感受盲人的不容易,那頓晚餐,有的人吃出眼淚來,有的人吃了五碗飯,有的人一個饅頭也吃不到。那麼現在眼前只有一杯茶,感覺我們能不能閉著眼睛,把它喝到嘴裏。就著清風,就著古塔,就著柏樹。
我們今天晚上的主題,是“我與夏令營”。我們也許參加過各種各樣的社會上的夏令營、冬令營,參加過各種各樣的活動,但是在柏林寺,在古塔前,在這樣一個微風吹拂的夜晚,這樣一些剛剛相識的禅友、茶友,相聚在一起,我們有很多的話要說,很多的心想去打開它。所以今天晚上是一個有主題,又相對輕松的茶會,以體味品嘗手中的這杯茶爲主要的內容,然後我們可以先有一段時間,是我們小組內的自由的交流,但是聲音以小組內能聽到爲主。然後我們會停下一會兒,集中地向各位介紹,今天常住的法師們,老師們,我們常住的一些老義工們,把他們介紹給大家。然後我們回到那種散漫的狀態,最後才結束。
所以現在就請各位端起手中的這杯茶,來品出你的趙州茶來。然後是什麼味的,就告訴你身邊的人,它是什麼味,就足夠了。然後,自由的漫談的茶會就開始了。現在是小圈子,一個小圈子,就是一個組。兩個人對坐,也是一個組。一個人,在樹下,在石階邊坐,也是一個組。所以我們可以自由地來進行自己的茶會。每一個人在這個圈子裏邊,既是發問者,也是被提問者,既是聆聽者,也是要訴說的人。所以我們可以暢所欲言。
我教給大家一個鼓掌的方式,萬一你的小組需要鼓掌,不要拍,這樣鼓。(示範)
……
(與法師對話摘錄)
林治:……人生短暫,值得珍惜,做自己愛做的事,愛自己所愛的人。我喜歡茶,茶,值得我爲它奉獻,12年前,我就辭職下海。也就是因爲佛,我們和明海大和尚這樣的高僧,結上了佛緣、茶緣,今天又和你們結上了緣,我們覺得今天這個茶會非常好。一個人坐在樹下,是品;對坐也是品,我們現在圍在一起坐。這在我們茶道裏,概括爲叁種不同的層次。一個人獨品,我們說獨品則神。一個人喝茶,不受任何幹擾,心弛則自然,最容易靜下心來。兩個人,我們說對飲則趣,大家面對面坐在一起,敞開自己的心扉,或者在那兒交談心得,甚至不需要講話,心有靈犀一點通,很有趣。像今天這樣,我們圍繞明海大和尚坐在一起呢,叫做衆品則慧。智慧的慧,我想,既然是衆品則慧了,還是想聽一聽明海大和尚給我們的開示。
明海大和尚:我讀過他的書,他有一本著作叫“茶道養生觀”。我有很多感慨。我的第一個感慨就是,人生的路有很多,我呢,出家當了和尚,你們現在還在上學。林老師以前也做過別的工作,現在他找到了一條喜歡的路,就是茶,這茶裏面有生活,有學問,也有修行。剛才他講的就是修行。當然首先還能維生。維持生計呵,我們年輕的時候考慮這個問題多。所以路都是人走出來的,我的一個體會,林老師你能走出這樣一條路,不容易。我們今天的主題是講夏令營,夏令營這十幾年的主題也是這樣一個相同的意境,從一開始辦的時候,還生怕辦不成,怕沒有人來,怕條件太差。辦了第一屆,比較成功以後,我們剛開始時想,辦了兩屆,就停下來,讓別人辦得了,帶個頭,後來辦了兩屆後,沒有人帶,沒有人跟上,大家要求接著辦,沒想到一屆接著一屆,一直辦到現在,十四屆。而且現在有很多寺院,大家都開始用這種方式來傳播佛法,成爲一個大家都認同的一條路。所以這裏我想到的就是這一點,路是你自己走出來的,你自己去走。但是在走這個路的時候,過去太虛大師講過,人呢,有兩種,一種叫職業,一種叫志業。職業是我們必須被動的接受一條路,就是你的工作,你可能不喜歡,但是你爲了維持生計,爲了謀生,或者什麼原因,你必須要接受的,這個叫職業。還有一種是叫志業,志向的志,你做你喜歡做的事,同時我們人要生存,我們也能解決生存的問題。
從整個社會的發展來說,應該是向著一種,有越來越多的空間給我們,讓我們能選擇自己的志業,同時我們衣食無憂才對。但是志業需要你去走,需要你去發現。首先你要能認識你自己,你自己想幹什麼,然後你按你的理想去走,能堅持走,就能走出一條路來。可以說人生最快樂最幸福的,就是做自己喜歡的事。 我們在年輕的時候,特別是在學校的時候,很多的困惑也發生在這兒。什麼是我喜歡的,說不清楚,怎麼做,也沒有信心。有時候你喜歡,但是沒有信心去做,沒有信心去走。林老師,您在講演的時候,像這些也可以和他們年輕人分享。特別是您的年齡,經曆了中國社會的這種變化。
林治:還得向大家學習,結緣,交流的。
明契法師(瑞士):如果您有很多錢的話,有些人會願意把錢存起來。但是佛陀的教義是一種特殊的錢,這種錢你給出去的越多,你掙回來的反而會越多。因爲佛陀的這種教誨會給你帶來無邊的滿足。你給出去的越多,你的那種滿足感也會越強。這就是我爲什麼會每年都到夏令營來的原因,因爲我教給你們的佛陀的教義越多,那我獲得的這種成就感也越強烈。在佛教裏這稱作慈悲。有一些宗教可能會講“愛”,但是愛與慈悲還是有區別的。當你付出你的愛的時候,你總是希求有一種回報。而如果你給出了愛,而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那麼你們的愛就變成了恨。
明奘法師:覺得小組交流盡興嗎?(答:盡興)但是我要先打斷這個盡興,先把話筒交給明海大和尚。(鼓掌)
明海大和尚:各位營員大家好,對不起,打斷你們每個小組的談話。我們今天晚上的主題是“我和夏令營”。我想這裏說的夏令營是我們寺院辦的夏令營。在場的許多人已經是多年參加夏令營了,也有幾位先是參加夏令營後來出家了。如果讓我來說這個題目:我和夏令營,我想要說的內容太多了。十叁年的夏令營我都參與了。我想著重的講一講剛開始的時候,柏林寺在1988年剛剛開放的時候,只有前面的趙州塔和一些占寺院蓋的破舊校舍,一直到1992年才有前面的普光明殿。1993年上半年佛教協會開會的時候,我們師父提出來要辦一個爲年青人學習佛教提供方便的夏令營活動。當時提出這個建議的時候是在趙州塔西邊的院子裏,那時師父和我都住在那個院子裏。師父提出這個建議後,當即佛教協會的一個同仁反對,表示不響應。他覺得我們寺院硬件等各方面的條件都不具備。給我印象很深的是我們師父說了一句,說你們願搞就搞,反正我是要搞的,就是說你們要搞就搞,不搞我就自己搞。大概到了五月份的時候,那時我出家不到一年,正要到洛陽白馬寺去受戒,在石家莊市佛教協會辦公室開會,議論夏令營怎麼辦,怎麼籌備。一些重要的想法都是在那次會上形成的。比如說我們辦夏令營的理念是生活禅,那麼我們需要用簡潔易懂的語言對禅、對佛教的理解進行一個解釋。對于這個問題,我們師父想了幾秒鍾說那就叫“覺悟人生,奉獻人生”吧。夏令營的理念就是這樣來的。其他的比如夏令營需要有統一的營衫等問題,也是在那次會議上解決的。我那時還是一個沙彌,開完這個會我就去洛陽白馬寺受戒了。這是最早籌備夏令營給我留下的深刻印象。現在回憶起來我覺得師父辦夏令營有先見之明,有超前的眼光,有落實自己想法的魄力,有堅持自己想法的力量。
我們一個人通常有許多想法,但你要堅持你的想法並付諸實施,那是有難度的。辦夏令營之初,寺院的硬件非常差,住房很少。在辦夏令營之前要有很長時間的准備,寺院的師父爲此要做出很多勞動,要給營員們布置床鋪,支架蚊帳,准備講堂呀等等。前幾屆夏令營我們的講堂是在一個沒有牆的棚子裏進行的。我記得有第二屆第叁屆開營時下起瓢潑大雨,雨水都露到主席臺上,所以說那時的條件是非常簡陋的,在開始籌備有這樣一些印象。剛開始籌備夏令營的時候寺院的人也很少,在我的印象裏,有和我一起出家的明碩(語音)師父,有佛教協會的吳明山、高士濤,還有一個在寺院流通處工作的謝紅居士,她也是十幾年前我們夏令營的義工,都參與了這些工作。謝紅居士也來了,我們請她講幾句。
謝紅居士:剛才聽大和尚回憶十…
《十四屆:普茶之一——我和夏令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