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茶本来是要提神,茶本来是要摄心,茶本来是要作为一个所谓明相应触的一个自我训练,结果却变成舍本逐末了。所以这些有修行的人他就觉得这是不对的,这样整个茶不但是没有禅,而且是变成禅的障碍,所以我们这个同学大概也是一个高僧来转世的,这个话讲得非常的好,我们在台湾讲道地,你们叫地道是不是?非常的地道。很好,我觉得我们这个班的同学非常的优秀,这个看法很正确。
我想我们就随机作答好了,因为同学的问题这里已经积的不少,但是我想还是继续把我们预先要讲的主题跟大家讲一讲。我想我们先有一个基本的认识——这个其实没有什么好争论的,就是说日本的这个禅茶,它讲的茶道,事实上是比较接近天台山的传承,更接近如来禅的传承。可是很有趣,你看这个一休和尚,他可是一个道道地地的禅师,他有禅师的智慧与机锋。但是你看后来发展出来的日本茶道少了这个,就是说我们不要低估日本茶道的内涵,因为这是整个日本文化最重要的一个演练的重核心的一个文化整体的表现。
但是我是觉得禅茶还是在中国发展得最好,所以我觉得今天我们就非常难得,老和尚这么慈悲,回到了赵州古佛的祖庭,把这个禅茶恢复起来,不管是时节因缘,或者是这个内涵,我觉得真的都是千载难逢的一个机缘。所以同学们来到这里,你想想看,一百年、两百年、三百年,再来回顾我们今天,我们很幸运,我们非常的幸运,你看老和尚才到北京开会,刚好这个时间又可以赶得过来跟我们相聚,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就已经是很经典了,大放光明。
我想这是概念性的,有一些比较深的理论的东西,我想短时间不太容易跟大家细讲。这个是我们要跟大家先谈的第一个部分,我想先来讲一些基础性的东西。
在禅茶的理论建构方面,我特别着重在《杂阿含经》的明相应触的论说。我们知道《杂阿含经》在佛教里面就相当于孔门的《论语》,它是佛教最早结集的经典,你可以从《杂阿含经》里面看到佛教当时最原始的佛陀说法的形态,在《杂阿含经》里面我们看到佛陀有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教导,就谈到明相应触这个概念,我把一段《杂阿含经》的文字先引给大家看一下。(演示幻灯片)
我们看看《杂阿含经》里面这一段话,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告诸比丘,有如下这一段开示,“如是愚痴无闻凡夫无慧无明”。就是世间的凡夫愚痴无明,它就执着有一个我,无明分别,在这个我执我见上面,起种种的无明,然后在这里面发展了很多思想的东西出来,“如是观。不离我所。不离我所者。入于诸根。而生于触。六触入所触。愚痴无闻凡夫生苦乐。从是生此等及余。谓六触身”。
这个就是说我们有六根,我们的身体有六根,六根就是身体的六个主要器官,就是眼睛、耳朵、鼻子、舌头,然后身体,还有我们的神经系统,叫做眼、耳、鼻、舌、身、意,大家都记得了吗?跟我念一遍,眼、耳、鼻、舌、身、意。(营员随念)
这叫六根。那眼睛看到是什么呢?色,就是有形色的,耳朵听到的呢?是音声。所以我们这六根对出去的这个叫六尘,就是我们的器官所面对的六个感知的对象,叫做色、声、香、味、触、法。这个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就是我们在讲修行的时候,非常重要的一个地方,就是要去思考这个六根跟六尘之间的关系。
佛陀就说了,六根刚刚跟六尘接触的那个当下,那个是一个非常中性的,还没有加上任何主观意识的东西,所以那一个接触的那个当下,那个“触”就是我们修行的一个关键。因为眼对色、耳对声嘛,所以就叫六触,就是六根对六尘碰触的那个当下。这个碰触就会产生一个结果是什么呢?六根对六尘接触之后,接下来马上会产生感觉。那么顺着这个感觉——感觉会有什么呢?感觉有苦的,有乐的,也有无所谓,没有什么感觉的,三种,叫做苦、乐、舍,舍就是中性的意思。有了感觉之后呢,快乐的东西——哎呀,我喜欢的!“这个好吃,我喜欢的”,所以从感觉,就是接下来产生情绪上的反应,好恶,有感觉的苦乐,接下来有情绪上的好恶,喜欢不喜欢。然后顺着这个喜欢不喜欢,这个好恶的情绪,接下来就有执着了,执着就起来了。有了执着,你的习气就出现了,有了习气你的轮回的条件就形成了,这样明白了吗?这个过程,佛陀把它简单的浓缩为叫做“十二因缘”,这个十二因缘我们用西藏的寺庙常常看到的一张图来跟大家做一个说明。
西藏人认为,这个整个轮回是有一个阎罗王来操作的,阎罗王叫做Yama,罗马拼音叫“Yama”。这个Yama你看看,就是像一个怪兽的样子,它有长尾巴的,然后你看它头上还有骷髅头,这个Yama就是代表操作轮回的那一个Operator(操作者)。然后这个轮回是有四层,最外面这一层,同学们来看,最外面这一层有十二幅的小图,这个小图就是代表《杂阿含经》里面常常说的十二支缘起法,这个十二支的缘起法,具体地讲,大家跟着念,配合这个顿号,要有节奏,大家一起来,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拉长一点,触—— 因为这个字最重要,受、爱、取、有、生、老死。(营员随念)
我底下用五分钟,用一个最不精确的、最不正确的讲法来让大家有一个概念,然后你们再慢慢自我修正一下,好不好?不要说我害你哦!我就是为了让你了解的快一点,乱讲一下,然后你再慢慢地修正。老和尚在这儿,待会请老和尚棒喝!不过大和尚说了:柏林寺不用棒喝,用茶!同学们都有茶喝了吗?(营员答:有)好,恭喜恭喜,慢慢地品,我们下面要品茶,也要品佛法。
无明是什么呢?无明就是无知,可是这个无知不止是对一件事情的无知,而是它根深蒂固的,深深地扎根在我们的生命的主体当中,所以我们某一个角度来看,我们的生命是怎么样一回事呢?它有点像阴阳这样的,阳的部分就是昨天衍空法师在讲三皈依时候,讲那个觉的部分,觉性的部分,佛性的部分。可是另外一个力量很强的,就是那个无明,那个习气,那个业障的部分,所以人生一直是这两个力量在那边起伏着。佛教里面有一种表达是什么呢?说修行是什么?就是一个背尘合觉的过程,而不修行,就是一个背觉合尘的过程,觉就是觉性。我们的生活里面,我们每起一个念头,都跟我们的觉性越来越相应了,越来越合了,那这个就表示我们修行在进步。如果我们在生活当中,我们起的念头都是跟我们的觉性相违背的,譬如说说谎话,我要问一个问题,请你们不要回答我好不好?真的不要回答我,回答自己就好了。就是你有没有说谎的经验?不要回答我。
好,我要问的重点还不在这里,我要问的是你说谎的时候,你自己知道吗?有没有人说我说谎的时候我不知道,这不可能吧?那为什么说谎你会知道呢?是谁教你的?为什么你说谎你会知道?诸位,这就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佛性,与生俱来的觉性,你可以骗尽天下人,你就是骗不了你自己,是不是?天下你都有办法骗了,而且甚至有的人说谎的时候,还可以通得过什么测谎机器的这种检验。可是你骗得了你自己吗?骗不了啊!可是你会发现,我们的日常生活里面,我们大部分的时候,比如说看到好吃的就想吃,那个时候觉性是放在一边的,懂吗?所以觉性很强的人,他会觉得,比如如果我有糖尿的问题的话,我可能少吃一点糖的东西,那个觉性就会照他一下,然后说:“哎,这个糖不能多吃。”这样讲好了,从凡夫到成佛的过程,就是你的觉性跟你的业习、跟你的业力相互纠缠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一个用觉性去转化你的习气的过程。我们知道爬山的人,要登山,他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地心引力。我们可以说,你要向上爬,这是你的觉性的一个目标,可是地心引力把你往下拉,那就是你的习气呀。哎呀!修行的路上,我觉得最苦的就在这里,为什么?觉性是你自己,习气也是你自己,到底你爱哪一个?所以无明这个东西根深蒂固。我觉得《俱舍论》,或者后来发展的《法相唯识宗》,用两个字来形容这个无明,我觉得形容得非常好,我想把这两个字给大家看一下,这两个字怎么一回事。
好,就是这两个字,后面的同学看得到吗?“随眠”,就是说无明这个东西,随逐于人,就是跟着你跑,从上辈子到这辈子,从这辈子还跟到下辈子去,随逐于人,然后“眠伏于心”,它永远睡在你的心头。所以,比如说“仇人见面分外眼红”,就是它醒过来了,看到仇人,它就醒过来了,看到贪嗔痴的对象,它就醒过来,就是你的贪嗔痴马上就醒了。我认为《法相唯识宗》用随眠来形容无明的特质,形容得真是好“随逐于人,逐影随行,眠伏于心,恒不间断”。
所以我觉得我们讲修行这一件事情,就是你日日夜夜,你就像跟你的爱人,这个好像比爱人还要接近,因为你出差的时候还是跟着你,你睡觉也跟着你,醒过来也跟着你——无明。但我想这一部分的很重要的,还要请让老和尚来给我们指点一下,讲到无明的本质,所以无明是整个轮回的动力,有这个无明的东西在那个地方,我们看事情不清楚,我们就看表面。
然后还有一个麻烦的东西, 就是这个“ 行” , 这个“行”字是什么意思呢?“行”这个字在这里就是我们的意志力的意思,意志,就是有行动力的意志,这个意志不是只是我想做什么,而是什么?比如说你每做一件事情就有一个意志,比如说我要吃饭,我要怎么样,我想怎么样,那个东西就是行,它就是一种对你的生命有驱动,这个行,我觉得现在玩电脑有一个最好的字,叫Drivers——驱动程式,我不知道大陆怎么讲,台湾翻译叫驱动程式,大陆怎么翻译啊?(营员:驱动程序。)“驱动程序”,哎,我告诉你,十二因缘里面的“行”这个字就是那个Drivers——驱动程序。(佛学院法师:动机?)动机?不完全是动机的意思,它比动机还要复杂。(佛学院法师:驱力)驱力,就是驱动…
《十六届:禅茶一日 二(游祥州教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