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茶一日(二)
游祥州教授
(2009年7月23日下午于普贤阁)
大家请坐!先奉茶,请问现在在泡的是什么茶?(陈居士答:延续早上的红泰昌)请问多少年?(陈居士答:六十年)
我们陈居士带来的六十年的老普洱“红泰昌”,请大家不要以为我在贿赂老和尚,待会儿我们讲完的时候,还要请老和尚打个分数。
好,师父,各位同学,我想今天下午我们继续早上跟大家分享的内涵:早上跟大家介绍到十方峨眉道场的这样的一个禅茶体验的活动,我想借着这些图像,让大家了解一下,禅茶的活动是怎么样的方式来进行的。(演示幻灯片)
比如说我们在举办这个活动的时候,我们特别选择一个有机的茶园,在这个茶园里面,我们做了第一个动作就是到茶园里面去行禅。你可以看得到这是非常自然的一个森林里面,参加的学员里面还有一位是台湾的禅耕,就是生物科技中心的一个指导老师——吴老师。他是专门做伸展运动的高手,也是台湾企业家王永庆先生的体操指导老师,他也来参加我们这个活动。
我们就绕着这一棵大树在那边做活动,做一些伸展的活动,做之前,因为这是棵老树嘛,我们大家先一起念诵《心经》,然后做一些动作。我们到了茶园做茶的农家,就在他的桑园里面席地而坐,也没有摆什么茶席,大家就泡茶,他们的茶都是得了很高奖的,非常好的茶。
然后回到寺院的禅堂里面,先静坐,然后大家一起来做分享。这个是在台湾的石头山,十方禅林的道场,连续有两天,一早起来也都是在做这些运动。就是我早上跟大家讲到了,眼睛闭起来,赤脚去行禅,行禅的这个地方,这就是一个茶园,大家做伸展的动作。就在寺院的这个阶梯上面,大家分享心得,然后用一个很古老的方式一起来喝茶,这个是我们在峨眉这边做的一个活动。
另外有一次的活动是在阿里山,因为我在泰国的朱拉隆功大学的台湾分校,给他们开了一门课,上课的都是比丘和比丘尼师父们。有一天,我们上课上到后面,讲完南北传佛教的比较,北传佛教有一个非常特别的就是禅茶,所以我们就带师父们上阿里山去采茶,体验采茶,这是阿里山高山茶的茶区。(看幻灯片演示)
这个地方的海拔大概是在1600公尺左右,这是阿里山的高山乌龙茶,因为这个茶区在向阳面,所以这个茶特别的漂亮,这是师父们第一次体验采茶,采得很高兴。也是一样要体验闭目,闭着眼睛去行禅,山坡上面还有四角蛇、小蜥蜴,很挑战的,这是阿里山茶山的情景。
我们采的茶,当天就去茶厂做茶,第二天就喝到毛茶,所以自己做的茶自己喝,那种感觉是特别不一样的。这是我们采的茶青,这是他们采茶班的班长。这是我们在阿里山的一个体验,我现在想继续来跟大家分享的是,早上跟大家说,我的禅修的一个很重要的老师之一,就是优人神鼓的阿丹师父。
阿丹师父他的功夫,我现在给大家看一小段,这是他们表演的一个片断。这是在东台湾,台东地区有一个卑南文化园区,是原著民的一个园区,就是台湾的卑南族,这是他们在用锣,很大的一面锣来展现他们训练的内涵。
我现在请同学注意看的是他的脚步(放视频及舞蹈音乐、鼓点)好,我想我们大略看一下,因为我这个机器放不出那个声音来,它现场的声音是很多的音频,我想先给大家补充一下这一部分。
我现在要跟大家来继续谈的是这一个(幻灯演示),我觉得中国人讲这个禅茶,基本上我想要从两个元素上面去做一个了解,一个就是我们传统上讲的如来禅,一个就是我们讲的祖师禅。
比如说像日本人他们有一部分茶道的老师们,把日本茶道的源头追溯到天台山,所以天台山的国清寺他们有日本茶道老师所立的碑,茶道的团体立的碑,就是说日本茶道源头是在天台山。我觉得日本的茶道做这样的一个追溯有他的道理,为什么呢?因为我觉得如来禅重视的是一个禅修的一个基本的次第、规矩。
譬如说像天台智者大师,他的《摩诃止观》,他在《六妙门》,或者是《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这几本书里面,或者是像《释禅波罗蜜》这几部著作里面,你都会看得出来,智者大师所介绍的禅修方法主要是以印度所传来的禅法为基础的,然后加以整理。所以我觉得这一部分,我们通常会把它从一个如来禅的角度来加以理解,日本的茶道里边,它是特别着重在规矩的部分,仪轨的这一部分。可是当我们到了柏林寺的时候,我认为柏林寺的传承是一个祖师禅的传承,今天我们很难得能够有老和尚坐在这个地方,待会儿请老和尚来替我们就这一部分做一个更精确的回答。
我觉得祖师禅的传承,尤其是赵州禅师来到了柏林寺,“吃茶去”这个公案,从这个观点展开来,禅宗的喝茶这一方面,它事实上是更重视一种机锋,当下的一个机锋。所以我们自己在老和尚面前卖弄很惭愧的,为了浓缩这个意思,所以我就用四句话来区分如来禅和祖师禅它所成就的不同的禅茶风格。从天台山来讲,“天台禅茶如来禅”,它传承的是一个如来禅的传承,所以“次第了了规矩”。那在柏林寺这边,我们在讲禅茶的时候,这个传承是祖师禅的传承,所以“不会机锋白喝茶”。说一个机锋,当下你接不到,就是师父给你一个球你接不到的话,那这个茶你就没有喝到了,你只是喝一碗普通的茶,而不是喝赵州茶,更不要说赵州禅茶。所以我们一进来的时候,看到有一个同学,递过来一个条子,他说:“禅茶是不是在乎好茶?”我想这个问题可不可以先问老和尚?就是赵州禅茶是不是在乎好茶?
净慧老和尚:有好的心情,就有好茶。
游祥州教授:在座的同学有没有想要超越师父的?有没有在这个师父的答案之外还有没有别的想法?
我觉得我们在禅茶,事实上在台湾,我们在禅茶的教学上,我一直在尝试着要去沟通一个观念,因为在台湾有很多人在讲究这个茶艺,日本人是讲究把茶道作为整个社会的一个文化仪轨的演练手段,可是我在台湾,我比较希望大家享受的是什么?是有一种禅修的底蕴,来享受喝茶的趣味。
也就是说,比如说有一些老师,他们可能在泡茶的时候,他手艺手法非常的漂亮,比如说泡什么盖碗茶,就一定要什么兰花指,弄得很漂亮的手势,然后这个杯子还要怎么双扣、捂扣,还有很多的手法。可是我平常会用这样的方式来跟学生做教育,我用的是一个最简单的泡茶方法,叫简易泡茶法,就是茶具很简单,就地取材,比如说你有一个盖碗杯,你有一个普通的杯,茶往这个杯子里面这样一放,我觉得一样都是可以泡出很好的茶。
我把禅茶分成三个层次:茶的第一个层次就是说你能了解这个茶性,知道这个茶怎么样的情况之下,怎么样的茶具配合它可以泡出很好的一个茶的香气来,茶的甘味来,可是我觉得这个是比较世俗的层次;第二个层次就是说我透过喝茶这件事情,透过茶事的进行,来摄心,把心收敛起来,让它能够进入一种很宁静的氛围,这两个层次都还是在禅茶的前行,就是说我们要进入禅茶的境界,我觉得这个就是一个准备的阶段而已。
我们真正要讲禅茶的时候,师父的一句话就很经典了,“有好心情就有好茶”。我们有一个韩国的禅师,这个也是我很喜欢的一个师父,这个师父会画,会写字,但是我觉得最好的是他讲话,对话之间有机锋。他曾经送我四个字,叫做“至水无味”,就是最好的水没有任何味道,那这个无味你不要从字面上去理解,无味——至水无味。他的书法作品在韩国也是大家都非常喜欢的。
这个是殊眼禅师的字,它很好玩,它很简单的,因为它是文殊的殊,所以他就画一个眼睛,下面写一个文殊的“殊”,所以殊眼禅师他有自己的一个很特别的落款。他就是这样一个茶杯、一个茶碗,然后两笔,一句话“一碗茶,无量佛”啊!其实我们也可以从某一个角度来说:“一碗茶,无量义”呀!就是你深入的话,这里面有无量的禅机,有无量的加持在里面。所以这是我回答同学这个的问题,谢谢刚才这个同学他问得非常好,所以老和尚给了一个很经典的回答。
这里又有一个同学来问,他说:“作为一名学生,我们很少有机缘能接触到好茶、好水、好意境,资历还有见识也不够,这种情况之下,要怎么样来参这个禅茶?”请问是这个意思吗?哪一位同学问的?我觉得禅宗说直心就是道场,这种对茶的接近,对茶的体验,对禅的体验,我觉得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你有这个机缘,你很虚心、直心,有时候这个就是像我们今天,我想诸位也没想到说我们喝到“江山美人”吧?然后我们这个“江山美人”还是昨天大老远从厦门,从茶山有机的茶园里面做好,然后专程送过来跟大家分享,这个就是机缘。
所以我是想,今天早上跟大家讲的因缘关系,因果的关系,我们这一次的夏令营的主题叫做“生活在结缘的世界里”,我觉得广结善缘,就是将来收获善果的一个最大的保证,所以我们要常常欢喜跟人家结缘,你越是欢喜跟人家结缘,你的福报就越大,我想这一方面我希望大家慢慢地一起来体验。请问是哪一位同学问这个问题?可以站起来我们认识一下。
我看你会有很多好的因缘,你今天到柏林寺,所以以后你的因缘就会来得快,好吗?广结善缘哦。
好,这位同学问第二个问题:“太拘于茶的好坏、茶具的好坏、水的好坏,是不是也是一种痴呢,不利于修行?”同学们你看是不是这样?你们大胆地回答。
营员们:是。
游祥州教授:所以你的问题就是答案,这个绝对没有错的。我现在告诉大家,日本的茶道非常发达,从唐朝开始,茶道传到日本,日本的茶道很发达,可是到了18、19世纪的时候,日本的这些高僧们,就禁止寺院里面喝茶,为什么呢?就是这个喝茶到了后来,讲究器具,讲究茶的好坏,讲究我这个茶多少钱,什么人供养的,这下就不对了。这个茶、这个禅本来是什么?是要发明心性,要明心见性,结果为了讲究这个喝茶—…
《十六届:禅茶一日 二(游祥州教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