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就是一种生命的活法
北京大学哲学系著名教授 楼宇烈
(2011年7月21日上午于文殊阁)
主持人明勇法师:昨天普茶,我们已经接近过楼老师。楼老师是我们大家非常爱戴、尊敬的长者,长期弘扬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最真诚、最坚定的倡导者、实践者,是大乘佛法的修行者。楼老师身兼很多重要的职务,现为北大哲学系宗教学系著名教授、北大国学研究院导师、北大宗教研究所所长、北大京昆古琴研究所所长、教育部社会科学院委员、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虽身兼数职,仍常年奔波各地弘扬传统文化,宣传佛教思想。
现在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楼老讲课。
楼宇烈教授:各位营员,大家上午好!
大家辛苦啦,禅修了一个小时,紧接着又要来听我的讲演,很辛苦。那么我想呢,生活禅,还是让我们自在轻松一点。大家可以自在地来听,你觉得我讲的这句话对你有点启发,你就记一下;如果觉得这句听过了也就可以了,那就不要记。
这次生活禅夏令营的主题是:“平常心是道”。我今天就围绕这两个题目:一个是生活禅,一个是平常心是道,来谈一点我自己的体会,供大家来参考。
前天晚上我到这儿以后,就去拜见净慧长老,谈起生活禅。净慧长老就说,生活禅要先把“生活”两个字搞清楚。他就问我,“生活”两个字在传统文化中间,最早见于什么地方?这下把我问住了,我还真没留意过这两个字在中国典籍里最早出现在什么地方,回去之后我还得认真去查一查。但是我觉得“生活”这两个字,我们可以去思考一下究竟是什么意思。
“生活”是我们口头上常用的词,那么我们究竟怎么来理解生活这个词,还是可以讲一讲的。我想,“生”,就指的生命,在中国的很多古籍上讲的,“生”就是指生命;“活”呢,我们可以说有两个含义:一是活动,一是活法。所以生活两个字连在一起来讲啊,应该就是活动中的生命以及怎样活动的方法。简单地讲,就是生命的活动、生命的活法。生命如果没有活动也就是死了,死了就没有活动了。但是怎么样活动?这是重要的问题。所以生活禅的根本,就是来讨论我们怎样活动、我们怎样活着或者怎样的活法。
昨天我在开营式上讲,生活禅是一个契理契机的现代的佛法、禅法。生活两个字我们有这样一个简单的了解,那么这个“禅”,又是什么意思呢?“禅”这个名字是非常古老的,它是印度的一种修行的方法。我们现在读成chan,是个音读,读它的音。它的含义是寂静、静虑和专一,所以在印度原来讲到禅的时候叫思维修,修养思维。总的来讲是强调通过坐禅来达到静虑和专一,然后呢,通过这个静虑和专一来悟道和生起智慧。
但是禅,有各式各样的禅。中国唐代有一位著名的僧人叫宗密,宗密禅师身挑华严和禅宗两个宗派。他对中国禅宗有个很深刻的理解。什么叫禅?什么叫禅宗的禅?什么叫中国禅?他说禅可以分成五类,而中国禅宗的禅,他称之为最上乘禅。哪五类呢?
第一类叫凡夫禅,一般人所修的禅。这个凡夫禅,我们现在可以说随处可见。世界很多地方的禅修不一定都是佛教的禅修,它也可能是印度教的禅修,也可能是一般养生的禅修。我们知道坐禅对于调整身体的气血、打通经络等,那是有很好的作用,所以即使你没有任何的信仰,你也可以用坐禅来调理你的身心。这叫凡夫禅。
第二种,外道禅。所谓外道,就是佛教之外的其他的宗教,相对于佛来讲都是外道。外道也不一定就是邪道,外道和邪道不是一个概念,它是用其他的信仰的理念来引导你进行禅修,它是一种外道禅。
第三种,叫作小乘禅。就是根据小乘佛法来进行禅修的,小乘佛法的教育。所谓小乘的佛法,是佛教发展过程中间,到公元一世纪左右出现了大乘佛教,那么这个派别出来以后,对其他的、以往的佛教统称之为小乘。其含义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小乘主要集中在自我解脱。“乘”是一个承载工具的意思,一辆车。小乘就是小车,小乘就是只承载他自己,通过修行令自己从生死苦海中解脱出来。大乘,则不仅仅让自己得到觉悟、得到解脱,也要救助其他众生。所以大乘佛教的口号是普度众生;小乘佛教从教义上讲,主要是破我执,破除对自我的执著。大乘佛教强调不仅要破掉对我的执著,而且要破除对法的执著。法的执著含义也非常广泛,一个是我们所见到的所有的物质世界、物质现象都可以称之为法;第二,我们所讲的一切的精神现象也可以称之为法;再进一步呢,我们所讲的一切信仰的道理也都可以称之为法,包括佛法在内。所以大乘佛教强调的是不仅破我执,也破法执。法执里面包括物质现象、精神现象还有解脱之道的种种的法,我们也不能够对它有所执著。小乘禅是通过禅修来破我执,大家在座的也可能听说过、也可能接触过南传佛教的内观禅。内观禅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种小乘禅法,四禅八定的小乘禅法,它的核心就是破除我执。
第四种禅,叫作大乘禅。就是刚才讲的不仅破我执,也要破法执,甚至这个法执里面也包括对佛法的执著也要破除。我们如果读过《金刚经》的话,那么《金刚经》里就讲到,佛“无所说法”,“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我们学佛追求的最高的境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含义是无上正等正觉。《金刚经》里面就讲“无有定法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没有一个法可以说,这个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甚至于讲“无一法可说”。所以这是从佛的角度上讲是无说,没有说法;而对学佛的人角度来讲是无得,所以《心经》里讲“无智亦无得”。《心经》还讲“心无挂碍”,有挂碍不仅包括对物欲的挂碍,也包括对法的挂碍。一有挂碍就会有“颠倒梦想”,“心无挂碍”就无“颠倒梦想”。所以大乘佛教要破除对法的执著、破除对我的执著。
禅宗是一个什么禅呢?宗密讲禅宗是最上乘禅,最上乘禅也就是超越了前面四种禅。那么最上乘禅有哪些特点呢?有三个特点:第一个就是“自性本来清净”,原无烦恼。我们世界的所有的现象,包括我们人在内,他的本性是清净的。所谓清净的,也就是佛教讲的空或者无。而佛教所讲的空或者无,并不是我们一般理解上的什么都没有。大家大概都念过禅宗六祖慧能的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所以我们的心,本来无一物,什么也没有。这句话在最早的文献里面,叫作:“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所以“本来无一物”指的就是“佛性常清净”,清净也就是佛教讲的空或者无。为什么讲空、无呢?因为不管是现象世界的万事万物,还是作为一个主体的生命,都是因缘所生之法。佛教反对神造世界,当年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的古印度,是婆罗门教为主教,是现代印度教的前身。婆罗门教主张世界是神创造的,人的命运是神决定的。释迦牟尼用生命体悟到,世界不是神创造的,是因缘和合的,就是自然的各种条件聚集在一起自然产生,就有了这个事物那个事物、这个生命那个生命,是因缘所生,人也同样是因缘所生。
我们刚才唱《寒山僧踪》这首歌,里面唱到一句话:“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这句话,“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个“色”就是构成生命的因缘之一,佛教认为任何一个生命都是五蕴积聚的结果,所谓五蕴积聚就是五个方面聚合在一起,哪五个方面?色、受、想、行、识。“色”,简单地讲,可以说就是有形的物质现象。所以生命体必然要有物质的构成的因素,然后还有种种精神构成的因素,那就是受、想、行、识。“受”就指人们的感觉,受就是接受。眼睛接受颜色、形状;耳朵接受什么?声音;鼻子接受什么?气味。也就是我们的感官接触外界以后,我们就会有种种的感觉,这就叫受,为一种精神活动。“想”就是把这种感受到的感觉给它综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性的认识。“行”就是动作,采取各种各样的动作,也是一种心理的活动,通过形体把它表达出来。“识”,分辨,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也就是说是由物质和种种精神活动集聚在一起才构成一个生命体,其实万物也是如此。
既然是由因缘所构成这个生命体的,那么因缘有聚就有散。聚呈现出一个当下的现象,那么散呢,就是这个现象消失了,有聚有散。因此,任何一个因缘所生的法,从根本上来讲,它不可能是永恒的。这在佛教来讲,叫作无常,常就是恒常、永恒。既然有生就有死,有聚就有散,这就是“无常”,这是一切因缘所生法的根本特征。因为我们常讲“诸法缘起无常”,既然法是由各种因缘聚在一起的,那么因缘中间哪一个体现出它自己的本性来呢?没有。你说是色、还是受、还是想、还是行、还是识?没有,没有一个说是它自己,没有。也就是说,所有的因缘所生法,没有一个独立的自性。这在佛教里面叫作“无我”。世界的一切都是因缘所生。而一切因缘所生法,根本上有两大特点,一个是无常,一个是无我。佛教所讲的空或者清净,就指的这个——无常和无我,而不是这个现象消失了就叫空,这现象存在就叫有,不是这个意思。所以宗密讲的最上乘禅的第一条就是自性本来清净,它无常无我。既然无常无我,哪来的什么烦恼?没有烦恼,本无烦恼。所以佛教讲,烦恼都是自寻的,我们有句话叫“自寻烦恼”。
现在我这个解释里面多少还带着一点我们刚才讲的小乘佛教的这种解释方法,因缘聚了就有,因缘散了就无。到了大乘佛教,就强调我们讲的有和无,实际上是从现象世界的表象和本质来讲的,并不要等到聚了才讲有,散了才讲无。就这个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现象,这种“有”它的本质是无常无我的,所以本质是空的。所以我刚才讲的缘起无常,也可以叫缘起性空。一切我们现象世界是一个幻觉,而它的本质是空,也就是清净。所以《心经》是大…
《十八届:佛法,就是一种生命的活法(楼宇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