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八屆:佛法,就是一種生命的活法(樓宇烈)

  佛法,就是一種生命的活法

  北京大學哲學系著名教授 樓宇烈

  (2011年7月21日上午于文殊閣)

  

  主持人明勇法師:昨天普茶,我們已經接近過樓老師。樓老師是我們大家非常愛戴、尊敬的長者,長期弘揚傳統文化,是傳統文化最真誠、最堅定的倡導者、實踐者,是大乘佛法的修行者。樓老師身兼很多重要的職務,現爲北大哲學系宗教學系著名教授、北大國學研究院導師、北大宗教研究所所長、北大京昆古琴研究所所長、教育部社會科學院委員、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成員,雖身兼數職,仍常年奔波各地弘揚傳統文化,宣傳佛教思想。

  現在以熱烈的掌聲歡迎樓老講課。

  樓宇烈教授:各位營員,大家上午好!

  大家辛苦啦,禅修了一個小時,緊接著又要來聽我的講演,很辛苦。那麼我想呢,生活禅,還是讓我們自在輕松一點。大家可以自在地來聽,你覺得我講的這句話對你有點啓發,你就記一下;如果覺得這句聽過了也就可以了,那就不要記。

  這次生活禅夏令營的主題是:“平常心是道”。我今天就圍繞這兩個題目:一個是生活禅,一個是平常心是道,來談一點我自己的體會,供大家來參考。

  前天晚上我到這兒以後,就去拜見淨慧長老,談起生活禅。淨慧長老就說,生活禅要先把“生活”兩個字搞清楚。他就問我,“生活”兩個字在傳統文化中間,最早見于什麼地方?這下把我問住了,我還真沒留意過這兩個字在中國典籍裏最早出現在什麼地方,回去之後我還得認真去查一查。但是我覺得“生活”這兩個字,我們可以去思考一下究竟是什麼意思。

  “生活”是我們口頭上常用的詞,那麼我們究竟怎麼來理解生活這個詞,還是可以講一講的。我想,“生”,就指的生命,在中國的很多古籍上講的,“生”就是指生命;“活”呢,我們可以說有兩個含義:一是活動,一是活法。所以生活兩個字連在一起來講啊,應該就是活動中的生命以及怎樣活動的方法。簡單地講,就是生命的活動、生命的活法。生命如果沒有活動也就是死了,死了就沒有活動了。但是怎麼樣活動?這是重要的問題。所以生活禅的根本,就是來討論我們怎樣活動、我們怎樣活著或者怎樣的活法。

  昨天我在開營式上講,生活禅是一個契理契機的現代的佛法、禅法。生活兩個字我們有這樣一個簡單的了解,那麼這個“禅”,又是什麼意思呢?“禅”這個名字是非常古老的,它是印度的一種修行的方法。我們現在讀成chan,是個音讀,讀它的音。它的含義是寂靜、靜慮和專一,所以在印度原來講到禅的時候叫思維修,修養思維。總的來講是強調通過坐禅來達到靜慮和專一,然後呢,通過這個靜慮和專一來悟道和生起智慧。

  但是禅,有各式各樣的禅。中國唐代有一位著名的僧人叫宗密,宗密禅師身挑華嚴和禅宗兩個宗派。他對中國禅宗有個很深刻的理解。什麼叫禅?什麼叫禅宗的禅?什麼叫中國禅?他說禅可以分成五類,而中國禅宗的禅,他稱之爲最上乘禅。哪五類呢?

  第一類叫凡夫禅,一般人所修的禅。這個凡夫禅,我們現在可以說隨處可見。世界很多地方的禅修不一定都是佛教的禅修,它也可能是印度教的禅修,也可能是一般養生的禅修。我們知道坐禅對于調整身體的氣血、打通經絡等,那是有很好的作用,所以即使你沒有任何的信仰,你也可以用坐禅來調理你的身心。這叫凡夫禅。

  第二種,外道禅。所謂外道,就是佛教之外的其他的宗教,相對于佛來講都是外道。外道也不一定就是邪道,外道和邪道不是一個概念,它是用其他的信仰的理念來引導你進行禅修,它是一種外道禅。

  第叁種,叫作小乘禅。就是根據小乘佛法來進行禅修的,小乘佛法的教育。所謂小乘的佛法,是佛教發展過程中間,到公元一世紀左右出現了大乘佛教,那麼這個派別出來以後,對其他的、以往的佛教統稱之爲小乘。其含義有兩個方面,一個是小乘主要集中在自我解脫。“乘”是一個承載工具的意思,一輛車。小乘就是小車,小乘就是只承載他自己,通過修行令自己從生死苦海中解脫出來。大乘,則不僅僅讓自己得到覺悟、得到解脫,也要救助其他衆生。所以大乘佛教的口號是普度衆生;小乘佛教從教義上講,主要是破我執,破除對自我的執著。大乘佛教強調不僅要破掉對我的執著,而且要破除對法的執著。法的執著含義也非常廣泛,一個是我們所見到的所有的物質世界、物質現象都可以稱之爲法;第二,我們所講的一切的精神現象也可以稱之爲法;再進一步呢,我們所講的一切信仰的道理也都可以稱之爲法,包括佛法在內。所以大乘佛教強調的是不僅破我執,也破法執。法執裏面包括物質現象、精神現象還有解脫之道的種種的法,我們也不能夠對它有所執著。小乘禅是通過禅修來破我執,大家在座的也可能聽說過、也可能接觸過南傳佛教的內觀禅。內觀禅在某種意義上講,就是一種小乘禅法,四禅八定的小乘禅法,它的核心就是破除我執。

  第四種禅,叫作大乘禅。就是剛才講的不僅破我執,也要破法執,甚至這個法執裏面也包括對佛法的執著也要破除。我們如果讀過《金剛經》的話,那麼《金剛經》裏就講到,佛“無所說法”,“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所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我們學佛追求的最高的境界,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含義是無上正等正覺。《金剛經》裏面就講“無有定法名爲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沒有一個法可以說,這個就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甚至于講“無一法可說”。所以這是從佛的角度上講是無說,沒有說法;而對學佛的人角度來講是無得,所以《心經》裏講“無智亦無得”。《心經》還講“心無挂礙”,有挂礙不僅包括對物欲的挂礙,也包括對法的挂礙。一有挂礙就會有“顛倒夢想”,“心無挂礙”就無“顛倒夢想”。所以大乘佛教要破除對法的執著、破除對我的執著。

  禅宗是一個什麼禅呢?宗密講禅宗是最上乘禅,最上乘禅也就是超越了前面四種禅。那麼最上乘禅有哪些特點呢?有叁個特點:第一個就是“自性本來清淨”,原無煩惱。我們世界的所有的現象,包括我們人在內,他的本性是清淨的。所謂清淨的,也就是佛教講的空或者無。而佛教所講的空或者無,並不是我們一般理解上的什麼都沒有。大家大概都念過禅宗六祖慧能的偈子:“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所以我們的心,本來無一物,什麼也沒有。這句話在最早的文獻裏面,叫作:“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所以“本來無一物”指的就是“佛性常清淨”,清淨也就是佛教講的空或者無。爲什麼講空、無呢?因爲不管是現象世界的萬事萬物,還是作爲一個主體的生命,都是因緣所生之法。佛教反對神造世界,當年釋迦牟尼創立佛教的古印度,是婆羅門教爲主教,是現代印度教的前身。婆羅門教主張世界是神創造的,人的命運是神決定的。釋迦牟尼用生命體悟到,世界不是神創造的,是因緣和合的,就是自然的各種條件聚集在一起自然産生,就有了這個事物那個事物、這個生命那個生命,是因緣所生,人也同樣是因緣所生。

  我們剛才唱《寒山僧蹤》這首歌,裏面唱到一句話:“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這句話,“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個“色”就是構成生命的因緣之一,佛教認爲任何一個生命都是五蘊積聚的結果,所謂五蘊積聚就是五個方面聚合在一起,哪五個方面?色、受、想、行、識。“色”,簡單地講,可以說就是有形的物質現象。所以生命體必然要有物質的構成的因素,然後還有種種精神構成的因素,那就是受、想、行、識。“受”就指人們的感覺,受就是接受。眼睛接受顔色、形狀;耳朵接受什麼?聲音;鼻子接受什麼?氣味。也就是我們的感官接觸外界以後,我們就會有種種的感覺,這就叫受,爲一種精神活動。“想”就是把這種感受到的感覺給它綜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整體性的認識。“行”就是動作,采取各種各樣的動作,也是一種心理的活動,通過形體把它表達出來。“識”,分辨,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東西,那是一個什麼樣的東西。也就是說是由物質和種種精神活動集聚在一起才構成一個生命體,其實萬物也是如此。

  既然是由因緣所構成這個生命體的,那麼因緣有聚就有散。聚呈現出一個當下的現象,那麼散呢,就是這個現象消失了,有聚有散。因此,任何一個因緣所生的法,從根本上來講,它不可能是永恒的。這在佛教來講,叫作無常,常就是恒常、永恒。既然有生就有死,有聚就有散,這就是“無常”,這是一切因緣所生法的根本特征。因爲我們常講“諸法緣起無常”,既然法是由各種因緣聚在一起的,那麼因緣中間哪一個體現出它自己的本性來呢?沒有。你說是色、還是受、還是想、還是行、還是識?沒有,沒有一個說是它自己,沒有。也就是說,所有的因緣所生法,沒有一個獨立的自性。這在佛教裏面叫作“無我”。世界的一切都是因緣所生。而一切因緣所生法,根本上有兩大特點,一個是無常,一個是無我。佛教所講的空或者清淨,就指的這個——無常和無我,而不是這個現象消失了就叫空,這現象存在就叫有,不是這個意思。所以宗密講的最上乘禅的第一條就是自性本來清淨,它無常無我。既然無常無我,哪來的什麼煩惱?沒有煩惱,本無煩惱。所以佛教講,煩惱都是自尋的,我們有句話叫“自尋煩惱”。

  現在我這個解釋裏面多少還帶著一點我們剛才講的小乘佛教的這種解釋方法,因緣聚了就有,因緣散了就無。到了大乘佛教,就強調我們講的有和無,實際上是從現象世界的表象和本質來講的,並不要等到聚了才講有,散了才講無。就這個呈現在我們面前的現象,這種“有”它的本質是無常無我的,所以本質是空的。所以我剛才講的緣起無常,也可以叫緣起性空。一切我們現象世界是一個幻覺,而它的本質是空,也就是清淨。所以《心經》是大…

《十八屆:佛法,就是一種生命的活法(樓宇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