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国佛教的孝道
惟行
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土时,就感受着中土深厚的重孝传统的压力。孔子“志在春秋,行在孝经”,儒家孝道与封建宗法制度紧密相连,“百行孝为先”成为中土根深蒂固的观念。汉王朝四百多年中,由“孝惠皇帝”起,到汉朝末代皇帝刘协“孝献皇帝”止,绝大多数统治者都在謚号中冠以“孝”的字眼,孝道与王道政治密切配合。佛教要在中土生存发展,必须回应和与来自本土的儒家传统思想的挑战以及逐步融合与发展立足。
一、儒家即世俗的孝道
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孝道。故有:“万恶淫为首,百行孝为先”之说。特别是儒家思想,主张人慎终追远,以孝立身,以孝齐家,甚至以孝治国平天下。诗经云:”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恩,昊天罔极。”然人欲报亲恩,必须孝亲、敬亲、爱亲、养亲,还要善体亲心。“父母之所爱爱之,父母之所敬敬之。”《礼记》孔子曰:“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继人之事者也。”《中庸》。是以古人对于父母,除孝顺恭敬、供养侍奉外,还要继承父母的遗志,发扬光大父母的事业,务使自己:“名声昭于时,利泽施于人。”以光宗耀祖,垂芳百世,始尽人子之孝。
孝经这部书,据说是曾子问孝于孔子,退而和学生们讨论研究,由学生们记载而成的一部书。吕维祺《孝经或问》中称:“孝经为何而作也?曰,以阐发明王以孝冶天下之大经大法而作也。”汉书艺文志上说:“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举大者言,故曰孝经。”这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社会上奉为圭皋,人人所应遵守的德目。
孝经一书,全文共为十八章,将社会上各种阶层的人士——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分为五个层级,而就各人的地位与职业,标示出其实践孝亲的法则与途径。这是自古以来读书人必读的一本书,所以被列为“十三经”之一。
孝经第一章言:“夫孝,德之本也,教所由也。”又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孔子认为人,若然上不能孝养双亲,使其衣食无忧,老怀欢畅;中不能孝义干君,尽忠报国,保卫社稷;下不能孝弟忠信,使老者安之,幼者育之,少者怀之,便是不孝。
曾子承受孔子孝道思想的启示,由事亲之孝,扩展为五伦之孝,认为做人之道,除恭敬父母师长,供养侍奉外,还要洁身自爱,力争上游;上则尽忠报国,下则爱人以德。否则:“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儒家之孝,由父母之孝,演绎成五伦之孝,推家及国,以孝齐家,以孝治国,善则善矣。
孔子还引述诗经小雅篇小曼章的这一段话“《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大意是说:一个身任诸侯职位的大员,常常要警戒畏惧,谨慎小心。他的用心之苦,就像踏进了深渊,时时有灭顶的危险。又像践踏在薄冰之上,时时有陷入冰窟的危虑。
对于“士的孝道”说道:“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大意是,第一,要对长官服务尽到忠心。第二,要对同事中的年长位高者,和悦顺从,多多领教,那长官自然相信他是一个很好的干部。同事方面,都会同情他,协助他。如果这样,那他的忠顺二字不会失掉,用以事奉其长官,自然他的禄位可以巩固。光先耀祖的祭祀,也可以保持久远,不至失掉,这就是士的孝道。
为子女的尽孝还要有三不:“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一、就是官位较高的人,就应当庄敬以待其部属,而不敢有一点骄傲自大之气。二、为人部属的小职员,就应当恭敬以事其长官,而不敢有一点悖乱不法的行为。三、在鄙俗的群众当中,要和平的相处,不敢和他们争斗。{睱若为长官的人,骄傲自大,则必招来危亡之祸。位居部属的人,悖乱不法,则必招来刑罚的处分。在鄙俗的群众中与人斗争,难免受到兇险的祸害。以上三项逆理行为,每一桩都有危身取祸,殃及父母的可能。父母常以儿女的危身取祸为忧,为儿女的,若不戒除以上的三项逆行,就是每天用牛、羊、猪三牲的肉来养活他的父母,也不能得到父母的欢心。也不得谓之孝子。可见孝养父母,不在口腹之养,而贵在于保重自己的身体,方得为孝。
孝经还说:“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可惜仅限于人伦,未能推及傍生;但止于今生,未能孝及三世父母。既不知有过去父母应爱应敬,亦不知有未来父母,应救应度。可以说:是狭义的,短暂的孝。
二、佛教的孝道
1、佛以孝道自行化他,以身作则。
当释尊因行圆满,降生人间,八相成道时,最初欲出家修行,先稟父母,父王要其娶妻生子,继承王位,乃许出家。佛为孝道,谨遵父命。及其成佛,即以孝为戒。且以身作则,不但回王宫为父王说法,还到忉利天为母说法。及父王驾崩,佛回王宫亲为父王入殓,然后与罗喉罗,阿难,难陀等拾父王棺木,安葬于灵鹫山,可见佛无论是因中修行,或果上成佛,皆以孝道自行化他。佛弟子中,毕陵伽婆蹉,因父母贫穷,欲以衣供养,不敢白佛,佛因而告诸比丘:“若人百年中,左肩担父,右肩担母,极世珍奇,衣食供养,犹不能报须臾之恩,从今听诸比丘,尽心尽寿,供养父母,若不供养得重罪。”佛是如此重视孝道,为出家人所率先垂范。
2、佛教的孝道思想,广见于诸经。
世人每以为佛教,“割爱辞亲,出家修行。”不畜妻子,不尽人道,不养父母,实在不孝。殊不知佛教,是十分重视孝道的宗教,其孝道思想,孝顺行为,又远非孔孟所及。其孝道思想,广见于诸经。
大宝积经佛曾劝诫弟子:“汝等常应孝养父母。”心地观经佛言:“父有慈恩,母有悲恩。”又云:“慈父恩高如山,悲母恩深如大海。”又云:“于诸世间,何者为最富?何者为最贫?悲母在堂,名为最富,悲母不在,名之为贫。悲母在时名月明,悲母死时名暗夜。是故汝等,勤加修习,孝养父母。”
佛教以戒为师,戒是佛教存在的命脉。佛在《梵网经》说:“尔时,释迦牟尼佛,初坐菩提树下,成无上正觉已,初结菩萨波罗提木叉,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把孝命名为戒的别名和最终皈依,可见孝道的重要。《忍辱经》上还说:”善之极莫大于孝,恶之极不孝也。”
《观无量寿经》上说:“夫欲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可见,孝养父母为得生净土修三福之首要。
善事父母即是侍奉诸佛,供养贤圣等众不如供养孝养父母。这些都是佛在经文中亲口宣说。如,《大集经》:“世若无佛,善事父母;事父母即是事佛也。”《末罗王经》:“从地积珍宝,;上至二十八天,悉以施人,不如供养父母。”《六度集经》亦说:“饭诸贤圣,不如孝事其亲。”《中阿含经》:
“若人慈孝父母者,必有增益,则无衰耗。
父母深恩难报,佛在多部经文中多有提及。《最胜佛顶尊胜陀罗尼净除业障经》:“父母生养,劬劳辛苦,十月妊娠,三年乳哺,长养教诲,艰忧备尽,冀其成立,才艺过人;又望出家,度脱生死,以是恩念,吴天难报。”《本事经》:“假令有人,一肩荷父,一肩担母,尽事寿量而不暂舍,供给衣食医药,种种所需,犹未能报父母之深恩。”《心地观经》:“若随顺慈母之教而无违者,诸天护念之,福德无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为欲报母恩,一劫之间,每日三时,割自身肉,以养父母,亦未能报一日之恩。”
佛还告诫我们如何侍奉双亲。《长阿含经》上说:“夫为人子者,当以五事,敬顺父母,云何为五:一者供奉能使无乏;二者凡有所为,先白父母;三者父母所为,恭顺不逆;四者父母正令,不敢违背;五者父母所为,正业不断。”佛说《孝子经》言:“子之养亲,甘露百味以恣其口,天乐众音以娱其耳,名衣上服光耀其身,犹未为孝。必须令双亲去恶行善,敬信三宝,奉持五戒,仁恻不杀,清让不盗,贞洁不淫,守信不欺,孝顺不醉,方名为孝。”
佛还告诫我们,不孝父母的果报是堕三恶道,要我们尽此生乃至生生世世广行孝道。《阎罗王五使经》:“佛告诸比丘:人生世间,不孝父母,不敬沙门,不行仁义,不学经戒,不畏后世者,其人身死,当堕地狱。”《会部金光明经》:“是诸众生所作十恶之无间业,诽谤三宝,不孝父母,及沙门婆罗门,轻慢尊长,应堕地狱饿鬼畜生。”
至于其它:佛说孝子经,佛说父母恩难报经,佛说孟兰盆经,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经,地藏菩萨本愿经,杂宝藏经,大般若经,大涅槃经,百喻经,百缘经,敬师经,…等,无不提倡孝道,赞扬孝道。特别是在《大方便佛报恩经》第一卷孝养晶中,详述释尊往昔生中,难行苦行,以身体血肉供养父母的本事。正因为释尊往昔生中,行菩萨道时,“为一切父母故,常修难行苦行,难舍能舍,头目髓脑,国城妻子,象马七珍,辇舆车乘,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一切给与。勤修精进,戒施多闻,禅定智慧,乃至具足一切万行,不休不息,心无疲倦。为孝养父母,知恩报恩故,今得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原来孝道,亦是成佛真因之一。
三、佛教以度一切众生同成佛道为究竟之孝道
佛教的孝道,亦可说为三种:一、人天乘的孝道,注重孝养父母现生的福报。二、小乘人的孝道,度亲族脱离苦海。三、菩萨乘的孝道,普度一切众生(包括三世父母在内),离苦得乐,同成佛道。这样比较一下:世…
《浅论中国佛教的孝道(惟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