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中國佛教的孝道
惟行
佛教在兩漢之際傳入中土時,就感受著中土深厚的重孝傳統的壓力。孔子“志在春秋,行在孝經”,儒家孝道與封建宗法製度緊密相連,“百行孝爲先”成爲中土根深蒂固的觀念。漢王朝四百多年中,由“孝惠皇帝”起,到漢朝末代皇帝劉協“孝獻皇帝”止,絕大多數統治者都在謚號中冠以“孝”的字眼,孝道與王道政治密切配合。佛教要在中土生存發展,必須回應和與來自本土的儒家傳統思想的挑戰以及逐步融合與發展立足。
一、儒家即世俗的孝道
中國古代,非常重視孝道。故有:“萬惡淫爲首,百行孝爲先”之說。特別是儒家思想,主張人慎終追遠,以孝立身,以孝齊家,甚至以孝治國平天下。詩經雲:”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欲報之恩,昊天罔極。”然人欲報親恩,必須孝親、敬親、愛親、養親,還要善體親心。“父母之所愛愛之,父母之所敬敬之。”《禮記》孔子曰:“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繼人之事者也。”《中庸》。是以古人對于父母,除孝順恭敬、供養侍奉外,還要繼承父母的遺志,發揚光大父母的事業,務使自己:“名聲昭于時,利澤施于人。”以光宗耀祖,垂芳百世,始盡人子之孝。
孝經這部書,據說是曾子問孝于孔子,退而和學生們討論研究,由學生們記載而成的一部書。呂維祺《孝經或問》中稱:“孝經爲何而作也?曰,以闡發明王以孝冶天下之大經大法而作也。”漢書藝文志上說:“夫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舉大者言,故曰孝經。”這是中國人自古以來社會上奉爲圭臯,人人所應遵守的德目。
孝經一書,全文共爲十八章,將社會上各種階層的人士——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分爲五個層級,而就各人的地位與職業,標示出其實踐孝親的法則與途徑。這是自古以來讀書人必讀的一本書,所以被列爲“十叁經”之一。
孝經第一章言:“夫孝,德之本也,教所由也。”又言:“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孔子認爲人,若然上不能孝養雙親,使其衣食無憂,老懷歡暢;中不能孝義幹君,盡忠報國,保衛社稷;下不能孝弟忠信,使老者安之,幼者育之,少者懷之,便是不孝。
曾子承受孔子孝道思想的啓示,由事親之孝,擴展爲五倫之孝,認爲做人之道,除恭敬父母師長,供養侍奉外,還要潔身自愛,力爭上遊;上則盡忠報國,下則愛人以德。否則:“居處不莊,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儒家之孝,由父母之孝,演繹成五倫之孝,推家及國,以孝齊家,以孝治國,善則善矣。
孔子還引述詩經小雅篇小曼章的這一段話“《詩》雲:“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大意是說:一個身任諸侯職位的大員,常常要警戒畏懼,謹慎小心。他的用心之苦,就像踏進了深淵,時時有滅頂的危險。又像踐踏在薄冰之上,時時有陷入冰窟的危慮。
對于“士的孝道”說道:“忠順不失,以事其上,然後能保其祿位,而守其祭祀,蓋士之孝也。”大意是,第一,要對長官服務盡到忠心。第二,要對同事中的年長位高者,和悅順從,多多領教,那長官自然相信他是一個很好的幹部。同事方面,都會同情他,協助他。如果這樣,那他的忠順二字不會失掉,用以事奉其長官,自然他的祿位可以鞏固。光先耀祖的祭祀,也可以保持久遠,不至失掉,這就是士的孝道。
爲子女的盡孝還要有叁不:“事親者,居上不驕,爲下不亂,在醜不爭;居上而驕則亡,爲下而亂則刑,在醜而爭則兵,叁者不除,雖日用叁牲之養,猶爲不孝也。”一、就是官位較高的人,就應當莊敬以待其部屬,而不敢有一點驕傲自大之氣。二、爲人部屬的小職員,就應當恭敬以事其長官,而不敢有一點悖亂不法的行爲。叁、在鄙俗的群衆當中,要和平的相處,不敢和他們爭鬥。{睱若爲長官的人,驕傲自大,則必招來危亡之禍。位居部屬的人,悖亂不法,則必招來刑罰的處分。在鄙俗的群衆中與人鬥爭,難免受到兇險的禍害。以上叁項逆理行爲,每一樁都有危身取禍,殃及父母的可能。父母常以兒女的危身取禍爲憂,爲兒女的,若不戒除以上的叁項逆行,就是每天用牛、羊、豬叁牲的肉來養活他的父母,也不能得到父母的歡心。也不得謂之孝子。可見孝養父母,不在口腹之養,而貴在于保重自己的身體,方得爲孝。
孝經還說:“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無所不通。”
可惜僅限于人倫,未能推及傍生;但止于今生,未能孝及叁世父母。既不知有過去父母應愛應敬,亦不知有未來父母,應救應度。可以說:是狹義的,短暫的孝。
二、佛教的孝道
1、佛以孝道自行化他,以身作則。
當釋尊因行圓滿,降生人間,八相成道時,最初欲出家修行,先稟父母,父王要其娶妻生子,繼承王位,乃許出家。佛爲孝道,謹遵父命。及其成佛,即以孝爲戒。且以身作則,不但回王宮爲父王說法,還到忉利天爲母說法。及父王駕崩,佛回王宮親爲父王入殓,然後與羅喉羅,阿難,難陀等拾父王棺木,安葬于靈鹫山,可見佛無論是因中修行,或果上成佛,皆以孝道自行化他。佛弟子中,畢陵伽婆蹉,因父母貧窮,欲以衣供養,不敢白佛,佛因而告諸比丘:“若人百年中,左肩擔父,右肩擔母,極世珍奇,衣食供養,猶不能報須臾之恩,從今聽諸比丘,盡心盡壽,供養父母,若不供養得重罪。”佛是如此重視孝道,爲出家人所率先垂範。
2、佛教的孝道思想,廣見于諸經。
世人每以爲佛教,“割愛辭親,出家修行。”不畜妻子,不盡人道,不養父母,實在不孝。殊不知佛教,是十分重視孝道的宗教,其孝道思想,孝順行爲,又遠非孔孟所及。其孝道思想,廣見于諸經。
大寶積經佛曾勸誡弟子:“汝等常應孝養父母。”心地觀經佛言:“父有慈恩,母有悲恩。”又雲:“慈父恩高如山,悲母恩深如大海。”又雲:“于諸世間,何者爲最富?何者爲最貧?悲母在堂,名爲最富,悲母不在,名之爲貧。悲母在時名月明,悲母死時名暗夜。是故汝等,勤加修習,孝養父母。”
佛教以戒爲師,戒是佛教存在的命脈。佛在《梵網經》說:“爾時,釋迦牟尼佛,初坐菩提樹下,成無上正覺已,初結菩薩波羅提木叉,孝順父母師僧叁寶,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爲戒,亦名製止。”把孝命名爲戒的別名和最終皈依,可見孝道的重要。《忍辱經》上還說:”善之極莫大于孝,惡之極不孝也。”
《觀無量壽經》上說:“夫欲淨業者,得生西方極樂國土。欲生彼國者,當修叁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叁歸,具足衆戒,不犯威儀;叁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可見,孝養父母爲得生淨土修叁福之首要。
善事父母即是侍奉諸佛,供養賢聖等衆不如供養孝養父母。這些都是佛在經文中親口宣說。如,《大集經》:“世若無佛,善事父母;事父母即是事佛也。”《末羅王經》:“從地積珍寶,;上至二十八天,悉以施人,不如供養父母。”《六度集經》亦說:“飯諸賢聖,不如孝事其親。”《中阿含經》:
“若人慈孝父母者,必有增益,則無衰耗。
父母深恩難報,佛在多部經文中多有提及。《最勝佛頂尊勝陀羅尼淨除業障經》:“父母生養,劬勞辛苦,十月妊娠,叁年乳哺,長養教誨,艱憂備盡,冀其成立,才藝過人;又望出家,度脫生死,以是恩念,吳天難報。”《本事經》:“假令有人,一肩荷父,一肩擔母,盡事壽量而不暫舍,供給衣食醫藥,種種所需,猶未能報父母之深恩。”《心地觀經》:“若隨順慈母之教而無違者,諸天護念之,福德無盡。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爲欲報母恩,一劫之間,每日叁時,割自身肉,以養父母,亦未能報一日之恩。”
佛還告誡我們如何侍奉雙親。《長阿含經》上說:“夫爲人子者,當以五事,敬順父母,雲何爲五:一者供奉能使無乏;二者凡有所爲,先白父母;叁者父母所爲,恭順不逆;四者父母正令,不敢違背;五者父母所爲,正業不斷。”佛說《孝子經》言:“子之養親,甘露百味以恣其口,天樂衆音以娛其耳,名衣上服光耀其身,猶未爲孝。必須令雙親去惡行善,敬信叁寶,奉持五戒,仁恻不殺,清讓不盜,貞潔不淫,守信不欺,孝順不醉,方名爲孝。”
佛還告誡我們,不孝父母的果報是墮叁惡道,要我們盡此生乃至生生世世廣行孝道。《閻羅王五使經》:“佛告諸比丘:人生世間,不孝父母,不敬沙門,不行仁義,不學經戒,不畏後世者,其人身死,當墮地獄。”《會部金光明經》:“是諸衆生所作十惡之無間業,誹謗叁寶,不孝父母,及沙門婆羅門,輕慢尊長,應墮地獄餓鬼畜生。”
至于其它:佛說孝子經,佛說父母恩難報經,佛說孟蘭盆經,佛升忉利天爲母說法經,地藏菩薩本願經,雜寶藏經,大般若經,大涅槃經,百喻經,百緣經,敬師經,…等,無不提倡孝道,贊揚孝道。特別是在《大方便佛報恩經》第一卷孝養晶中,詳述釋尊往昔生中,難行苦行,以身體血肉供養父母的本事。正因爲釋尊往昔生中,行菩薩道時,“爲一切父母故,常修難行苦行,難舍能舍,頭目髓腦,國城妻子,象馬七珍,辇輿車乘,衣服飲食,臥具醫藥,一切給與。勤修精進,戒施多聞,禅定智慧,乃至具足一切萬行,不休不息,心無疲倦。爲孝養父母,知恩報恩故,今得速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原來孝道,亦是成佛真因之一。
叁、佛教以度一切衆生同成佛道爲究竟之孝道
佛教的孝道,亦可說爲叁種:一、人天乘的孝道,注重孝養父母現生的福報。二、小乘人的孝道,度親族脫離苦海。叁、菩薩乘的孝道,普度一切衆生(包括叁世父母在內),離苦得樂,同成佛道。這樣比較一下:世…
《淺論中國佛教的孝道(惟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