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九十二集▪P2

  ..续本文上一页德回向你,希望你们与佛有缘,与净宗有缘,与阿弥陀佛有缘,将来以这个好缘、善缘,你会信净土,你会遇到净宗的善知识,你会认真修行发愿求生净土。所以福报不能自己享,无论有多少福报,全心全力的奉献,叫圆满功德。这三种债务,命债、钱财的债务、人情债,统统可以还清,你是干干净净的清净心来做这个事情。债为什么还不了?做很多很多善事,没有忘掉自己名闻利养,有一些冤亲债主看到你的情形不满意,不够意思;换句话说,他还会找你。可是我们相信一大半以上,他不会这么斤斤计较,觉得你做得不错,他就了了,他就走,就放你一马。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六道里面的有情众生不例外,还是这么一个道理,所以放要真放。

  我们在这一生当中,我也常常跟跟在我身边的这些同学,我告诉他「我学佛这五十八年,弘法五十一年,你们都看到,我遇到许多困境,怎么通过的?放下。」而这些困境我非常感激,感激什么?佛菩萨替我安排来考试的,看我放得下放不下?放下就通过,升级了。所以每一次困境之后,就一次大幅度的提升,这大家看出来。你如果不放下,不放下就跟人家斗争,斗争怎么?斗争就堕落了。所以这事情不能讲理,讲理就堕落。要学什么?学忍耐,修忍辱波罗蜜,忍辱帮助你提升,不争,你争,我给你,你要,我让给你,他也欢喜,我也欢喜。你要名,名给你,你要利,利也给你,只要我有的,我统统给你。连道场都不例外,要,马上给你。统统给了他,他还要批评,气还没消掉,这是什么?这里头还有人情债在里头。人在这个世间做事,难,叫每个人都欢欢喜喜不容易!我们只有一个方向、一个目标,听从佛菩萨的教诲,佛菩萨的教诲在经典,依教奉行,什么样的困境统统能化解,这化解我们一生成就就没有障碍,道理在此地。能不能在一生当中,达到究竟圆满的成就?大乘经教佛常说,从理论上讲肯定,可能。你不能成就都是事上出了问题,你没有听佛的话,佛教你持戒、修定、求智慧,我们有没有去做?十善、三皈五戒、六度、十愿,有没有做到?这是最基本的。如果你都做到,你这一生决定生净土,而且品位不会低。取实报土是不容易,但是取方便土不难,在西方极乐世界,方便土跟实报土的距离很近,为什么不干?我们把话说得更清楚一点、更白一点,为什么不肯放下?放下就是,不能不知道。

  从哪里放起?从十善业放起。放下杀生,每一条意思很深很广,杀生里面包括什么?包括恼害。那个人因我而生烦恼,因我而感受痛苦,都在杀生这一条里面,范围广,要知道。你不读《戒经》,你不晓得,单单看到这一句,你不知道它里面的义理,不知道它的境界,你没法子做。单单守住我确实没有杀过生,我连蚊虫蚂蚁都不杀牠,我是不是做到?不见得。你做到的是表面,是皮毛,你对于一切众生,怜悯的心没生出来,同情心没生出来。不杀生这一条做到,肯定你自性里的性德,爱众生的心,同情心、怜悯心肯定生出来,你会无条件的帮助一切苦难众生。不偷盗这一条戒,决定没有很细、很微弱的占便宜的念头,那是什么?那是盗心。佛家四重戒里「不漏国税」,有这一条,这很容易犯的。我是没有偷盗,在法律许可情形之下少纳一点税,研究研究不犯法,少纳一点税这个念头就是盗心,它讲得很微细。决定没有占人便宜的念头,只会多给人一点。《弟子规》里面讲「凡取与」,我们取要少取,给要多给,人心厚道。这是不是佛教导我们的?不是,是我们的性德本来就是这样的。现在为什么变得斤斤计较?迷失了自性,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跟性德相违背,做了很多的错事自己都不知道。遇到善知识给你一讲解、一分析,才知道我这一生,乃至于我这一天,从早到晚确确实实全都犯了,哪一条不做?

  「三皈」,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做到了吗?三皈是什么?皈依自性,自性觉、自性正、自性净,清净心,全都忘掉了。所以祖师大德很慈悲,佛也是谆谆教诲,把三皈列入早晚功课,最重要的,你什么经、什么咒都不需要念,最简单的早晚课就是三皈。佛教我们时时刻刻提醒,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要觉而不迷、要正而不邪、要净而不染。我们忘得一乾二净,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马上就迷了、就邪了,动了邪念头,就染污,就不清净。这是难,难在什么?从小没有受过德行的训练。长大之后虽然跟佛有缘,也皈依三宝,没有真正善知识引导,所以有名无实。不了解诸法实相,这就是不听经,不去研究经教,皈依三宝做个佛门弟子,不是真的弟子。就好像我们上学念书一样,学校报了名,我是这个学校的学生,但是学校上课从来不去,我们是这样的学生。所以我们起心动念跟老师的教诲完全相违背,自己不知道。以为上学报了名拿到学生证这就是的,上课不上课不要紧。如果不要紧,释迦牟尼佛在世为什么天天讲经说法上课,没有一天休息?四十九年,从开悟那一天他三十岁,七十九岁走的,没有一天空过,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为什么?释迦牟尼佛一切时、一切处,遇到一个人也是跟他讲经,也是教学,两个人也是跟他教学,不论人多少,也不论他是什么身分、哪个行业,见到人就教。不但言教,而且自己做出好榜样给人看,身教。

  佛灭度之后,我们把佛当年在世最重要的一桩事情疏忽了,教学,这是他老人家一生最重要的一桩事。他没有带人去打过一次佛七,也没有哪个地方去搞一个禅七,没有,你查遍《大藏经》没有。除了教学之外没有任何活动,为什么?修行是在个人,是你自己的事情,佛不干涉。真是一个好老师,帮你断疑生信,解惑修行,你有迷惑,他帮你化解,教导你修行。修行就是持戒,持戒就是放下一切负面的思想言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那就是提起正面的,与性德相应的伦理、道德、因果,再往上就是科学、哲学这些学术,帮你向上提升。诸佛菩萨世世代代相传,传的是这个东西。到最近这一百年式微,真的一代不如一代,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实质是真修、真干。了解事实真相有助于我们放下,我们一般人想放下放不下,就是对事实真相不了解。所以世尊当年在世,四十九年讲经说法是解门,行门是自己的事情,不要老师指导,自己晓得真干。佛法传到中国,到唐朝时候马祖、百丈,这两个人是六祖惠能大师的徒孙,他们是第八代,发了大慈悲心,提倡什么?共修。为什么?看出大家只研究经教,疏忽了修行,所以提倡共修。共修是什么?所谓依众靠众,大家在一块你就不好意思不干,提倡这个办法。在这个之前各人修各人的。这就是什么?丛林就是大学学校,把佛法在过去那个散漫把它集中出来,学校化,办学院,寺院庵堂实际上就是学院。所谓住持,很少人叫这名词,叫什么?叫主席,丛林主席。主席是校长,首座和尚,首座是什么?教务长,维那是训导长,监院是总务长,跟现在大学真是一样,名称不一样,他管的事是一样的,所以就变成学校。

  我学佛,方东美先生跟我讲了很多次,他勉励我,中国佛教要复兴,舍丛林那就不可能。丛林制度好,正规的学院大学,这是老师对我的期望。可是这桩事情得有福报,我知道我的一生没那么大的福报,这是大事。我一生有自知之明,我是什么身分?教员。不是管行政的,我教一个学科、两个学科,我会教得很好。所以我一生从来没有做领导人的念头,没有这个福分,不做这个想。所以一生不建寺庙,不做住持,不但没有住持的命,连寺院里面首座、维那、监院,我这个命也没有,我自己很守本分就是当教员。跟大家在一起依众靠众,走了这么多年没有固定的住所,一生流浪。很难得,本师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了榜样,他也是一生流浪,他老人家一生没有建道场,没有个寺庙,哪个地方有缘就到哪里去。我出家是章嘉大师教我的,给我选了这个行业,同时教我学释迦牟尼佛。这个教诲我一生没有改变,我很感激老师的指导,一生生活很快乐、很欢喜,真的「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这个境界达到。

  大乘经里面逐渐逐渐契入,我们现在讲高等的佛学。对于佛菩萨所说的诸法实相,这一句话很深,「由心不起,外境本空」,这一般人很难了解,千真万确。念不起,有没有这个宇宙?没有。有没有芸芸众生?没有。所以佛把我们现实的境界比作梦幻泡影,你在作梦,梦醒了什么都没有。念,由心不起,这个起心是什么?起心就是妄念,妄念不起,境界就没有。我们要问,诸佛如来应化在世间,像释迦牟尼佛,释迦佛有没有起念?如果起心动念,他不就变成凡夫,他不就迷了吗?迷了还能教人吗?我们前面在四德里,第一条叫「随缘妙用」,我们前面讲过,跟诸位讨论过这问题。诸佛如来应化在这个世界,你在事上看、在相上看,跟我们没有两样,好像也是起心动念,也有分别执着,实际上完全没有,这叫妙!用就是起作用。他确实没有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尚且没有,哪有分别执着!这叫妙。所以我们看到这个地方讲到不变随缘,随缘不变,我们在这个华严宗的三观,看到真空观里面讲的不变随缘,随缘不变。我在早年年轻时候我讲四句,不变随缘是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这个地方的诸佛菩萨包括法身大士,他们不变随缘。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众生有感他自然就有应,应的时候没有起心动念所以叫妙用。十法界里面的菩萨,与这里众生有缘他也来,众生有感他要有应,但是他会起心动念,他没有分别执着,他有起心动念,他也来帮助众生,帮助佛教化众生。他是什么?他是随缘不变,随一切众生缘学不变,这是菩萨。小乘人,阿罗汉跟辟支佛真有不少,他不变不随缘,为什么?众生难度,别惹麻烦,自己清净,提升境界,那是二乘。我们凡夫随缘随变,这就不行,这都不叫妙用。妙用是不变随缘,这叫妙,不变随缘都是妙用,我们要学这个,那就真有受用。

  这个理我们懂得,「由心不起,外境本…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九十二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