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德回向你,希望你們與佛有緣,與淨宗有緣,與阿彌陀佛有緣,將來以這個好緣、善緣,你會信淨土,你會遇到淨宗的善知識,你會認真修行發願求生淨土。所以福報不能自己享,無論有多少福報,全心全力的奉獻,叫圓滿功德。這叁種債務,命債、錢財的債務、人情債,統統可以還清,你是幹幹淨淨的清淨心來做這個事情。債爲什麼還不了?做很多很多善事,沒有忘掉自己名聞利養,有一些冤親債主看到你的情形不滿意,不夠意思;換句話說,他還會找你。可是我們相信一大半以上,他不會這麼斤斤計較,覺得你做得不錯,他就了了,他就走,就放你一馬。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六道裏面的有情衆生不例外,還是這麼一個道理,所以放要真放。
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我也常常跟跟在我身邊的這些同學,我告訴他「我學佛這五十八年,弘法五十一年,你們都看到,我遇到許多困境,怎麼通過的?放下。」而這些困境我非常感激,感激什麼?佛菩薩替我安排來考試的,看我放得下放不下?放下就通過,升級了。所以每一次困境之後,就一次大幅度的提升,這大家看出來。你如果不放下,不放下就跟人家鬥爭,鬥爭怎麼?鬥爭就墮落了。所以這事情不能講理,講理就墮落。要學什麼?學忍耐,修忍辱波羅蜜,忍辱幫助你提升,不爭,你爭,我給你,你要,我讓給你,他也歡喜,我也歡喜。你要名,名給你,你要利,利也給你,只要我有的,我統統給你。連道場都不例外,要,馬上給你。統統給了他,他還要批評,氣還沒消掉,這是什麼?這裏頭還有人情債在裏頭。人在這個世間做事,難,叫每個人都歡歡喜喜不容易!我們只有一個方向、一個目標,聽從佛菩薩的教誨,佛菩薩的教誨在經典,依教奉行,什麼樣的困境統統能化解,這化解我們一生成就就沒有障礙,道理在此地。能不能在一生當中,達到究竟圓滿的成就?大乘經教佛常說,從理論上講肯定,可能。你不能成就都是事上出了問題,你沒有聽佛的話,佛教你持戒、修定、求智慧,我們有沒有去做?十善、叁皈五戒、六度、十願,有沒有做到?這是最基本的。如果你都做到,你這一生決定生淨土,而且品位不會低。取實報土是不容易,但是取方便土不難,在西方極樂世界,方便土跟實報土的距離很近,爲什麼不幹?我們把話說得更清楚一點、更白一點,爲什麼不肯放下?放下就是,不能不知道。
從哪裏放起?從十善業放起。放下殺生,每一條意思很深很廣,殺生裏面包括什麼?包括惱害。那個人因我而生煩惱,因我而感受痛苦,都在殺生這一條裏面,範圍廣,要知道。你不讀《戒經》,你不曉得,單單看到這一句,你不知道它裏面的義理,不知道它的境界,你沒法子做。單單守住我確實沒有殺過生,我連蚊蟲螞蟻都不殺牠,我是不是做到?不見得。你做到的是表面,是皮毛,你對于一切衆生,憐憫的心沒生出來,同情心沒生出來。不殺生這一條做到,肯定你自性裏的性德,愛衆生的心,同情心、憐憫心肯定生出來,你會無條件的幫助一切苦難衆生。不偷盜這一條戒,決定沒有很細、很微弱的占便宜的念頭,那是什麼?那是盜心。佛家四重戒裏「不漏國稅」,有這一條,這很容易犯的。我是沒有偷盜,在法律許可情形之下少納一點稅,研究研究不犯法,少納一點稅這個念頭就是盜心,它講得很微細。決定沒有占人便宜的念頭,只會多給人一點。《弟子規》裏面講「凡取與」,我們取要少取,給要多給,人心厚道。這是不是佛教導我們的?不是,是我們的性德本來就是這樣的。現在爲什麼變得斤斤計較?迷失了自性,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跟性德相違背,做了很多的錯事自己都不知道。遇到善知識給你一講解、一分析,才知道我這一生,乃至于我這一天,從早到晚確確實實全都犯了,哪一條不做?
「叁皈」,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做到了嗎?叁皈是什麼?皈依自性,自性覺、自性正、自性淨,清淨心,全都忘掉了。所以祖師大德很慈悲,佛也是諄諄教誨,把叁皈列入早晚功課,最重要的,你什麼經、什麼咒都不需要念,最簡單的早晚課就是叁皈。佛教我們時時刻刻提醒,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要覺而不迷、要正而不邪、要淨而不染。我們忘得一乾二淨,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馬上就迷了、就邪了,動了邪念頭,就染汙,就不清淨。這是難,難在什麼?從小沒有受過德行的訓練。長大之後雖然跟佛有緣,也皈依叁寶,沒有真正善知識引導,所以有名無實。不了解諸法實相,這就是不聽經,不去研究經教,皈依叁寶做個佛門弟子,不是真的弟子。就好像我們上學念書一樣,學校報了名,我是這個學校的學生,但是學校上課從來不去,我們是這樣的學生。所以我們起心動念跟老師的教誨完全相違背,自己不知道。以爲上學報了名拿到學生證這就是的,上課不上課不要緊。如果不要緊,釋迦牟尼佛在世爲什麼天天講經說法上課,沒有一天休息?四十九年,從開悟那一天他叁十歲,七十九歲走的,沒有一天空過,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爲什麼?釋迦牟尼佛一切時、一切處,遇到一個人也是跟他講經,也是教學,兩個人也是跟他教學,不論人多少,也不論他是什麼身分、哪個行業,見到人就教。不但言教,而且自己做出好榜樣給人看,身教。
佛滅度之後,我們把佛當年在世最重要的一樁事情疏忽了,教學,這是他老人家一生最重要的一樁事。他沒有帶人去打過一次佛七,也沒有哪個地方去搞一個禅七,沒有,你查遍《大藏經》沒有。除了教學之外沒有任何活動,爲什麼?修行是在個人,是你自己的事情,佛不幹涉。真是一個好老師,幫你斷疑生信,解惑修行,你有迷惑,他幫你化解,教導你修行。修行就是持戒,持戒就是放下一切負面的思想言行,學爲人師、行爲世範,那就是提起正面的,與性德相應的倫理、道德、因果,再往上就是科學、哲學這些學術,幫你向上提升。諸佛菩薩世世代代相傳,傳的是這個東西。到最近這一百年式微,真的一代不如一代,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實質是真修、真幹。了解事實真相有助于我們放下,我們一般人想放下放不下,就是對事實真相不了解。所以世尊當年在世,四十九年講經說法是解門,行門是自己的事情,不要老師指導,自己曉得真幹。佛法傳到中國,到唐朝時候馬祖、百丈,這兩個人是六祖惠能大師的徒孫,他們是第八代,發了大慈悲心,提倡什麼?共修。爲什麼?看出大家只研究經教,疏忽了修行,所以提倡共修。共修是什麼?所謂依衆靠衆,大家在一塊你就不好意思不幹,提倡這個辦法。在這個之前各人修各人的。這就是什麼?叢林就是大學學校,把佛法在過去那個散漫把它集中出來,學校化,辦學院,寺院庵堂實際上就是學院。所謂住持,很少人叫這名詞,叫什麼?叫主席,叢林主席。主席是校長,首座和尚,首座是什麼?教務長,維那是訓導長,監院是總務長,跟現在大學真是一樣,名稱不一樣,他管的事是一樣的,所以就變成學校。
我學佛,方東美先生跟我講了很多次,他勉勵我,中國佛教要複興,舍叢林那就不可能。叢林製度好,正規的學院大學,這是老師對我的期望。可是這樁事情得有福報,我知道我的一生沒那麼大的福報,這是大事。我一生有自知之明,我是什麼身分?教員。不是管行政的,我教一個學科、兩個學科,我會教得很好。所以我一生從來沒有做領導人的念頭,沒有這個福分,不做這個想。所以一生不建寺廟,不做住持,不但沒有住持的命,連寺院裏面首座、維那、監院,我這個命也沒有,我自己很守本分就是當教員。跟大家在一起依衆靠衆,走了這麼多年沒有固定的住所,一生流浪。很難得,本師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了榜樣,他也是一生流浪,他老人家一生沒有建道場,沒有個寺廟,哪個地方有緣就到哪裏去。我出家是章嘉大師教我的,給我選了這個行業,同時教我學釋迦牟尼佛。這個教誨我一生沒有改變,我很感激老師的指導,一生生活很快樂、很歡喜,真的「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這個境界達到。
大乘經裏面逐漸逐漸契入,我們現在講高等的佛學。對于佛菩薩所說的諸法實相,這一句話很深,「由心不起,外境本空」,這一般人很難了解,千真萬確。念不起,有沒有這個宇宙?沒有。有沒有芸芸衆生?沒有。所以佛把我們現實的境界比作夢幻泡影,你在作夢,夢醒了什麼都沒有。念,由心不起,這個起心是什麼?起心就是妄念,妄念不起,境界就沒有。我們要問,諸佛如來應化在世間,像釋迦牟尼佛,釋迦佛有沒有起念?如果起心動念,他不就變成凡夫,他不就迷了嗎?迷了還能教人嗎?我們前面在四德裏,第一條叫「隨緣妙用」,我們前面講過,跟諸位討論過這問題。諸佛如來應化在這個世界,你在事上看、在相上看,跟我們沒有兩樣,好像也是起心動念,也有分別執著,實際上完全沒有,這叫妙!用就是起作用。他確實沒有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尚且沒有,哪有分別執著!這叫妙。所以我們看到這個地方講到不變隨緣,隨緣不變,我們在這個華嚴宗的叁觀,看到真空觀裏面講的不變隨緣,隨緣不變。我在早年年輕時候我講四句,不變隨緣是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這個地方的諸佛菩薩包括法身大士,他們不變隨緣。與一切衆生感應道交,衆生有感他自然就有應,應的時候沒有起心動念所以叫妙用。十法界裏面的菩薩,與這裏衆生有緣他也來,衆生有感他要有應,但是他會起心動念,他沒有分別執著,他有起心動念,他也來幫助衆生,幫助佛教化衆生。他是什麼?他是隨緣不變,隨一切衆生緣學不變,這是菩薩。小乘人,阿羅漢跟辟支佛真有不少,他不變不隨緣,爲什麼?衆生難度,別惹麻煩,自己清淨,提升境界,那是二乘。我們凡夫隨緣隨變,這就不行,這都不叫妙用。妙用是不變隨緣,這叫妙,不變隨緣都是妙用,我們要學這個,那就真有受用。
這個理我們懂得,「由心不起,外境本…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九十二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