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见佛,是为唯境即佛,有时以境收心,境中同样会见到佛,是为唯心即佛。既说即心是佛,即境难道不是佛?祖师又说:「吾若具」足演「说」即心即佛的微妙玄旨,不说短时间没有办法说尽,就是「穷劫」亦说「不尽」此义。宗镜录说:『若亲见,无一人而非佛,若不信,无一佛而非人,迷则常作佛之众,悟则现证众生之佛,人佛不异,妄见成差,迷悟虽殊,本性恒一』。
万有一切诸法完成,不是自然而然有的,而是由心所示现的,所以说「成一切相即心」。心所示现的诸相,如幻如化,随生随灭,如知诸法事相,当下即是实相,亦即明达自心。万有一切诸法,虽各皆有其相,如能了其心现,当下即知相即非相。金刚经说:『离一切相即名诸佛』;祖说「离一切相即佛」。佛祖所说是相互契合的。此义说来话长,现且「听吾偈曰」:若悟万有一切诸法,即是吾人的一念心,离了吾人的一念心,根本没有一法可得,「即」此一念「心」光吐露,妙用无穷,是「名」为「慧」。前说『前念不生即心』,『成一切相即心』,皆是指此智慧说的。行者若悟唯心无相,即知觉性湛然寂灭,是为「即佛乃定」。前说『后念不灭即佛』,『离一切相即佛』,皆指此妙定说。定慧在佛法修学中,极为重要,出世圣者所有殊胜功德,都是由修定慧而来。定有令心专注而不散乱的特性,所以般若经说『一心不乱』名定;观有照瞩幽微而无错误的特性,所以般若经说『如实见法』名慧。定慧虽各有其特性,但必要做到「定慧等持」。定慧都由一心而成,如分别说,定是心的理体,慧是心的妙用,能够即定即慧,就是前说的『即心即佛』,如此,方是定慧等持。果能定慧等持,了悟即心即佛,心意不再为种种烦恼污染,所以说为「意中清净」。能够「悟此」圆顿「法门」,不是什么人赐给于你,而是「由汝」积「习」种种善根善「性」自得。运「用」自己修持,「本」于「无生」之旨,定慧「双修」,「是正」修行。古德说:『了了识心,惺惺见佛,是佛是心,心心念佛,欲得早成,戒心自律,净戒律心,即心即佛,除此心王,更无别佛,欲求万法,莫染一物』。
「法海」禅师即于六祖开示「言下」,豁然得到「大悟」,感到无限法喜,就「以偈」颂「赞曰:即」前念不生的「心元」,原来就「是佛」,那里可说心外有佛,佛外有心,心佛元是一体无二。假使「不」能「悟」自本心究竟清净,不知自性本与诸佛同体,以为佛的境界高深,不是我所了知,非是真理如此,乃是「自」己卑「屈」,能怪别的什么?现「我」已「知定慧」正「因」,当如祖说定慧「双修离诸物」相,不为诸物所转。佛窟和尚说:『虽同凡夫而非凡夫,不得凡夫,不坏凡夫,谓别有殊胜在心外者,即堕魔网。我今自现身心,实相作佛,即是见十方佛,同行同证处』。唯有定慧双修,方不致于被缚。如偏于定,只知空寂就为空寂所缚;只知观法则为诸法缚。定慧不离,方得解脱。
法达比丘
僧法达,洪州人。七岁出家,常诵法华经。来礼祖师,头不至地。祖诃曰:礼不投地,何如不礼?汝心中必有一物,蕴习何事耶?曰:念法华经已及三千部。祖曰:汝若念至万部,得其经意,不以为胜,则与吾偕行。汝今负此事业,都不知过。听吾偈曰: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亡功福无比。
现是法达参礼祖师。有「僧」名「法达」,是「洪州」地方人,即今江西省南昌县。师年「七岁」,就已「出家」,可说童真入道。出家后,「常」常读「诵法华经」,具足称妙法莲华经。虽有三种译本,通常流通及讲说注释的,是姚秦鸠摩罗什所译,全经共七卷二十八品,智者大师创立的天台宗,又名法华宗,就以什译法华经为本。诵持法华经,不说全部,就是诵一四句偈,功德都不可思议。七岁出家的法达,能常读诵法华经,不论是剃度师要他读诵,或是自己发心读诵,当都极为难得。不知读诵多少年,一日忽「来礼」谒「祖师」,就向祖师顶礼,但在拜时,「头不至」于「地」面,非常不够诚心。「祖」师看他如此,不客气的「诃」斥「曰」:你既有心来此向我顶「礼」,不按佛教礼节,五体而「不投地」,像这样不礼貌,「何如不」行「礼」更好?俗说:『诚于中,形于外』,表面看你似很恭敬,从内观察「汝心中必有一物」。现我问你心中究竟「蕴藏何事耶」?为什么作此傲态?
法达老实回答「曰」:我自发心「念法华经已」来,到现在已念「三千部」。意思显示诵法华经三千部,我所得的诵经功德难以限量,有那个僧人及我?六「祖」是开悟的人,当然不会为他所惑,对他「曰」:你诵法华经三千部,以为有很大功德,我老实告诉你:像你现在这态度,即使「汝若念至万部」,甚至深「得」体悟「经」中大「意」,而「不」自负「以为」超「胜」他人,「则」汝「与吾」便可把手「偕行」,那就不须来此向我顶礼,因我和你平等平等,那里受得了你的礼拜?今你竟然自负诵了三千部法华经,就以为自己了不起。「汝今」身「负此」诵经「事业」,诵经,特别是诵法华经,功德本是无量无边的,因你有我慢相存在,所以就有罪业生起,而你「都」还「不知」自己的「过」失,未免太过可惜。
现且请「听吾」说一「偈曰」:顶「礼」,不论是对什么人,「本」为「折」伏我「慢」心「幢」,你现向我顶礼,为什么「头」昂昂的「不至」于「地」?心中存「有我」慢,「罪」业就会「生」起,诵经如能心「亡」不求「功」业,其「福」自然「无」与「比」伦!
师又曰:汝名甚么?曰:法达。师曰:汝名法达,何曾达法?复说偈曰:汝今名法达,勤诵未休歇,空诵但循声,明心号菩萨。汝今有缘故,吾今为汝说,但信佛无言,莲华从口发。
六祖大「师」说偈以后,「又」问他「道」:「汝」的「名」字叫做「甚么」?诵法华经者答「曰」:我叫「法达」。祖「师曰:汝名」叫做「法达」,理应通达诸法实相,可是从你表现看来,「何曾」通「达」实相妙「法」?如你说读诵法华经三千部,但未通达妙法,试问那有什么用?好,现在「复」听我「说」一「偈曰:汝」现「今」既「名法达」,且「勤诵」法华经,从来「未」曾「休歇」,但这不过「空」声读「诵,但循声」音一句一句在读,对经义全不知,只是口诵而已。如将所读经义,「明」白在自己「心」中,那就不是普通人的诵经,而可「号」为「菩萨」了。「汝今」与我总算「有」宿世殊胜因「缘」,现在特来礼拜我,虽存慢心头不至地,「吾今」仍然要「为汝说」,「但」只要相「信佛」本「无言」说法,其理也不可以言说,如经说:『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但为度化有缘众生,所以妙法「莲华」自然「从」佛「口中发」出,众生听了,也得妙法利益。
达闻偈,悔谢曰:而今而后,当谦恭一切。弟子诵法华经,未解经义,心常有疑。和尚智慧广大,愿略说经中义理。师曰:法达!法即甚达,汝心不达,经本无疑,汝心自疑。汝念此经,以何为宗?达曰:学人根性暗钝,从来但依文诵念,岂知宗趣?
「达」法听「闻」祖师所说「偈」语,便很忏「悔」的向六祖「谢」罪「曰」:我知道错了!「而今而后当谦」让「恭」敬「一切」。确如祖师所说,「弟子」过去虽诚心的读「诵」妙「法」莲「华经」,但「未」了「解」经中的意「义」,对于某些经句,「心」中「常有疑」惑,可是无处请问。「和尚」大慈大悲「智慧」深「广」博「大」,现在幸遇和尚,「愿」为「略说经中义理」,开启我的愚蒙,使我知经道理,那就感激不尽。
祖「师」略「曰」:你名「法达」,经中妙「法」本「甚」通「达」,唯「汝心」中迷惑「不达」,只「汝心」中「自」起「疑」惑而已。正因你心不达,法义自亦难达,如你心能通达,法义自会通达。「汝念此」妙法莲华「经」,已有三千部之多,知道经中「以」什么「为宗」趣?法「达」老实说:「学人根性」愚痴「暗钝,从来但」是「依」于经「文诵念」,根本不知经中宗趣如何,所以说「岂知宗趣」?
师曰:吾不识文字,汝试取经诵一遍,吾当为汝解说。法达即高声念经至譬喻品。师曰:止!此经元来以因缘出世为宗。纵说多种譬喻,亦无越于此。何者因缘?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见也。世人外迷着相,内迷着空;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
祖「师」答「曰」:我虽了解义理,但「吾不识文字」,要我告知此经以何为宗,「汝」不妨「试取经」文读「诵一遍」给我听听,待我听后,「吾当为汝解说」经中宗趣。「法达」老实的「即高声念经」一遍。当读到第二卷第三「譬喻品」时,祖「曰」:好,可以停「止」,不要再读,我知「此经元来」是「以」佛为一大事「因缘出世为宗」,即明如来出世本怀,再下去,不管是「说多种譬喻」言词,亦不超过『因缘出世』范围,所以说「亦无越于此」。「何者」是「因缘」?如「经」中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而「一大事」又是什么?就是「佛之知见」。诸佛世尊,表示不是一佛、二佛如此,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无不如此。法华经明白说:『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可是「世」间的「人」,不是在「外」执「迷着相」,就是在「内」执「迷着空」。「若能于」一切「相」上远「离」一切「相」执而不迷境,「于」求「空」上远「离空」执而不迷心,就是「内外」不执「不迷」。「若」能「悟」达「此」之「法」门,「一念」之间,「心」如十日并照那样的「开」朗,「…
《六祖坛经讲记 机缘品第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