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祖壇經講記 機緣品第七▪P2

  ..續本文上一頁見佛,是爲唯境即佛,有時以境收心,境中同樣會見到佛,是爲唯心即佛。既說即心是佛,即境難道不是佛?祖師又說:「吾若具」足演「說」即心即佛的微妙玄旨,不說短時間沒有辦法說盡,就是「窮劫」亦說「不盡」此義。宗鏡錄說:『若親見,無一人而非佛,若不信,無一佛而非人,迷則常作佛之衆,悟則現證衆生之佛,人佛不異,妄見成差,迷悟雖殊,本性恒一』。

  萬有一切諸法完成,不是自然而然有的,而是由心所示現的,所以說「成一切相即心」。心所示現的諸相,如幻如化,隨生隨滅,如知諸法事相,當下即是實相,亦即明達自心。萬有一切諸法,雖各皆有其相,如能了其心現,當下即知相即非相。金剛經說:『離一切相即名諸佛』;祖說「離一切相即佛」。佛祖所說是相互契合的。此義說來話長,現且「聽吾偈曰」:若悟萬有一切諸法,即是吾人的一念心,離了吾人的一念心,根本沒有一法可得,「即」此一念「心」光吐露,妙用無窮,是「名」爲「慧」。前說『前念不生即心』,『成一切相即心』,皆是指此智慧說的。行者若悟唯心無相,即知覺性湛然寂滅,是爲「即佛乃定」。前說『後念不滅即佛』,『離一切相即佛』,皆指此妙定說。定慧在佛法修學中,極爲重要,出世聖者所有殊勝功德,都是由修定慧而來。定有令心專注而不散亂的特性,所以般若經說『一心不亂』名定;觀有照矚幽微而無錯誤的特性,所以般若經說『如實見法』名慧。定慧雖各有其特性,但必要做到「定慧等持」。定慧都由一心而成,如分別說,定是心的理體,慧是心的妙用,能夠即定即慧,就是前說的『即心即佛』,如此,方是定慧等持。果能定慧等持,了悟即心即佛,心意不再爲種種煩惱汙染,所以說爲「意中清淨」。能夠「悟此」圓頓「法門」,不是什麼人賜給于你,而是「由汝」積「習」種種善根善「性」自得。運「用」自己修持,「本」于「無生」之旨,定慧「雙修」,「是正」修行。古德說:『了了識心,惺惺見佛,是佛是心,心心念佛,欲得早成,戒心自律,淨戒律心,即心即佛,除此心王,更無別佛,欲求萬法,莫染一物』。

  「法海」禅師即于六祖開示「言下」,豁然得到「大悟」,感到無限法喜,就「以偈」頌「贊曰:即」前念不生的「心元」,原來就「是佛」,那裏可說心外有佛,佛外有心,心佛元是一體無二。假使「不」能「悟」自本心究竟清淨,不知自性本與諸佛同體,以爲佛的境界高深,不是我所了知,非是真理如此,乃是「自」己卑「屈」,能怪別的什麼?現「我」已「知定慧」正「因」,當如祖說定慧「雙修離諸物」相,不爲諸物所轉。佛窟和尚說:『雖同凡夫而非凡夫,不得凡夫,不壞凡夫,謂別有殊勝在心外者,即墮魔網。我今自現身心,實相作佛,即是見十方佛,同行同證處』。唯有定慧雙修,方不致于被縛。如偏于定,只知空寂就爲空寂所縛;只知觀法則爲諸法縛。定慧不離,方得解脫。

  

  

法達比丘

  僧法達,洪州人。七歲出家,常誦法華經。來禮祖師,頭不至地。祖诃曰:禮不投地,何如不禮?汝心中必有一物,蘊習何事耶?曰:念法華經已及叁千部。祖曰:汝若念至萬部,得其經意,不以爲勝,則與吾偕行。汝今負此事業,都不知過。聽吾偈曰:禮本折慢幢,頭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亡功福無比。

  現是法達參禮祖師。有「僧」名「法達」,是「洪州」地方人,即今江西省南昌縣。師年「七歲」,就已「出家」,可說童真入道。出家後,「常」常讀「誦法華經」,具足稱妙法蓮華經。雖有叁種譯本,通常流通及講說注釋的,是姚秦鸠摩羅什所譯,全經共七卷二十八品,智者大師創立的天臺宗,又名法華宗,就以什譯法華經爲本。誦持法華經,不說全部,就是誦一四句偈,功德都不可思議。七歲出家的法達,能常讀誦法華經,不論是剃度師要他讀誦,或是自己發心讀誦,當都極爲難得。不知讀誦多少年,一日忽「來禮」谒「祖師」,就向祖師頂禮,但在拜時,「頭不至」于「地」面,非常不夠誠心。「祖」師看他如此,不客氣的「诃」斥「曰」:你既有心來此向我頂「禮」,不按佛教禮節,五體而「不投地」,像這樣不禮貌,「何如不」行「禮」更好?俗說:『誠于中,形于外』,表面看你似很恭敬,從內觀察「汝心中必有一物」。現我問你心中究竟「蘊藏何事耶」?爲什麼作此傲態?

  法達老實回答「曰」:我自發心「念法華經已」來,到現在已念「叁千部」。意思顯示誦法華經叁千部,我所得的誦經功德難以限量,有那個僧人及我?六「祖」是開悟的人,當然不會爲他所惑,對他「曰」:你誦法華經叁千部,以爲有很大功德,我老實告訴你:像你現在這態度,即使「汝若念至萬部」,甚至深「得」體悟「經」中大「意」,而「不」自負「以爲」超「勝」他人,「則」汝「與吾」便可把手「偕行」,那就不須來此向我頂禮,因我和你平等平等,那裏受得了你的禮拜?今你竟然自負誦了叁千部法華經,就以爲自己了不起。「汝今」身「負此」誦經「事業」,誦經,特別是誦法華經,功德本是無量無邊的,因你有我慢相存在,所以就有罪業生起,而你「都」還「不知」自己的「過」失,未免太過可惜。

  現且請「聽吾」說一「偈曰」:頂「禮」,不論是對什麼人,「本」爲「折」伏我「慢」心「幢」,你現向我頂禮,爲什麼「頭」昂昂的「不至」于「地」?心中存「有我」慢,「罪」業就會「生」起,誦經如能心「亡」不求「功」業,其「福」自然「無」與「比」倫!

  師又曰:汝名甚麼?曰:法達。師曰:汝名法達,何曾達法?複說偈曰:汝今名法達,勤誦未休歇,空誦但循聲,明心號菩薩。汝今有緣故,吾今爲汝說,但信佛無言,蓮華從口發。

  六祖大「師」說偈以後,「又」問他「道」:「汝」的「名」字叫做「甚麼」?誦法華經者答「曰」:我叫「法達」。祖「師曰:汝名」叫做「法達」,理應通達諸法實相,可是從你表現看來,「何曾」通「達」實相妙「法」?如你說讀誦法華經叁千部,但未通達妙法,試問那有什麼用?好,現在「複」聽我「說」一「偈曰:汝」現「今」既「名法達」,且「勤誦」法華經,從來「未」曾「休歇」,但這不過「空」聲讀「誦,但循聲」音一句一句在讀,對經義全不知,只是口誦而已。如將所讀經義,「明」白在自己「心」中,那就不是普通人的誦經,而可「號」爲「菩薩」了。「汝今」與我總算「有」宿世殊勝因「緣」,現在特來禮拜我,雖存慢心頭不至地,「吾今」仍然要「爲汝說」,「但」只要相「信佛」本「無言」說法,其理也不可以言說,如經說:『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但爲度化有緣衆生,所以妙法「蓮華」自然「從」佛「口中發」出,衆生聽了,也得妙法利益。

  達聞偈,悔謝曰:而今而後,當謙恭一切。弟子誦法華經,未解經義,心常有疑。和尚智慧廣大,願略說經中義理。師曰:法達!法即甚達,汝心不達,經本無疑,汝心自疑。汝念此經,以何爲宗?達曰:學人根性暗鈍,從來但依文誦念,豈知宗趣?

  「達」法聽「聞」祖師所說「偈」語,便很忏「悔」的向六祖「謝」罪「曰」:我知道錯了!「而今而後當謙」讓「恭」敬「一切」。確如祖師所說,「弟子」過去雖誠心的讀「誦」妙「法」蓮「華經」,但「未」了「解」經中的意「義」,對于某些經句,「心」中「常有疑」惑,可是無處請問。「和尚」大慈大悲「智慧」深「廣」博「大」,現在幸遇和尚,「願」爲「略說經中義理」,開啓我的愚蒙,使我知經道理,那就感激不盡。

  祖「師」略「曰」:你名「法達」,經中妙「法」本「甚」通「達」,唯「汝心」中迷惑「不達」,只「汝心」中「自」起「疑」惑而已。正因你心不達,法義自亦難達,如你心能通達,法義自會通達。「汝念此」妙法蓮華「經」,已有叁千部之多,知道經中「以」什麼「爲宗」趣?法「達」老實說:「學人根性」愚癡「暗鈍,從來但」是「依」于經「文誦念」,根本不知經中宗趣如何,所以說「豈知宗趣」?

  師曰:吾不識文字,汝試取經誦一遍,吾當爲汝解說。法達即高聲念經至譬喻品。師曰:止!此經元來以因緣出世爲宗。縱說多種譬喻,亦無越于此。何者因緣?經雲: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見也。世人外迷著相,內迷著空;若能于相離相,于空離空,即是內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開,是爲開佛知見。

  祖「師」答「曰」:我雖了解義理,但「吾不識文字」,要我告知此經以何爲宗,「汝」不妨「試取經」文讀「誦一遍」給我聽聽,待我聽後,「吾當爲汝解說」經中宗趣。「法達」老實的「即高聲念經」一遍。當讀到第二卷第叁「譬喻品」時,祖「曰」:好,可以停「止」,不要再讀,我知「此經元來」是「以」佛爲一大事「因緣出世爲宗」,即明如來出世本懷,再下去,不管是「說多種譬喻」言詞,亦不超過『因緣出世』範圍,所以說「亦無越于此」。「何者」是「因緣」?如「經」中說:「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而「一大事」又是什麼?就是「佛之知見」。諸佛世尊,表示不是一佛、二佛如此,十方叁世一切諸佛無不如此。法華經明白說:『諸佛世尊欲令衆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于世,欲令衆生入佛之知見故出現于世,欲令衆生悟佛知見故出現于世,欲示衆生佛之知見故出現于世。舍利弗!是爲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可是「世」間的「人」,不是在「外」執「迷著相」,就是在「內」執「迷著空」。「若能于」一切「相」上遠「離」一切「相」執而不迷境,「于」求「空」上遠「離空」執而不迷心,就是「內外」不執「不迷」。「若」能「悟」達「此」之「法」門,「一念」之間,「心」如十日並照那樣的「開」朗,「…

《六祖壇經講記 機緣品第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