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为开佛知见」。
佛犹觉也,分为四门:开觉知见,示觉知见,悟觉知见,入觉知见。若闻开示,便能悟入,即觉知见,本来真性而得出现。汝慎勿错解经意!见他道开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见,我辈无分,若作此解,乃是谤经毁佛也。彼既是佛,已具知见,何用更开?汝今当信: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佛。盖为一切众生,自蔽光明,贪爱尘境,外缘内扰,甘受驱驰便劳他世尊从三昧起,种种苦口,劝令寝息,莫向外求,与佛无二,故云开佛知见。吾亦劝一切人,于自心中常开佛之知见。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恶,贪瞋嫉妒,谄佞我慢,侵人害物,自开众生知见。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观照自心,止恶行善,是自开佛之知见。汝须念念开佛知见,勿开众生知见!开佛知见,即是出世,开众生知见,即是世间。汝若但劳劳执念以为功课者,何异牦牛爱尾?
「佛」的意义,如向所说,是「犹觉」的意思。舍迷就觉,如屋「分为四门」,方得入于堂奥。四门,如经譬喻品说:一、「开觉知见」;二、「示觉知见」;三、「悟觉知见」;四、「入觉知见」。简要言之,就是开示悟入。知见,在此是佛的真知真见,「汝」读法华经者以及一切众生,「慎勿错解经」中「意」思,不要「见他道开示悟入」,「自」以为这「是佛之知见」,与「我辈」凡夫是「无分」的,如作此说是不对的,假「若作此」了「解」,那不是诵经礼佛,「乃是」诽「谤」佛「经」,诬「毁佛」陀,过失很大。当知「彼」诸觉者「既」已「是佛」,当然「已」是本「具」佛的「知见」,如宝藏中已经有宝,「何用更开」佛的知见?如现为佛菩萨开光,实是多馀不需要的。各个寺庙落成,举行落成典礼,是可以的。佛的智慧之光,可照大千世界,要凡夫僧为之开光何用?
佛知见,是众生心中所本具的,无始为无明蒙蔽,现为众生开示本具佛知见,令得有所悟入。「汝今」应「当」确「信佛知见者,只」是「汝」的「自心」。因佛知见即是心,所以说即心即佛,心外「更无别佛」。「一切众生」虽本具有佛知见,但因自己一念迷妄,不知本具佛知见,需佛菩萨或善知识开示,从听闻开示中,逐渐有所体悟,或是豁然开悟,证入本有觉性,所以说「若闻开示,便能悟入」。四义都名觉知见,正显示此知见,是人人本具清净觉心的知见,不是觉体外有佛知见可得。假定不是本有,纵然善为开示,仍然是没有的,怎能示之令悟乃至令得证入佛之知见?由众生本具有,过去不曾听善知识开导,当然迷惑不知,现得善知识开导,逐渐了解,当可悟证而得受用。宗镜录说:『以本具故,方能开示。如来正觉心,与众生分别心,契同无二,为开示悟入之方便』。若众生心与诸佛心各异,怎么可以说开?因同才可方便说开。无始无明蒙「蔽」心性本有「光明」,因而「贪爱」染着客观六「尘境」界。「外」有客观境界作为所「缘」,「内」心又有昏「扰」扰相,「甘」心「受」尘劳之所「驱使」,要你驰向这边就驰向这边,驱你飞赴那边就飞赴那边,因而在生死中流转不息,受诸痛苦的逼迫。为解救众生生死疲劳的痛苦,「便劳」动「他」大觉「世尊,从三昧」中「起」来,以「种种」因缘譬喻,不惜「苦口」婆心的说种种方便,无非是为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亦即是为「劝令」众生「寝息」贪爱等妄执,不要「向」心「外」去「求」他法,因为众生本心,「与佛无二」无别,所以说「开佛知见」。
佛经固常这样开示,「吾」六祖「亦」常「劝一切」世「人,于自心中,常」常「开」启「佛之知见」。前说『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就是自心常开知见。可惜「世人」,其「心」总是怀着「邪」曲而不正直,「愚」痴「迷」惑贪着外在一切尘境,从而「造」成种种「罪」恶。表面上,「口」头所说都是好听的「善」言,使人听了感到非常快慰,以为这人不错,那知在内「心」中,总是怀着一些「恶」念,如「贪」爱,「瞋」恚、「嫉」贤「妒」能,不是对人「谄」媚「佞」言,就是「我慢」自恃傲人,甚至「侵」犯别「人」的利益,损「害」他人的财「物」,这就是「自开众生知见」,不得名为开佛知见,佛之知见反而为人埋没。「若能正」其「心」念,「常」常「生」起「智慧,观照自」己本「心,止」息一切「恶」,修「行」一切「善」,「是」为「自开佛之知见」。诚如诸佛教诫偈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怎可误认是为佛开示知见?
你常读诵妙法华经,经中说到佛之知见很多,应知这是要「汝」必「须念念」自「开佛」之「知见」,既不是要开佛的知见,更切「勿」以为是「开众生」的「知见」。能「开佛」的「知见,即是」佛「出世」间,目的是为「开众生知见」,众生「即是」仍在「世间」,不为开佛知见,始终不得证觉。「汝若但劳劳执」着「念」诵法华经,「以为」这是自己应做的日常「功课」,那与牦牛爱惜自己的尾巴,又有什么差别?所以说「何异牦牛爱尾」?牦牛是一种哺乳动物,体大像牛一样,身体两侧及四肢外,长有密密的柔软长毛,角长得长长的好像圆筒,其端尖而呈弯曲的形状,尾长好似马尾,毛的颜色或黑或白,或黑白相杂,带有蚕丝的光彩,牦牛对自己的尾巴极为爱护,却不知保护自己身体,所以被所长的长毛遮蔽两目,看不清前有猎人或陷阱,自己的生命丧失亦不知。一般读诵经典者,不明经中义理,时而生疑对经谤毁,贪爱自蔽丧失慧命,这是多么可怜。
达曰:若然者,但得解义,不劳诵经耶?师曰:经有何过?岂障汝念?只为迷悟在人,损益由己。口诵心行,即是转经;口诵心不行,即是被经转。听吾偈曰: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久不明,与义作
家。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
法「达」经过六祖开示,虽说有所了解,但仍有疑问「曰:若然者」,以白话说,照祖师这样讲,我们「但得」了「解」经「义」就好,「不」须辛「劳」耽误时间「诵经」。诵者生起这样疑惑,在他诵法华经时,经中很多地方赞叹诵持功德,所以才激发很多人发心读诵。大「师」回答他「曰」:诵「经有」什么「过」失?难道我在「障」碍「汝念」法华经吗?经为什么不可念?不但念法华经有功德,念任何佛所说经皆有功德,问题「只为迷悟在人,损益由」于自「己」。同样是诵经,有人误解经义,说诵经没有用,甚至毁谤经法,不但有损自己,亦有害于他人,有人了解经义,说诵经确有好处,于是口诵心维,契于诸法实相,如是,不唯有益自己,亦有利于他人。同样是诵经,看怎样诵法,如「口诵」经文,「心」亦如实能「行」经中所说义理,「即是」真正「转」得「经」文,亦是确会读诵经典,若「口」虽在读「诵」经典,「心」不但「不」能如实奉「行」,且违经中义理,这样诵经,「即是被经」所转,如是诵经有什么用?悟道要门论说:『如鹦鹉只学人言,不得人意,以经传佛意,若诵而不行,是不得佛意』。如有鹦鹉学会粗语,一日发生灾难,人以好心将之救回,不但不知感谢,且以粗话骂人!
且「听吾偈曰」,让你对于诵经更加明白:诵经时,「心」若执「迷」,贪功着德,以为自己会得很大功德,根本亡失经中正义,当然就为「法华」所「转」,诵经时「心」若随文观义,领「悟」本有佛知佛见,就能「转」诵「法华」。若「诵经」诵很「久」,但始终「不明」经义,好像「与」经「义作」了「雠家」。如说『依文解义,三世佛冤,离经一字,即成魔说』,这不是与经义作冤家是什么?诵经诵久不明经义倒无所谓,有人业障深重,要明经义无法明白,于是瞋火燃起,将所诵经一掷,并说以后不再诵经,诵经诵得这么久,仍然一点不明白,再念下去又有什么用?不解经义,不反省自己智力不够,反而掷经谤经,过失多么严重,不解应生惭愧,不可对经不敬,更不可说诵经无用!
念经应当怎样念法?要「无念」而「念」,虽念决不执着自己在念,既不执所念的经相,亦不执自己为能念的人相,深达经中所说诸法实相,是「即」名为「正」念,若妄执「有念」而「念」,念念有所住相,是就「成」为「邪」念。当正念经时,果能做到「有」念「无」念「俱不计」执于心,就如经说驾大白牛车,且不是短时期的,而是「长」期的或永远的驾「御」大「白牛车」。这是法华经火宅喻所举的譬喻。
白牛车是喻如来所说最上一佛乘,愿诸众生皆得成就无上佛道。如此大白牛车,不是如来所说言教,是众生自性所本具,所以得长期的驾此大白牛车,且自在无碍的游于四衢道中,多么威风而安稳!多么自由而自在!有偈说:『端坐求如法,如法转相违,抛法无心取,始自却来归;无求出三界,有念则成痴,求佛觅解脱,不是丈夫儿』。
达闻偈,不觉悲泣,言下大悟,而告师言:法达从昔已来,实未曾转法华,乃被法华转。再启曰:经云:诸大声闻乃至菩萨,皆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今令凡夫但悟自心,便名佛之知见,自非上根,未免疑谤。又经说三车,羊鹿牛车与白牛之车如何区别,愿和尚再垂开示!
法「达」听「闻」大师所说「偈」已,「不觉悲」感涕「泣」,对此教诲不但从未听过,且于祖师「言下」即时「大悟,而」且启「告」祖「曰:法达从昔」读诵法华「已来,实」是循声读诵,不独「未曾转」过「法华,乃」确「被法华」所「转」。现经大师开示,怎不感到悲泣?想到过去只是一部一部的读,不特不了解经中意趣,反自以为有大功德,对不诵经僧人,以为他们懒惰懈怠,对于他们非常轻视。现细想来,不独一般僧人未转法华,自己又何尝转过法华?经过如是思惟,深感极大惭愧!
法达了悟未曾真转法华,现在就经所说「再启」白「曰」:法华「经」中明白「云:诸大声闻乃至菩萨」三乘行人,「皆尽思共」同…
《六祖坛经讲记 机缘品第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