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六祖坛经讲记 机缘品第七▪P4

  ..续本文上一页「度量,不能测」到「佛」的「智」慧。如经方便品说:『假使满世间,皆如舍利弗,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不特声闻舍利弗如此,就是『辟支佛利智,亦满十方界,欲思佛实智,莫能知少分』。甚至『新发意菩萨』,『充满十方刹』,『一心以妙智,于恒河沙劫,咸皆共思量,不能知佛智』。简要说:『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确不是三乘行人所能测量得到。诸佛智慧这样甚深难测,现「今」只「令」我们「凡夫,但」能觉「悟自心,便名佛之知见」。现我对此已有体悟,当然不会妄生疑谤,但现在或未来行者,「自非上根」利智的人,听到此说「未免」生起「疑谤」。如对圆顿大法有所疑谤,谤法之罪必堕恶趣受苦!「又」如「经」中譬喻品「说」有「三车:羊」车、「鹿」车、「牛车」与大「白牛车」,又是「如何区别」?诵经时常看此说,但不知差别何在?惟「愿和尚再垂开示」!

  师曰:经意分明,汝自迷背!诸三乘人不能测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饶伊尽思共推,转加悬远。佛本为凡夫说,不为佛说,此理若不肯信者,从他退席。殊不知坐却白牛车,更于门外觅三车。况经文明向汝道:唯一佛乘,无有馀乘,若二若三,乃至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词,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汝何不省?三车是假,为昔时故;一乘是实,为今时故。只教汝去假归实;归实之后,实亦无名。应知所有珍财,尽属于汝,由汝受用,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亦无用想,是名持法华经。从劫至劫,手不释卷,从昼至夜,无不念时也。

  法达再请开示,大「师」慈悲答「曰」:所读法华「经」中「意」思非常「分明」,但「汝自」己仍「迷」惑不解,虽常诵法华经,实与经义违「背」,不能不说可惜!「诸三乘人」,所以「不能测佛智者」,病(患)在卜「度」思「量」上,前明说如来智慧甚深难解难入,非思量分别之所能知,亦即经说「饶伊尽思共推」,不特不能测度得到,反而距离「转加悬远」。且「佛」说种种法,「本为」愚痴不觉「凡夫」所「说」,并「不」是「为佛」而「说」。凡是已证无上菩提的佛陀,所证诸法实是一样,根本不用再为佛说。倘「若不肯」相「信」此理,是属诸增上慢人。佛说法华经,有五千人退席,就任「从他」们「退」出会「席」,既不加以制止,亦不感到可惜!

  法华经方便品说:『尔时,佛告舍利弗:止!止!不须复说,若说是事,一切世间诸天及人,皆当惊疑』。舍利弗三请佛说,如来三次制止,然后佛说:『汝已殷懃三请,岂得不说』?佛许说后,五千人众,礼佛而退,原因此辈罪根深重,世尊见人退席,一点也不制止。五千增上慢者退席以后,在闻法大众中,再也没有枝叶,并认增上慢人退出很好,从此可以畅谈一乘大法。

  三车与白牛车怎样分别,祖为法达解说:前讲为经所转,曾说『长御白牛车』句,「殊不知」其意是显若能乘是宝乘,就可安然「坐」稳舒适的「白牛车」,直趣宝所,为什么「更」要「于」火宅「门外」,寻「觅」羊,鹿、牛「三车」?何「况经文明向汝道」: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唯一佛乘,无有馀乘,若二若三」。不特我佛释迦如此,就是『十方诸佛,法亦如是』。「乃至」诸佛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词」,『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众生从诸佛听闻如是大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是以经中不是说『唯一佛乘,无有馀乘』,就是说『十方佛土中,尚无二乘,何况有三』?对此经文所说,「汝何不」能加以「省」察?

  长者引诱其子出离火宅,说有「三车是假」,此乃譬喻过去所说三乘,是「为昔时」众生,皆是权宜假说,至于所说「一乘」乃「是」真「实」,是「为今时」法华会上上求佛乘者说,目的「只」是「教汝」以及众生,舍「去」三乘「假」设,「归」于一乘真「实」,一旦「归」于一乘「实」法「之后」,当知「实亦无名」。实对三乘权说假立,权既归于一实,实又如何而立?若认还有一实存在,那对诸法实相,也就不能通达。

  「应知所有珍财」以下,是明法华经信解品所说穷子喻。过去有个大富长者,本有个独生子,但是在年幼时,舍父逃到外边,驰骋四方,求取衣食,渐渐回到本国,经过父亲住所,父虽认识其子,子确不识其父,父用种种方便,引诱其子来家,先要他做劳苦的工作,渐渐令子管理家务,使知家中珍宝所在,但是穷子没有贪心,自认自己是贫穷人,从来不曾想有宝物,所以无有希取之心,到了后来其意泰然,其父生命亦快结束,乃为其子大会亲族,并请国王等来作证。做父亲的在众面前宣告:『此实我子,我实其父,今我所有一切财宝,皆是子有』。穷子听到父亲的话,生起极大欢喜,认为从来没有这么多的财宝,且想:『我本来无心有所希求,今此宝藏自然而至』。

  六祖对法达说:「应知所有珍财,尽属于汝,由汝所用」。从此「更不」将长者「作父想」,「亦不」将自己「作子想」,「亦无」心取「用」宝藏「想」。唯有像这样的,「是名」真正「持法华经」。如是诵法华经,你「从」前「劫」诵「至」后「劫,手不释卷」的不断在念,「从」白「昼」诵「至夜」晚,无有疲厌的「无」时无刻「不」诵「念」法华经「时」,怎么可说不劳诵经?诵经确是有大功德,问题看你怎样诵法。善诵经者,无时无刻不在诵经。不善诵经,纵然口不停息在念,是也没有用的。

  经中所说长者就是佛陀,远走他方的穷子是轮回生死的众生,所有珍宝是指如来所有十力、四无所畏等种种功德,而佛所有功德本是众生具有,因在生死轮回中好像失去,现在佛的功德由我们众生受用。经说:『是故我等说本无心有所希求,今法王大宝自然而至,如佛子所应得者皆已得之』,自亦生大欢喜!

  达蒙启发,踊跃欢喜,以偈赞曰:诵经三千部,曹溪一句亡,未明出世旨,宁歇累生狂?羊鹿牛权设,初中后善扬。谁知火宅内,元是法中王。师曰:汝今后方可名念经僧也。达从此领旨去,亦不辍诵经。

  法「达」承「蒙」六祖「启发」,开启本心,不禁无限「踊跃」的「欢喜」到极点,并且「以偈赞」叹「曰」:我自诵法华「经」到现在,虽说已「诵三千部」,不能说诵得不多,但未能一一消归自己,亦未探得经中所诠妙旨,像这样诵经,怎体会经宗?现在「曹溪」六祖「一句」之下,一句虽说很少,但皆尽数消「亡」,而知经宗所在。佛陀常说学佛需要亲近善知识,从法达在六祖处,领悟诵经旨趣,证知善知识不可不亲近。

  学佛,不论诵经念佛,如「未明出世」的「旨」趣,不管念诵多少,怎可息灭累生累劫的狂慢?所以说「宁歇累生狂」。佛以「羊、鹿、牛」三车,喻三乘「权」巧施「设」,不过是为诱化众生出离三界火宅的方便。当知如来说法,不论「初」说、「中」说、「后」说,不论已说、今说、当说,不论权说、实说,都是为显一乘大法,无一不是按部就班的「善」为发「扬」。法华经说:『初善、中善、后善,其义深远,其语巧妙,纯一无杂,具足清白梵行之相』。吾人不能于中妄加分别,这是究竟,那是不究竟,所说火宅,就是三界,众生在三界火宅中,为大火之所燃烧,虽遭大苦,不以为患。佛陀有鉴于此,念道:我为众生之父,众生在受苦中,应当拔其苦难,予以智慧之乐。「谁知」在「火宅内」的宅主,悟到本来自心,「元」来就「是法中王」。看来虽是众生,悟了立即是佛,另外那里还有佛可得?

  六祖听了法达偈赞、知他已真领悟真理,为印证说:好了,「汝」从「今」以「后」,「方可名」为真正是个「念经僧」。如是说来,做个真正诵经僧,并不简单。法「达从此领」悟诵经深奥妙「旨」,不特不再作不劳诵经想,且更精进「不辍」的「诵经」。

  

  

智通比丘

  僧智通,寿州安丰人,初看愣伽经约千馀遍,而不会三身四智,礼师求解其义。师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听吾偈曰: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

  现说智通参礼祖师经过:「僧智通」的本籍,是「寿州安丰人」。寿州是地名,隋唐时设置,现改州为县,即今安徽省寿县。出家后,从「初看愣伽经」,看「约」已有「千馀遍」,可说是爱好愣伽的愣伽师,「而」仍「不」能领「会」经中所说「三身、四智」之义,为此特来「礼」见祖「师」,恳「求解」说「其」中妙「义」。

  祖「师」应请,先说三身:「三身者」,第一「清净法身」,是「汝」的本「性」。古德有说:『夫言法身者,心为法家之身,身是积聚义,积聚会藏一切万法,故名为心,心即性也,即自心之体大』。第二「圆满报身」,是「汝」的本「智」,就是自心本有智光,如宝珠之有光亮。第三「千百亿化身」,是「汝」的本「行」,即从各种不同思惟中,发出种种的活动,即当人的心行。此之三身,皆自性中本具,假「若离」开「本性,别说三身」差别,是「即名」为「有身」而「无」真实「智」慧。如光明是日月所本有的,假使离了日月,那里会有光明?所谓无智,显示不能生起智的功能。本性虽具清净法身,但因迷惑无智,反成生死苦缚身。报身虽是众生本有智慧,但若迷于本智,反而成为烦恼缚的报身。化身虽是众生本有的妙行,假使迷于本行,反而成为业所系身。这样,众生身中所具三身虽同佛陀,但因迷惑不知,反成没有智用的假身,这是多么可惜?

  设「若」体「悟三身」各皆「无有自性」,是「即名」为「四智菩提」。这话怎讲?大圆镜智独成法身,平等性智独成报身,妙观察智与成所作智共成化身,所以说…

《六祖坛经讲记 机缘品第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