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虽说文不太长,但为诸位易解,要讲一个时期,希诸位耐心听。我是依经讲经,既不善说故事,亦不会讲笑话,听来会感枯燥!但敢保证,我所讲的,是以佛法说佛法,决不耍花招,要诸位鼓掌!
一、坛经的宗要
中国所传大乘佛教,过去分为八大宗派,为学佛者所共知,到现代将之综合为三大系,是太虚、印顺二大师所安立的,二大师安立的名称虽有不同,但大乘佛教有三大系,亦为现代学佛者所共识。现在所讲法宝坛经,在三大系属那一系,由于学者观点不同,纳之那系也就有别。有说达摩禅传到中国,因所传的愣伽经,为唯识所依六经之一,经中所说很多契合唯识宗义,禅宗虽说多次演变,但「悉与印度大乘瑜伽之说相关」,所以就说坛经思想符合瑜伽,当然应属虚妄唯识系。有说达摩所传南天竺一乘宗,是承般若法性空的思想,因南天竺是龙树弘扬性空的区域,而达摩是南天竺人,又出生于龙树后,受龙树空的思想熏陶是必然的。龙树学出于般若,观行在于扫荡一切妄有执着,达摩所传愣伽,亦以破除妄想为着眼点,就说坛经思想符合空义,应该属于性空唯名系。两说固有它的意义,但实际说来,坛经与愣严,俱属真常唯心系,因达摩传法慧可,亦以传授心地法门的宋译四卷愣伽给慧可,而宋译愣伽经,是求那跋陀罗译,此师除译愣伽经,还译有胜鬘经、法鼓经,央掘摩罗经等,皆是真常唯心思想。达摩既以四卷愣伽作为印心圣典,可知是属真常思想。有些佛教学者,认为印度只有性空、唯识二大系,不承认真常系亦为佛法。但从所传经典看,真常思想实为大乘佛法的一系,说它不了义是可以的,说它不是佛法则不可,因这系的思想,在中国佛教界,不但流传很广,且流传亦很久,并为佛法者极为信奉,假定没有它的真义,古今大德为什么广为弘扬?特别是此系所说修行之道,如能如法去行,得成无上菩提,不会成为问题,否认此系,不论怎样否认,是都否认不了!
二、坛经的版本
坛经在中国及佛教界,确实受到相当重视,但是它的版本,有着多种不同,名称亦极不一:「坛经」,是最短的一题,「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密教六祖惠能大师于诏州大梵寺施法坛经」,是最长的一题。在这短长二题之间,还有称为「六祖坛经」,或称「施法坛经」,或称「法宝坛经」,或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或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曹溪原本」等。关于题目,到下再说,现先略说版本不同。
坛经流行,最初只有一个版本,就是当时六祖说法,由门人法海记录下来,也就是现在所讲的版本,因是现代在敦煌之所发现,所以有人称为敦煌写本,题目虽很长,但字数不多,只有一万二千馀字,文字相当朴质,错字别字亦多。虽说是六祖当时亲口所说,但无可否认的也有后人所加进去的。其次是唐朝时代惠昕改编的六祖坛经,比法海记录本多两千馀字,共有一万四千多字。南宋绍兴年间,晁子键翻新刻于蕲州,后流传日本,由兴圣寺再刻印行,亦称日本兴圣寺本。第三自称是曹溪原本的坛经,比惠昕本迟了许多年,字数多到两万多字,比法海本坛经,整整多了一倍。是由北宋僧人契嵩改编,所以称为契嵩本,或说元代僧人德异于公元一二九0年刊印,亦称德异本。第四元代宗宝禅师改编的「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字数同样有两万多字。宗宝版本的出现,比惠能示寂后,迟了五百多年。同样是六祖说法,版本所以不同,字数有多有少,是就显示坛经不断演变,内容多所改纂,增减有所差别。印顺大师在中国禅宗史,第三节说到坛经的变化:「从坛经原本到敦煌本,至少已有过二次重大的修补。此后,流传中的坛经,不断的改编,不断的刊行,变化是非常多的…坛经的各种本子,从大类上去分别,可统摄为四种本子:敦煌本、古本、惠昕本、至元本」。至元本,亦名德异本,因是德异在元代至元二十七年(一二九0)所刊行的。印顺大师又说:「与德异本相近的,有宗宝本…从内容看来,宗宝本与德异本,组织上最为一致」。有关版本问题,是历史的问题,说来话很多,在此不多说。
三、坛经的题释
佛教向以佛陀所说言教为经,其它任何佛子说法,不论印度论师,或是中国宗师,其言说,或称论,或称疏,或称注,或称解,或称记等,绝对不可称经,以示对佛言教特别尊重。现六祖所说亦称为经,当是出于后来学者的推崇。六祖言教,虽极浅白易懂,如无重要内容,怎可被尊称经?近代历史学家钱穆在「六祖坛经大义」一文中说:「依照佛门惯例,佛之金口说法始称『经』,菩萨们的祖述则称『论』。只有惠能坛经却称『经』,此亦是佛门中一变例,而且是一大变例,这一层,我们也不该忽略过。若说『坛经』称『经』,不是惠能之意,这又是一种不必要的解说」。六祖称为祖师,现说其言是经,当极尊敬。
「坛经」所以称「经」,其义已经略说,现在继续讲「坛」。六祖在大梵寺说法传禅,是在「坛场」坐高座宣说而来。「中国禅宗史」第六章有说:「如『传法宝纪』说:「自(法)如禅师灭后,学徒不远万里,归我法坛」。『历代法宝记』说:「荷泽寺神会和上,每月作坛场,为人说法」。『坛语』也说:「已来登此坛场,学修般若波罗密」……这是称为「法坛」与「坛场」的理由,也就是被称为『坛经』、『坛语』的原因」。
佛教用「坛」这字很多,如出家二众受具足戒的坛场,称「戒坛」;唐开元年间传来密法,弘密者的传授密法,修持密法地方,称「密坛」;至佛法行者礼忏忏悔,有「忏坛」这名字,现在僧人为人礼忏,也说布置「忏坛」。「中国禅宗史」第六章又说:「『坛』是道场的主要部分,是陈设佛像、经书,庄严供养的。依天台家所传,忏悔也与归依、受戒、坐禅等相结合。神会的『坛语』,说到「道场」,又说到「坛场」,这是忏悔、礼拜、发愿、受戒,传授禅法的地方。凡忏悔、受戒、传授密法,都有「坛场」。唐代禅者的开法,也在坛内进行授戒、传禅,这就是「法坛」或「施法坛」了」。惠能说法称为「坛经」,原因就在于此。「南宗」是对「北宗」而言,因佛教,特别是禅宗,向有「南宗、北宗」之说。「南宗」是惠能所传的禅,因他当时住在南方广东曹溪宝林寺弘扬禅法;「北宗」则是神秀所传的禅,因他当时住在北方江陵当阳山玉泉寺弘传禅法。南能北秀皆弘传禅法,当然都是禅宗大师。但有人说:可以称为禅宗的,只是惠能所传的禅,至神秀所传禅,只可称为禅学,不得称为禅宗。这只可说是一种看法,是否如此当然别论。「顿教」是对「渐教」而言,这个说来话长,到「顿渐品」再详分别,现姑不谈。
「中国禅宗史」第六章对此总题作极明白分析:「六祖惠能于韶州大梵寺,是说者(惠能)与说处(大梵寺)。『施法坛经』,是一部的主名。『人法双举』,是经典的常例。『摩诃般若波罗密法……兼受无相戒』,是标举法门的内容……『兼受无相戒弘法弟子法海集记』……还有『南宗顿教最上大乘』,与经末的『南宗最上大乘坛经法』相合」。这将整个题目一字不漏的,分析得极清楚,实是非常难得!至一般所说坛经,是最根本而又公认的名称,所以谈禅宗典籍大德,都直称「坛经」,因「坛经」这名,是最简单而又最易说出。
四、坛经的品目
自「坛经」流行以来,原本大有改变,或因润饰文字,或因语句增损,是以历代以来,版本有所不同,品目也就有异。如现在流行的「坛经」,计分行由品乃至付嘱品的十品。另有一种「德异」本,只举悟法传衣品,释功德净土品,定慧一体品,教授坐禅品,传香忏悔品,参请机缘品,南顿北渐品,唐朝征认品,法门对示品的九品。品目虽有不同,内容无何差别。分品好像分科,各人有所不同。复有一种「兴圣」本,将品分为缘起说法门,悟法传衣门,为时众说定慧门,教授坐禅门,说传香忏悔发愿门,说一体三身佛相门,说摩诃般若波罗密门,问答功德及西方相状门,诸宗问难门,南北二宗见性门,教示十僧传法门的十一门。较明藏本多一品,较德异本多两品。比观三种版本所分,「兴圣」本依坛经内容,门门很清楚的分别,使人看了对内容更易了解。诸品或诸门的内容怎样,到讲经文时,按品目再说。在此所要说的,就是各种版本,多少有所出入,目的在使「坛经」,说得更为圆满。如宗宝在跋文说:「余初入道,有感于斯,续见三本不同,互有得失。其版亦已漫灭,因取其本校雠,讹者正之,略者详之,复增入弟子请益机缘,庶几学者得尽曹溪之旨」。因此,证知「坛经」版本很多,分品因而有异。
五、坛经的真伪
「六祖坛经」,是以白话文写成的一部经典,在中国佛教界,确极受人重视,可是到了现代,有人本于考据,说这不是六祖思想的阐述,而是神会的着作,因而在中国学术界,特别在佛教界弘法大德中,认为此说不能接受,于是掀起轩然大波,引生激烈诤论,诤论的焦点在「坛经」究是什么人作的,这确是个重大问题。向说「坛经」是惠能说,现突有人说不是惠能说,怎不引起诤论?特别是维护正统的大德高僧,不但认是惠能口说,且说这是生命的智慧,当要起来力争是惠能说。
考据者说:「我在巴黎、伦敦,发现了敦煌写本中有关神会的作品,在东京,知道了敦煌本坛经,加以整理,比对后,认为敦煌本坛经,此是坛经最古之本,其尽成于神会或神会一派之手笔」。这种大胆的说法,当然不能获得学术界、佛教界同情,所以有钱穆先生的「神会与坛经」、印顺大师的「神会与坛经」的两篇佳作,给予考据者一个评破,将考据者所说「明显的证据」,「…
《六祖坛经讲记 序 题前概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