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割下来了,还是一点没有痛苦的样子。于是乎这一些文武白官就说了:大王!你不要割了。他是个大士,是个菩萨啊,你不可以割。歌利王说:你怎么知道他是菩萨?你怎么知道的?这个大臣说:我看你割他耳朵,他一点颜色都不变的,还像没有这么回事似的。你怎么知道他没有回事?他心里那儿瞋恨我,瞋恨得很厉害。我再试一试他。于是乎拿起宝剑,又把鼻子给割下来了。把释迦牟尼佛的鼻子也给割下来了。说,你瞋恨不瞋恨?释迦牟尼佛说,我不瞋恨。好!你不瞋恨。大约你还是不讲实话,你尽骗人哪!你骗这些个女人可以,你骗我就骗不了的。你真能忍得住?我把你手给你剁下来一个,看看你怎么样?把手又给剁去一个;剁去一个,问他,能忍不能忍?释迦牟尼佛说,我没有事情。好!你没有事情。我再把你那个手也给剁下来了。那个手也给剁去了。问,你还瞋恨不瞋恨?你现在有没有瞋恨心?释迦牟尼佛说,我没有。手给你剁下,你还说没有瞋恨心,我不相信的!我不相信世间有人,人家把他耳朵、鼻子、两只手都给剁下来,他不瞋恨!你这个真是古怪了!把腿给剁下来一个,把脚也给剁下了一个。问,你还瞋恨不瞋恨?他还不瞋恨。把那个脚也给剁下来。两个手、两个脚、两个耳朵、一个鼻子都给割下来了,说,你现在瞋恨不瞋恨?释迦牟尼佛还说,我不瞋恨。
这个时候四大天王就发了脾气了,你看你这个歌利王,真是混蛋!这个人在这儿修道,你来这样欺负他;我们是护法,应该来惩罚你。于是乎天就下这个大雹子,下这个冰块,又飞砂走石,把这个山石也都给刮起来了。歌利王一看,喔!这回惹了祸了。这回怕了,于是乎就跪到这个没有手、没有脚的、也没有耳朵、没有鼻子这个比丘的面前,说:唉呀!现在我知道错啰!我这回,上天要责罚我了!你不要瞋恨我了,你不要生气了!释迦牟尼佛说,我没有生气,我没有瞋恨你啊!我不相信哪!那你要不生气,怎么这个天祂来罚我了呢?释迦牟尼佛说:我有证据。我如果要生瞋恨心的话,我这个手脚就不会再恢复原有的手脚,和耳朵、鼻子;如果我没有瞋恨心哪,我这个手脚和耳朵、鼻子都会恢复如故,像原来你没有斩那时候一样。说完了这话之后,果然这个手也生出来了,脚也生出来了,耳朵也生出来了,鼻子也生出来了;生完了,又说,等我成佛那一天,我先度你来成道业。他发愿先度这个歌利王成佛。所以释迦牟尼佛今生在成佛的时候,就先度憍陈如尊者。
憍陈如就是这个歌利王的前身,前身就是歌利王。所以,我们一般人哪,听经听到这儿,说:哦!那这个比丘在山上修行,他修忍辱的功夫。我也到那地方去把他鼻子、耳朵给割下来,他好发愿先度我。但是你要遇着释迦牟尼佛这样慈悲心、忍辱的人就可以;要是遇不着释迦牟尼佛这么样的慈悲、忍辱的修行人哪,他生一念的瞋恨哪,你就会堕无间的地狱的。这个不要轻易尝试这种的办法。况且你也没做国王,要做国王或者也可以的。
那么,我在以前的时候,我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为歌利王把我的身体给割解的时候,「我于尔时」:我在那个时候,也没有我相,也没有人相,也没有众生相和寿者相,所以我经验过这种忍辱的波罗蜜的法,所以我才现在说给你们大家听。
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释迦牟尼佛说呀,当着歌利王,他在以前把我节节支解时,把我耳朵给我割下来,鼻子给我割下来,两只手、两个足,这四肢都给我支解,都给我剁掉了。「若有我相」:我在那个时候,假设我要有这个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那么要有我相就会生一种瞋恨。为甚么呢?有人把我的手给我剁掉了,把我的鼻子给我割下来,把我耳朵给我割下来,那么这个时候就会生出一种瞋恨心。因为,有一个我的存在,所以就会生出瞋恨来;要没有我的存在呢,就不会生出瞋恨来了。所以我在那个时候,「须菩提」:你知道,我在那个时候没有生出这个瞋恨心。所以我发愿,即刻恢复我这个四肢和耳朵、鼻子,就能恢复。如果我稍微有瞋恨心的话就不会遂心满愿,不会应我这个誓愿而恢复如故。
「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我又想起来,想起来在过去生中,「五百世」,在五百世的时候,「作忍辱仙人」:在那时候,我作忍辱仙人,一切的事情都要忍辱。「于尔所世」:我在那个时候,这个世界上,也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个四相也都没有。所以一切的困苦艰难的问题,我都可以忍的。「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这个菩萨呀,应该把一切相都离开,而不着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发这种无上正等正觉的心。不应住色布施,也不住色生心,也不应着住到这个六尘境界上,不应该执着色而生这个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而生这种执着心。「应生无所住心」:应该生出一种无所执着的心,一切都圆融无碍,一切都无有罣碍。「若心有住」:假设你的心要生出一种,执着的心,「则为非住。」那就是,不是你这种的「非住」,就不是你应无所住的那种住了,就又是有所执着了;你有所执着就有我相,有人相,有众生相,有寿者相。「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所以,菩萨的这个心,不应该执着到这个色的布施上。
菩萨行六度万行,在布施这一度,也就具足六度,六度都具足的。怎么说呢?这个布施,有财施、法施、无畏施。财施就是资生施。资生就是为资养这个人的生活,这种施,这就是六度的布施度,这是本度。第二就是法施。以这个法施予没有怨害你的众生,你说法,令他心无所畏,这就是一种持戒的度。对你没有害处的众生,你令他远离一切的怖畏,这叫持戒度。那么对你有害的众生,你能说法,令他无所恐惧。对你有怨害的,或者对你有仇,或者对你有甚么不相当的地方,你还能对他说法,令他心里远离一切怖畏,这就叫忍辱度。你能用忍辱的波罗蜜来教化众生,这是忍辱度。
你诲人不倦,你教化众生,一点也不懒惰,见着所有的众生就是给他说佛法,欢喜给他说佛法。我所知道的这个佛法,我就来给他说。不管他接受我的度不接受我的度,我也要给他说法。我知道一点佛法就给他说佛法,不怕疲倦,不怕辛苦,这叫诲人不倦。教化众生而不疲倦,不懒惰。这就叫甚么呢?这就叫精进度,这就叫精进度。你又能说法说的非常有次第,不会杂乱无章的,不会前边倒到后边去,后边又倒到前边去,来回说得颠倒。譬如六度,本来第一就是布施度,你说第一就是般若度,第二就是精进度,这就是没有依照次第。
这布施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六度要依照次序来讲。
还有,譬如讲五根,五力。这五根,甚么叫五根?五根就是五种的根,像那树有根似的。五根是甚么呢?第一就是信根。第二就是净根。第三是念根。第四是定根。第五就是慧根。这信、净、念、定、慧,这叫五根。这五根,它具足五种的力量,所以,又叫五力。那个《弥陀经》上讲五根、五力,就是这个。那么你要不懂佛法的呢,你本来是五根哪,哎!你讲到六尘上去了;讲五根,你讲变成六尘了,这就是错乱了。错乱,这就说法不如法。你现在说法不错乱;说法不错乱,就叫如法。这如法,你能不错乱,这就是禅定的波罗蜜。你有禅定的功夫才能不错乱;你没有定的功夫,一讲上来,就手忙脚乱了,无所措手。或者再有一个人,提出一个问题一问,更慌上来了。不知道怎么样答复这个问题好了。这就叫没有禅定的功夫,没有定力;没有定力就慌了。
那么有定力,在这个讲法的时候,把这个法相,分别得很清楚而不错乱。(这是禅定波罗蜜。)禅定波罗蜜,那么再能有一种慧辩无碍。慧就是智慧;辩就是辩才。有这个智慧才能有辩才。有辩才,所谓头头是道,你所说出来的法,你怎么样说怎么样就是有道理。左右逢源,你往左讲也讲到那个源头上了,讲那个真正的道理;向右一讲,也是讲那个真正的道理。怎么样讲怎么有道理,这就叫左右逢源,头头是道。为甚么能这样子呢?就因为有慧辩无碍,有这个智慧辩才,得这种无碍辩。所以呢,这就是般若度。所以在这一个布施度,就具足这六度,就有这六度。那么财施、法施、无畏施,这三种里头,这个六波罗蜜。
「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菩萨因为想要利益一切众生的缘故,「应如是布施」:应该像上边我所说这个应无所住心,而行这个布施,不要生出一种执着来。怎么叫无所住心呢?无所住心就是,你虽然作布施而不执着到这个布施相上。我这回做了布施了。我是一个能施,那么对方是我一个所施,中间,或者我施出来,我布施多少财务或者多少功德,我又给人家说了多少法,教化了多少众生。生出这种执着相。佛法,就是要你没有所执着,要清风明月随时现!这个清风徐来,这个明月都是自然的境界,不要执着,不要生出一种着相的这种的布施。你着相布施呢,这是修天福的;你修佛果,就要不着相。虽然你不着相,而还要你真真实实去做去。你要说,我不着相,这甚么也没有了,我就不要做了。那又变成一个空了,落成一个空妄了。你虽然不着相,而要去…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浅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