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启动爱心▪P2

  ..续本文上一页人士、没钱看病的可怜人,可是我们没有关心他们,也没有想过他们,只关心自己的孩子读书,只想自己的老人得到照顾。很多人打电话也只是给家人打,出钱时也只是帮助家人,从来没有想过那些人有没有读书的机会?有没有看病的费用?这样的话,行为往往会堕于小乘。

  从现在开始,大家应该发大心,哪怕捐一元钱来帮助众生,也是值得随喜的。在这个过程中,最好不要有吝啬心,假如本来不想发心,但看别人的面子而出钱,那没有这种必要。自己应该没有任何约束,在菩提心的前提下,自愿地做一点点事情,这才真正有意义。

  其实,一元钱对我们来讲微不足道,也买不了什么东西,但对一个山区的孩子而言,可以用它来买铅笔,创造一些读书的条件。我看见山区里的很多孩子,铅笔都已经用到了尽头(也可能是孩子们把它吃掉了),当时就想:给他买一支铅笔该多好啊!

  杭州有一个远近闻名的故事:有个新闻记者经常到山里去,山里有些非常贫穷的学生,他没有其他能力,就用工资买一些铅笔和本子帮助他们。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那个新闻记者在路上死了,当大家发现他的尸体时,所有的老师和学生都哭了。他们把他当作爸爸一样,长期以来的帮助,使他们结成了密不可分的关系。虽然他没有大的能力,只能提供一些铅笔和本子,但对有些偏僻的地方来讲,真的是非常大的一种帮助。

  人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很多人不一定看得见,而人在有钱财、有地位、有名声时,很多人都想锦上添花。现在的一些名人或高僧大德,钱多得不得了,再增加一些钱财的话,对他来讲好像也没有什么。比如对一个大德供养一千元,当然如果他是大成就者,供养殊胜的对境有功德,这个我不否认,但从显现上讲,一千元对他来讲可有可无,但若给一个可怜的老人或穷山沟里的学生,那他们能用很长时间,能解决很多困难。

  有些人认为:“所谓的办学校,是上师、大老板的事情,我可没有这个能力。”也不一定。甘肃一个地方有两位老人,丈夫姓陈,妻子姓张,一个是82岁,一个是81岁,本来应该是政府照顾的对象,但多年以来,他们依靠捡垃圾、给人打工,养了四十二个孤儿和残疾儿童。这么老的人都有如此毅力,我们虽不是大老板,但只要对众生有一份关爱,任何事情也都可以成办。

  对于这次的发心,有人问:“你是不是今年才醒过来了?”我说:“也不是,很早以前就知道这种情况,但可能是《入菩萨行论》等大乘佛法的加持吧,现在从内心中感到:天天口头上说利益一切众生,不要说一切众生,连一个众生我都没有帮忙的话,临死之前会有点遗憾,所以在我临死之前,无论如何应该对众生做点有益的事情。这种有益的事情,不只是解决暂时的温饱,而是通过不同方式把佛教大悲心的观念灌入他们的脑海,这是我们佛教徒应有的责任。”这一点,我想自己应该能做到。去年我帮助了几个大学生,有些人本来对佛教有成见,但我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沟通,帮助其解决困难以后,他们逐渐发愿吃素,并对佛教生起了坚定不移的信心。

  所以,建学校并不只是社会名人做的事情,我们佛教徒也不应该置身事外。办学校的功德,释迦牟尼佛在有关经典中也有记载,龙猛菩萨在《中观宝鬘论》里也说:“境内办学堂,师资诸事业,田地当赐予,为智得增长。”意思是说,在自己的环境周围办学校,将老师的工资、田地等尽量安排,这就智慧资粮的分支。建医院帮助病人,龙猛菩萨将之安立为福德资粮;印法本、布施笔墨、传授法要,这些都是智慧资粮。

  你们不要认为:“现在堪布是不是越来越老就越来越颠倒了?该强调的修行不强调,不该强调的办学校、建医院,天天都在讲,这不是世间人的做法吗?出家修行人为什么要这样?”可能会有各种不满的情绪。但不管怎么样,我想如果能成为福德资粮、智慧资粮的因,谁也不会不做的。现在汉地很多人印经书,认为这是智慧资粮的因,其实办学校、尤其是帮助学生,肯定能开智慧的。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文化的人非常非常可怜,不要说做有意义的事情,连自己的温饱问题也难以解决。我自身就有深深的体会:我的父母、一个弟弟和三个妹妹都是目不识丁的文盲,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我虽然想帮助他们,但只能帮助一两天,一直帮下去也没办法。假如他们自己有文化,发心大一点的话,为整个社会和人类做事情应该是可以的。他们的心地很善良,做事情很多都不为自己考虑,但是没有文化寸步难行。有时候看来,没文化的人活在世界上,尤其在科技极其发达的当今时代,要活下去真的非常困难。

  前段时间,我看了一些农牧民的孩子之后,真的很担心藏族人继续这样一代一代、祖祖辈辈都是文盲。以我家乡为例,上罗科玛、下罗科玛两个乡,大概有1000多户,5000多人,但受大专教育的一个人也没有。假如在其他地方,5000多人的村落中,不可能一个大学生都没有。然而在藏地,不仅仅是我的家乡,现在很多很多地方都是这样,人们都是在山上过一些特别可怜的牧民生活,终生这样的话,对佛教也生不起信心,即使生起信心,也是文盲的信心,几乎一点意义都没有。要知道,学佛、出家、做事情,有文化的人素养是完全不同的。包括在出家人当中,读过大学的人素质确实比较高,闻思学习、做任何事根本没有困难。但如果没有文化,不要说成办出世间的闻思修行,连世间的事情也做不好。

  所以,慈善事业首先要从教育开始,在这个过程中,我可能会比较累。按理来讲,晚年的时候应该去山里好好修行,但是人身非常难得,在短暂的人生中若没有做一点事情,自己还是有点遗憾。我翻译经论和闻思修行这么多年,起到的作用不敢说很大,但对个别人还是有点帮助。现在要将所翻译的、所学习的落到实处,真正付诸行动的话,应该要做一些事情。假如什么都不做,光是口头上说发心,好像有点说不过去。

  因此,自己在有生之年,愿将拥有的财产用在真正可怜众生身上。当然,造佛像、供养僧众,功德都是非常大,但很多人做善事的目的,就是自己获得快乐,自己获得加持,以这种发心来行善,功德不一定非常大。有时候我觉得,办学校或帮助可怜众生,比造佛像的功德还大。为什么呢?从一个角度来讲,即使造一尊小小的佛像,功德也不可思议,但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众生才是大乘菩提的根本,华智仁波切也讲过,成佛是为了什么?就是要利益众生,并不是为自己快乐,一直住在极乐世界,整天在茶馆里享受。(极乐世界不知道有没有茶馆?但有些人说是有。现在的“人间佛教”有时候太白了,白得也是没办法解释,说到了极乐世界以后,什么都是自由自在,有茶馆、有宾馆等等讲了很多,到底是不是这样也不好说。)大家在有些方面应该考虑一下,我们死的时候,反正一切都是要舍弃的,《入行论》也讲过:“死时既须舍,何若生尽施?”既然如此,那不如现在用自己的财富来帮助众生。

  我们全力以赴地奉献自己,不图任何回报,但做善事的因缘不可思议,有时候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以前有个大学生,他读书时没有钱,利用课余时间打工,挨家挨户去推销商品。有一天中午他特别饿,就敲一家的门想要点东西吃。开门的是一个小女孩,那个大学生有点不好意思,但已经到了门口也没办法,就说:“我很饿,可不可以给我一点食物?”小女孩就给他拿来一杯水、几块面包。他狼吞虎咽地吃完后,问她要多少钱?小女孩说家里这样的食物很多,不要他的钱。很多年之后,那个小女孩也长大成家了,后来她得了非常怪的病,在医院里做手术花了很多钱,但是根本没有效果。有人就建议她去某某地方,那里有一位医术高明的医生,或许能治她的病。于是她就到那个医院去,果然治疗效果不错,她住院的时间也比较长。最后出院时,她觉得住了这么长时间,医疗费肯定是个天文数字,以前治病花了很多钱,现在钱也没有了,所以结账时根本不敢看,害怕接受不了。后来她还是鼓起勇气睁开眼,结果账单上写的是:“一杯开水,几块面包,足够你所有的医疗费。”那个医生,就是她帮助过的大学生。

  我有时候也这样想:“那些贫困的大学生,现在是一个平凡的人,而且也很可怜,但是再过十几年,也许他真的成材了,对社会、对佛教、对整个人类有非常大的贡献。可是他若没有上学的机会,一辈子根本不会有什么前途。”我的家乡跟我同岁的很多人,人格智慧等美德远远超过我,我们以前读书时,互相都了解,但后来他们没有继续上学的机会,现在连一般的事情也做不了,佛教方面的理解就更没有办法了。

  而我之所以能读书,完全是拜我们那个村长所赐,现在回想起来,我也是特别感激他。那个村长特别粗暴,村里很多人都怕他,他当时说:“你们家里必须让一个孩子去上学,不然就要罚款扣分。”我的家人比较害怕,不管是弟弟还是我,送一个到学校里面去。当时若没有他的忿怒相,可能我即生也没有读书的机会,现在不要说给你们传讲佛法,连自己的温饱都成问题。我经常想:如果自己没有读书,现在会变成什么样的人呢?可能像许多同龄人一样,现在到了春季,要到山上去挖虫草,在这个过程中经常跟人争夺,结果什么也挖不到,根本赚不到钱,非常苦恼,我的处境肯定是这样。在座的很多人,如果父母没有供你们读书,恐怕现在也是非常可怜,就像盲人一样,什么事情都做不了。

  其实每个人身边有很多机遇,但自己没有重视的话,就会让它擦肩而过,所以我今天发自内心地希望大家:今后多关心自己身边的人,有能力就要尽量地帮助他们,实在没能力的话,也可以跟其他有能力的人一起做事情。

  我前两天也考虑了很长时间,经过深思熟虑之后,觉得顾自己面子不是很重要,如果在小范围中帮助几十个学生,以我的财力和能力应该可以,…

《启动爱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