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啓動愛心▪P2

  ..續本文上一頁人士、沒錢看病的可憐人,可是我們沒有關心他們,也沒有想過他們,只關心自己的孩子讀書,只想自己的老人得到照顧。很多人打電話也只是給家人打,出錢時也只是幫助家人,從來沒有想過那些人有沒有讀書的機會?有沒有看病的費用?這樣的話,行爲往往會墮于小乘。

  從現在開始,大家應該發大心,哪怕捐一元錢來幫助衆生,也是值得隨喜的。在這個過程中,最好不要有吝啬心,假如本來不想發心,但看別人的面子而出錢,那沒有這種必要。自己應該沒有任何約束,在菩提心的前提下,自願地做一點點事情,這才真正有意義。

  其實,一元錢對我們來講微不足道,也買不了什麼東西,但對一個山區的孩子而言,可以用它來買鉛筆,創造一些讀書的條件。我看見山區裏的很多孩子,鉛筆都已經用到了盡頭(也可能是孩子們把它吃掉了),當時就想:給他買一支鉛筆該多好啊!

  杭州有一個遠近聞名的故事:有個新聞記者經常到山裏去,山裏有些非常貧窮的學生,他沒有其他能力,就用工資買一些鉛筆和本子幫助他們。後來不知道什麼原因,那個新聞記者在路上死了,當大家發現他的屍體時,所有的老師和學生都哭了。他們把他當作爸爸一樣,長期以來的幫助,使他們結成了密不可分的關系。雖然他沒有大的能力,只能提供一些鉛筆和本子,但對有些偏僻的地方來講,真的是非常大的一種幫助。

  人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很多人不一定看得見,而人在有錢財、有地位、有名聲時,很多人都想錦上添花。現在的一些名人或高僧大德,錢多得不得了,再增加一些錢財的話,對他來講好像也沒有什麼。比如對一個大德供養一千元,當然如果他是大成就者,供養殊勝的對境有功德,這個我不否認,但從顯現上講,一千元對他來講可有可無,但若給一個可憐的老人或窮山溝裏的學生,那他們能用很長時間,能解決很多困難。

  有些人認爲:“所謂的辦學校,是上師、大老板的事情,我可沒有這個能力。”也不一定。甘肅一個地方有兩位老人,丈夫姓陳,妻子姓張,一個是82歲,一個是81歲,本來應該是政府照顧的對象,但多年以來,他們依靠撿垃圾、給人打工,養了四十二個孤兒和殘疾兒童。這麼老的人都有如此毅力,我們雖不是大老板,但只要對衆生有一份關愛,任何事情也都可以成辦。

  對于這次的發心,有人問:“你是不是今年才醒過來了?”我說:“也不是,很早以前就知道這種情況,但可能是《入菩薩行論》等大乘佛法的加持吧,現在從內心中感到:天天口頭上說利益一切衆生,不要說一切衆生,連一個衆生我都沒有幫忙的話,臨死之前會有點遺憾,所以在我臨死之前,無論如何應該對衆生做點有益的事情。這種有益的事情,不只是解決暫時的溫飽,而是通過不同方式把佛教大悲心的觀念灌入他們的腦海,這是我們佛教徒應有的責任。”這一點,我想自己應該能做到。去年我幫助了幾個大學生,有些人本來對佛教有成見,但我通過不同的方式進行溝通,幫助其解決困難以後,他們逐漸發願吃素,並對佛教生起了堅定不移的信心。

  所以,建學校並不只是社會名人做的事情,我們佛教徒也不應該置身事外。辦學校的功德,釋迦牟尼佛在有關經典中也有記載,龍猛菩薩在《中觀寶鬘論》裏也說:“境內辦學堂,師資諸事業,田地當賜予,爲智得增長。”意思是說,在自己的環境周圍辦學校,將老師的工資、田地等盡量安排,這就智慧資糧的分支。建醫院幫助病人,龍猛菩薩將之安立爲福德資糧;印法本、布施筆墨、傳授法要,這些都是智慧資糧。

  你們不要認爲:“現在堪布是不是越來越老就越來越顛倒了?該強調的修行不強調,不該強調的辦學校、建醫院,天天都在講,這不是世間人的做法嗎?出家修行人爲什麼要這樣?”可能會有各種不滿的情緒。但不管怎麼樣,我想如果能成爲福德資糧、智慧資糧的因,誰也不會不做的。現在漢地很多人印經書,認爲這是智慧資糧的因,其實辦學校、尤其是幫助學生,肯定能開智慧的。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文化的人非常非常可憐,不要說做有意義的事情,連自己的溫飽問題也難以解決。我自身就有深深的體會:我的父母、一個弟弟和叁個妹妹都是目不識丁的文盲,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我雖然想幫助他們,但只能幫助一兩天,一直幫下去也沒辦法。假如他們自己有文化,發心大一點的話,爲整個社會和人類做事情應該是可以的。他們的心地很善良,做事情很多都不爲自己考慮,但是沒有文化寸步難行。有時候看來,沒文化的人活在世界上,尤其在科技極其發達的當今時代,要活下去真的非常困難。

  前段時間,我看了一些農牧民的孩子之後,真的很擔心藏族人繼續這樣一代一代、祖祖輩輩都是文盲。以我家鄉爲例,上羅科瑪、下羅科瑪兩個鄉,大概有1000多戶,5000多人,但受大專教育的一個人也沒有。假如在其他地方,5000多人的村落中,不可能一個大學生都沒有。然而在藏地,不僅僅是我的家鄉,現在很多很多地方都是這樣,人們都是在山上過一些特別可憐的牧民生活,終生這樣的話,對佛教也生不起信心,即使生起信心,也是文盲的信心,幾乎一點意義都沒有。要知道,學佛、出家、做事情,有文化的人素養是完全不同的。包括在出家人當中,讀過大學的人素質確實比較高,聞思學習、做任何事根本沒有困難。但如果沒有文化,不要說成辦出世間的聞思修行,連世間的事情也做不好。

  所以,慈善事業首先要從教育開始,在這個過程中,我可能會比較累。按理來講,晚年的時候應該去山裏好好修行,但是人身非常難得,在短暫的人生中若沒有做一點事情,自己還是有點遺憾。我翻譯經論和聞思修行這麼多年,起到的作用不敢說很大,但對個別人還是有點幫助。現在要將所翻譯的、所學習的落到實處,真正付諸行動的話,應該要做一些事情。假如什麼都不做,光是口頭上說發心,好像有點說不過去。

  因此,自己在有生之年,願將擁有的財産用在真正可憐衆生身上。當然,造佛像、供養僧衆,功德都是非常大,但很多人做善事的目的,就是自己獲得快樂,自己獲得加持,以這種發心來行善,功德不一定非常大。有時候我覺得,辦學校或幫助可憐衆生,比造佛像的功德還大。爲什麼呢?從一個角度來講,即使造一尊小小的佛像,功德也不可思議,但從另一個角度而言,衆生才是大乘菩提的根本,華智仁波切也講過,成佛是爲了什麼?就是要利益衆生,並不是爲自己快樂,一直住在極樂世界,整天在茶館裏享受。(極樂世界不知道有沒有茶館?但有些人說是有。現在的“人間佛教”有時候太白了,白得也是沒辦法解釋,說到了極樂世界以後,什麼都是自由自在,有茶館、有賓館等等講了很多,到底是不是這樣也不好說。)大家在有些方面應該考慮一下,我們死的時候,反正一切都是要舍棄的,《入行論》也講過:“死時既須舍,何若生盡施?”既然如此,那不如現在用自己的財富來幫助衆生。

  我們全力以赴地奉獻自己,不圖任何回報,但做善事的因緣不可思議,有時候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以前有個大學生,他讀書時沒有錢,利用課余時間打工,挨家挨戶去推銷商品。有一天中午他特別餓,就敲一家的門想要點東西吃。開門的是一個小女孩,那個大學生有點不好意思,但已經到了門口也沒辦法,就說:“我很餓,可不可以給我一點食物?”小女孩就給他拿來一杯水、幾塊面包。他狼吞虎咽地吃完後,問她要多少錢?小女孩說家裏這樣的食物很多,不要他的錢。很多年之後,那個小女孩也長大成家了,後來她得了非常怪的病,在醫院裏做手術花了很多錢,但是根本沒有效果。有人就建議她去某某地方,那裏有一位醫術高明的醫生,或許能治她的病。于是她就到那個醫院去,果然治療效果不錯,她住院的時間也比較長。最後出院時,她覺得住了這麼長時間,醫療費肯定是個天文數字,以前治病花了很多錢,現在錢也沒有了,所以結賬時根本不敢看,害怕接受不了。後來她還是鼓起勇氣睜開眼,結果賬單上寫的是:“一杯開水,幾塊面包,足夠你所有的醫療費。”那個醫生,就是她幫助過的大學生。

  我有時候也這樣想:“那些貧困的大學生,現在是一個平凡的人,而且也很可憐,但是再過十幾年,也許他真的成材了,對社會、對佛教、對整個人類有非常大的貢獻。可是他若沒有上學的機會,一輩子根本不會有什麼前途。”我的家鄉跟我同歲的很多人,人格智慧等美德遠遠超過我,我們以前讀書時,互相都了解,但後來他們沒有繼續上學的機會,現在連一般的事情也做不了,佛教方面的理解就更沒有辦法了。

  而我之所以能讀書,完全是拜我們那個村長所賜,現在回想起來,我也是特別感激他。那個村長特別粗暴,村裏很多人都怕他,他當時說:“你們家裏必須讓一個孩子去上學,不然就要罰款扣分。”我的家人比較害怕,不管是弟弟還是我,送一個到學校裏面去。當時若沒有他的忿怒相,可能我即生也沒有讀書的機會,現在不要說給你們傳講佛法,連自己的溫飽都成問題。我經常想:如果自己沒有讀書,現在會變成什麼樣的人呢?可能像許多同齡人一樣,現在到了春季,要到山上去挖蟲草,在這個過程中經常跟人爭奪,結果什麼也挖不到,根本賺不到錢,非常苦惱,我的處境肯定是這樣。在座的很多人,如果父母沒有供你們讀書,恐怕現在也是非常可憐,就像盲人一樣,什麼事情都做不了。

  其實每個人身邊有很多機遇,但自己沒有重視的話,就會讓它擦肩而過,所以我今天發自內心地希望大家:今後多關心自己身邊的人,有能力就要盡量地幫助他們,實在沒能力的話,也可以跟其他有能力的人一起做事情。

  我前兩天也考慮了很長時間,經過深思熟慮之後,覺得顧自己面子不是很重要,如果在小範圍中幫助幾十個學生,以我的財力和能力應該可以,…

《啓動愛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