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慧静大和尚
一个人有多少成就,就看你的肩能担当起多少的责任,心胸能容纳多少事情。德越厚,你担当的东西就越多。厚德载物,这是典型的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
今天我所谈的文化是狭义的,即哲学和宗教所研究的文化。文化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是思想,而思想包含着两个方面,一个叫价值取向,一个叫思维方式。我们谈西方文化、古代文化、佛教文化、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就要看他们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下面我们就来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是什么。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可以用“社会人生”来概括。西方的文化,特别是古希腊时代的文化,它极重向外的探寻,即重视对自然界的本性、起源、始基等等问题的探寻。希伯来的文明,它把价值取向引往上面,即要对上帝进行关注,从而形成所谓敬畏感。关于文明的起源问题,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提出了“轴心时代”的概念。即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世界产生了不同的文明,但不同的文明都有一个起因。古希腊文明起因于希腊人对自然的惊奇感。希伯来的文明是基于对上帝的敬畏感,而中华文明则是源于对忧患意识的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就是社会人生,先贤们在建立思想体系的时候,是“思以其道易天下”,思索着、思考着用他们的大道和思想观念去改变天下,儒、墨、道、法和先秦诸子概莫能外。《周易》中有一句名言,叫“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体现出中国的人文传统、人文精神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完善社会、完善人生。用今天的话来说,它的价值取向就是“社会人生”。
用什么思想去体现社会人生呢?儒家谈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及“格物致知正心诚意”都是指向社会和人生。道家谈“性命双修”,就是去修人的人性、人的自然之性和人的生命,而达到一种真人、天人、至人的境界,它还指向人生。佛家讲“法身慧命”,讲挖掘、呈现“佛性”,就是把人性最光辉的部分呈现出来。佛教上讲明心见性,心就是佛,佛就是心,这个“心”,这就是人的根性的存在。中国文化向来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即灵与肉)的关系的平衡与和谐作为最高的追求目标。许多前辈学者,讲中华文明是一种强调和谐关系的偶性文明。现在我们讲的和谐社会、科学发展,它们的渊源是中国传统的和谐文明、偶性文明。这就是我们所讲的思维方式。
从深层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这个层面上讲,中国传统文化在秦汉以前,儒墨道法四家,笼罩着文化的世界;唐宋以后,一般而言是儒道佛三家笼罩文化世界。
那么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基本特点和它的功能,或者说它的功用是怎样的呢?
我用“入世”、“有为”、“现实”六个字来概括儒家最重要的特征和功能。
所谓“入世”,就是表示儒家既不关注外在的自然的探寻,它也不关注向上的、向天国的追踪。在方向上,既不向外,也不向上,它就是进入现实社会。儒家创始人孔子有这两句名言,一是“未知生,焉知死?”,就是重视生命,不关注死亡以后的状态。二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人现在这么郁闷烦恼,自己的事情还没治理好,搞这么多鬼事干吗?所以孔子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这就是说到儒家的“入世”的情怀。
儒家强调“有为”,就是强调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与使命,重视为社会和他人贡献。儒家对人生最大的启示就是它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孔子生前周游列国十四年,到处宣传他的思想。时人评价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知道不能干你还硬要干,就不是违反客观规律吗?这是对孔子的最大误解。我们说,儒家精神的精彩就在于这番话。“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当你的良知判断并确定一个一生将为此奋斗的境界,哪怕是在实现这个境界过程中遇到多少艰难困苦,在所不惜,不放弃这种努力,不放弃这种追求。它展示的是一种百折不挠的韧性:理想暂时不能实现,但不停止努力,一旦时机成熟,这种理想就能实现。
有两句话最能代表着儒家这种有为的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都是人的一个积极有为的一种行为方式。那么我要问,为什么中国圣贤要让真正的君子这样呢?这就是“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因为在中国古人看来,因为“天行健”,即自然的运行是刚健有为,因此人应该效法天道而自强不息。所谓天道“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风雨博施,阴阳大化”,都是在这样运动着,生生不息啊。中国哲学强调“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最重要的特性在于生生不息,人就应该向天道学习,君子要自强不息。大地的品性是承载万物,君子要向大地学习,要宽容,要厚德载物。我们经常谈到,一个人有多少成就,就看你的肩能担当起多少的责任,心胸能容纳多少事情。德越厚,你担当的东西就越多。叫厚德载物,这是典型的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
重现实,就是关注生命,关注生命层次的提升,而不去玄思、探索一种神秘境界,这是儒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入世”、“有为”和“现实”。
那么道家呢?我用“超世”、“无为”、“超现实”七个字概括。
所谓“超世”,用庄子的话讲又叫忘世、游世。“超世”可以这样说,就是道家的思维跟儒家不一样,儒家思维看问题都是在面上看,那么,道家是一个否定性的思维,它就是对现实的制度、社会的运作、人与人的交往,它都是采取一个批判态度,用哲学的话说,就是超越经验、超越常识、超越对立、超越区分,来追求一种人道一体、天人合一的境界。
超世又和无为相联系。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他对知识、理性的东西,持超越的态度。哲学上讲超越的概念,说无为而无不为,就是“因物之性,顺物之情,顺势而动”,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依顺事物的本性,依顺人的本性真情,依据本性和规律去办事。这就叫无为。因此道家讲的无为,前面必须要有两个字加以规定,这就是“自然”。所以我们在谈道家无为思想时,一般就说“自然无为”。
美国前总统里根曾经在国情咨文中引用过《老子》中的一句话:“治大国若烹小鲜”。小鲜者,小鱼也。从字面上看,治理大国就像烹饪小鱼一样,不要一下锅就动铲子翻搅,否则肉就要碎烂。引申开来是说,治理一个大的国家,就是不要扰民,不要烦杂,不要朝令夕改。换句话说,就是要顺应事物的本性而为。这就是道家的无为。它有一个超现实的意义和价值在里面。
道家的思维,说白了就是常人这样看,它就是不这样看。哲学上叫超越常识的经验,这是道家的一个思想观点,应该说它的思想就是对社会的批判。所以说,当我们读《老子》《庄子》就觉得有醍醐灌顶之感,非常的清凉,因为它追求的那是一种超越,追求的那是一种内心的浪漫,追求的那是一种空灵,追求的那是一种逍遥和自由。
佛家思维,我用“出世”、“空无”、 “非现实”七个字来概括。佛家讲所谓非现实,就是说人在这个红尘世界,由于诸多污染,使其固有的本性不能呈现,而产生种种执着幻想、诸多痛苦烦恼。所以佛教认为要把它解脱了,要把它超越了,要把它洗净了,这样就能离苦得乐,这是佛陀的本怀。因此我们说,佛教之教义,就其本质而言是积极的。
也就是说,儒、道、佛三家,有不同的功能。用北宋一位皇帝的话讲,儒家是治国(事)的,道家是治身的,佛家是治心的。
对于中国古代的这三家思想,南怀谨先生也曾经作过非常形象的比喻。他说儒道佛三家,分别开不同的店,儒家开的是粮食店,解决人的精神饥饿问题;道家开的是药店,治疗心灵疾病;而佛家开的是百货商店,商品琳琅满目,有钱没钱都可以进去逛逛。总而言之,儒、道、佛三家都是我们人生所必需的。
中国有这样一句古话,叫得意(顺境)信儒,失意(逆境)崇道。什么意思呢?人们得意的时候,一般要去体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儒家精神,并去践履由北宋的张横渠所概括的儒家精神,这就是著名的“横渠四句”,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开启左边的频道
中国传统文化告诉我们,每个人左边都有一个频道,只要你把左边的频道一开,那样一个意义的、价值的世界它就不断地呈现。
上面我谈的是三家共用的东西。接下来,我想和大家专谈谈儒家的思想。
一般说来,儒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有先秦的原始儒学,有两汉的经学化的儒学,有儒道兼综的魏晋的儒学,又有隋唐的儒学,更有儒道佛三家融合的宋明儒学。但是儒学的中心思想是仁的思想。儒家主要是谈三个问题:一个是人的价值,即人的主体性问题,第二是谈人与人的关系,第三个谈人与天地、自然的关系。
我们首先讲儒家的人的价值,人的主体价值。我在这里先引用一句孟子的话,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孟子在讲这句话时就是他在忧患,人和禽兽的差别就这么一点点,太宝贵了,你千万要把它好好保存好啊。如果跑掉了怎么办?没关系,把它找回来,这叫“求其放心”。孟子感叹,一个人家里养鸡,小鸡跑掉了,你都知道去找,而人最最重要的东西丢掉了,你都不知道找,岂不悲哉,岂不哀哉。
儒家的思想都是在这样一个忧患的意识中去发展,去运作。冯友兰先生讲,人作为人还不行,要能够成为人,那才是真正的人。就是…
《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慧静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