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说你作为人还能够成为人的那个东西,你必须要保存着那些德行。如果你丧失这种德行,那么你就不是人。孟子反过来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这个问题诉诸哲学和宗教的层面,就是人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存在呢?从哲学上讲,人的存在方式永远在下述两种矛盾当中存在着,一个是生存方式,一个是生活方式。什么叫生存方式,就是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理、物理的那样的一个自然的生存方式,就是饥而欲食、寒而欲衣、劳而欲休的那样一种方式,这是人的本性。但是人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方式,就是他的生活方式,什么是生活方式?就是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的那种东西,每人都有。只是呈现方式不同而已。所以我把人的生存方式叫成是人的本性,我把生活方式视为人的根性。
打个比方来说。实际上人身上都有两个频道:右边的那个频道,里面开的都是人的生理的、物理的、自然的需求,人一生下来,这种本能都需要的,就像一盆花,天天浇水、施肥,它就茁壮成长。实际上,人的这种需求是不需要浇灌的,你越浇灌它越膨胀。实际上人的左边还有一个频道,有的人不知道左边还有一个频道,而有的人是知道有这个频道却不知道如何开启。中国传统文化告诉我们,每个人左边都有一个频道,只要你把左边的频道一开,那样一个意义的、价值的世界它就不断地呈现。
所以佛教里面,有一个命题叫“境由心起”,就是说外界的境是和人这个主体紧密相连的,叫人的世界。所谓人的世界是一个意义的世界,价值的世界。离开人无从谈价值。所以说,物质和精神,存在和意识彼此是相互的关系。我们哲学这样讲,如果你没有这个心灵的状态,存在的东西它是不存在的。马克思说,所有的存在都是为我的存在。什么是为我的存在?就是跟我这个主体不能相脱离的存在,对我来说才有意义。比如,对画盲来说,毕加索不存在;对于缺乏人文关怀的人来说,老子不存在,孟子不存在,苏格拉底不存在,柏拉图不存在,亚里士多德不存在,黑格尔不存在,马克思不存在。黑格尔用“存在的无”来指称这种个体存在面对客体时的价值和意义缺失的情形。
佛教讲的境由心起,是说人生的意义、对象的意义,是靠你的心灵,靠你自己把人的本性,佛教讲“佛性”,儒家讲“良知”,就是要把这个光明的人性呈现出来。
用先贤的哲思弹拨心弦
中国古人用“国之四维”,比喻民族、国家的四根道德支柱。这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他肯定古代的人学习,学习的终极、学习的目的是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做一个真正的人,为自己的德行的提升。而今天的学者做学问,多是做给别人看的,多是追名逐利的。所以说儒学就是为己之学,就是一种忧患意识,就是一个“几希”的呼唤,就是对人的价值的关注。雅斯贝尔斯也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对理性知识的追求,实际上强调的正是一种人文的关注。我们经常讲,既要培养科学的精神,又要重视人文的关怀,就是这个道理。这是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是,人与人的关系。这也是古人认为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我们能不能很好地定位人生,能不能活得快乐,或者说能不能幸福,很重要的就是看你怎样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儒家怎么跟我们讲人与人的关系呢?《说文解字》跟我们讲,“仁,亲也,从人从二”,从字上写仁这就是“二人为仁”,它的本意就是让人培育仁爱之心,建立良善的人际关系。那么儒家怎么定位这个人与人的关系呢?《论语·颜渊》篇有一句名言:“樊迟问“仁”,子曰:“爱人”。”所谓人与人的关系就是爱人,人与人之间就要建立在一种相爱的基础之上。
儒家从三个方面来切入谈人与人为什么相爱、怎么相爱。第一条,儒家讲,仁者以孝悌为本,首先要爱你的亲人,以“亲亲之爱”作为“爱人”的起源。第二条就是,“忠恕之道”。什么叫忠恕之道?两句话,“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通俗点说就是,自己成功,同时也把这种成功的希望推及到别人的身上,成己成人,这叫忠道。什么叫“忠”呢?朱熹的解释是,“尽己之为忠”,即对待别人要尽心尽力地去做。中国古人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叫金律。
那么有金律,是否有银律呢?有,那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叫恕道。举个例子讲,林则徐禁烟之前跟英国女王有书信来往,他跟英国女王就说这个道理:我们孔圣人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们英国人从上到下都知道吸鸦片不好,但是你要把你们不喜欢的东西大量倾销到中国,这叫“己所不欲,施之于人”,所以鸦片贸易极不道德。
如果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人与人相爱的最高原则的话,那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人与人相爱的最基本原则,即是道德的底线。这两个哪个更重要呢?《论语》记载,有个学生就问:“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啊,你就按照一个字,叫恕。具体的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993年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有六千名世界宗教领袖参加的国际会议上,要选择一个全球的普世伦理规则,即金规则,最后选择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条。
讲到这里我就想到,“八荣八耻”与底线伦理的关系。我们中国人最讲耻感,我也认为现代人我们最或缺的也是耻感。“耻”这个字繁体字是一个耳朵一个心。什么意思呀?人有判断是非的能力,你说错了话,做错了事,你觉得耳朵发烧,你觉得心跳加快或者难为情,这就是羞耻之感。子曰:知耻近乎勇。这个耻感实在是太重要了。中国古人用“国之四维”,比喻民族、国家的四根道德支柱。这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则可正也”,桌子有点倾斜呢你还能把它正过来,“危则可安也”,你危险的时候还能把它转危为安,“覆则可起也”,倒下了你还能把它扶起来,“灭则不可复错也”,就是说四维都没有了就没救了。这是儒家讲的第二点。
儒家还有一个指向,就是讲人与天地自然的关系。中国儒家相信人的德性、人的价值的源头是从外在的天地自然来的。也就是说,天地外在自然是人的价值的源头,这就是《中庸》讲“天命之谓性”的深刻内涵。为什么要这样讲呢?既然天地万物是我人性的根源,那我怎么会把它当作我的征服对象去征服呢,那是不可能的,那也完全是树立起一种崇敬和敬畏之感。儒家的敬畏感是敬畏德性,害怕德性丧失。这种敬畏价值源头是天地自然,有一种宗教的情怀。儒家讲有一种东西游行于天地之间的大道、这种德性,我们应对之有所敬畏,做到“上启于天德,下贯于人德”,“天人合一”,“存理复性”,如此才能“止于至善”。“止于至善”就是天人一体的境界、成人成圣的境界。中国古人用“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来描述这种境界。达到这个境界,就是儒家所说的自由的境界。我想,今天的讲座,主要想把中国传统的文化智慧呈现出来,用先贤的哲思来弹拨我们的心弦,提高我们的精神境界,净化我们的心灵世界,提升我们的生命层次。最后用“经常开开自己的左边频道!”这句话与大家共勉。
《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慧静法师)》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