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修学佛法的指路明灯——善知识(释戒华)

  修学佛法的指路明灯——善知识

  内容提要:学佛之人,欲趣入正法,断除烦恼,解脱生死,证无上菩提,须先亲近善知识。本文从善知识的种类及其所应具备的德相,说明何谓善知识。并通过亲近善知识的功德和不亲近善知识的过失相比较,说明善知识的重要性。最后阐明学者对善知识应有的态度。文中引经据典,此来说明善知识确是修学佛法的指路明灯。

  关键词:善知识 种类 具德 亲近之功德 远离之过失 恭敬随顺 忆念 发心 观想

  作者简介:释戒华,比丘尼,闽南佛学院第六届毕业生。

  前 言

  学佛的人,要想趣入正法,解脱烦恼,证得无上菩提,最为扼要的,首先就得亲近善知识。

  古德说:“总摄一切授首,是不舍离善知识。”《法华经》卷七云:“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佛,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有部毗奈耶杂事》曰:“阿难陀言:诸修行者,由善友力,方能成办。得善友故,远离恶友。以是义故,方知善友是半梵行。佛言:阿难陀勿作是言,善知识者是半梵行。何以故?善知识者是全梵行。由此便能离恶知识,不造诸恶,常修众善,纯一清白,具足圆满梵行之相。由是因缘,若得善半与其同住乃至涅槃事无不办。故名全梵行。”佛是一个大觉者,如此重视善知识,可见,亲近善知识是多么重要啊!尤其是末法众生,亲近善知识,更为重要,何以故?《楞严经》云:“末法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确实如此,如现在流行的什么*轮功、香功等特异功能,他们都是打着佛教的旗号来诱惑信徒的。如果这时没有善知识的指导,去亲近这些人,不仅对自身无益,反而使你误入歧途,走向毁灭的深渊!末法众生,福慧浅薄,凭着自己的邪知邪见,一肓引众肓。结果,都掉入深渊里去了。

  所以,亲近善知识,是成就无上菩提的根本。《华严经》卷六十四云:“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门,令我得入真实道故;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乘,令我得至如来地故;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船,令我得至智宝洲故;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炬,令我得生十力光故;善知识者,则是起向一切智道,令我得入涅槃城故;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灯,令我得见夷险道故;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桥,令我得度险恶处故;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盖,令我得生大慈凉故;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眼,令我得见法性之门故;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潮,令我得满足大悲水故。”由此可见,一切众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近因缘者,莫不是善知识。

  所以说,善知识是我们的指路明灯,他是一颗硕大而茂盛的菩提宝树。多少沉溺在苦痛深渊的迷途有情,在指路明灯的指引下,迈向无上菩提的光明大道。善知识既然如此重要,所以下面就本人的一点体会,浅显地来谈一谈我们的指路明灯——善知识。

  一、何谓善知识

  “能说法者,是善知识,生智慧故。”凡是能说法的,能使你生长智慧的就是你的良师。如《宝积经》云:“以智慧为先,而后菩提心,能成就真实菩萨。”智慧是大乘道的眼目,有了智慧,才能断烦恼,证真实,继承如业家业。所以能弘扬正法,利乐有情的法师,就是你的好模范,也是真善知识。

  “能教他人令出家者,是善知识,增长善法故。”虽然在家与出家,都可以信修佛法,行菩萨道,但在家人为了生活,不免著重世俗功利的知识。出家人没有家庭生活纷扰,可以专心地增长出世的善法。所以,能劝化他人出家,使人远离世俗知识,而专心于佛法的就是善知识。

  善知识有正知正见。《圆觉经》云:“善男子,末法众生,将发大心,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有正知见的人,他才能教导众生,远离一切恶法,修行一切善法,能够如法而说,如说而行,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善知识自己不杀生,他就教化众生不杀生;自己不偷盗,也教众生不偷盗;自己不邪淫,也教化众生不邪淫;自己不妄语,也教化众生不妄语;自己不两舌,也教化众生不两舌;自己不恶口,也教化众生不恶口;自己不绮语,也教化众生不绮语;自己不食,也教化众生不食;乃至自己有正知正见,也教化众生有正知正见;自己修行菩提,也能如实地教众生修行菩提;自己能够持戒、布施、多闻、智慧,也能够如实地教众生持戒、布施、多闻、智慧。如果有人能够这样,才是真正的善知识。

  善知识有善法行。他所作的事情,不要求自己得到快乐,常常为众生做种种快乐的事。如佛说:“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又如地藏菩萨说:“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善知识也是如此,一切功德事业是为众生而作。他不见别人的过失,不说别人的长短和是非。如古德云:“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善知识亦复如是。《涅槃经》卷二十三说:“善知识者,有善法故。何等善法?所作之事,不求自乐,常为众生而求安乐,见他有过,不讼其短,口常宣说淳善之事,以是义故,名善知识。”

  在《涅槃经》卷二十三又说,真正的善知识——即诸佛菩萨。如经中说:“善男子,第一真实善知识者,所谓菩萨诸佛世尊。何以故?常以三种善调解故。何等为三?一者毕竟软语;二者毕竟诃责;三者软语诃责。以是义故,诸佛菩萨,即是真实善知识。复次善男子,佛及菩萨为大医故,名善知识。”为什么呢?因为诸佛菩萨能够知道众生病患,然后应病与药,对症下药。诸佛菩萨就像良医,善能知晓风病、热病、水病等等。风病的人,就教他吃酥油;热病的人,就教他吃石蜜;水病的人,就教他喝姜汤。他知道众生病的根源,开的药方都不会有差错,正因为如此,所以诸佛菩萨名为良医。

  诸佛菩萨还知道一切凡夫众生的生死大病:一者贪欲病;二者嗔恚病;三者愚病。如贪欲重病的人,教他修白骨观;嗔恚重病的人,教他修慈悲观;愚痴重病的人,教他修十二因缘观。因为这样,所以诸佛菩萨名为善知识。

  诸佛菩萨“又像船师,善能渡人过河江海”。诸佛菩萨也是这样,他能够渡一切众生,解脱生死大苦海,证得无上佛果,以是义故,诸佛菩萨名善知识。《涅槃经》卷二十三说:“善男子!譬如良医,善八种术,见诸病人,不观种性,端正丑陋,钱财宝货,生慈悯心,悉为说法,众生闻已,烦恼病除。以是义故,诸佛菩萨,名善知识。”

  在末法时代,修道人少,证道的人更少,凡夫肉眼,很难辨别谁是善知识。因为有的善知识,不执一切外相,他虽在尘劳烦恼中,但是他的身心内外,却常行清净。这就是莲花的精神,出污泥而不染。所谓无相善知识,并不是什么毛病都没有,甚至于比一般人更多。但是,假如仔细地观察他的行径,也许会发现,他的戒律严净,教导众生讲人格修养,守规矩,守戒律,示现种种清净律义;然而,有时他也会发脾气,贪执钱财,有妻子儿女,示现种种过患。换言之,没有一个标准相。诸如此类很多。这种善知识,不能关从外相上去衡量,假如从外相衡量观察,很有可能会当面错守。如密勒日巴的师父——马尔巴大师。密勒日巴去求法,没有财物供养,马尔巴大师不传法,只是叫他建房子,建了拆,拆了建,反反复复,连续修建了九次,甚至骂他、打他、呵斥他,给他种种难堪,种种折磨。然而他是真正指导密勒日巴成就无上菩提的大善知识。《圆觉经》云:

  “虽现尘劳,心恒清净,示有诸过,赞叹梵行,不令众生不入不律仪,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末世众生,见如是人,应当供养,不惜身命。彼善知识,四威仪中,常现清净,乃至示现种种过患,心无骄慢,况复搏财妻子眷属。若善男子于彼善知识,不起恶念,即以究竟成就正觉,心华发明,照十方刹。”

  最典型的无相大善知识——维摩诘居士,《维摩经》卷上说:“或现作淫女,引诸好色者,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又云:“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虽处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现有眷属,常乐远离。虽服宝饰,而以相好严身。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若至博奕戏处,辄以度人。受诸异道,不毁正信。虽明世与,常乐佛法。一切见敬,为供养中最。执持正法,摄诸长幼。一切治生谐偶。虽获俗利,不以喜悦,游诸四衢饶益众生。入治正法,救获一切。入讲论处,导以大乘。入诸学堂,诱开童蒙。入诸淫舍,示欲之过。入诸酒肆,能立其志。”这段经文,足以显示无相善知识的妙境,此非凡夫众生所能想像。凡夫肉眼,无法观察善知识的真相,但不管仪表如何,只要他所说的佛法符合三法印,对我们有启发作用的,我们都把他当做善知识。

  二、善知识的种类及德相

  关于善知识的类别,在经论中所说,有各种不同。据智凯大师的《摩诃止观》卷四下载,善知识有三种:外护善知识、同行善知识、教授善知识。从德相来说,又有具八德善知识和具十德善知识。

  (一)、外护善知识

  外护者,泛指僧侣以外的在家人,像族亲、檀越等等,为护持佛教的善行之人。如供给僧尼衣服、饮食、卧具、医药等,种种资身财物,来助其安心修行办道,或尽心尽力爱护佛法之弘通等。也就是世人用权力、财富、知识或劳力等,来护持佛教,并能扫除种种障碍,利益传播道业。如佛陀在世间时,著名的外护者,有频婆娑罗王、波斯匿王、须达长者等;佛陀入灭后,在印度有阿育王、迦腻色迦王、戒日王等;在中国有魏孝文帝、梁武帝、唐武则天等,都是著名的护法者。

  出家修学佛法,如果没有外护善知识,想修行证果,那是非常艰难的。所以佛教提倡报四恩,饮水思源,知恩报恩,这是非常正确的观点。为什么呢?若放眼从累生历劫去看,那么一切众生,谁不曾做过我们的父母、兄弟、姊妹、戚友?故佛在《梵网经》说:“一切男人是我父,一切女人是…

《修学佛法的指路明灯——善知识(释戒华)》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