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學佛法的指路明燈——善知識(釋戒華)

  修學佛法的指路明燈——善知識

  內容提要:學佛之人,欲趣入正法,斷除煩惱,解脫生死,證無上菩提,須先親近善知識。本文從善知識的種類及其所應具備的德相,說明何謂善知識。並通過親近善知識的功德和不親近善知識的過失相比較,說明善知識的重要性。最後闡明學者對善知識應有的態度。文中引經據典,此來說明善知識確是修學佛法的指路明燈。

  關鍵詞:善知識 種類 具德 親近之功德 遠離之過失 恭敬隨順 憶念 發心 觀想

  作者簡介:釋戒華,比丘尼,閩南佛學院第六屆畢業生。

  前 言

  學佛的人,要想趣入正法,解脫煩惱,證得無上菩提,最爲扼要的,首先就得親近善知識。

  古德說:“總攝一切授首,是不舍離善知識。”《法華經》卷七雲:“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佛,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有部毗奈耶雜事》曰:“阿難陀言:諸修行者,由善友力,方能成辦。得善友故,遠離惡友。以是義故,方知善友是半梵行。佛言:阿難陀勿作是言,善知識者是半梵行。何以故?善知識者是全梵行。由此便能離惡知識,不造諸惡,常修衆善,純一清白,具足圓滿梵行之相。由是因緣,若得善半與其同住乃至涅槃事無不辦。故名全梵行。”佛是一個大覺者,如此重視善知識,可見,親近善知識是多麼重要啊!尤其是末法衆生,親近善知識,更爲重要,何以故?《楞嚴經》雲:“末法時代,邪師說法如恒河沙。”確實如此,如現在流行的什麼*輪功、香功等特異功能,他們都是打著佛教的旗號來誘惑信徒的。如果這時沒有善知識的指導,去親近這些人,不僅對自身無益,反而使你誤入歧途,走向毀滅的深淵!末法衆生,福慧淺薄,憑著自己的邪知邪見,一肓引衆肓。結果,都掉入深淵裏去了。

  所以,親近善知識,是成就無上菩提的根本。《華嚴經》卷六十四雲:“善知識者,則是趣向一切智門,令我得入真實道故;善知識者,則是趣向一切智乘,令我得至如來地故;善知識者,則是趣向一切智船,令我得至智寶洲故;善知識者,則是趣向一切智炬,令我得生十力光故;善知識者,則是起向一切智道,令我得入涅槃城故;善知識者,則是趣向一切智燈,令我得見夷險道故;善知識者,則是趣向一切智橋,令我得度險惡處故;善知識者,則是趣向一切智蓋,令我得生大慈涼故;善知識者,則是趣向一切智眼,令我得見法性之門故;善知識者,則是趣向一切智潮,令我得滿足大悲水故。”由此可見,一切衆生,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近因緣者,莫不是善知識。

  所以說,善知識是我們的指路明燈,他是一顆碩大而茂盛的菩提寶樹。多少沈溺在苦痛深淵的迷途有情,在指路明燈的指引下,邁向無上菩提的光明大道。善知識既然如此重要,所以下面就本人的一點體會,淺顯地來談一談我們的指路明燈——善知識。

  一、何謂善知識

  “能說法者,是善知識,生智慧故。”凡是能說法的,能使你生長智慧的就是你的良師。如《寶積經》雲:“以智慧爲先,而後菩提心,能成就真實菩薩。”智慧是大乘道的眼目,有了智慧,才能斷煩惱,證真實,繼承如業家業。所以能弘揚正法,利樂有情的法師,就是你的好模範,也是真善知識。

  “能教他人令出家者,是善知識,增長善法故。”雖然在家與出家,都可以信修佛法,行菩薩道,但在家人爲了生活,不免著重世俗功利的知識。出家人沒有家庭生活紛擾,可以專心地增長出世的善法。所以,能勸化他人出家,使人遠離世俗知識,而專心于佛法的就是善知識。

  善知識有正知正見。《圓覺經》雲:“善男子,末法衆生,將發大心,求善知識,欲修行者,當求一切正知見人。”有正知見的人,他才能教導衆生,遠離一切惡法,修行一切善法,能夠如法而說,如說而行,表裏如一,言行一致。善知識自己不殺生,他就教化衆生不殺生;自己不偷盜,也教衆生不偷盜;自己不邪淫,也教化衆生不邪淫;自己不妄語,也教化衆生不妄語;自己不兩舌,也教化衆生不兩舌;自己不惡口,也教化衆生不惡口;自己不绮語,也教化衆生不绮語;自己不食,也教化衆生不食;乃至自己有正知正見,也教化衆生有正知正見;自己修行菩提,也能如實地教衆生修行菩提;自己能夠持戒、布施、多聞、智慧,也能夠如實地教衆生持戒、布施、多聞、智慧。如果有人能夠這樣,才是真正的善知識。

  善知識有善法行。他所作的事情,不要求自己得到快樂,常常爲衆生做種種快樂的事。如佛說:“不爲自己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又如地藏菩薩說:“衆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善知識也是如此,一切功德事業是爲衆生而作。他不見別人的過失,不說別人的長短和是非。如古德雲:“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善知識亦複如是。《涅槃經》卷二十叁說:“善知識者,有善法故。何等善法?所作之事,不求自樂,常爲衆生而求安樂,見他有過,不訟其短,口常宣說淳善之事,以是義故,名善知識。”

  在《涅槃經》卷二十叁又說,真正的善知識——即諸佛菩薩。如經中說:“善男子,第一真實善知識者,所謂菩薩諸佛世尊。何以故?常以叁種善調解故。何等爲叁?一者畢竟軟語;二者畢竟诃責;叁者軟語诃責。以是義故,諸佛菩薩,即是真實善知識。複次善男子,佛及菩薩爲大醫故,名善知識。”爲什麼呢?因爲諸佛菩薩能夠知道衆生病患,然後應病與藥,對症下藥。諸佛菩薩就像良醫,善能知曉風病、熱病、水病等等。風病的人,就教他吃酥油;熱病的人,就教他吃石蜜;水病的人,就教他喝姜湯。他知道衆生病的根源,開的藥方都不會有差錯,正因爲如此,所以諸佛菩薩名爲良醫。

  諸佛菩薩還知道一切凡夫衆生的生死大病:一者貪欲病;二者嗔恚病;叁者愚病。如貪欲重病的人,教他修白骨觀;嗔恚重病的人,教他修慈悲觀;愚癡重病的人,教他修十二因緣觀。因爲這樣,所以諸佛菩薩名爲善知識。

  諸佛菩薩“又像船師,善能渡人過河江海”。諸佛菩薩也是這樣,他能夠渡一切衆生,解脫生死大苦海,證得無上佛果,以是義故,諸佛菩薩名善知識。《涅槃經》卷二十叁說:“善男子!譬如良醫,善八種術,見諸病人,不觀種性,端正醜陋,錢財寶貨,生慈憫心,悉爲說法,衆生聞已,煩惱病除。以是義故,諸佛菩薩,名善知識。”

  在末法時代,修道人少,證道的人更少,凡夫肉眼,很難辨別誰是善知識。因爲有的善知識,不執一切外相,他雖在塵勞煩惱中,但是他的身心內外,卻常行清淨。這就是蓮花的精神,出汙泥而不染。所謂無相善知識,並不是什麼毛病都沒有,甚至于比一般人更多。但是,假如仔細地觀察他的行徑,也許會發現,他的戒律嚴淨,教導衆生講人格修養,守規矩,守戒律,示現種種清淨律義;然而,有時他也會發脾氣,貪執錢財,有妻子兒女,示現種種過患。換言之,沒有一個標准相。諸如此類很多。這種善知識,不能關從外相上去衡量,假如從外相衡量觀察,很有可能會當面錯守。如密勒日巴的師父——馬爾巴大師。密勒日巴去求法,沒有財物供養,馬爾巴大師不傳法,只是叫他建房子,建了拆,拆了建,反反複複,連續修建了九次,甚至罵他、打他、呵斥他,給他種種難堪,種種折磨。然而他是真正指導密勒日巴成就無上菩提的大善知識。《圓覺經》雲:

  “雖現塵勞,心恒清淨,示有諸過,贊歎梵行,不令衆生不入不律儀,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末世衆生,見如是人,應當供養,不惜身命。彼善知識,四威儀中,常現清淨,乃至示現種種過患,心無驕慢,況複搏財妻子眷屬。若善男子于彼善知識,不起惡念,即以究竟成就正覺,心華發明,照十方刹。”

  最典型的無相大善知識——維摩诘居士,《維摩經》卷上說:“或現作淫女,引諸好色者,先以欲鈎牽,後令入佛智。”又雲:“雖爲白衣,奉持沙門清淨律行。雖處居家,不著叁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現有眷屬,常樂遠離。雖服寶飾,而以相好嚴身。雖複飲食,而以禅悅爲味。若至博奕戲處,辄以度人。受諸異道,不毀正信。雖明世與,常樂佛法。一切見敬,爲供養中最。執持正法,攝諸長幼。一切治生諧偶。雖獲俗利,不以喜悅,遊諸四衢饒益衆生。入治正法,救獲一切。入講論處,導以大乘。入諸學堂,誘開童蒙。入諸淫舍,示欲之過。入諸酒肆,能立其志。”這段經文,足以顯示無相善知識的妙境,此非凡夫衆生所能想像。凡夫肉眼,無法觀察善知識的真相,但不管儀表如何,只要他所說的佛法符合叁法印,對我們有啓發作用的,我們都把他當做善知識。

  二、善知識的種類及德相

  關于善知識的類別,在經論中所說,有各種不同。據智凱大師的《摩诃止觀》卷四下載,善知識有叁種:外護善知識、同行善知識、教授善知識。從德相來說,又有具八德善知識和具十德善知識。

  (一)、外護善知識

  外護者,泛指僧侶以外的在家人,像族親、檀越等等,爲護持佛教的善行之人。如供給僧尼衣服、飲食、臥具、醫藥等,種種資身財物,來助其安心修行辦道,或盡心盡力愛護佛法之弘通等。也就是世人用權力、財富、知識或勞力等,來護持佛教,並能掃除種種障礙,利益傳播道業。如佛陀在世間時,著名的外護者,有頻婆娑羅王、波斯匿王、須達長者等;佛陀入滅後,在印度有阿育王、迦膩色迦王、戒日王等;在中國有魏孝文帝、梁武帝、唐武則天等,都是著名的護法者。

  出家修學佛法,如果沒有外護善知識,想修行證果,那是非常艱難的。所以佛教提倡報四恩,飲水思源,知恩報恩,這是非常正確的觀點。爲什麼呢?若放眼從累生曆劫去看,那麼一切衆生,誰不曾做過我們的父母、兄弟、姊妹、戚友?故佛在《梵網經》說:“一切男人是我父,一切女人是…

《修學佛法的指路明燈——善知識(釋戒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