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我母。”在這個世間上,每一個人都曾經在不同的角度幫助過我們。我們所穿的衣服,所住的房子,所食的飯菜等等,都是他們付出的辛勤代價,給我們方便。這些都屬于外護善知識。《摩诃止觀》卷四(下)說:
“夫外護者,不簡白黑,但能營理所須,莫見過,莫觸惱,莫稱歎,莫汎舉,而至損壞。如母養兒,如虎銜子,稠和得識,行道人乃能爲耳,是名外護。”
也就是說,作爲外護善知識,他不說你的是非,你所須的一切,他都會盡力幫助,絕對不會觸惱你,就像慈母養育兒女一樣,不管付出多少代價,也毫無怨言。
(二)、同行善知識
同行者,就是好的同事、同學,或是同參道友。你有病苦的時候,他會設法拔苦;你犯戒時,他會勸你改正;你迷茫時,他會設法爲你引路;你成功是壞分子會爲你祝福、贊歎、鼓勵,希望你倆更上一層樓。在修學佛道上,他能以種種善巧方法來促進你,讓你努力精進,早成道業。
《摩诃止觀》卷四下說:“同行者,行隨自意,乃安樂行,不必要同伴;但是到方等般舟的修行方法,一定需要好的伴侶,更能互相策發,不會睡眠,也不會散亂,日有其新,切磋琢磨,同心齊志,像同乘一船。又能夠互相恭敬尊重,如視世尊,是名同行善知識。”
(叁)、教授善知識
教授者,指精通佛法,能夠演說般若的法師,能夠指示我們正道、非道,以及內外方便通塞防障能夠解決;能善巧方便演說一切佛法,使你能夠解決生死大事,獨立自行化他。經雲:“隨順善導學,得見恒沙佛,是名教授善知識。”
《華嚴經》卷五十叁,則說有十種善知識:“佛子,菩薩摩诃薩有十種善知識。何等爲十?所謂令住菩提心善知識;令生善根善知識;令行諸波羅密善知識;令解脫一切法善知識;令成熟一切衆生善知識;令得決定辨才善知識;令不著一切世間善知識;令于一切劫修行無厭倦善知識;令安住普賢行善知識;令入一切佛智所入善知識。是爲十。”
總之,從開始修行至成佛,教導我們的善知識,是非常多的。我們的父母師長,就是我們的第一善知識。
(四)、具八德善知識
學佛的人,親近善知識固然很重要,但末法時代,相似善知識,到處都有,如果不說明善知識應具有的德相,便去親近善知識,對行者不僅無益,而且有害。所以,學者尋求善知識時,在未親近和依止之前,可以盡量觀察其有德無德。
關于德相,在經論中有不同的說法,通常所說圓滿的善友,必須具足八種德相。《瑜伽師地論》二十五卷說:“雲何名善友性?謂八因緣故,應知一切種圓滿善友性。何等爲八?謂如有一安住禁戒;具足多聞;能有所證;性多哀愍;心無厭倦;善能堪忍;無有怖畏;語具圓滿。”
1.安住禁戒,即安住具戒,善能守護別解脫律儀。于所受學的所有學處,不虧身業,不虧語業,無缺無穿,如是名爲安住禁戒。
2.具足多聞,即于如來教法,多所聽聞通達,于諸求法者,有多法宣說開示,能令衆生得無量信解,精進修行大乘正道。並且在講說時,于文字義理善巧,于衆多妙法,能善受持,語言善能通利,意善尋思,見解善能通達,如是名爲具足多聞。
3.能有所證,即能證四禅八定,常作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有過患想。又能證慈悲喜舍,或預流等,六種神通、八解脫等。如是名爲能有所證。
4.性多哀愍,即對于他人有常起悲憐之心,樂與其義,樂與其利,樂與其樂,樂與猗觸,樂與安隱,如是名爲性多哀愍。
5.心無厭倦,即于弟子善能教導,于弟子善知,善能贊歎鼓勵,勤行精進,爲大衆宣說正法,不感到疲倦;如是名爲心無厭倦。《菩提道次第略論》雲:“斷疲厭者,數數宣說,不生疲倦,能忍宣說之難行故。”就是說能詳說、中說、略說等等,具不疲倦。
6.善能堪忍,他罵不報罵,他嗔不報嗔,他打不報打。于諸逼迫苦事,自推己過,以業之成熟爲依趣,終不于他發生憤恚。如是雖遭輕淩毀辱,堪能忍受,而其本性都無改變,唯常于彼有情,思爲利益。又能于修道時,堪忍寒熱饑渴,蚊虻風日等苦;如是名爲善能堪忍。
7.無有怖畏,處大衆中,宣說正法時,心裏沒有怯劣,聲無戰掉,辨別時沒有誤失,腋不流汗,身毛不豎,不爲諸畏怖之所逼切,如是名爲無有怖畏。
8.語具圓滿,即成就極美妙的語言,以顯了的語言,容易悟解的語言,衆生樂欲聽的語言,善于辯才,善于宣說,如是名爲語具圓滿。
(五)、具十德善知識
《大乘莊嚴經論·親近品》說,具足十德爲圓滿的善知識。論中說:“若善知識,具足十種功德者,應堪親近。何謂爲十?一者調伏,二者寂靜,叁者除惑,四者德增,五者有勇,六者經富,七者覺真,八者善說,九者悲深,十者離退。調伏者,與戒相應,由根調故。寂靜者,與定相應,由內攝故。除惑者,信念與慧相應,煩惱斷故。德增者,戒定慧具,不缺減故。有勇者,利益他時,不疲倦故。經富者,得多聞故。覺真者,了實義故。善說者,不顛倒故。悲深者,絕希望故。防退者,于一切時恭敬說故。”此中十德,全爲《瑜伽》八德所攝,僅名相開合有差別而已。如寂靜、除惑、覺真,可以攝入《瑜伽師地論》八德的能有所證中,這些都是善友的圓滿德相。
如果成就以上所說的圓滿德相,就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善知識,值得每一個學佛者的親近。但是,像這樣的善知識,在正法時代,還容易求得到,在末法時代,要想得到一個圓滿的善知識,真是極爲希有難得。然而,修學佛法,求證無上菩提,不能沒有善知識。沒有善知識爲修行的指導,在修行上很難成就。這應該怎麼辦?在管種沒有辦法的情況下,只好退而求其次,只要某個善知識,對佛法的行解,有一分長處勝過自己,就不妨如法親近。如《妙臂請問經》雲:“如其僅有一輪車,具馬于道亦不行,如是若無修行伴,有情不能獲成就。若有具慧形貌正,潔淨妙尊趣注法,大辨勇忏根調伏,和言能施有悲愍,堪忍餓渴及苦惱,半德四分或八分,應依如是咒師伴。”
具有全德的善知識,固然最極理想,但若有師不具全德,能有半德,或四分之一,或八分之一功德,還是可以親近的。如果一德無有,能否親近呢?這就成問題了。因爲按道理來說,我們應該親近一個勝于自己的善知識,假使依劣于自己的善知識,不但不能使自己精進,反而使自己的智慧退失。《親友集》雲:“諸人依劣當退失,依平等者平等住,依尊勝者獲尊勝。故應親近勝自者,所有具最勝,戒近靜慧尊,若親近是師,較尊勝尤勝。”由此可見,親近善知識,選擇其德相,還是很重要的。
叁、親近善知識的功德
(一)、聽聞正法
親近善知識,現前最大的好處,就是能夠聽聞正法,樹立正知正見,然後才能依教奉行,迅速達到成佛的目的。
爲什麼要聽聞正法呢?學佛行者,親近善知識,歸依叁寶之後,首要的事,就是應該多多聽聞正法。唯有多聞正法,才能趣入佛道。因爲要無倒了解一切至教,始能
上菩提大道。現有許多不解佛法的行者,以爲歸依了,大事已畢,什麼都憑叁寶安排。或者有的以爲入佛門之後,如法修行就好了,還要聽聞佛法幹什麼呢?這是他們最大的理由。就像阿難尊者,被尊稱爲多聞第一,結果還不是陷于摩登伽女的淫難?聞法有何用呢?殊不知阿難一向只知多聞,未能從聞中完成自己的道力。如果能從聞而思而修,以完成自己的道業,聞法有何不好?所以在小乘的聖典中,佛陀處處告訴學人,要想修學佛法且得成就,必須多聞佛法。正因世尊諄諄叮囑,婆心切切,所以中印祖師大德們,無不是從多聞正法而戰敗外道邪論,使佛教發揚光大。假如不多聞佛法,不解佛法真義,你又用什麼武器來戰勝外道的錯誤思想呢?
其次,自行化他,須多聞正法,自行如不聞法,不知如何才是正道,化他如不聞法不知如何教授信衆,如是怎能達到自行化他的目的?爲住持佛陀的正法,爲建立如來的法幢,每個歸依的佛弟子,特別是負有弘揚佛法使命的出家衆,非多聞不可。古代印度的大小乘論師,不單聽聞學習一切內典,包括聲明、因明等世間知識,也研究通達。如果不多聞,自己不能如實了解佛法,怎能爲他宣說開示呢?彌勒菩薩曾說:“諸欲饒益衆生,由道種智成辦世間利。”勝者母中亦說:“以諸菩薩,應當發起一切道,應當了知一切道。是諸道亦應圓滿,亦應成辦諸道所作。”是以一切佛法,皆當聽聞學習,如于一切道中,有一道不能知,就不能開示利樂一切衆生。因此可知,親近善知識,而聽聞佛法的重要性了。
再說,凡夫衆生,愚迷癡暗,對于善惡法認識不清,因此在做一切事的時候,于善不知取,于惡不知斷,現前叁業,多成顛倒過失;雖然以好心作事,反成惡行惡因。這都是不知法義的過失。如來在十二分教中,很清楚明白地開示什麼是善法,什麼是惡法;善法如何修,惡法如何舍;有漏法怎麼斷,無漏功德如何修證等等,皆詳盡無余。學佛行者,爲了斷惡修善,舍有漏而取證無漏,必須清楚地認識善惡、有漏無漏。因此,行者必須多聞正法,分清善惡,然後依教思惟而修,使自己的所行成爲正行而招感勝果。所以多聞正法,是成就佛道的必經之路。
(二)、親近善知識有種種功德
善知識是指導我們修善斷惡,離一切苦、得一切樂的導師,恩德極大。如果能夠依法思念其功德和恩德,則能引發我們對善知識如法親近、如法依止、如法恭敬承事的堅定意志。否則,雖然遇到具德的善知識,不如法親近,自己的善法功德亦無由增長。因此,于善知識念恩、念德極爲重要。《華嚴經》卷七十七雲:“善男子,菩薩由善知識任持,不墜惡趣。由善知識攝受,不退大乘。由善知識護念,不毀犯菩薩戒。由善知識守護,不隨逐惡知識。由善知識養育,不智減菩薩法。由善知識攝取,超越凡夫…
《修學佛法的指路明燈——善知識(釋戒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