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傳統文化的價值取向(慧靜法師)

  傳統文化的價值取向

  

  慧靜大和尚

   一個人有多少成就,就看你的肩能擔當起多少的責任,心胸能容納多少事情。德越厚,你擔當的東西就越多。厚德載物,這是典型的天人合一的思維模式。

   今天我所談的文化是狹義的,即哲學和宗教所研究的文化。文化最基礎、最核心的部分是思想,而思想包含著兩個方面,一個叫價值取向,一個叫思維方式。我們談西方文化、古代文化、佛教文化、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就要看他們的價值取向和思維方式。下面我們就來探究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取向和思維方式是什麼。

   首先,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取向可以用“社會人生”來概括。西方的文化,特別是古希臘時代的文化,它極重向外的探尋,即重視對自然界的本性、起源、始基等等問題的探尋。希伯來的文明,它把價值取向引往上面,即要對上帝進行關注,從而形成所謂敬畏感。關于文明的起源問題,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提出了“軸心時代”的概念。即公元前8世紀到公元前2世紀,世界産生了不同的文明,但不同的文明都有一個起因。古希臘文明起因于希臘人對自然的驚奇感。希伯來的文明是基于對上帝的敬畏感,而中華文明則是源于對憂患意識的關注。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取向就是社會人生,先賢們在建立思想體系的時候,是“思以其道易天下”,思索著、思考著用他們的大道和思想觀念去改變天下,儒、墨、道、法和先秦諸子概莫能外。《周易》中有一句名言,叫“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體現出中國的人文傳統、人文精神的終極目標是爲了完善社會、完善人生。用今天的話來說,它的價值取向就是“社會人生”。

   用什麼思想去體現社會人生呢?儒家談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以及“格物致知正心誠意”都是指向社會和人生。道家談“性命雙修”,就是去修人的人性、人的自然之性和人的生命,而達到一種真人、天人、至人的境界,它還指向人生。佛家講“法身慧命”,講挖掘、呈現“佛性”,就是把人性最光輝的部分呈現出來。佛教上講明心見性,心就是佛,佛就是心,這個“心”,這就是人的根性的存在。中國文化向來把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自身(即靈與肉)的關系的平衡與和諧作爲最高的追求目標。許多前輩學者,講中華文明是一種強調和諧關系的偶性文明。現在我們講的和諧社會、科學發展,它們的淵源是中國傳統的和諧文明、偶性文明。這就是我們所講的思維方式。

   從深層的民族文化心理結構這個層面上講,中國傳統文化在秦漢以前,儒墨道法四家,籠罩著文化的世界;唐宋以後,一般而言是儒道佛叁家籠罩文化世界。

   那麼儒道佛叁家思想的基本特點和它的功能,或者說它的功用是怎樣的呢?

   我用“入世”、“有爲”、“現實”六個字來概括儒家最重要的特征和功能。

   所謂“入世”,就是表示儒家既不關注外在的自然的探尋,它也不關注向上的、向天國的追蹤。在方向上,既不向外,也不向上,它就是進入現實社會。儒家創始人孔子有這兩句名言,一是“未知生,焉知死?”,就是重視生命,不關注死亡以後的狀態。二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人現在這麼郁悶煩惱,自己的事情還沒治理好,搞這麼多鬼事幹嗎?所以孔子說“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這就是說到儒家的“入世”的情懷。

   儒家強調“有爲”,就是強調個人對他人和社會的責任與使命,重視爲社會和他人貢獻。儒家對人生最大的啓示就是它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孔子生前周遊列國十四年,到處宣傳他的思想。時人評價他“知其不可爲而爲之”:知道不能幹你還硬要幹,就不是違反客觀規律嗎?這是對孔子的最大誤解。我們說,儒家精神的精彩就在于這番話。“知其不可爲而爲之”———當你的良知判斷並確定一個一生將爲此奮鬥的境界,哪怕是在實現這個境界過程中遇到多少艱難困苦,在所不惜,不放棄這種努力,不放棄這種追求。它展示的是一種百折不撓的韌性:理想暫時不能實現,但不停止努力,一旦時機成熟,這種理想就能實現。

   有兩句話最能代表著儒家這種有爲的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都是人的一個積極有爲的一種行爲方式。那麼我要問,爲什麼中國聖賢要讓真正的君子這樣呢?這就是“天人合一”的思維模式。因爲在中國古人看來,因爲“天行健”,即自然的運行是剛健有爲,因此人應該效法天道而自強不息。所謂天道“列星隨旋,日月遞照,四時代禦,風雨博施,陰陽大化”,都是在這樣運動著,生生不息啊。中國哲學強調“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最重要的特性在于生生不息,人就應該向天道學習,君子要自強不息。大地的品性是承載萬物,君子要向大地學習,要寬容,要厚德載物。我們經常談到,一個人有多少成就,就看你的肩能擔當起多少的責任,心胸能容納多少事情。德越厚,你擔當的東西就越多。叫厚德載物,這是典型的天人合一的思維模式。

   重現實,就是關注生命,關注生命層次的提升,而不去玄思、探索一種神秘境界,這是儒家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所以我們說,它是一種“入世”、“有爲”和“現實”。

   那麼道家呢?我用“超世”、“無爲”、“超現實”七個字概括。

   所謂“超世”,用莊子的話講又叫忘世、遊世。“超世”可以這樣說,就是道家的思維跟儒家不一樣,儒家思維看問題都是在面上看,那麼,道家是一個否定性的思維,它就是對現實的製度、社會的運作、人與人的交往,它都是采取一個批判態度,用哲學的話說,就是超越經驗、超越常識、超越對立、超越區分,來追求一種人道一體、天人合一的境界。

   超世又和無爲相聯系。老子說,“爲學日益,爲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爲,無爲而無不爲”。他對知識、理性的東西,持超越的態度。哲學上講超越的概念,說無爲而無不爲,就是“因物之性,順物之情,順勢而動”,用我們今天的話說,就是依順事物的本性,依順人的本性真情,依據本性和規律去辦事。這就叫無爲。因此道家講的無爲,前面必須要有兩個字加以規定,這就是“自然”。所以我們在談道家無爲思想時,一般就說“自然無爲”。

   美國前總統裏根曾經在國情咨文中引用過《老子》中的一句話:“治大國若烹小鮮”。小鮮者,小魚也。從字面上看,治理大國就像烹饪小魚一樣,不要一下鍋就動鏟子翻攪,否則肉就要碎爛。引申開來是說,治理一個大的國家,就是不要擾民,不要煩雜,不要朝令夕改。換句話說,就是要順應事物的本性而爲。這就是道家的無爲。它有一個超現實的意義和價值在裏面。

   道家的思維,說白了就是常人這樣看,它就是不這樣看。哲學上叫超越常識的經驗,這是道家的一個思想觀點,應該說它的思想就是對社會的批判。所以說,當我們讀《老子》《莊子》就覺得有醍醐灌頂之感,非常的清涼,因爲它追求的那是一種超越,追求的那是一種內心的浪漫,追求的那是一種空靈,追求的那是一種逍遙和自由。

   佛家思維,我用“出世”、“空無”、 “非現實”七個字來概括。佛家講所謂非現實,就是說人在這個紅塵世界,由于諸多汙染,使其固有的本性不能呈現,而産生種種執著幻想、諸多痛苦煩惱。所以佛教認爲要把它解脫了,要把它超越了,要把它洗淨了,這樣就能離苦得樂,這是佛陀的本懷。因此我們說,佛教之教義,就其本質而言是積極的。

   也就是說,儒、道、佛叁家,有不同的功能。用北宋一位皇帝的話講,儒家是治國(事)的,道家是治身的,佛家是治心的。

   對于中國古代的這叁家思想,南懷謹先生也曾經作過非常形象的比喻。他說儒道佛叁家,分別開不同的店,儒家開的是糧食店,解決人的精神饑餓問題;道家開的是藥店,治療心靈疾病;而佛家開的是百貨商店,商品琳琅滿目,有錢沒錢都可以進去逛逛。總而言之,儒、道、佛叁家都是我們人生所必需的。

   中國有這樣一句古話,叫得意(順境)信儒,失意(逆境)崇道。什麼意思呢?人們得意的時候,一般要去體味“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儒家精神,並去踐履由北宋的張橫渠所概括的儒家精神,這就是著名的“橫渠四句”,即“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

  開啓左邊的頻道

   中國傳統文化告訴我們,每個人左邊都有一個頻道,只要你把左邊的頻道一開,那樣一個意義的、價值的世界它就不斷地呈現。

   上面我談的是叁家共用的東西。接下來,我想和大家專談談儒家的思想。

   一般說來,儒學經曆了漫長的曆史發展進程。有先秦的原始儒學,有兩漢的經學化的儒學,有儒道兼綜的魏晉的儒學,又有隋唐的儒學,更有儒道佛叁家融合的宋明儒學。但是儒學的中心思想是仁的思想。儒家主要是談叁個問題:一個是人的價值,即人的主體性問題,第二是談人與人的關系,第叁個談人與天地、自然的關系。

   我們首先講儒家的人的價值,人的主體價值。我在這裏先引用一句孟子的話,孟子曰:“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孟子在講這句話時就是他在憂患,人和禽獸的差別就這麼一點點,太寶貴了,你千萬要把它好好保存好啊。如果跑掉了怎麼辦?沒關系,把它找回來,這叫“求其放心”。孟子感歎,一個人家裏養雞,小雞跑掉了,你都知道去找,而人最最重要的東西丟掉了,你都不知道找,豈不悲哉,豈不哀哉。

   儒家的思想都是在這樣一個憂患的意識中去發展,去運作。馮友蘭先生講,人作爲人還不行,要能夠成爲人,那才是真正的人。就是…

《傳統文化的價值取向(慧靜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