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定解宝灯论新月释——上▪P30

  ..续本文上一页《俱舍论》中,都没有提出证声闻罗汉果必须通达五蕴微尘及无分刹那分别心的空性,恰恰相反,明确指出了在声闻罗汉的境界中,微尘与无分刹那分别心都被认为是实有的、属胜义谛。

  又以世亲菩萨《俱舍论自释》为代表的随教经部认为:择灭(以智慧观察后所灭除之法,如烦恼等)、非择灭(不是以智慧观察后灭除之法,而是其因缘不具故不生之法,如雪山无长绿草之因缘故无绿草。)、虚空三种无为法是观待有为法而假设安立的,并不实有。按果仁巴大师的论断,声缘罗汉已通达一切有为法的空性,自然也就已通达了无为法假立的空性,也就是说已通达了一切法的空性,这就与宗喀巴大师所讲的“声缘证悟圆满法无我空性”的结论完全相同,于是果仁巴大师对此所指出的十八大过失,就都落到自己头上来了。

  大乘随理唯识把一切的遍计法都抉择为四边八戏远离的空性,而没有象果仁巴大师所说的那样,把自相续五蕴单独从他相续五蕴和外境色法中分离出来。

  中观宗也未说小乘声闻罗汉只证悟有为法中自相续五蕴的空性。龙树菩萨《中论》及月称菩萨《入中论》依五相(或七相)理论抉择小乘声闻阿罗汉所证的人无我空性时,也不作这种自他相续及外境色法的区分,而是将五蕴作为一个整体,通过观察“我"与五蕴的关系从而破除了实有的俱生我,成立人无我空性。又龙树菩萨《分别觉与未觉论》也说明了不必通达五蕴细相的微尘与无分刹那分别心的空性。

  佛初转*轮宣说了四谛法,指出声闻罗汉需证悟四谛十六行相,即圆满的人无我空性,也即是证悟五蕴粗的聚集及相续是假立的空性,而细相的无方微尘及无分的刹那分别心是实有、是胜义,也并没有作如上的三分类(自、他、外境)。从执著方面讲俱生我执也只是对五蕴粗相的执著,并不是对细相。比如,说“尸陀林的尸体”时是指粗大的聚集,当其腐烂、分散成微小的尘埃时,就再不会将这些微尘执为尸体。说我的衣服、我的房子,也是对粗相的执著,当衣服、房子坏成微尘时也不会去对这些微尘执著。

  总之,显宗四宗都不认为声缘罗汉证悟了自相续中所有粗、细相五蕴的空性,并且证悟空性时,也未有自他相续与外境色法的不同。

  丁二、建立自宗

  分三:一、引述月称论师的善说;二、引述无垢光尊者的善说;三、遣除对此怀疑及究竟时声缘罗汉终将证悟圆满法无我空性

  戊一、引述月称论师的善说

  因为以上三种说法都不圆满,所以流浪者问仙人:

  是故若问何自宗?槃槃槃槃槃槃槃槃

  那么宁玛派自宗是什么观点呢?

  首先引用月称论师《入中论自释》中的观点(此观点在前文解释五教时已有较详细的介绍):

  具德月称自释云,声缘为除烦恼障,

  如来宣说人无我,佛子为除所知障,

  圆满宣说法无我。

  具德月称论师在《入中论自释》中说:声缘的目的是断除一切烦恼障,故如来宣说了人无我空性,菩萨的目的是断除一切所知障,故如来宣说了圆满的法无我空性。

  “具德月称”指断、证功德已经圆满的月称菩萨。“自释”指月称菩萨造的《入中论自释》。在《入中论自释》中解释“无我为度生,由人法分二”两句时,月称菩萨说“其中为度声闻独觉,说人无我故,为度菩萨证得一切种智故,说二无我。”又在解释“彼至远行慧亦胜”时说“声闻为断烦恼障故、……阿遮利耶显此义云:大乘说无生,余说尽空性,尽无生义同,是故当忍许。”综合这两个观点,可见只要圆满遣除了烦恼障,即使没有圆满遣除所知障,也可以得阿罗汉的果位,故佛对声缘弟子宣说了人无我空性。“佛子”有三种(身子罗睺罗、语子声缘、意子大乘菩萨),此处指的是“意子”,即大乘的菩萨欲得究竟的佛果,就要进一步圆满遣除所知障,即单修人无我空性还不够,还要修圆满的法无我空性,故佛又圆满宣说了法无我空性,有圆满见而增上修习才可证得佛果。

  如果闻思过《入中论》的人就有可能会产生疑惑:

  若问声闻及缘觉,已说证悟空性义,

  如是所说如何耶?

  若有人问:《入中论自释》第一品在解释“彼至远行慧亦胜”时,月称论师依《十地经》的教证说:“声闻、独觉亦有知一切法无自性。”又以“五教三理”说声缘已证悟了法无我空性,而《入中论自释》第六品只说圆满证悟人无我空性,这是为什么呢?

  仙人先引《入中论自释》第六品来回答:

  彼等声缘为断除,诸惑而修人无我,

  所有圆满法无我,无有修持而如说。

  声缘们为了断除一切烦恼障而修了人无我,但是对法无我却没有圆满地修持。《入中论》第六品将圆满的法无我空性广分为十六空,略分为四空,仅是大乘不共般若修法的功德。

  月称论师在《入中论自释》第六品中对“无我为度生,由人法分二”的解释是:“声闻、独觉虽亦能见缘起缘性,然由彼等于法无我不圆满修,唯有断除三界所行烦恼方便。可立彼等圆满修习人无我义。”因此,《入中论自释》第一品在解释“彼至远行慧亦胜”时说“声缘亦有知一切法无自性”,与《入中论自释》第六品中说声缘圆满证悟人无我空性,其实一致。对此,月称论师在《入中论自释》第六品中解释说:声缘罗汉圆满证悟的唯有人无我空性,于法无我不圆满修,即只证部分法无我。换言之,声缘罗汉证悟了所应证悟的一切法无自性。

  戊二、引述无垢光尊者的善说

  龙钦绕降尊者云,往昔一切阿阇黎,

  纵使辩论此有无,自宗前时之声缘,

  虽有几种得罗汉。槃槃槃槃槃槃槃槃

  龙钦绕降(即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白莲花释》中云:往昔藏地雪域的中观前代论师们对“声缘是否证悟法无我”有不同的观点,这首先需确定声闻弟子的分类。自宗对以前的声缘,共有两种分类方法,一种方法是把佛涅槃后的小乘弟子分为“一切有部”等十八部声闻。另一种方法是把声闻分为三种:一、大乘菩萨所化现的声闻阿罗汉;二、傲慢的声闻;三、真正入小乘五道的声闻弟子。大乘菩萨所化现的声闻阿罗汉如舍利弗、目犍连等助佛宣化的大阿罗汉;傲慢的声闻如小乘经中的记载:有比丘实未证阿罗汉果,但自以为已经证得,起傲慢心,佛就在虚空中显现神通,以方便调伏,但这比丘却认为,自己与佛只是有无神通的区别,而证悟的空性无别,因有傲慢心故,不但于法无我,连人无我空性都没有证悟;入小乘道的弟子即是已从凡夫地证得小乘资粮道直至罗汉果位的弟子。自宗所讲的即是在第二种分类中的第三种,即入小乘道的声闻。

  若未证空蕴我执,乃至不能解脱故。

  虽许彼者有证悟,圆满无我未证悟。

  但无论如何,小乘弟子首先必须通达依五蕴粗的相续所产生的俱生我的空性,遣除我执的种子,否则根本不可能证阿罗汉的解脱果。虽然声缘阿罗汉证悟了人无我空性,但未证悟圆满的法无我空性。

  声闻阿罗汉除圆证人无我之外,还通达了有为法中一切五蕴粗大相续聚集的空性;独觉阿罗汉更进一步对所取境中色蕴的细相都通达了空性,但对有边中能取分别心的刹那生灭仍执为实有,故所证也只是少分的法无我空性。

  真正圆满的法无我空性要破完四边,而声缘阿罗汉还只是破除了一部分的有边,大乘中观自续派抉择出的一切诸法在胜义中都是无实有的单空,就已经超出了声缘阿罗汉的空性。

  经说声缘微无我,如虫食芥粒内空,

  是故劣用否定词,已说未证法无我。

  “经”指《宣说二谛经》。《宣说二谛经》指出声缘阿罗汉证悟的法无我空性很微小,观待于大乘的诸佛菩萨是劣等的,就好像小虫把一粒白芥子吃空后的那一点点空间,不能与无限的太空相比一样。所以佛就用否定语气说:“声缘阿罗汉没有证悟法无我空性。”

  从大小乘证悟空性的方面讲,应成派承认声缘罗汉也证悟了法无我空性,自续派认为声缘罗汉没有证悟圆满的法无我空性,但都承认声缘罗汉也需修般若空性。般若经典中说,不但菩萨需修般若空性,声缘罗汉也需修般若空性。因此,讲般若的功德时,声缘罗汉亦需证悟法无我空性,法王如意宝也说,应成派和自续派双方观点的共同之处,要从这方面去理解。那么,经中用否定词有何必要呢?弥勒菩萨的《宝性论》、《现观庄严论》等,随教唯识无著菩萨等的论典,随理唯识世亲菩萨、陈那论师、法称论师等的论典,都讲小乘没有与大乘一样证悟圆满法无我空性,大小乘证悟有很大差别,有高低的区别。《大智度论》卷五十二云:“初入道乃至阿罗汉,名声闻人;观因缘法,悟空小深,少愍众生,名辟支佛;深入空法,行六波罗蜜,大慈大悲,是名菩萨人。”在修法上,如发菩提心、积累资粮,抉择如来藏、见如来藏等三转*轮了义经部的修法,大乘随理唯识修大乘唯识,这些不共同的修法小乘没有,单单是大乘才有的修法。因此,虽然小乘声缘罗汉证悟了部分法无我空性,但必须强调证悟圆满法无我空性、证悟如来藏本性,是大乘不共的特点。所以,佛用了否定词。比如有人想买件标价一千元的东西,但包里只有一元钱,就说:“我没钱,买不起。”意思当然并不是一点钱都没有,而是比起一千元来太少了。有的论典还提到,一户人家中虽然有个男人,但庸碌无能,外人于是就会说:“那家没有男人。”也就用了否定语气。密宗《大幻化网根本续》及第三转*轮的经典,弥勒菩萨的《经观庄严论》都同样用了否定语气。又如《妙法莲华经》等说:究竟一乘,声缘罗汉证悟功德很少,圆满广大的证悟功德仅大乘佛菩萨才有,声缘罗汉是暂时的解脱,要入大乘,发菩提心,修大乘法,才能得究竟的解脱,究竟利益自他无边众生。

  另外,我们在前面也引用了关于这个论点的其余一些教证。

  此乃殊胜之善说,与此相同别无有。

  在这以前,雪域的各宗论师都…

《定解宝灯论新月释——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