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定解寶燈論新月釋——上▪P30

  ..續本文上一頁《俱舍論》中,都沒有提出證聲聞羅漢果必須通達五蘊微塵及無分刹那分別心的空性,恰恰相反,明確指出了在聲聞羅漢的境界中,微塵與無分刹那分別心都被認爲是實有的、屬勝義谛。

  又以世親菩薩《俱舍論自釋》爲代表的隨教經部認爲:擇滅(以智慧觀察後所滅除之法,如煩惱等)、非擇滅(不是以智慧觀察後滅除之法,而是其因緣不具故不生之法,如雪山無長綠草之因緣故無綠草。)、虛空叁種無爲法是觀待有爲法而假設安立的,並不實有。按果仁巴大師的論斷,聲緣羅漢已通達一切有爲法的空性,自然也就已通達了無爲法假立的空性,也就是說已通達了一切法的空性,這就與宗喀巴大師所講的“聲緣證悟圓滿法無我空性”的結論完全相同,于是果仁巴大師對此所指出的十八大過失,就都落到自己頭上來了。

  大乘隨理唯識把一切的遍計法都抉擇爲四邊八戲遠離的空性,而沒有象果仁巴大師所說的那樣,把自相續五蘊單獨從他相續五蘊和外境色法中分離出來。

  中觀宗也未說小乘聲聞羅漢只證悟有爲法中自相續五蘊的空性。龍樹菩薩《中論》及月稱菩薩《入中論》依五相(或七相)理論抉擇小乘聲聞阿羅漢所證的人無我空性時,也不作這種自他相續及外境色法的區分,而是將五蘊作爲一個整體,通過觀察“我"與五蘊的關系從而破除了實有的俱生我,成立人無我空性。又龍樹菩薩《分別覺與未覺論》也說明了不必通達五蘊細相的微塵與無分刹那分別心的空性。

  佛初轉*輪宣說了四谛法,指出聲聞羅漢需證悟四谛十六行相,即圓滿的人無我空性,也即是證悟五蘊粗的聚集及相續是假立的空性,而細相的無方微塵及無分的刹那分別心是實有、是勝義,也並沒有作如上的叁分類(自、他、外境)。從執著方面講俱生我執也只是對五蘊粗相的執著,並不是對細相。比如,說“屍陀林的屍體”時是指粗大的聚集,當其腐爛、分散成微小的塵埃時,就再不會將這些微塵執爲屍體。說我的衣服、我的房子,也是對粗相的執著,當衣服、房子壞成微塵時也不會去對這些微塵執著。

  總之,顯宗四宗都不認爲聲緣羅漢證悟了自相續中所有粗、細相五蘊的空性,並且證悟空性時,也未有自他相續與外境色法的不同。

  丁二、建立自宗

  分叁:一、引述月稱論師的善說;二、引述無垢光尊者的善說;叁、遣除對此懷疑及究竟時聲緣羅漢終將證悟圓滿法無我空性

  戊一、引述月稱論師的善說

  因爲以上叁種說法都不圓滿,所以流浪者問仙人:

  是故若問何自宗?槃槃槃槃槃槃槃槃

  那麼甯瑪派自宗是什麼觀點呢?

  首先引用月稱論師《入中論自釋》中的觀點(此觀點在前文解釋五教時已有較詳細的介紹):

  具德月稱自釋雲,聲緣爲除煩惱障,

  如來宣說人無我,佛子爲除所知障,

  圓滿宣說法無我。

  具德月稱論師在《入中論自釋》中說:聲緣的目的是斷除一切煩惱障,故如來宣說了人無我空性,菩薩的目的是斷除一切所知障,故如來宣說了圓滿的法無我空性。

  “具德月稱”指斷、證功德已經圓滿的月稱菩薩。“自釋”指月稱菩薩造的《入中論自釋》。在《入中論自釋》中解釋“無我爲度生,由人法分二”兩句時,月稱菩薩說“其中爲度聲聞獨覺,說人無我故,爲度菩薩證得一切種智故,說二無我。”又在解釋“彼至遠行慧亦勝”時說“聲聞爲斷煩惱障故、……阿遮利耶顯此義雲:大乘說無生,余說盡空性,盡無生義同,是故當忍許。”綜合這兩個觀點,可見只要圓滿遣除了煩惱障,即使沒有圓滿遣除所知障,也可以得阿羅漢的果位,故佛對聲緣弟子宣說了人無我空性。“佛子”有叁種(身子羅睺羅、語子聲緣、意子大乘菩薩),此處指的是“意子”,即大乘的菩薩欲得究竟的佛果,就要進一步圓滿遣除所知障,即單修人無我空性還不夠,還要修圓滿的法無我空性,故佛又圓滿宣說了法無我空性,有圓滿見而增上修習才可證得佛果。

  如果聞思過《入中論》的人就有可能會産生疑惑:

  若問聲聞及緣覺,已說證悟空性義,

  如是所說如何耶?

  若有人問:《入中論自釋》第一品在解釋“彼至遠行慧亦勝”時,月稱論師依《十地經》的教證說:“聲聞、獨覺亦有知一切法無自性。”又以“五教叁理”說聲緣已證悟了法無我空性,而《入中論自釋》第六品只說圓滿證悟人無我空性,這是爲什麼呢?

  仙人先引《入中論自釋》第六品來回答:

  彼等聲緣爲斷除,諸惑而修人無我,

  所有圓滿法無我,無有修持而如說。

  聲緣們爲了斷除一切煩惱障而修了人無我,但是對法無我卻沒有圓滿地修持。《入中論》第六品將圓滿的法無我空性廣分爲十六空,略分爲四空,僅是大乘不共般若修法的功德。

  月稱論師在《入中論自釋》第六品中對“無我爲度生,由人法分二”的解釋是:“聲聞、獨覺雖亦能見緣起緣性,然由彼等于法無我不圓滿修,唯有斷除叁界所行煩惱方便。可立彼等圓滿修習人無我義。”因此,《入中論自釋》第一品在解釋“彼至遠行慧亦勝”時說“聲緣亦有知一切法無自性”,與《入中論自釋》第六品中說聲緣圓滿證悟人無我空性,其實一致。對此,月稱論師在《入中論自釋》第六品中解釋說:聲緣羅漢圓滿證悟的唯有人無我空性,于法無我不圓滿修,即只證部分法無我。換言之,聲緣羅漢證悟了所應證悟的一切法無自性。

  戊二、引述無垢光尊者的善說

  龍欽繞降尊者雲,往昔一切阿阇黎,

  縱使辯論此有無,自宗前時之聲緣,

  雖有幾種得羅漢。槃槃槃槃槃槃槃槃

  龍欽繞降(即無垢光)尊者在《如意寶藏論·白蓮花釋》中雲:往昔藏地雪域的中觀前代論師們對“聲緣是否證悟法無我”有不同的觀點,這首先需確定聲聞弟子的分類。自宗對以前的聲緣,共有兩種分類方法,一種方法是把佛涅槃後的小乘弟子分爲“一切有部”等十八部聲聞。另一種方法是把聲聞分爲叁種:一、大乘菩薩所化現的聲聞阿羅漢;二、傲慢的聲聞;叁、真正入小乘五道的聲聞弟子。大乘菩薩所化現的聲聞阿羅漢如舍利弗、目犍連等助佛宣化的大阿羅漢;傲慢的聲聞如小乘經中的記載:有比丘實未證阿羅漢果,但自以爲已經證得,起傲慢心,佛就在虛空中顯現神通,以方便調伏,但這比丘卻認爲,自己與佛只是有無神通的區別,而證悟的空性無別,因有傲慢心故,不但于法無我,連人無我空性都沒有證悟;入小乘道的弟子即是已從凡夫地證得小乘資糧道直至羅漢果位的弟子。自宗所講的即是在第二種分類中的第叁種,即入小乘道的聲聞。

  若未證空蘊我執,乃至不能解脫故。

  雖許彼者有證悟,圓滿無我未證悟。

  但無論如何,小乘弟子首先必須通達依五蘊粗的相續所産生的俱生我的空性,遣除我執的種子,否則根本不可能證阿羅漢的解脫果。雖然聲緣阿羅漢證悟了人無我空性,但未證悟圓滿的法無我空性。

  聲聞阿羅漢除圓證人無我之外,還通達了有爲法中一切五蘊粗大相續聚集的空性;獨覺阿羅漢更進一步對所取境中色蘊的細相都通達了空性,但對有邊中能取分別心的刹那生滅仍執爲實有,故所證也只是少分的法無我空性。

  真正圓滿的法無我空性要破完四邊,而聲緣阿羅漢還只是破除了一部分的有邊,大乘中觀自續派抉擇出的一切諸法在勝義中都是無實有的單空,就已經超出了聲緣阿羅漢的空性。

  經說聲緣微無我,如蟲食芥粒內空,

  是故劣用否定詞,已說未證法無我。

  “經”指《宣說二谛經》。《宣說二谛經》指出聲緣阿羅漢證悟的法無我空性很微小,觀待于大乘的諸佛菩薩是劣等的,就好像小蟲把一粒白芥子吃空後的那一點點空間,不能與無限的太空相比一樣。所以佛就用否定語氣說:“聲緣阿羅漢沒有證悟法無我空性。”

  從大小乘證悟空性的方面講,應成派承認聲緣羅漢也證悟了法無我空性,自續派認爲聲緣羅漢沒有證悟圓滿的法無我空性,但都承認聲緣羅漢也需修般若空性。般若經典中說,不但菩薩需修般若空性,聲緣羅漢也需修般若空性。因此,講般若的功德時,聲緣羅漢亦需證悟法無我空性,法王如意寶也說,應成派和自續派雙方觀點的共同之處,要從這方面去理解。那麼,經中用否定詞有何必要呢?彌勒菩薩的《寶性論》、《現觀莊嚴論》等,隨教唯識無著菩薩等的論典,隨理唯識世親菩薩、陳那論師、法稱論師等的論典,都講小乘沒有與大乘一樣證悟圓滿法無我空性,大小乘證悟有很大差別,有高低的區別。《大智度論》卷五十二雲:“初入道乃至阿羅漢,名聲聞人;觀因緣法,悟空小深,少愍衆生,名辟支佛;深入空法,行六波羅蜜,大慈大悲,是名菩薩人。”在修法上,如發菩提心、積累資糧,抉擇如來藏、見如來藏等叁轉*輪了義經部的修法,大乘隨理唯識修大乘唯識,這些不共同的修法小乘沒有,單單是大乘才有的修法。因此,雖然小乘聲緣羅漢證悟了部分法無我空性,但必須強調證悟圓滿法無我空性、證悟如來藏本性,是大乘不共的特點。所以,佛用了否定詞。比如有人想買件標價一千元的東西,但包裏只有一元錢,就說:“我沒錢,買不起。”意思當然並不是一點錢都沒有,而是比起一千元來太少了。有的論典還提到,一戶人家中雖然有個男人,但庸碌無能,外人于是就會說:“那家沒有男人。”也就用了否定語氣。密宗《大幻化網根本續》及第叁轉*輪的經典,彌勒菩薩的《經觀莊嚴論》都同樣用了否定語氣。又如《妙法蓮華經》等說:究竟一乘,聲緣羅漢證悟功德很少,圓滿廣大的證悟功德僅大乘佛菩薩才有,聲緣羅漢是暫時的解脫,要入大乘,發菩提心,修大乘法,才能得究竟的解脫,究竟利益自他無邊衆生。

  另外,我們在前面也引用了關于這個論點的其余一些教證。

  此乃殊勝之善說,與此相同別無有。

  在這以前,雪域的各宗論師都…

《定解寶燈論新月釋——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