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定解宝灯论新月释——上▪P43

  ..续本文上一页论抉择法界本性,产生定解,尔后应以伺察修安置修交替进行,才能令实执,由粗重变细微,最后根除,这样每天都有闻思修的功德,每天都在进步。

  这样的人有时候也会出现好象灭除了分别念的境界,但其实在心里却总有执著,很多旁生就住于这种境界。

  所以初学者应踏实地修单空(即分开二谛,世俗谛中有因果善恶及前后世等,胜义谛中都不存在),不要小看单空修法,它不仅是实执的直接对治,对今后修生圆次第、大圆满也都有帮助。

  故以观察通达后,唯依观察尚不足,

  无始串习实执故,翻复应修具执著。

  在理论上通过观察通达了单空的正见后,还要进一步实践修习,仅仅依靠观察是不够的,因为我们无始以来无明实执的习气特别浓厚,只有反复修习有执著的单空才能解除实执。

  《入中论》亦云:仅仅破除外道所计的常我还不能证人无我空性,必须通达俱生我的空性,断除俱生我执,才能证悟人无我。

  众多大德再三说,若修无我则我执,

  除根之故此务必。

  众多大德们都再三强调:如果修人无我空性,则能遣除俱生我执种子或说我执的根,因此必须修此人无我空性。

  即使是已发了殊胜菩提心的大乘行者,此单空修法也特别的重要。弥勒菩萨的《宝性论》、法称菩萨的《释量论》以及萨迦班智达《量理宝藏论》都阐述过:俱生我执的直接对治是空性慧,而不是慈悲及菩提心等。印度自续派的清辨论师、智藏论师、堪布菩提萨埵、莲花戒论师,也都分别开二谛,广泛抉择了单空。在雪域宗喀巴大师及其弟子也都宣说单空,一方面因为单空是我执的直接对治法,另一方面是以不共的大悲心为令实执极重的初学者最终也能修习远离四边八戏的究竟大空,而作铺垫。

  最初学者入门法,此是无有迷失处,

  若说初时彼舍弃,则定魔说之密语。

  这是初学者入门的修行方法,不会导致迷惑错失,如果有人说初学者刚开始学法就应放弃单空的执著,不作忆念而极放松,则肯定是魔鬼所说的密语。

  对于法界尚未有丝毫感受的初学者首先就须有执著之相--单空,以遣除我们无始无明习气所带来的实执,这点至为重要。因为初学者相续中对万法有很坚固的实执,对他来说,一开始就教以远离四边的修行,显然要求过高,对遣除其实执往往难以产生实效,他的粗重分别心难以通达这需要以智慧来感受、远离四边的胜义谛。而菩萨出定时所修如梦如幻的单空则较容易领会,因为单空以闻思的分别心完全可以了达,又是实执的直接对治法,故对初学者来说是遣除实执简单易学的修法。

  因此修单空并不是自续派不共同的观点,应成派同样认为初学者应以修单空开始。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智慧品释·澄清宝珠论》中以比喻形象地描绘了下根人的特点:“本来无缘劣众前,不可思议法性即其所惧之处,不知其理。若示无者则执为断空,若示显现,则执为成实,若示双运,则执为如搓黑白线,若示不可思议则执为一切无有,如同无念和尚宗之见(即摩诃衍之见)。”

  大般若、大中观不分二谛,直接抉择入定的胜义本性,即万法平等无生的大空性,其实有的本性在二谛中都不存在,远离了四边八戏。对此,单空是不了义的,是暂时的。若有般若波罗蜜多修法的基础,可以直接修究竟正见,但对初学者,最初修单空则很可靠,否则粗重的实执难以对治。若有稳固的单空见,调伏烦恼心很快,烦恼分别心本性就如石女儿,水中月影一样,起心动念当下即空。尤其在末法时代,部分人认为求得了灌顶就可以了,可以稳得出世智慧,而对菩萨戒、三昧耶戒不闻不问不加重视,甚至连最基础的无常心、出离心都没有,贪今生、求八法,我执不断坚固,满足于相似的闻思见解,不深不稳,不重视次第。这些都是实执烦恼的具体表现,其直接的对治就是单空的修法。

  有者不重视单空修法,仅向外去寻求大中观、禅宗、大手印、直至顶乘大圆满这些深法,而未曾反观自心相续是否能与自己寻求的深法相应。有者求得深法反而傲慢增上,不吃苦闻思,不修皈依、出离心、菩提心这些前行等的修法,不谨慎取舍善恶,不忏悔宿障,不修上师瑜伽,这样很难迅速调伏自心烦恼。殊不知,就算是求得了顶乘大圆满密法,虽此法加持不可思议,但如果自己未产生大圆满正见,今生修的也只是相似的大圆满,极类似于中观的伺察修。如果自己心中未有世俗菩提心,那么修大乘法,最多获得小乘罗汉果位,如果自己连出离心都不具足,那么修这些深法,今生得罗汉果位都不可能。如果对胜义实相中的大光明、大乐、自生智慧产生实有的执著,则等同外道修不可思议我。凡此种种,不说调伏自相续,要是此类现象越来越多的话,连正法都会被毁灭。因此,不能一味求深法,而不反观自心,不讲前行正行的修法次第。而此处讲中观修法时,对绝大多数人,最初应执单空修单空,待单空的修法稳固,实执基本遣除后,再除空执修究竟正见,这是必要的次第。

  诸佛菩萨等出世圣者具足无量功德,他们最有资格骄傲,但他们却没有丝毫的贡高我慢心,凡夫稍有一点微不足道的功德,就常常生起傲慢心,自以为根器很高,看不起入门者的修法。这样高不成低不就, 远离四边的空性摸不着门,简单易行的单空又不屑修,则再过百千万劫也不会有进步,而且往往容易烦恼充满,受到魔的加持,堕入邪道。

  因此,从究竟的角度而言,单空不是究竟的空性,但在未产生究竟定解的修法前,不能远离对单空的执著。修行前最重要的是应对修行过程中前后的次第及其差别了然在胸,若前后颠倒,结果会适得其反。

  己二、究竟应断除空执

  彼执所引对实空,生起殊胜定解时,

  从此近似无执者,并非究竟实相故。

  远离三十二增益,大空离戏应修习。

  内心反复修习上述单空的执著,从而生起了对单空的殊胜定解,这时已近乎于一个没有了实执的人。然而因为只破了有边,尚有其余三边未破,故并非究竟的实相,与上根者的究竟修法仍相去甚远。因此还应继续修习远离三十二增益的离戏大空。

  对初学者来说,单空特别的重要,等到单空已修成后,就要超越单空。这就象渡海到宝洲需要借助船只一样,但渡过了大海,到了宝洲时,若还背着船只,不愿舍弃,则是累赘。又比如,要烧掉柴薪必须用火,当柴薪被烧完时,火也就自然灭了。比喻对实有执著的对治法是空性执著,当实有执著被遣除后,观待于实有法而假立的单空也应被遣除,否则相对于究竟空性来说,还是一种执著。

  前文已指出应成派在开始时也有修单空的阶段,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智慧品》中说:“若久修空性,将断实有习。”但有单空的执著不能证悟究竟的大智慧,因为单空还属于微细的无边,是一种心所法。因此接下来应是:“由修无所有,后亦断空执。”断除了空执后,便证悟了大智慧,证悟了大空性与大光明的法界本性。

  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智慧品》中描述了这种大空境界:“若实无实法,皆不住心前,彼时无他相,无缘最寂灭。”

  四谛共有十六行相。其中苦谛四行相为非常、苦、空、无我(非常:待众缘故;苦:逼迫性故;空:违我所见故;无我:违我见故)。

  集谛四行相为因、集、生、缘(因:如种理故;集:等现理故;生:相续理故;缘:成办理故)。

  灭谛四行相为灭、静、妙、离(灭:诸蕴尽故;静:三毒息故;妙:无众患故;离:脱众灾故)。

  道谛四行相为道、如、行、出(道:通行义故;如:契正理故;行:正趣向涅槃故;出:能永出生死故)。这十六行相是小乘弟子为证罗汉果所必须修的法,加上一般凡夫颠倒执著的非十六行相,共三十二种,但这些在究竟法界中都不存在,成了增益,不出四边,因此修大乘法的弟子应该远离这些边戏,极放松地修习真正的大空。

  关于极放松,并非凡夫人对法界本性一无所知地去学放松。而是对究竟本性有坚定的定解,了知本来就是无生无灭、没有承认的大空性后,再极放松而打坐修行。

  颂词中用到的“大空”不只是显宗的概念,因为大圆满的“彻却”中上师解说心的本性时,也是用的无生大空。初学者若对单空已有感受,或有稳定的大空定解,或有上师传给的窍诀时,也可修这无生的大空。先稍稍忆念一下这个正见,然后安住于这个无生空性中,自然就不会分别,很稳定,很深邃,不可思议,更没有一丝疑惑。这是佛所宣说最了义的修法,给它安立大圆满、大手印、禅宗顿门、大中观等各种名称都可以。

  完全通达实空后,空性现于缘起性,

  现空何者亦不执,犹如用火炼纯金,

  如是虽可得信解。

  经过上述观察对空性生起的定解,及反复修行,最后完全通达、证悟后,出定时便见到空性从缘起性中显现,这时对显现与空性都不再有执著。就好象黄金经过十六次锻烧之后,变成了稳定的纯金,永远不会再混进杂质了。

  根据全知麦彭仁波切的《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所讲,自宗现空双运究竟修法的次第是:现抉择为空;现空抉择为双运;双运抉择为离戏;离戏抉择为大平等。此处阐述的即是第二步“现空抉择为双运”,进一步的解说请阅本论的第五问题。

  “现空何者亦不执”,这时对现空都没有执著,现即空、空即现,两者无二无别,不用说现与空的本体没有任何分别执著,就连反体上也不会有任何区分。在现与空上本来都不存在一个微尘大的实有法,就好象晚上在平静的海面上,映出满天的繁星,但真实来讲大海中连一颗星星都找不到,在入定通达了真实的空性后,出定时就可产生如此殊胜的定解。

  “犹如用火炼纯金,如是可以得信解。”黄金经过十六次锻烧工序后,便得到稳定的纯金,又《俱舍论》等中说,南瞻部洲的大海中,也有极纯的黄金。以此黄金来比…

《定解宝灯论新月释——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