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論抉擇法界本性,産生定解,爾後應以伺察修安置修交替進行,才能令實執,由粗重變細微,最後根除,這樣每天都有聞思修的功德,每天都在進步。
這樣的人有時候也會出現好象滅除了分別念的境界,但其實在心裏卻總有執著,很多旁生就住于這種境界。
所以初學者應踏實地修單空(即分開二谛,世俗谛中有因果善惡及前後世等,勝義谛中都不存在),不要小看單空修法,它不僅是實執的直接對治,對今後修生圓次第、大圓滿也都有幫助。
故以觀察通達後,唯依觀察尚不足,
無始串習實執故,翻複應修具執著。
在理論上通過觀察通達了單空的正見後,還要進一步實踐修習,僅僅依靠觀察是不夠的,因爲我們無始以來無明實執的習氣特別濃厚,只有反複修習有執著的單空才能解除實執。
《入中論》亦雲:僅僅破除外道所計的常我還不能證人無我空性,必須通達俱生我的空性,斷除俱生我執,才能證悟人無我。
衆多大德再叁說,若修無我則我執,
除根之故此務必。
衆多大德們都再叁強調:如果修人無我空性,則能遣除俱生我執種子或說我執的根,因此必須修此人無我空性。
即使是已發了殊勝菩提心的大乘行者,此單空修法也特別的重要。彌勒菩薩的《寶性論》、法稱菩薩的《釋量論》以及薩迦班智達《量理寶藏論》都闡述過:俱生我執的直接對治是空性慧,而不是慈悲及菩提心等。印度自續派的清辨論師、智藏論師、堪布菩提薩埵、蓮花戒論師,也都分別開二谛,廣泛抉擇了單空。在雪域宗喀巴大師及其弟子也都宣說單空,一方面因爲單空是我執的直接對治法,另一方面是以不共的大悲心爲令實執極重的初學者最終也能修習遠離四邊八戲的究竟大空,而作鋪墊。
最初學者入門法,此是無有迷失處,
若說初時彼舍棄,則定魔說之密語。
這是初學者入門的修行方法,不會導致迷惑錯失,如果有人說初學者剛開始學法就應放棄單空的執著,不作憶念而極放松,則肯定是魔鬼所說的密語。
對于法界尚未有絲毫感受的初學者首先就須有執著之相--單空,以遣除我們無始無明習氣所帶來的實執,這點至爲重要。因爲初學者相續中對萬法有很堅固的實執,對他來說,一開始就教以遠離四邊的修行,顯然要求過高,對遣除其實執往往難以産生實效,他的粗重分別心難以通達這需要以智慧來感受、遠離四邊的勝義谛。而菩薩出定時所修如夢如幻的單空則較容易領會,因爲單空以聞思的分別心完全可以了達,又是實執的直接對治法,故對初學者來說是遣除實執簡單易學的修法。
因此修單空並不是自續派不共同的觀點,應成派同樣認爲初學者應以修單空開始。
全知麥彭仁波切在《智慧品釋·澄清寶珠論》中以比喻形象地描繪了下根人的特點:“本來無緣劣衆前,不可思議法性即其所懼之處,不知其理。若示無者則執爲斷空,若示顯現,則執爲成實,若示雙運,則執爲如搓黑白線,若示不可思議則執爲一切無有,如同無念和尚宗之見(即摩诃衍之見)。”
大般若、大中觀不分二谛,直接抉擇入定的勝義本性,即萬法平等無生的大空性,其實有的本性在二谛中都不存在,遠離了四邊八戲。對此,單空是不了義的,是暫時的。若有般若波羅蜜多修法的基礎,可以直接修究竟正見,但對初學者,最初修單空則很可靠,否則粗重的實執難以對治。若有穩固的單空見,調伏煩惱心很快,煩惱分別心本性就如石女兒,水中月影一樣,起心動念當下即空。尤其在末法時代,部分人認爲求得了灌頂就可以了,可以穩得出世智慧,而對菩薩戒、叁昧耶戒不聞不問不加重視,甚至連最基礎的無常心、出離心都沒有,貪今生、求八法,我執不斷堅固,滿足于相似的聞思見解,不深不穩,不重視次第。這些都是實執煩惱的具體表現,其直接的對治就是單空的修法。
有者不重視單空修法,僅向外去尋求大中觀、禅宗、大手印、直至頂乘大圓滿這些深法,而未曾反觀自心相續是否能與自己尋求的深法相應。有者求得深法反而傲慢增上,不吃苦聞思,不修皈依、出離心、菩提心這些前行等的修法,不謹慎取舍善惡,不忏悔宿障,不修上師瑜伽,這樣很難迅速調伏自心煩惱。殊不知,就算是求得了頂乘大圓滿密法,雖此法加持不可思議,但如果自己未産生大圓滿正見,今生修的也只是相似的大圓滿,極類似于中觀的伺察修。如果自己心中未有世俗菩提心,那麼修大乘法,最多獲得小乘羅漢果位,如果自己連出離心都不具足,那麼修這些深法,今生得羅漢果位都不可能。如果對勝義實相中的大光明、大樂、自生智慧産生實有的執著,則等同外道修不可思議我。凡此種種,不說調伏自相續,要是此類現象越來越多的話,連正法都會被毀滅。因此,不能一味求深法,而不反觀自心,不講前行正行的修法次第。而此處講中觀修法時,對絕大多數人,最初應執單空修單空,待單空的修法穩固,實執基本遣除後,再除空執修究竟正見,這是必要的次第。
諸佛菩薩等出世聖者具足無量功德,他們最有資格驕傲,但他們卻沒有絲毫的貢高我慢心,凡夫稍有一點微不足道的功德,就常常生起傲慢心,自以爲根器很高,看不起入門者的修法。這樣高不成低不就, 遠離四邊的空性摸不著門,簡單易行的單空又不屑修,則再過百千萬劫也不會有進步,而且往往容易煩惱充滿,受到魔的加持,墮入邪道。
因此,從究竟的角度而言,單空不是究竟的空性,但在未産生究竟定解的修法前,不能遠離對單空的執著。修行前最重要的是應對修行過程中前後的次第及其差別了然在胸,若前後顛倒,結果會適得其反。
己二、究竟應斷除空執
彼執所引對實空,生起殊勝定解時,
從此近似無執者,並非究竟實相故。
遠離叁十二增益,大空離戲應修習。
內心反複修習上述單空的執著,從而生起了對單空的殊勝定解,這時已近乎于一個沒有了實執的人。然而因爲只破了有邊,尚有其余叁邊未破,故並非究竟的實相,與上根者的究竟修法仍相去甚遠。因此還應繼續修習遠離叁十二增益的離戲大空。
對初學者來說,單空特別的重要,等到單空已修成後,就要超越單空。這就象渡海到寶洲需要借助船只一樣,但渡過了大海,到了寶洲時,若還背著船只,不願舍棄,則是累贅。又比如,要燒掉柴薪必須用火,當柴薪被燒完時,火也就自然滅了。比喻對實有執著的對治法是空性執著,當實有執著被遣除後,觀待于實有法而假立的單空也應被遣除,否則相對于究竟空性來說,還是一種執著。
前文已指出應成派在開始時也有修單空的階段,寂天菩薩在《入菩薩行·智慧品》中說:“若久修空性,將斷實有習。”但有單空的執著不能證悟究竟的大智慧,因爲單空還屬于微細的無邊,是一種心所法。因此接下來應是:“由修無所有,後亦斷空執。”斷除了空執後,便證悟了大智慧,證悟了大空性與大光明的法界本性。
寂天菩薩在《入菩薩行·智慧品》中描述了這種大空境界:“若實無實法,皆不住心前,彼時無他相,無緣最寂滅。”
四谛共有十六行相。其中苦谛四行相爲非常、苦、空、無我(非常:待衆緣故;苦:逼迫性故;空:違我所見故;無我:違我見故)。
集谛四行相爲因、集、生、緣(因:如種理故;集:等現理故;生:相續理故;緣:成辦理故)。
滅谛四行相爲滅、靜、妙、離(滅:諸蘊盡故;靜:叁毒息故;妙:無衆患故;離:脫衆災故)。
道谛四行相爲道、如、行、出(道:通行義故;如:契正理故;行:正趣向涅槃故;出:能永出生死故)。這十六行相是小乘弟子爲證羅漢果所必須修的法,加上一般凡夫顛倒執著的非十六行相,共叁十二種,但這些在究竟法界中都不存在,成了增益,不出四邊,因此修大乘法的弟子應該遠離這些邊戲,極放松地修習真正的大空。
關于極放松,並非凡夫人對法界本性一無所知地去學放松。而是對究竟本性有堅定的定解,了知本來就是無生無滅、沒有承認的大空性後,再極放松而打坐修行。
頌詞中用到的“大空”不只是顯宗的概念,因爲大圓滿的“徹卻”中上師解說心的本性時,也是用的無生大空。初學者若對單空已有感受,或有穩定的大空定解,或有上師傳給的竅訣時,也可修這無生的大空。先稍稍憶念一下這個正見,然後安住于這個無生空性中,自然就不會分別,很穩定,很深邃,不可思議,更沒有一絲疑惑。這是佛所宣說最了義的修法,給它安立大圓滿、大手印、禅宗頓門、大中觀等各種名稱都可以。
完全通達實空後,空性現于緣起性,
現空何者亦不執,猶如用火煉純金,
如是雖可得信解。
經過上述觀察對空性生起的定解,及反複修行,最後完全通達、證悟後,出定時便見到空性從緣起性中顯現,這時對顯現與空性都不再有執著。就好象黃金經過十六次鍛燒之後,變成了穩定的純金,永遠不會再混進雜質了。
根據全知麥彭仁波切的《大幻化網總說光明藏論》所講,自宗現空雙運究竟修法的次第是:現抉擇爲空;現空抉擇爲雙運;雙運抉擇爲離戲;離戲抉擇爲大平等。此處闡述的即是第二步“現空抉擇爲雙運”,進一步的解說請閱本論的第五問題。
“現空何者亦不執”,這時對現空都沒有執著,現即空、空即現,兩者無二無別,不用說現與空的本體沒有任何分別執著,就連反體上也不會有任何區分。在現與空上本來都不存在一個微塵大的實有法,就好象晚上在平靜的海面上,映出滿天的繁星,但真實來講大海中連一顆星星都找不到,在入定通達了真實的空性後,出定時就可産生如此殊勝的定解。
“猶如用火煉純金,如是可以得信解。”黃金經過十六次鍛燒工序後,便得到穩定的純金,又《俱舍論》等中說,南瞻部洲的大海中,也有極純的黃金。以此黃金來比…
《定解寶燈論新月釋——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