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广释(上册)▪P58

  ..续本文上一页乐。作为大乘修行人,在修行中应该经常想到这一点:众生因烦恼而自无主宰,故生起了这样的恶劣心行,我应该度化他们出离这些烦恼,而不应对他们生厌弃。弥勒菩萨也说众生各种不如法言行,皆是他们的烦恼罪业所致,我们不能对其生起嗔恨责骂,不能厌弃他们,而应对他们为烦恼所制、无有自主的境遇生起慈愍。前几年社会上的人喊“理解万岁”,这个口号一点也不假,我们如果能理解到每一个众生的任何恶劣言行皆是源于其烦恼,他们自己也是无法自主,想到此,悲愍心就会自然而生起,还怎么会对他们生厌烦呢?

  为自及有情,利行不犯罪,

  更以幻化观,恒常守此意。

  为了自他有情的利益,我当恒为利行,不做犯自性罪与佛制罪的恶业,进一步以了知诸法如幻化的无我空慧,恒常守护自心。

  我们修行的主要目标:一方面是为自己从三界轮回得到解脱,另一方面是让沉溺于三界中所有众生离苦得乐。为了这无上二利事业,自己应恒常行持利行,对自他不利的事绝不可以去作。当然,我们自己想得解脱的这种心,初看似乎是一种“自利”,但这种自利的究竟目的是为了利益他人。大乘行为的中心是“利行”——利益自他的行为,一切行为若对自他无利,则是不如法之行。而我们要保持自己恒作“利行”,必须远离自性罪和佛制罪,这些恶行对自他都有极大损害,是利行的违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一切学佛者与世间智者、正士所遵崇的教诫,能够做到这条,他的人生将会极有意义。

  作为学佛者,还需要更上一层楼,“更以幻化观”去“自净其意”,要以无上智慧去摄持自己断恶修善所积的福德。在《大圆满虚幻休息》中,广引《般若二万颂》等教证,阐述了诸法如梦、如幻、如阳焰、如水月、如乾达婆城、如谷响等许多窍诀,以无二智慧观察轮涅万法,了知一切无自性,皆是梦幻般的虚影,以此而断执离缚,得到究竟解脱。我们在修持菩萨行过程中,如果对自己的“利行”有实执,那么无论积聚多少善根福德,也只能是“无眼功德”,无法趋入究竟解脱的彼岸。只有以如梦如幻的般若智慧摄持,自己的善行才能给自他带来究竟利益。

  根索曲扎在讲义中解释此偈说:“如果因利益众生的心行而生起了傲慢,这种利行毫无意义,所以应该用如幻如梦观待。”修行过程中如果有实执,生起傲慢,这种修行无有功德,只能导致修行者趋入歧途。一个修行人如能以幻化观去观察诸法,他的修行一定能得到迅速上进,直至圆满。以前密勒日巴尊者到卫藏求学多年,最后回家见到家中种种情形:母亲死了、妹妹当了乞丐、《宝积经》成了鸟窝……,他悲伤之极,唱了一首无常幻化的道歌:“敬礼胜士马尔巴足,加持穷子生厌离;贪恋执着世间众,可悲可叹亦可悯。每念众生我心悲,作兮为兮徒苦恼;流兮转兮堕轮回。业力所转可怜众,欲超度之唯勤修;圣不动自性金刚持,加持穷子得山居。幻化无常世间域,过客空留野遗塚;昔日可爱草原上,牛羊野马逐鹿处;而今唯闻鬼啾啾;此即无常幻化证,我今依此而修行。昔日四柱八梁家,而今一如破狮爪;房柱屋梁与四壁,而今一似死驴耳;此即无常幻化证,行者依此而修行。昔日俄马三角田,而今野草四处生;昔日亲友与乡里,今已大部成仇人;此即无常幻化证,我今依此而修行。我父米拉喜惹蒋,而今生死两隔绝;我母抑察葛锦母,而今唯留枯骨具;此即无常幻化证,我今依此而修行。贡却那崩我塾师,而今亦已离人世;大宝积经藏妙法,而今鸟雀栖巢处;此即无常幻化证,我今依此而修行。阿库勇加我伯父,而今已成死仇敌;琵达贡加我爱妹,而今流落在何方?此即无常幻化证,我今依此而修行。圣者不动自性大悲者,加持令我得山居。”

  认识了诸法无常虚幻的本质后,他便彻底断弃了对世间的留恋,立志安住深山苦修,终于使二利事业得到圆满。密勒日巴尊者传记中这一段,每一个修行人看后都会有深刻感触。在座每一位都应仔细回想,往昔的经历已经给了自己许多无常幻化的教育,只是可惜我们没有能像密勒日巴尊者一样感受醒悟。昨天我回家乡去放生,见到了二十几年前自己上小学时住的房子,如今只剩下一小块土墙了,原来的房子中间长了一棵大树,小时候的一切都已经是梦境了,只能恍恍惚惚地想起一点点。你们想想自己往昔一切、世间一切,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感想呢?我想再过若干年,你们重回喇荣沟,那时候学院还能否存在呢?学院如果还在,你的房子也可能破败不堪,或成了一堆废墟……。大家要反复观修如梦如幻的空性,断除实执,这样“恒常守此意”,则一切作为不会成为轮回之索,迅速使自己趋入大安乐的自在之境!

  守持如梦如幻慧观,断除恶业,利益众生,这个偈子所宣的窍诀是我们一生中修行的所有内容,也是大乘佛法中密宗、显宗所阐述的修法总集。大家如果能在今生将此偈铭记于心,通达圆融,一切修行可得以圆满。

  吾当再三思:历劫得暇满;

  故应持此心,不动如须弥。

  我应当再三思维:经历了长劫的积集福德,方得到暇满的人身,因此我应该坚持以正知正念护持菩提心,像须弥山一样毫不动摇。

  我们无始以来流转轮回,一直为无明黑暗所笼罩,承受着无量痛苦的煎熬。现在,因往昔历劫所积累的福德现前,得到了暇满人身。这样有机缘听闻修持佛法的人身,在前面内容中我们也以比喻、数目等多方面讲述过暇满人身的难得。而极其难得的人身,其本性也是无常,转瞬即逝,就像风中油灯一样,短暂而脆弱。如果我们没有利用人身来修习佛法,解决自己的生死大事,那的确是最值得遗憾、痛心之事。我们应该舍弃此生此世的一切杂事,专志地修习佛法,而修行的中心在修心——修持菩提心,以坚固的正知正念去护持此清净心,使之如同须弥山王一般,不为任何违缘所动。狮贤大师的讲义中说:须弥山能经受三层违缘,不为毁坏,我们修心也是同样,善友、恶友、中友三种违缘也不能削弱修心意志。讲义中没有对善、恶、中友作解释,然而综合其义,大致是指安乐舒适的顺缘、逆境违缘、不善不恶的平庸条件。这三种情况下,我们都应坚持正知正念,犹如须弥山王,稳重坚固。

  《入行论》从开始至现在,已多次强调修行人应稳重坚强。有些人可能有点腻烦:唉呀,又是稳固、稳重、坚强……。你们不要生这种厌心,在修行中,稳固是从发心至证果间的关键与基本要素,没有这种基础,自己的修法很易失去。尤其现在末法时代,恶劣环境对修行的干扰很大,我们要坚固自己的修法之心,就应该再三立誓:无论父母、亲戚朋友,还是外界的邪恶势力,他们再干扰阻碍,我修持佛法的意志丝毫不能动摇;无论什么人,采取何种手段威胁、折磨,我也决不动摇自己的修法决心。如果没有这种坚韧的誓愿,修行很难进行下去,在许多经论与印度、汉传、藏传佛教大德的教言中,反复强调过这点。尤其现在这种五浊黑暗严重的时代,“此时魔亦勤,诱堕于恶趣”,有些人昨天还在学佛,今天就变成了一个外道教徒。我们学佛修善,世间很多人不理解,诽谤、反对、阻拦……,他们的思想与我们的想法完全不一样。以前宣化上人也说过:“学佛者的思想行为与世俗上一般的人正好相反,因为他们是利用人身造恶业,学佛者利用人身造善业了生死。”正是因为世俗人与修学佛法者完全相反,所以他们必然看不惯,极力反对我们,如果我们没有稳固、坚定的誓言,怎么能在这重重障碍中获得修行的成功呢?

  辛二、(摄善法戒)分二:壬一、说不学戒之因而远离贪身;壬二、应修之方便法。

  壬一、(说不学戒之因而远离贪身):

  秃鹰贪食肉,争夺扯我尸,

  若汝不经意,云何今爱惜?

  贪吃尸肉的秃鹫,争夺撕扯我死后的尸体,意识啊,如果那时你毫不介意,那你为什么现在要爱惜它呢?

  摄善法戒的定义是:诸菩萨受律仪戒后,为求无上菩提,身语意精勤积集诸善。我们要修学善法,最大违品是对身体的贪执,因有了对自身的贪执,平常所作的绝大部分都是以自身为出发点,惟恐它受到伤害,处心积虑地去爱惜、养护。因此,我们要全力修持善法,首先断除对自身的贪执。

  为了打破这种错误的贪执,作者在此提出了问题:在你死后,身体被送到尸陀林,为贪食尸肉的秃鹫所争夺、撕扯,此时你的意识毫无介意,毫无反应,那么平时意识对自身为何那么执着呢?在古印度,人死后除少数人采取水葬、火葬外,一般都会送到尸陀林天葬(印度至今仍保留着许多尸林,有名的有八处,称为八大尸林),在尸林中,有许多专吃死尸的秃鹫、野狗、狼等。那时候的人死后,别人将其尸体送到尸林中,任那些猛禽野兽撕食。我们大都见过学院西山那边的尸林,天葬师将尸体放在天葬台上时,秃鹫就会一拥而上,拼命地争夺撕扯吞噬,将皮肤、肌肉、内脏一抢而光,最后又将天葬师砸碎的尸骨、骨髓全部吃光,这时候亡者的身体完全没有反应。假如是你自己,此时也不例外,肯定会是毫无所动,没有什么执着、爱惜。仔细想想,这种情形确实有点奇怪,自己的尸体送到尸陀林时,此时自心对它毫无护惜,任鸟兽撕扯吞食,而在此之前,自心却对身体百般贪执、护惜,为保护自身而奋起与他人抗争。有的人甚至在别人无意中挨上后,心里也会不高兴:“你这个人怎么搞的,把我碰得这么厉害……”强烈地执着身体。死亡前与死亡后的四肢、头颈、胸腹……并没有两样,而行为却完全相异。如果身体真属于自己,那平时怎样爱惜、养护,死后你的意识也应去护惜,平时你为身体和他人打斗,死时也应与撕扯你的秃鹫去拼斗……

  大家想一想,现在对自己身体的爱惜照顾是否合理呢?自己现在无论怎样去护惜身体,最终还是要将自己的身体送给秃鹫、蛆虫,或者烈火、水土。我们的身体只不过是心识中习气坚固串习而成的假象而…

《入菩萨行广释(上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