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广释(上册)▪P57

  ..续本文上一页行,一年到头忙得喘不过气,不如回汉地。回汉地就没人管了,自由自在,多逍遥!”这种念头是一个人将堕落的危险信号,如果不警觉,那就要毁掉自己的前途。此时务必要稳定下来,把根深深扎进正法大地,心里的烦恼风吹就让它吹吧,自己坚定与它对抗,即使一时止不住胡思乱想,也不能让它推动自己去言行。只要我们不放弃正念,这种烦恼对我们也起不到危害作用。

  “言无义”是指说一些毫无意义,对自己修行不相关的话语。有些人过惯了那种无所事事的日子,一天到晚找人“海侃”、“侃大山”、“摆龙门阵”,东西南北、漫天胡扯一通,自己的一切全都陷入“龙门大阵”中。我们如果生起这种放逸之念,或在自己刚开口时,就应及时觉察,如树安住,将这些烦恼闷死。修行人应该寡言少语,最低也应不说无义语,彻底断除这种烦恼对正知正念的干扰。

  上述“如树安住”的窍诀,都是说在我们生起烦恼时,首先要警觉,然后坚持正念,三门安住如树不动,不使内心烦恼增长、转化为身语恶业。这个窍诀对初学者来说,尤为重要。一般初入门的修行人,烦恼习气比较重,又不知道以甚深智慧观照烦恼,转为道用。这种时候,以如树安住的方便,不随烦恼而行,也就会消除造恶业的危险。希望在座各位学佛者以后相互接触时,经常以本论中的一些法语警醒自己与对方:某某道友,贪嗔烦恼来了,“言行应暂止,如树安稳住”。如果能养成这种良好习惯,大家的修行定会日飞猛进。

  应观此染污,好行无义心;

  知已当对治,坚持守此意。

  我们应该如上所说详细观察具烦恼之心,与好行无义事之心,察觉后应当严厉地对治,坚定守护清净菩提心。

  上面讲了二十七种如树应安住的情况——生贪、生嗔、掉举、藐视、傲慢、骄矜、评论他、伪、诈、自赞、诋毁、粗言、离间、思名、思利、思敬、差仆役、欲人侍奉、削他利、弃他利、图己利、不耐、懒、惧、无耻、言无义、生亲友爱。现在以归纳的形式,总述我们应详细地观察自心。作为众生,相续中无疑充满着贪嗔痴烦恼染污,上述二十七种是其中主要的。这些烦恼,对我们修心有严重的障碍,即使只是其中一种,就足以摧毁我们的修行善根。所以,一个真想解脱之人,一定要内察自省,看看自相续有哪些烦恼。大家也应对照上述二十七种烦恼,经常细细检查自心,发现染污后,应毫不犹豫全力对治、断除。

  “好行无义心”——无义心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是指无记状态,浑浑噩噩的散乱心;其二是不利益或不顺应于菩提心的心思。分析这两种无义心,第一种是无有正知正念,善恶不辨的散乱心;第二层次的范围更广,从一般凡夫散乱心至二乘行人的自利之心都包括在内。对一般人来说,这两种无义心几乎是恒常不断,有许多人什么事也不去想,不明善恶是非,糊糊涂涂地过着日子,他们的贪嗔烦恼自然是很顺当地增长。作为大乘修行人,自己所作所为必须要随顺菩提心,如果不断除无义心,根本不可能生起、护持菩提心。

  关于对治烦恼,大乘经论中讲了许多窍诀,比如生起贪心,以不净观去对治,在本论下面的静虑品中讲了很多;生起嗔心时,以大悲心对治,观想一切众生皆是自己无始以来的父母,观想父母对自己的恩德……;对治痴心,修观缘起深义;还有慢心、嫉妒等,每一种烦恼都要观它的过患,针对不同特点而有不同方便法。总之,烦恼并非不能制服,很多噶当派的格西也是这么说过:“烦恼如果不去对治,它会相当厉害,但是只要你去对治,它也很脆弱,没有什么不可降伏的。”藏族有句俗话:“愚者不察自相续,愈纵身心愈野蛮。”如果不察身心对治烦恼,最后越变越野蛮,更加低劣。那种放纵身心,不对治烦恼的人经常想:“算了,算了,这个烦恼生起来了,没办法对治,让它生吧,将我弄进地狱也管不了……”这种想法确实很愚笨,烦恼不去对治,最后的结果会使自己越来越悲惨。如果你不知对治方法,只要去依止善知识,生起正知正念,自然会通达“惑幻心莫惧”,彻断一切烦恼。

  “坚持守此意”——坚定守护菩提心,或说坚持正知正念,守护菩提誓言。在修行过程中,誓言坚定也是必要条件。历代传承上师讲过不少教言来强调,麦彭仁波切说过:“所谓坚持誓愿德,是诸世间之庄严。”假如能坚定自己的护心誓言,一切时处都能牢牢看护自心,烦恼也就会很快被调伏遣除。如果缺乏坚毅,今天观护自心,明天就感到困难,放弃了护持自心的修行,这种人离解脱遥遥无期。

  这段时间,以上师如意宝与《入行论》不可思议的加持,我们大多数人都能精进观修自心,在各方面有很大进步。大家说话、走路等各方面都可看到明显效果,我很高兴有这么多人能真正勤修正法,但是也非常担心,你们能不能长期坚持啊!以后离开学院,走向社会,走向各自弘法利生的道路,如果你仍能如在上师身边一样,时刻谛观自心,坚持正知正念,那你肯定是个大修行人、大瑜伽士,不论在恶人群中还是在美女当中,也不会被染污。但是凡夫心很容易改变,就像春天的天空一样千变万化,世间有句俗话也说:“晚上睡觉时的心愿,早上起来就没有了。”很多人在晚上想得好好的,明天要如何如何,第二天早上起来后,这些心愿计划就不知到哪儿去了,一点也没了。有的人学佛,吃早饭时发愿“啊,我现在一定要闻思修……”,到吃中午饭时,这个决心就消失无踪,这种人能不能保持现在这种修行呢?很难很难啊!我们身边有些人,可能是前世的善缘,在闻思修行上十几年也没松懈过,他们的人生过得真正有意义而又快乐。见到某位法师时,我经常这么想,他是恒常安稳如大树的修行人,闻思修各方面长年如一日,别人对他说好也罢,说坏也罢,十几年皆是淡然处之。他总是保持着稳重平和的态度,无论提到痛苦还是快乐总是说:“噢,对……”这种大修行人的稳重风格,希望你们能真实去学习。如果你们能这样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地坚持审观自心,一生将会过得多么充实,多么自在、快乐!这些方面的教言,虽然大家都懂,但另一方面,我想凡夫都有易忘的毛病,所以想经常提醒大家,期望你们能以这些教言,以大修行人为榜样来策励自己,稳重坚韧,自强不息!

  深信极肯定,坚稳恭有礼,

  知惭畏因果,寂静勤予乐。

  对上师三宝要有甚深的信心,而且要从内心生起稳固的定解,意志须坚韧稳定,态度要谦恭有礼,还要知惭有愧、畏惧因果业报,保持身心寂静,精勤地利乐众生。

  此偈总说了大乘修行人应具的九种条件。第一、必须要有甚深的信心,对上师三宝要有不可动摇的清净胜解信心。华智仁波切说过:“信心犹如双足,能趋入解脱道,犹如双手,将一切善法揽入自相续。”信心是我们趋入佛法、增长功德的关键,没有信心,如同被火烧之种子,不可能生长出善法功德;第二、“肯定”即是对上师三宝的功德从内心肯定,对甚深法义的认许或正面的承认,可以说是一种坚定不可动摇的定解。这必须要经过一定抉择,了解上师三宝的功德,对正法要断除犹豫及颠倒的见解,以此而生起肯定的心念,不可动摇的极深胜解;第三、“坚稳”:有了信心、见解后,意志必须坚韧,恒毅不变,没有坚韧不变的稳固心,今天修一点,明天为违缘所障又放弃,这样,法门再殊胜,也无法修成。依止上师修学佛法的过程中,坚韧稳定是成功的奠基石;第四、“恭有礼”:恭有礼指在内对上师三宝有恭敬心,于身语上也有恭敬礼貌的行为,如身作恭敬顶礼,语言上用敬言,说话做事都恭恭谨谨。修行人在上师三宝前,如果能具足这样的内外恭敬,则能获得所有的加持;在道友及其他众生前,如果恭谦有礼,亦能获得顺缘,同时也符合大乘修行人的威仪;“知惭畏因果”在原文中作“知惭识愧畏因果”,因此第五、六项为“知惭识愧”。在七圣财中,这是极重要的两项,在前面我们引佛经说过:“惭者羞人,愧者羞天。”惭为内在羞惭,愧为外露羞愧。一个人如果不知惭愧,对恶业不感到羞耻,不能自尊自重,以此而不能去改正恶习,无法积累资粮,这些教言在《二规教言论》中讲得较详;第七、“畏因果”:相信因果报应不虚而生畏,这是入佛法的基础;第八、“寂静”:指身口诸根寂静调柔,能保持平静的心态与言行,断恶、增善、净意的修行则能顺利进行。而不能保持寂静者,天天处于愦闹散乱之中,自己修行不可能有上进;第九、“勤予乐”:精勤以善法利益众生,所作恒时使他人快乐。

  作为修行人,应该经常以上述九个条件来观照自己,对治自己不足之处。当然,这些可以结合我们日常修行很细微讲述,但有些人也许会觉得这样浅易的内容,用不着讲解。希望你们每个人检查自己,这九条是否都具足,不足之处,当尽一切方便来增补。

  愚稚意不合,心且莫生厌,

  彼乃惑所生,思已应怀慈。

  愚稚的众生意乐千差万别,极难尽如其意。但是我也不应因此而生厌患,因为众生都是由烦恼才产生这些心态的。想到此,就应对他们心怀慈愍。

  在修持菩萨行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众生,他们愚昧浅智,意乐千差万别,很难满足。比如说我们赞叹他人时,有些人因受赞而很不高兴,有些人因受不到赞叹而不高兴;给人布施时,有些人因受施而感恩,有些人因此而生嫉妒等;某修行人持戒清净时,有的人因此会生敬信心,有些人认为这是做作……。

  这个世间的众生,意乐很难一致,藏族人有句谚语:“三十个人三十种心,三十头牦牛六十只角。”有多少人就会有多少种意乐。我们在修行利益他人的善法时,定会遇到种种责难、诽议,对此千万不能生起厌心而舍弃利行。因为众生根机不一,在无始轮回中,各自熏习染污不同,虽然是面对同一外境,他们各自意向都不一样。本师释迦牟尼佛也是因此而转八万四千法门,以适应他们不同的根机意…

《入菩萨行广释(上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