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行,一年到頭忙得喘不過氣,不如回漢地。回漢地就沒人管了,自由自在,多逍遙!”這種念頭是一個人將墮落的危險信號,如果不警覺,那就要毀掉自己的前途。此時務必要穩定下來,把根深深紮進正法大地,心裏的煩惱風吹就讓它吹吧,自己堅定與它對抗,即使一時止不住胡思亂想,也不能讓它推動自己去言行。只要我們不放棄正念,這種煩惱對我們也起不到危害作用。
“言無義”是指說一些毫無意義,對自己修行不相關的話語。有些人過慣了那種無所事事的日子,一天到晚找人“海侃”、“侃大山”、“擺龍門陣”,東西南北、漫天胡扯一通,自己的一切全都陷入“龍門大陣”中。我們如果生起這種放逸之念,或在自己剛開口時,就應及時覺察,如樹安住,將這些煩惱悶死。修行人應該寡言少語,最低也應不說無義語,徹底斷除這種煩惱對正知正念的幹擾。
上述“如樹安住”的竅訣,都是說在我們生起煩惱時,首先要警覺,然後堅持正念,叁門安住如樹不動,不使內心煩惱增長、轉化爲身語惡業。這個竅訣對初學者來說,尤爲重要。一般初入門的修行人,煩惱習氣比較重,又不知道以甚深智慧觀照煩惱,轉爲道用。這種時候,以如樹安住的方便,不隨煩惱而行,也就會消除造惡業的危險。希望在座各位學佛者以後相互接觸時,經常以本論中的一些法語警醒自己與對方:某某道友,貪嗔煩惱來了,“言行應暫止,如樹安穩住”。如果能養成這種良好習慣,大家的修行定會日飛猛進。
應觀此染汙,好行無義心;
知已當對治,堅持守此意。
我們應該如上所說詳細觀察具煩惱之心,與好行無義事之心,察覺後應當嚴厲地對治,堅定守護清淨菩提心。
上面講了二十七種如樹應安住的情況——生貪、生嗔、掉舉、藐視、傲慢、驕矜、評論他、僞、詐、自贊、诋毀、粗言、離間、思名、思利、思敬、差仆役、欲人侍奉、削他利、棄他利、圖己利、不耐、懶、懼、無恥、言無義、生親友愛。現在以歸納的形式,總述我們應詳細地觀察自心。作爲衆生,相續中無疑充滿著貪嗔癡煩惱染汙,上述二十七種是其中主要的。這些煩惱,對我們修心有嚴重的障礙,即使只是其中一種,就足以摧毀我們的修行善根。所以,一個真想解脫之人,一定要內察自省,看看自相續有哪些煩惱。大家也應對照上述二十七種煩惱,經常細細檢查自心,發現染汙後,應毫不猶豫全力對治、斷除。
“好行無義心”——無義心可分爲兩個層次。第一是指無記狀態,渾渾噩噩的散亂心;其二是不利益或不順應于菩提心的心思。分析這兩種無義心,第一種是無有正知正念,善惡不辨的散亂心;第二層次的範圍更廣,從一般凡夫散亂心至二乘行人的自利之心都包括在內。對一般人來說,這兩種無義心幾乎是恒常不斷,有許多人什麼事也不去想,不明善惡是非,糊糊塗塗地過著日子,他們的貪嗔煩惱自然是很順當地增長。作爲大乘修行人,自己所作所爲必須要隨順菩提心,如果不斷除無義心,根本不可能生起、護持菩提心。
關于對治煩惱,大乘經論中講了許多竅訣,比如生起貪心,以不淨觀去對治,在本論下面的靜慮品中講了很多;生起嗔心時,以大悲心對治,觀想一切衆生皆是自己無始以來的父母,觀想父母對自己的恩德……;對治癡心,修觀緣起深義;還有慢心、嫉妒等,每一種煩惱都要觀它的過患,針對不同特點而有不同方便法。總之,煩惱並非不能製服,很多噶當派的格西也是這麼說過:“煩惱如果不去對治,它會相當厲害,但是只要你去對治,它也很脆弱,沒有什麼不可降伏的。”藏族有句俗話:“愚者不察自相續,愈縱身心愈野蠻。”如果不察身心對治煩惱,最後越變越野蠻,更加低劣。那種放縱身心,不對治煩惱的人經常想:“算了,算了,這個煩惱生起來了,沒辦法對治,讓它生吧,將我弄進地獄也管不了……”這種想法確實很愚笨,煩惱不去對治,最後的結果會使自己越來越悲慘。如果你不知對治方法,只要去依止善知識,生起正知正念,自然會通達“惑幻心莫懼”,徹斷一切煩惱。
“堅持守此意”——堅定守護菩提心,或說堅持正知正念,守護菩提誓言。在修行過程中,誓言堅定也是必要條件。曆代傳承上師講過不少教言來強調,麥彭仁波切說過:“所謂堅持誓願德,是諸世間之莊嚴。”假如能堅定自己的護心誓言,一切時處都能牢牢看護自心,煩惱也就會很快被調伏遣除。如果缺乏堅毅,今天觀護自心,明天就感到困難,放棄了護持自心的修行,這種人離解脫遙遙無期。
這段時間,以上師如意寶與《入行論》不可思議的加持,我們大多數人都能精進觀修自心,在各方面有很大進步。大家說話、走路等各方面都可看到明顯效果,我很高興有這麼多人能真正勤修正法,但是也非常擔心,你們能不能長期堅持啊!以後離開學院,走向社會,走向各自弘法利生的道路,如果你仍能如在上師身邊一樣,時刻谛觀自心,堅持正知正念,那你肯定是個大修行人、大瑜伽士,不論在惡人群中還是在美女當中,也不會被染汙。但是凡夫心很容易改變,就像春天的天空一樣千變萬化,世間有句俗話也說:“晚上睡覺時的心願,早上起來就沒有了。”很多人在晚上想得好好的,明天要如何如何,第二天早上起來後,這些心願計劃就不知到哪兒去了,一點也沒了。有的人學佛,吃早飯時發願“啊,我現在一定要聞思修……”,到吃中午飯時,這個決心就消失無蹤,這種人能不能保持現在這種修行呢?很難很難啊!我們身邊有些人,可能是前世的善緣,在聞思修行上十幾年也沒松懈過,他們的人生過得真正有意義而又快樂。見到某位法師時,我經常這麼想,他是恒常安穩如大樹的修行人,聞思修各方面長年如一日,別人對他說好也罷,說壞也罷,十幾年皆是淡然處之。他總是保持著穩重平和的態度,無論提到痛苦還是快樂總是說:“噢,對……”這種大修行人的穩重風格,希望你們能真實去學習。如果你們能這樣幾十年如一日,默默地堅持審觀自心,一生將會過得多麼充實,多麼自在、快樂!這些方面的教言,雖然大家都懂,但另一方面,我想凡夫都有易忘的毛病,所以想經常提醒大家,期望你們能以這些教言,以大修行人爲榜樣來策勵自己,穩重堅韌,自強不息!
深信極肯定,堅穩恭有禮,
知慚畏因果,寂靜勤予樂。
對上師叁寶要有甚深的信心,而且要從內心生起穩固的定解,意志須堅韌穩定,態度要謙恭有禮,還要知慚有愧、畏懼因果業報,保持身心寂靜,精勤地利樂衆生。
此偈總說了大乘修行人應具的九種條件。第一、必須要有甚深的信心,對上師叁寶要有不可動搖的清淨勝解信心。華智仁波切說過:“信心猶如雙足,能趨入解脫道,猶如雙手,將一切善法攬入自相續。”信心是我們趨入佛法、增長功德的關鍵,沒有信心,如同被火燒之種子,不可能生長出善法功德;第二、“肯定”即是對上師叁寶的功德從內心肯定,對甚深法義的認許或正面的承認,可以說是一種堅定不可動搖的定解。這必須要經過一定抉擇,了解上師叁寶的功德,對正法要斷除猶豫及顛倒的見解,以此而生起肯定的心念,不可動搖的極深勝解;第叁、“堅穩”:有了信心、見解後,意志必須堅韌,恒毅不變,沒有堅韌不變的穩固心,今天修一點,明天爲違緣所障又放棄,這樣,法門再殊勝,也無法修成。依止上師修學佛法的過程中,堅韌穩定是成功的奠基石;第四、“恭有禮”:恭有禮指在內對上師叁寶有恭敬心,于身語上也有恭敬禮貌的行爲,如身作恭敬頂禮,語言上用敬言,說話做事都恭恭謹謹。修行人在上師叁寶前,如果能具足這樣的內外恭敬,則能獲得所有的加持;在道友及其他衆生前,如果恭謙有禮,亦能獲得順緣,同時也符合大乘修行人的威儀;“知慚畏因果”在原文中作“知慚識愧畏因果”,因此第五、六項爲“知慚識愧”。在七聖財中,這是極重要的兩項,在前面我們引佛經說過:“慚者羞人,愧者羞天。”慚爲內在羞慚,愧爲外露羞愧。一個人如果不知慚愧,對惡業不感到羞恥,不能自尊自重,以此而不能去改正惡習,無法積累資糧,這些教言在《二規教言論》中講得較詳;第七、“畏因果”:相信因果報應不虛而生畏,這是入佛法的基礎;第八、“寂靜”:指身口諸根寂靜調柔,能保持平靜的心態與言行,斷惡、增善、淨意的修行則能順利進行。而不能保持寂靜者,天天處于愦鬧散亂之中,自己修行不可能有上進;第九、“勤予樂”:精勤以善法利益衆生,所作恒時使他人快樂。
作爲修行人,應該經常以上述九個條件來觀照自己,對治自己不足之處。當然,這些可以結合我們日常修行很細微講述,但有些人也許會覺得這樣淺易的內容,用不著講解。希望你們每個人檢查自己,這九條是否都具足,不足之處,當盡一切方便來增補。
愚稚意不合,心且莫生厭,
彼乃惑所生,思已應懷慈。
愚稚的衆生意樂千差萬別,極難盡如其意。但是我也不應因此而生厭患,因爲衆生都是由煩惱才産生這些心態的。想到此,就應對他們心懷慈愍。
在修持菩薩行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衆生,他們愚昧淺智,意樂千差萬別,很難滿足。比如說我們贊歎他人時,有些人因受贊而很不高興,有些人因受不到贊歎而不高興;給人布施時,有些人因受施而感恩,有些人因此而生嫉妒等;某修行人持戒清淨時,有的人因此會生敬信心,有些人認爲這是做作……。
這個世間的衆生,意樂很難一致,藏族人有句諺語:“叁十個人叁十種心,叁十頭牦牛六十只角。”有多少人就會有多少種意樂。我們在修行利益他人的善法時,定會遇到種種責難、誹議,對此千萬不能生起厭心而舍棄利行。因爲衆生根機不一,在無始輪回中,各自熏習染汙不同,雖然是面對同一外境,他們各自意向都不一樣。本師釋迦牟尼佛也是因此而轉八萬四千法門,以適應他們不同的根機意…
《入菩薩行廣釋(上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