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心,切不可去图一时之口快,而招致无边痛苦。
“或思伪与诈”——“伪”指内心的虚伪、诡谲;“诈”是以言行诳惑欺诈他人。在《宝鬘论》中,对“诡谲狡诈”讲得比较详细,此处不广说。我们在观察到自己心生诡谲,想去欺骗他人时,应当急提正念,认识到这种心念的过失,不让它继续转化为口业。自己作为一个学佛人,不能与社会上那些人一样,尔虞我诈,修行人应该诚实,说老实话,做老实事,坦荡直爽地去作事,不要计较个人得失。虽然在社会上办事,太坦直很不方便,但无论如何,自己作为一个修行人,应如麦彭仁波切在《二规教言论》中所说那样:“纵此大地满恶人,然自当持高尚行。”
“或思勤自赞”——自己赞扬自己,这也是凡夫人常见的一种恶劣习惯。有些人没有一点功德,人格智慧低下,为了寻求心理平衡,或为了名闻利养,往往会自吹自擂:“我如何如何,了不起啊!”而真正有功德的人,却总是缄默不语。《格言宝藏论》中说:“浅学之人极骄傲,学者谦逊又温和;溪水经常哗哗响,大海从来不喧嚣。”现在可能是末法时代的原因吧,有许多人越吹得厉害,别人也就更相信他。有些人说自己是“莲师大佛”、“观音世主”,有更多的人自称“活佛”,到处招摇,而那些没有头脑的人,不作观察分辨,笨头笨脑盲目地相信这些自我吹嘘,经常上演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闹剧。上师如意宝在课堂上说:“以前藏地的转世活佛,对藏传佛教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但现在是末法时代,除了少数真正转世活佛外,有很多不如法之处……”现在有些真正的转世者,他们并不宣扬自己是活佛,而一些无知的人却自我吹嘘,那些盲从者也瞎起哄,到处吹捧:“啊呀,这是个大大的活佛,你看他的肚子有多大……”
大家以后千万要注意这一点,切不可在信众前自我吹嘘,如果这样去做,只有自己害自己。我们作为修行人,一切场合都要慎观自心,每当现起“欲自赞”的念头时,应立刻将嘴巴紧闭,不让它流出来。如果说出来,肯定是些不如法的话,自己给自己招来祸害。阿底峡尊者在《菩萨宝鬘论》中也如是教导我们:“众人之中观察言”。
“或欲诋毁他”——诋毁,即是诃他过失,诽谤他人。对一般人来说,这样做也只有徒然造恶业,无论你是有因,抑或无因,你诃责诽谤他人,必会损毁自己与他人。凡夫对他人的诋毁,绝大多数是出于嫉妒等烦恼,而给他人扣“黑帽子”。世人也说:众口铄金、闲言蜚语是杀人不见血的软刀子等等,诋毁对人的伤害确实非常厉害,大家或许多多少少有过这方面的感受。以前噶当派的博朵瓦格西,持戒非常清净。当时寺庙附近有一位姑娘对他产生了世俗情爱,用了许多花招想打动格西,但丝毫没有起到作用。那个女人因而转爱为恨,决计报复。后来她与别的男人生了一个小孩,小孩生下来不久,她趁格西正在给很多弟子转*轮的时候,将小孩抱到博朵瓦格西面前说:“你的小孩你自己管吧,我不要了。”格西当时心里想:“不论怎么样,可能是我的业障现前了,这个女人也是可怜啊……”于是就泰然地接过小孩,说:“好,那就由我抚养吧。”那时他的弟子们无法接受这个事实,有些因此而舍弃了博朵瓦格西,有些甚至还诽谤格西。后来,那个女人良心发现,也为格西的悲心所感动,便自己说出真相,到格西面前忏悔。当然,像格西博朵瓦这样的修行人并不怕这些诽谤,但因这个女人的恶意诋毁,许多人也对格西造了大恶业,这个罪业有多大,我们无法去想象!
现在这个时代,有些人特别喜欢诋毁他人,闹得社会上谣言纷纷。大家一定要头脑清醒,对种种捕风捉影的传言,切不可轻易相信附和,在日常中也不要说任何人的过失。一个人说别人的过失,就像是拿金盘子去沾不净物,他自相续在一刹那被污染了,他自己也就变成了不清净的人。作为修行人,心里应恒时保持清净意乐,不去诋毁他人。如果烦恼炽燃,想要诋毁别人时,应及时反省:“唉,我是一个修行人,在上师面前听了这么多法,也受了菩萨戒,现在不应该有这种恶念,如果我去诋毁他人,那自己修持菩提心又有什么功德呢?”以此立即将自心控制,牢牢地关闭言行的“开关”,防止自己的嘴巴往外吐“脏水”。
“粗言并离间”——“粗言”指粗鲁恶口骂人的语言,“离间”指离间语,都属于十不善业中的语恶业。粗恶语包括给他人取外号、低劣的语言、宣扬他人缺点、辱骂他人,这是很明显的恶业烦恼。还有以较平和的方式使对方不愉快的语言,也包括在恶语之中。在《百业经》中有十一个公案专门提及恶语的过失。一个人如果生起粗言恶语的烦恼时,应思维它的可怕后果,悬崖勒马,牢牢地把握自己。
“离间语”有公开离间语与暗中离间语两种。这种恶业是使情投意合者之间出现分裂,尤其是破和合僧,使金刚道友之间产生矛盾,其恶业非常严重。世人常说:“祸从口出”,世间众多纠纷有极大部分是由一些恶语、离间语而引起。作为修行人对此应尤其注意,时刻警醒,保持正知正念,对自他无有益处的话尽量不说。在发现自己现起欲说粗语、离间语的念头时,当稳重自尊,如树安住。
或思名利敬,若欲差仆役,
若欲人侍奉,如树应安住。
或者想求名闻利养恭敬,或者想要差使仆役,或者想让他人侍奉,这时应如树一样安住。
众人交口称赞的名誉,财产受用丰裕,众人对自己奉若神明的恭敬崇拜——一般世人自是趋之若鹜。然而在一个修行者看来,这些无疑是系缚自己于轮回中的缰绳。我们如果要解脱轮回,必须从内心深处断除这些贪执,在自心刚刚萌发这种贪欲时,即应严厉诃责,不能让这些烦恼动摇自己。
差使仆役、欲人侍奉,这也是非理的行为与心思。一般凡夫大抵有这类偷懒放逸的毛病,自己的事让他人去作,劳累痛苦推给他人,安逸幸福留给自己,而我们修行人,必须要克服这种毛病。我们在本师释迦牟尼佛传记中,可以清楚地见到佛陀当年是自己托钵乞食、亲自参加缝袈裟、照顾病人等劳动,佛陀并未差使奴仆,也没有让人给他做许多侍奉。汉地禅宗祖师们更是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朴实作风,要求出家人平等地自食其力。华智仁波切也说过:“自己不需要奴仆,个人的事个人可以去做。”生起“差役仆、欲人侍奉”的念头时,如果不是真正为了利益和摄受弟子,肯定就是贪图安逸,当然,生病或一些特殊情况除外。我们如果想做一名纯粹的修行人,应坚决舍弃这些恶念,放下一切,不为这些烦恼所动。
欲削弃他利,或欲图己利,
因是欲语时,如树应安住。
想要损害他人利益,或者想贪图自己个人的利益,如果因这种发心而要说话时,应该如大树一样安住不动。
发了菩提心的大乘修行人,身口意三门所作一切都应是对众生有益的事业。那些损害众生,利益自己的行为、发心,都应坚决摒弃。当然,作为凡夫,无始以来恶业串习,损人利己、自私自利的习气很深,特别是在内心,这类念头经常会不自觉地现起,再加上现在恶劣的社会风气,众生自私自利、刚强难化——接触到这些外境更容易引发自己的烦恼。你们有些人经常想:“我自己的事情管好就算了,别人的事我不插手,我不发大乘心了。现在的众生太愚痴,还是自己一个人住在寂静处,做个自了汉就行了!”大家要注意,这是极不应理的恶念,自利、他利都会因此而受损。虽然在凡夫阶段,这种烦恼心念有时无法压制,但在它想流露于言表时,要坚决地制止住。一个有智慧的人,决不会让内心烦恼付诸实行,龙树菩萨也说过:“心里的烦恼,智者和愚者基本上没有什么差别,但智者不会将它表露于言行,以此而很少造成不良后果。”我们生起恶念时,当力持对治,不让它轻易流露于言行,这样烦恼就不会增上,恶心也不会转为恶行。坚持如树安住一段时间后,这类烦恼自然也就会消失。
不耐懒与惧,无耻言无义,
亲友爱若生,如树应安住。
如果于修法时不能坚忍,产生懒惰、畏惧,不知羞耻,言谈无义,甚至生起贪爱亲友等世俗情爱,这时应该像树一样安住下来。
在我们修习佛法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违缘。求法中的种种苦行、修法时的种种苦行,有时受他人诽谤,内心亦生各种烦恼痛苦等等,在这种时候,应当如大树一样安稳而住,承受一切狂风暴雨而不变动,仍按计划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去做。但是,凡夫意志很难恒时坚定,有时心里也会起一些怯弱,不想忍耐修行过程中的磨难:“唉,算了算了,今天太累了,天气又不好,明天再来……”,然后将闻思修行计划全部抛开。我们有些人心情不稳定,经常会有类似想法,此时应好好忆念无常的教言。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自己如果把什么事都往后推,自己一生也就“万事成蹉跎”。懒惰是我们修法过程中极厉害的拦路虎,人一旦懒惰起来,萎靡不振,慢慢会越来越懒,越来越不想动,到后来很难改变。如果我们在自己开始发生懒惰的想法时,就以各种方便坚强自己的意志,不随顺懒惰心念,不改变修行计划,一步步努力去实现,则这种烦恼无法扰乱自己。
“惧”指对甚深法义的畏惧,对大乘菩萨行中需坚韧毅力及种种苦行的畏惧,对内外密诸违缘障碍的畏惧等。因有业和烦恼,我们才堕落,现在要解脱就必须战胜这些恶势力,在佛经中也说过:“出家学道,如一人与万人敌。”如果生起畏惧退缩之心,那怎么有成功的可能性呢?无论遇到多大困难,真正的修行人,亦应如大树一般,不为任何畏惧烦恼风所动摇。
“无耻”指无有羞耻或不顾羞耻,不约束自己身语意三门,不以正知正念管制自己,恣意于恶业。一些人学佛后,有时会旧习复发,想跟社会上一般人那样浪荡,这种心思生起时,应该立即控制,要不然后果很难想象。还有些人认为:“出家人约束太多了,特别是我们学院,纪律森严,天天要闻思修…
《入菩萨行广释(上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