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人们举行了异常隆重的娱乐活动。涅甲和邦纳杰两人虽然不喜欢这种场合,但奉父母之命都不得不硬着头皮去参加,碰巧两人坐到了一起。戏剧表演一会儿后,涅甲问临座的邦纳杰:“台上的戏剧你在看没有?”邦纳杰回答:“正在看,也正在听。”涅甲又问:“你所见所闻的是不是很精彩啊?”“表演者全是接近死亡的人,与尸体没有什么差别,详细观察下,并没有什么精彩的。”涅甲听后觉得对方是个了不起的智者,便问:“您是邦纳杰吧?”对方也爽直地答言:“世间上的人们是这样称呼我的。”涅甲很高兴地随喜赞叹了邦纳杰。邦纳杰也问涅甲:“台上的节目你在看没有?你觉得如何呢?”涅甲回答说:“我看了,也听到了,但觉得装饰一大堆虚假饰物的表演者,在装扮着虚假的影像,所以也没有什么兴趣。”“啊,您是不是涅甲?”“世间上的人是这样称呼我。”双方相互认识后,很愉快地交谈着。他们俩都是最后有者,虽然当时尚未出家证悟圣果,但是看出了这些外境无常、如梦如幻的本质,对耳闻目睹的世间戏剧也就没有贪执,心境也没有扰乱。所以,在遇到这些喧闹外境时,只要我们能保持头脑清醒,认识到外境的虚幻无常而断除贪执,自己定能不为外境所转。当然,要做到不为外境迷惑,需要一定证悟、定力,在本论第九品中说:“幻师于所知,未断烦恼习,空性习气弱,故见犹生贪。”幻师自己以幻术幻现出来的美女,虽然知道是幻象,但因他的实执烦恼重,仍生起贪心。
上师如意宝为此特别强调:“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外面花花绿绿的世界,有许多外境极具诱惑力,极易诳惑、煽动人的贪嗔烦恼。修行人必须十分注意,不让自己接触这些环境。一旦接近,凡夫确实难以对治烦恼,尤其是电视、电影,绝大多数是引发众生自心烦恼之因缘。当然,要求你们根本上断除这些,有些人可能有困难,但希望每一个想调伏自心的修行人,应该把握自己,不要去看……”上师特别特别地强调了修行人不能看电影电视这一条。我们凡夫一点点的修行功德,如果到外面去看那些充满色情、暴力的影视,肯定过不了几天,就被摧毁无余。这些外境,极易煽动、引发凡夫无始以来的贪嗔习气。自己稍微清净了一点的心,一旦遇上这些立即又会染污,使强烈烦恼现前,自己没有办法对治,戒律很易毁犯……,最后的下场也就不堪设想!
现在是末法时代了,外面的情形我不说,你们也有所耳闻目睹。我希望我们这块净土里的修行人、佛弟子,一定要时时看着自己身上披的法衣——本师释迦牟尼佛给我们遗传下来的诸佛法服!作为出家人,我们个人名声虽是不可太执着,但如果因自己一个人放逸,做一些不合律仪的行为,而使三宝蒙受诽谤危害、耻辱,使他人对三宝生邪见,这个罪过请各位慎重地想想,自己能承担否?
无义掘挖割,于地绘图时,
当忆如来教,惧罪舍彼行。
无有意义挖掘土地、割砍草木,或于地面绘图时,应正念如来的教诲,畏惧罪业而舍弃这些行为。
修持大乘菩萨行的行人,于平时行为中,应恒时保持正知正念观察三门,舍弃那些对修行无有意义的行为,如挖掘土地,割草砍树,在地上写写画画等,这些行为都是不允许的。在《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中,对此有详细说明,在大乘经论中也有提及:凡是对众生无利益之事,皆应舍弃。挖地割草之类活动,在律论中,除了一些特殊的开许,如修建茅棚、修补寺庙等,其余都严格遮止。如果毫无意义地挖掘土地、割砍草木,或者无聊地用枝枝丫丫在地上写写画画,这种放逸行为对众生没有丝毫利益,甚至要伤害小虫子的生命,于无义中违背圣教,积聚罪业。一个修行人如果察觉自己有类似行为时,应提起正念,意识到此行为是违背圣教的恶作,将会招致痛苦的果报。如同翳罗叶龙王,前世为迦叶佛座下的比丘,因砍树而招致恶报,堕入龙类,头上生大翳罗树,痛苦不堪。如能念及这些可怖痛苦,就会迅速舍弃恶行。
若身欲移动,或口欲出言,
应先观自心,安稳如理行。
如果我们想要移动身体,或者想说话,应先观察自心的动机是否清净,然后稳重如法地去行持。
修行人的一言一行,如果不以正知正念摄持,就很容易失毁学处。所以在自己的每一个言谈举止之前,必须先观察自己为什么要这么说、这样做,此发心是否清净?将造的是善业、恶业、无记业……。如果发心清净如法,就可以遵照律仪,稳妥地去口说身行。
这是我们平时行持的总纲,藏传佛教史上的高僧大德对此非常重视。以前堪布律登(麦彭仁波切的弟子),每次给弟子讲经传法前,都以“应先观自心,安稳如理行”作为开卷语。这两句偈语的内容,如果我们能踏踏实实地遵照实行,对自己的一生将会有深远意义。在七、八岁的时候,我得到了这两句偈语,虽然自己在小时也很调皮,但行为上与自己的伙伴还是有很大差别,我想那是因为自己经常受到这个法宝的加持吧。你们如果从小也懂得这个窍诀,以它深刻的影响,一生中的作为定会很如法,世出世间的规矩一定很少触犯。
关于“安稳”有两层意义。其一是,如果在身口行动前,观察到自己发心清净,就应如理如法稳妥地去行持,不为一切违缘困难所动,始终如一地圆满实现计划;还有一层意义是,此处“安稳”是名词,即安稳者——大乘菩萨之义。一个真正的大乘佛子,一切言行都发自清净菩提心,肯定会是妥善如法,稳固不移,不为一切烦恼所染,因此,大乘佛子也称为“安稳”。
吾意正生贪,或欲嗔恨时,
言行应暂止,如树安稳住。
当我内心正生起贪欲,或者正要发嗔恨心时,应当暂停言行,力持对治,如树一样安住不动。
上偈总说了言行前当观心而后安稳行,现在开始详细地分析,在观察到各种不同恶心时,而应安稳行的学处。我们以正知观察自心,如果自心对外境的人或财物生起了贪欲,或者对某外境要生起嗔怒,此时自己应猛然醒悟,力提正念对治。龙树菩萨说过“贪嗔痴所造的业为不善业”,我们如果在贪嗔等烦恼驱使下,言行肯定要触犯戒律,伤害自他。这种烦恼在开始萌发现行之际,就应果断地停下来,强行压制自己的言行欲。虽然凡夫人要完全调伏内心烦恼是不可能的(登初地的菩萨才能断见惑,断除遍计烦恼),但凡夫可以用正知正念监控自己,暂时强行压制言行,不让自己随恶劣意乐去做事说话。上师如意宝说:“如果你的贪心猛厉现前,暂时坚持克制一下;或者你的嗔心非常猛烈时,也暂时强行克服;只要你坚持一会儿,烦恼就会渐渐地减弱消失,你只要保持十分钟不动不言,然后再慢慢地去讲话、做事,这样就不会有什么不良后果发生。”即使是再难对治的烦恼,只要我们采取这种战术,不开口,不动身体,如大树一样,不论东南西北风如何吹,虽然没办法制止狂风冲袭,但只要能稳重地安住下来,烦恼狂风也莫可奈何,过一会儿就会消失无踪了。
这个窍诀为历代高僧大德所注重。树木扎根于大地,无论狂风暴雨、冰霜骄阳,都是静静地屹立,不会有剧烈变动。真正的修行人,也应如是,任凭各种烦恼违缘的冲击,决不屈就,决不违背学处去造恶业,而应以果断手段去制止烦恼,转为道用。这些内容比较容易了解,但没有真正地将这些窍诀深深刻于内心,平时看起来很好,遇到各种逆境痛苦时,却不能运用这些窍诀去对治,为烦恼驱使而造恶业。《入行论》的这些内容,不仅仅是让我们在口头上念诵而已,更重要的是让我们通过反复思维修习,将一字一句融入自相续,言行举止都要以此而衡量要求自己。这些窍诀每天学多少,就要实实在在应用到日常中,反复修炼。没有长期串习,今天听了,明天就忘,如同“马熊挖旱獭”,最终会一无所获。
掉举与藐视,傲慢或骄矜,
或欲评论他,或思伪与诈,
或思勤自赞,或欲诋毁他,
粗言并离间,如树应安住。
当内心正在散乱掉举,藐视戏笑他人;或形露骄慢,在内生起骄矜自负心理;或有批评别人的动机;或心生虚伪,想欺诈他人;或者力图赞美自己;或想要诋毁他;或想要粗言恶语并挑拨离间;在这些时候,应该像大树一样不动。
在观察到自己有掉举等不良心念言行时,我们也应如大树一样稳重不动。掉举是自心散动,不能安住所缘的状态,这种状态是修心过程中必须克服的障碍;藐视是轻视、蔑视他人,根桑曲扎仁波切说藐视包括以各种语言嘲笑、轻侮他人,这种行为也是必须制止的恶行。如果你去耻笑他人,自他必会因此生起烦恼,毁坏自他的福德和戒律。
傲慢在《俱舍论》与《毗婆沙论》中分为七种,总之都是以无明妄惑覆心,而生执取,恃己凌他,贡高自大的种种恶劣心行。傲慢这种烦恼,有的很难觉察,有人总觉得自己学问才貌等各方面胜他人一筹;或于佛法方面未证未得而自以为已证已得,执己为胜,好像上师三宝也不如自己。这种人总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对谁也生不起恭敬心,导致他自己无法得到上师三宝的加持。我们在任何一个上师面前听法,或做其他事情,不搬掉傲慢这块绊脚石,肯定是无法得到利益。骄矜与傲慢有区别,骄矜未外露于身语,是在内执己为胜的恶心。在《亲友书》中讲了五种,执自己的地位、家族、相貌、年少、才华胜过他人,而生骄矜。此恶念生起时,应及时察知,忆念正法将它平息。
“或欲评论他”这是凡夫极易犯的过错。很多人说话,一开口就说别人的短处,好像没有说别人过失,自己就很难过;一提起某某人有如何之短处就眉飞色舞,心里特别舒服。其实,评论他人,揭露他人的过失,毫无意义。上师如意宝说过:“如果你是为摄受、引导弟子,指出弟子的过失是应该的,历代金刚上师也是这样做。但金刚道友之间不要互相评论,说长道短,这样没有任何意义。”我们凡夫人之间以烦恼心去评头论足,唯有造口业。所以希望大家在日常中观清净…
《入菩萨行广释(上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