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知“由戒生定,由定生慧”的种种方便法,去喊破喉咙念佛持咒,或是闭起眼睛静坐,只能是徒劳无益。上师如意宝反复强调过,他特别反对年青人放弃闻思去闭关,没有闻思的功德,而夸口要闭关修定,可能是这些人想逃避人群、现实,而想求个人安逸;或者是想偷懒,睡大觉……。我们在座四众弟子中,年轻人千万不要轻言闭关。闭关当然是一件好事,但放弃多生累劫积集资粮才得到的闻法福缘,糊里糊涂地去修行,或是为逃避现实,为了一时安闲去住山,这是对自他不负责任的举动。
上面讲的一大段,阐述了闻思修定窍诀的重要性,现在回到偈颂。我们在以各种方便精进习定时,努力使自心不弛散,尽力如流水般观察自心,安住其所缘念的对象。印度善天论师说:“我们经常观察自心,自己的心如果造善业应随喜延续,使之增上;如果自心处于无记状态,应迅速改变使之趋向善法;如果自心陷于恶业,必须断掉,重新向善。”这个过程中,必须要保持一个有警觉的正知。自心开始时肯定有一些躁动,不习惯,但只要自己具足恒毅,兢兢业业地去反复将失去的正知正念拉回来,如同滴水穿石,自己定能调驯自心。修行就是如此,只要你能不自欺,脚踏实地去一点点积累,就会有成就。这不在于你有没有地位、名声,也不在于你有多少财富。如果一个乞丐能如是去观修自心,那他就是一个真正的修行人;不能如是去观心的修行者,形象上再去下力气,也只能是自欺欺人。名气再大也不能代表真实修行,古人也说过:“名僧未必高,高僧未必名”也。
危难喜庆时,心散亦应安,
经说行施时,可舍微细戒。
遇到生命危险或供养三宝的法会等特殊情况时,如果于诸细行不能专注,开许听便。《大集经·无尽意菩萨品》中说:“如是布施之时,持戒所摄法应当暂舍。”
对凡夫阶段的修行人来说,恒常以正知束心不散乱,有时候有极大困难。像遇到生命危险,需要采取紧急的应付手段;或者在供施大会,佛菩萨圣诞等欢庆会等等特别情况时。在佛经中对这些情况,也开许可以放弃一些力所不及的微小律仪。例如遇到毒蛇猛兽、恶鬼夜叉、水火灾难等违缘时,开许为保护生命而奔跑、大声呼救,这时候,一般凡夫肯定做不到平时的威仪;还有在布施等喜庆法会中,假如你要亲手给他人布施食物、财物,如果要持微细的戒律,那么与你不同性别的人前来领受施物时,只有放在地上让其自己拿,这样也是不妥当。类似的情况也有不少,上师如意宝以前也说过:“我们出家人唱歌、跳舞,平时是不允许的,但在特殊情况下,会供、共修法会时也可以开许。”
在藏文中此偈中有“遇到危难喜庆等时,如无力管制自心,也可随意而行”的意思。我们翻开大乘小乘律仪经论中,都有这样的开许。再看一些高僧大德的著作、传记,也有这些开许。比如说华智仁波切作过《莲苑歌舞》,麦彭仁波切作过“金刚歌舞”,上师如意宝也造了“八吉祥舞”……。出家人平时虽不能歌舞,但在特殊情况下,为了供养三根本,遣除违缘,也是可以开许。在汉传佛教中,像禅堂中跑香时,开许比丘跑动;歌曲方面,憨山大师的《醒世歌》、《费闲歌》、弘一大师的《三宝歌》等等,有许多是开许出家人咏唱的。
歌舞方面的开许一般是为了利益众生、摄受众生而作。为了说明这点,上师如意宝讲过一个很好的公案:塔尔寺的蒋扬仁波切前世叫蒋扬夏巴,当时是很有名的修行人,持戒非常清净。有一次他到一处去超度两个死者亡灵,这两位女性死者在生前是名扬一方的歌手。蒋扬夏巴仁波切给她们念了很长时间超度经,却没有起到作用。仁波切就入定一会儿,然后开始唱歌,而且唱一些缠绵的情歌,唱完后,仁波切再念往生法,最后作回向。当时在场的人们很不理解:为什么平时持戒清净的比丘,今天突然唱世俗情歌呢?……仁波切的弟子大胆向仁波切问了这个问题,蒋扬夏巴仁波切回答说:“很可怜啊!这两位姑娘的中阴身四处飘荡,被他方一些歌声所吸引,我怎么给她们念经,她们也不愿回来,我只好投其所好,将她们引过来,才超度了她们。”
这些开许一般只限于一些微细的支分律仪,对根本戒律没有开许。而且这些开许的界限,大家一定要清楚,只限于“危难喜庆时”,为了保护修行正法的宝贵人身,为了利益众生,供养三宝等特殊情况。有些人千万不要天天记住这句“可舍微细戒”,以此为借口而放逸,任自心散乱,舍弃律仪。这些开遮界限在律藏中有详细而具体的说明,不明其中微细规范,切不可随意妄为。
思已欲为时,莫更思他事;
心志应专一,且先成办彼。
如是事皆成,否则俱不成。
随眠不正知,由是不增盛。
当已经考虑妥当某事并开始去作时,不要再想其他事情,而应心志专一,首先圆满成办那件事情。如果依此原则去做,能成办好所有的事情,否则,任何事情都不能成功。而且能做到依原则办事,不正知的随眠烦恼也就不会增盛。
修持菩萨行的行者,做任何一件事,修任一法门,必须先作妥善观察、思维,了解自己将要做的事:到底有何种利益,这个事情需要什么条件,应如何去完成,它将会有何种发展变化……。将前后各方面谨慎地观察考虑后,一旦决定下来,去付之实践,就不要再东想西想。比如说你要听习《入行论》,必须先观察听习此论对自己的修行有何种意义,自己有无能力、条件去听圆满……。反复考虑后,如果作出听习的决定,然后就不能在半途中改变主意,到处去游荡,如果做事反反复复,一生中就会一事无成。根霍仁波切在此也以闻思本论为例:“在学习《入行论》之前要详加观察思维。一旦开始后,除了学习此论不要分心再作其它的事,否则你两件事情都成功不了。”关于做事应心志专一的教言,在《格言宝藏论》、《二规教言论》、《菩萨宝鬘论》中都有,而且都强调这是圆满成就事业的必守原则。
不论世出世间,我们做任何事业,必须守持这种原则:首先观察取舍,周密计划,然后专心致志去圆满它,在这件事未圆满做好之前,不得分心去作另一件事。因为一般凡夫力量很有限,如果多处分心,则无法成就任何事业。以前的高僧大德特别强调这点,他们也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稳重而踏实地登上证悟成就的高峰。当然,如果自己有足够力量,能同时将两三件事圆满做好,那也是可以的。此处并非限制你发挥能力,而是要求我们老老实实地做事,量自己的能力而集中精力,保证计划能一步步地付诸实践、成功。
我们如果依照这种原则,集中力量去做一件事,“如是事皆成”,一切事情都会做得很圆满。一小块面积内的阳光其能量虽然有限,但在太阳灶或放大镜的聚集之下,可以点火、烧开水,甚至可以销金熔铁。同样,我们凡夫的力量虽然有限,但只要能专注、集中,则无有不成功之事。“否则俱不成”,如果违背了这个原则,自己在作某件事时,又想去干另一件事,这种人往往一事无成。藏族有一句谚语:“一事尚未成,莫思做他事;左足未稳前,即抬自右足,定当栽倒地。”我们有的人心情特别急躁,刚入佛学院闻思佛法,恨不得将三藏十二部全部通达,大圆满、大中观、大手印所有的法一口吞下去,因而多处分心,想把什么都在一两个月学完,这种急躁是学佛修行中的大忌。龙树菩萨在《智树论》中为这类人写过一则寓言。寓言说有一只狐狸,得到了一块肉,它叼着肉经过一条小河时,看到河水里有鱼,于是它将肉放下,跳下水去抓鱼。鱼当然游跑了,狐狸只好上了岸,可是肉块已经被乌鸦叼走,二者都想得到的狐狸却什么也没有得到。这类寓言也许大家也听过不少,但如果自己不去切实注意,寓言中主人公的厄运极有可能落在自己头上。
我们遵循上述原则去正确行持时,还有一项利益是:“随眠不正知,由是不增盛”。“随眠”指随眠烦恼,“不正知”是其二十种中之一。有些人做事情时,什么都想做,不分次第,东奔西跑忙成一团糟,结果什么事都没有成功,心里十分懊恼,这是不正知随眠烦恼的体现。我们如果在做事之前,详细地观察考虑,妥善安排次第而行,在做事时集中力量,自心能专注,那么这种烦恼根本不可能增长。
在根索曲扎仁波切的讲义中,这两句偈语为“随眠不正知,由此而增盛”,与上句“否则俱不成”相连,是说不依此智慧原则行事,不但事不成,不正知随眠烦恼也会增上。
壬二、(守护坏毁学处):
无义众闲谈,诸多赏心剧,
临彼境界时,当断意贪着。
无有意义的众多闲谈,种种精彩动人的戏剧,如不得已遇到这些场合,自心应当断除贪着而谨守正念。
在我们修心过程中,应远离那些令自心散乱之境,始终保持寂静调柔的心境和仪态。像那些毫无意义的闲谈,比如政治、经济、军事等世间法方面的话题,这些能引发诸多贪嗔痴恶念,应尽量断绝。另外,世间上有许多戏剧表演,电影电视节目等等,这些修行人也不应接近,因为这些外境对凡夫诱惑影响极大。修行人的心如果转向这方面,正知正念则荡然无存,而为贪嗔痴烦恼所染。但在弘法利生过程中,有时为了众生利益,随顺某些众生的根机去调服他们,不得不出入这些场所。此时,一定要慎摄身心,断除贪执心念,以警醒之心恒念正法,观察外境如梦如幻的本质,而不为喧闹外境所转。大家一定要注意,作为凡夫,如果没有坚固的修行,这些无义闲谈,赏心戏剧,千万不要参加,不然自心为外境所转,生起贪嗔烦恼,自己今生来世的善根都要被毁坏。万不得已,自己陷入这种散乱环境中,那就只有不断地忆念恶心造罪的后果,以此而像保护命根一样保持正知正念,不让外境影响自己。
以前舍利弗和目犍连尊者在尚未遇到佛陀时,都是很有名的智者。舍利弗当时名涅甲,目犍连名邦纳杰,两人都听闻过对方大名,非常仰慕,但一直未曾见面。有一次,当地…
《入菩萨行广释(上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