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广释(上册)▪P53

  ..续本文上一页

  前后四面都观察过以后,就可以决定继续前行或返回。总之,无论在任何时间地点,我们都应观察自己的三门而后行。

  我们在步行途中停憩下来,前后左右,四方都细细观察,看看是否有违缘,再决定继续前进或折回。如果前途有违缘,会伤害自己,或有可能导致自己陷入危险境地,就应该为避免这些绕道而行或折回,如果没有危险,就继续前进。这种观察作决定当然有一定标准,在律部中有较详的开遮,于此不作广述。但是我听见有些人的观察决策方法,有点可笑,甚至是迷信。他出门时,心里先存想:要是见到某东西,比如说乌鸦,就是不吉祥;如果看见其它就吉祥。像猜硬币一样,他们美其名曰:“观察缘起”。这种方法太可笑了,绝非观察缘起,这种想法没有一点教证、理证,只不过是他自己的一种分别念而已。关于观察缘起,麦彭仁波切的著作中有很多教言,这些甚深缘起并非凡夫人可以随意杜撰。

  我们无论在出门之前或旅途之中,都需要详细地观察,考虑三门行为对自己的修行与他人有利抑或无利。对自他都有利,则可以去做,如果是毫无利益,就应该放弃。有一些修行人喜欢到城市去,如果是对自他都有意义,有必须去的需要:比如说你有很高证悟,要去度化有缘者;或者你有很好的观察能力,去观察世俗的艰辛、苦难、无有意义而增上出离心;或不得不去买一些生活必需品,这样,当然是可以去的。但是有些人似乎不是为了这些,经常到城市去闲逛,这些人应该好好想想自己的身份,想想“应视所需行”这句话的含义。一个修行人到城市里,有没有利益和必要呢?自己的精力、时间和信施的供养,如果毫无意义地消耗,后果将是什么呢?你们大多数人以前都生活在城市中,后来福德因缘成熟,来到了寂静处修学出世法。现在如果再回到那种喧闹环境中,很容易引发旧习。特别是你们年轻人,见解修行不稳定,现在城市那种环境充满了商业社会物欲诱惑,对你们的修行是一种致命毒害。记得有一个诗人曾这样写过:“可怕的城市/梦魇般的街道/大白天鬼魂勾引行人……”

  你们当中有很大部分人,足不出山沟,有的来学院好几年了,也不知道县城是什么样子。这种稳重的修行风格,希望一些喜欢散乱的人认真去学习。我们学院很大,人也很多,对放逸者来说,也有一些散乱的机会。但对精进者来说,这里是净土:浓郁的修行气息弥漫了整个山沟,上师的引导,周围金刚道友的帮助……,自心沉浸在佛法之中,很容易保持正知正念。这是我们即生后世最需要的“行处”,安住在这里也能让我们迅速培养起“故于一切时,应视所需行”的良好修行习惯。

  欲身如是住,安妥威仪已,

  时时应细察:此身云何住?

  身体在将要住于某种状态之前,或者在安住某种威仪时,应该随时用正知正念仔细观察:身体这种姿态是否如法?

  修行人无论何时何地,都应保持正知观察自身,将要住与正在安住的威仪是否如法。我们在行动前,首先应有一个心理预想过程,分辨如法与否而取舍,然后自心合理如法地发出指令,使身体进入这种状态。安住这种状态后,也需要恒时以正知去明察,看看自己是否合法地安住于此威仪等等。这是一种很细致的过程,涉及到自己修行中每一处细节。堪布根霍仁波切在此也以修行细节来阐述此偈含义:比如说你想修等持,在安乐垫上坐下,内心思维自己应以毗卢七法安坐,这是“欲身如是住”;然后将身体安住于这种状态坐好,这是“安妥威仪已”。这两个过程必须要以正知正念来仔细观察,安住前观察将要进入的这种威仪如法否;安住时也要时时观察威仪是否合乎标准。要不然无法察觉身体不合乎规定坐势而作适当调整。

  这种以正知正念观察,无论对我们当下保持威仪,还是圆满长远事业,都是非常重要的保证手段。我们无论做任何事情,事前应详细观察,如法地设想,一旦决定下来,中途再不能有很多变化,否则,什么事情都无法圆满,这也是一个修行窍诀。目标决定后,每时每刻都应观察自己的身心,是在依照原定目标前进,还是偏离了这个目标。能够具备这种稳重人格的修行人,他的修行肯定会很好。但我们凡夫人,心境变化很快,很多人计划多,变化也常见。有人今天发愿在学院里住一辈子,然后还未过半个月,就四处去流浪,在别人看来,他好像是精神出了问题。这都是他自己没有正知正念,最初没有观察,中间也未保持正知正念,最后事情乱成一团糟,他自己也无法挽回。这种人很容易陷入沮丧,觉得自己是“失败者”,一生之中,自己的理想无法成功,别人也不会信任他,甚至蔑视嘲笑他。

  在我的修行生涯中,对此有深刻体悟,而且根据经论与往昔大德们的教言,这些也是修行人必具的基础。奉劝各位想真实修行的佛弟子,牢牢记住:做事前首先好好观察,依教理等作出如法的决策,决定后,一定要稳重,时刻观察调整自己的心念,围绕目标而努力。这是我修行过程中的一点经验,在此次讲习《入行论》中给你们的一条忠告,现在你们也许感觉不到什么,但以后离开学院,你们在修行生涯中,偶尔翻开笔记,也许有另外不同的感叹。这些虽然不是密法,但确实是每一个修行人必备的窍诀。

  尽力遍观察:此若狂象心,

  紧系念法柱,已拴未失否?

  在一切时间、处所都应尽自己的全力去观察:那如狂象一般粗野的心,是否拴在忆念佛法的柱子上?有没有走失呢?

  此颂中的“尽力遍”意义很深,如果深入详广地讲,佛法中众多法门皆可包括在内。每时每刻于一切威仪中详察自心,护持自心,是我们修行过程中主要任务,也可以说是内教中最深的窍诀。我想无论是什么人,假如能学习这种窍诀,在家一定是社会上模范优秀公民;出家则为三门调伏的大修行人。

  我们的心就像是一头狂暴野象,如果没有调伏,会造很多贪嗔痴恶业,给今生后世带来无量无边痛苦。我们调伏狂象一般的心,所用的工具就是正知正念,以恒常忆念正法将心紧紧拴在正法柱子上,并时时以正知观察,防止它挣脱、跑失。在此,正念喻为绳子,正法比喻为柱子,自心喻为大狂象,用正念之绳将自心狂象紧缚于正法之柱。阿底峡尊者也说过:“用正知的绳索,将自己那如狂象的心拴在忆念善法之柱。”这个比喻我们如能铭刻于心,今生的修行就能有很大把握。

  我们许多凡夫人,因往昔深重业力,自心狂象经常肆意妄为,而自己的正知正念很弱。刚开始去以正知正念拴自心狂象时,肯定会有一定难度,就像去管一个野惯了的小孩,一两天、一两个月内无法让他变得规规矩矩。只有长期努力,两三年中不断施以严格而且适机的教育,那原来那个野小孩肯定会有很好的改变。我们的心在无始以来就没有好好地调伏过,狂野恶习气非常深厚,现在一开始观察,定会发现自心妄念起伏不休,刹那刹那之间,不知要起多少次心念。我们要调伏它,必须要依靠上师的窍诀,持之以恒,长期地修习方有明显效果。

  我第一次听到有关大圆满禅定部分的修法,开始观察自心时,根本无法达到要求,当时确实难过,但通过上师三宝的加持,自己持之以恒地修,现在已经与以前大不相同。你们很多人也如此,以前简单的止观也做不到,自心好像一刹那也停不住,现在虽然不是时时刻刻都在禅定中,但将心安住下来却很方便。狂野的心虽然开始时很难制服,但针对那些具正知正念的恒毅者,也并非太难,很多高僧大德们也说过:“如果没有管制它(自心),它会越来越狂野,但只要管它,就比较容易管住。”高僧大德们并非生下来就能制心自如,但他们出家后,通过精勤修持,才在内将自心调伏,在外显现出肃整威仪,成为人天师表。我们现在所学的种种法门、窍诀,其目的都在于降伏自心,只要大家能从内心对此有清醒认识,一定能以最大的意乐,恒毅地去学修这些窍诀,以正知正念之智慧铁钩,狂野的自心大象一定能得以调伏。

  精进习定者,刹那勿弛散,

  念念恒伺察;吾意何所之?

  以各种方法精进修习禅定者,一刹那也不应让心松散于所缘境之外,应当念念相续地恒常伺察:我的心意正在缘念什么?

  佛教的证法为“戒、定、慧”三学。我们的修学都是围绕三学而展开,无论是密宗、显宗,任何宗派都是如此。而正知正念是护持戒律的方法,也是修习奢摩他——“精进习定”的根本方法。当然,修持禅定的方法,在佛教中有各种窍诀,像我们以前讲过人天乘修心法、大乘修心法、金刚乘修心法,也讲过九住心禅定等等。而这些方法有相同的一点,就是以正知正念伺察或观照自心,护持自心安住于所缘境。可以说,以正知正念护持自心,是修学大圆满、禅宗、净土任何一个法门成就的前提。

  比如说净土宗,在《弥陀经》要求持名念佛,一心不乱。所谓的一心不乱,在《大方三戒经》中说:“如不得心,是名一心。”这是究竟的境界,如果没有一点窍诀,天天持名念佛,这种境界始终是难以达到。不用说“理一心”——证悟实相安住无缘的境界,就是“事一心”——系念一缘不杂乱之境,这种境界也很难得到。藕益大师在《念佛即止观论》中云:“思维忆持现前一念心性,名为念佛。”《华严经》中说:“若能念佛心不乱,则当睹见无量佛。”在念佛时若心不散乱于他缘,则能睹见无量如来。所以修习净土法门者,此处的“精进习定者,刹那勿驰散”,是其关键窍诀。当然也是其它各宗各派修行人必修的窍诀。我们翻开古代高僧大德的语录、论著,这方面讲得很明白,无论净土、禅、密宗都是要求修行者以正知正念去“制心一处”。而且这些宗派,在深层次来说,是一味一体的,不能相互脱离,就像峰昭偈中所说:“禅外不曾谈净土,须知净土外无禅。”

  针对我们现在大多数修行者的根机来讲,需要长期依止善知识闻思经论,娴熟地修习这些窍诀。要不然,你既不知“一心”为何,也…

《入菩萨行广释(上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