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智慧,安住于稳重善道,则能清净自己三门一切作为,保护自己的清净戒律。
我们有些修行人,经常想离开上师或是造一些恶业,恶念层出不穷,这时应该觉察到这是贪嗔烦恼业障现前。作为一个修行人,如果离开了上师,以后不可能再遇到这样殊胜的机缘,只有白白地浪费人身……,如是观察思维后,自己励力祈祷上师三宝加持,使自己安住下来。初入佛门者,修学稍微深入、上进一层时,自相续中经常会起各种各样恶念,那时自己应立刻警觉:噢,现在肯定是恶业烦恼魔的骚扰,我出家是为了什么呢?我来学院是为了什么呢?现在想离开上师,那以后的修行之路谁来引导我,我即生来世的依怙到哪儿去找呢?……只要在这种关键时刻稳住自己,忍耐一段时间,这些恶念违缘也就会渐渐地消失。当然,这时去请问自己的上师:自己这种想法有无意义,能否去实施。如果上师认为你这种想法没有意义,那你就暂时将烦恼压制下来。前段时间有些人向我请假,说要出去如何如何办一些事情,我觉得肯定是起了一些魔障,劝他(她)不要出去,结果还算好,这些人如今还在闻思修习正法,心情也已平静下来,没什么事了。作为一个凡夫,烦恼违缘经常性地发作,也是在所难免。但在此时如果不能以正知去观照,分辨善恶,以正念系缚自心,那就完了,全完了,一念烦恼起,百万障门开……
堪布根霍仁波切在此说:““住如树”意思是——如果遇到了恶念,你的心不能去跟随,然后身体不要去动,口也不要说,暂时强压自己的烦恼,忍耐后稍作安住。”烦恼其实上也不是那么顽强,它不会恒常不变,而是变得很快,像夏天的云一般,飘忽不停。像我们有些人今天很懊丧,什么事都不想干,天下雨,牛粪买不到,饭不好吃,上师讲法时自己发困,考试没考好……,什么事都不顺,非常沮丧。过了一两天,天晴了,自己心境也变了,闻思修行进展顺利,干萝卜根也很好吃,各方面都很有意义。有些人不知道这点,见到今天乌云密布,大雨滂沱,立即觉得天永远不会晴,心情就非常低沉;然后雨过天晴,天空碧蓝如洗,阳光明媚,和风吹送着草原的气息:啊,天气真好啊,这里永远不会下雨的……。这其实是幼稚无知的想法。一切都是无常的,烦恼也是这样,只要自己坚毅地挺住,短短时间后它便会消失。有些人稍微遇到一些烦恼,立刻就屈服,始终坚持不了正念,上师道友的劝告都听不进去,依恶念的指使去做……。这种人很愚痴、轻浮、软弱,如果能听上师和有智慧的金刚道友们劝告,通过他们的加持和帮助自己安定稳住下来,怎么会造恶业犯戒呢?
吾终不应当,无义散漫望;
决志当恒常,垂眼向下看。
我无论如何都不能毫无意义地散漫张望,应该以坚定的意志,保持双眼微睁,向下垂视。
现在开始讲述如何以正知正念保持身口如法而行。在内教中,有许多严肃的威仪戒条,这些行、住、坐、卧威仪对调伏自心有很大帮助,不像外道某些“威仪”,对修行没有作用,或者世间那些无所事事之人,创订一些乱七八糟的礼仪、规定等。本师释迦牟尼佛制定的律仪,完全是调伏自心的方便。
作为一个修行人,首先不能散漫地东张西望,一个人的眼睛毫无意义地东张西望,不但身体不如法,给别人不端严的印象;他自己的心也会散乱于外境随色法而转。华智仁波切说:“眼识贪执于色故,飞蛾亡于灯火中。”眼睛东张西望时,分别念也就更加繁杂,最终给自己带, 来可怕的后果。世间上只要是有一些道德涵养的人,行为也会端正大方,不会东张西望。漫不经心、东西乱看的人,社会上称之为“二流子”,或者会怀疑他是小偷。我们作为修行人,为了保护自心不受外境干扰,必须断绝这种恶行,而应遵循佛陀制定的威仪。这个过程必须先认识威仪的重要性,了解佛制威仪的细节,然后自己从内心立下坚定决心:我现在是佛的弟子,要做人天师表,不能与那些野人一样,举止无仪,为了保护清净正念,当如戒律规定,经常保持双眼微睁,从鼻尖向前下方垂视。
出家人行、住、坐、卧四威仪,你们听闻过戒律的都知道。在《般若摄颂》中也说过:“行住坐卧具正念,视一木轭心不乱。”在行住坐卧中,心中具足正念,不让妄念随意指使自己。行路时,双眼注视前面约一木轭远的地面,大约三尺左右,不能过远、过近。看得过远,心易随外境散乱;看得过近,走路不方便;左顾右盼,更是不如法。行路时应摄心念佛,一心不乱。我们出家人按佛制的威仪去行事,不但外表上很庄重,内心也能藉此护持好正知正念。佛陀当年很注重教育弟子在威仪方面的戒条,当时达特比丘是威仪方面的佼佼者。他行路时,总是保持视一木轭,徐徐而行,庄重端严,让见者油然而生敬慕,佛陀也是常常赞叹他。
我们在座的出家人,有些人在威仪方面很如法,行住坐卧说话方面,使人看上去很端严。但有些年轻人,仍是蹦蹦跳跳,打打闹闹,没有遵守戒制。当然,遇到了生命危险,碰上了狼、野狗、虎豹,这时候确实没办法了,可以大步奔跑,但在平时,这种行为很不如法。虽然是一个轻罪,但这些举止都与自己的心态有密切关系,如此时间长了,自心就更难以调伏。你们应该仔细想想,好好地学习戒律,自己从内心发起意乐后,改变自己的行为并不是很难。你们看看身边那些威仪肃整的出家人,他们也大都是年轻人,有些人原来还是很顽皮的。但他们出家学戒后,原先那些世俗人的粗鲁举止都消失了,变成了具足威仪细行的出家人,让人见而生敬信。大家不要以为这些只是简单的小事,用不着我这样反复啰嗦,实质上这些不是小事,这些威仪与我们修心密切相关,值得我们高度重视。我每天给你们讲一点,如果你每天能改变一点坏习气,这样也就能很快变成一个如法的修行人。
苏息吾眼故,偶宜顾四方。
若见有人至,正视道善来。
为了使垂视的双眼得到休息,我应偶尔放目看看四周。如果正好有人来至近处,就和颜悦色地看着他(问好)说:善来!
如果自己在长途步行时,一直保持这样低头注视前下方一木轭远地面的姿势,有时可能会劳累、昏沉。因此,戒律中也作有一些开许,我们可以稍作一会儿休息,放目看看四处,让疲劳的身体、眼睛恢复。但是在休息时,不能将头扭来扭去,东西顾盼。上师如意宝说:“有些没有学过戒律、受过佛教教育的人,他的头是“日勒勒梭”的,很难看。”“日勒勒梭”是藏语中的贬义词,是形容人头部东西转动、探头探脑等不庄重的行为。没有威仪的人,世俗人也是觉得他很低劣,我们在日常中,要与很多在家人打交道,所以一定要注意。当然,世间有世间的礼仪,我们佛教有自己的威仪,世间的礼仪对修行无有益处,戒律中不开许出家人去学。作为出家人,大家一定要依佛教的威仪去如法庄重行事,这样别人见了也会生起恭敬心与信心。
我们休息时,可以缓缓地抬头看看四方,这时候必须停止走路,边走边看也是不如法的行为。以前我去一个寺庙安居时,与一个喇嘛过一座高山,山路边有许多在家人给我们散花、献哈达。但那个喇嘛保持着很好的威仪,目不旁视,不徐不疾地一直走到山顶,然后站着休息了一会,看看远方。当时我对他并不熟悉,但心里很起信心:这位出家人威仪真好啊!
如果在休息放眼远望时,恰好看见有人到了自己近旁,应当用和蔼的目光迎视对方,并且和气地打招呼说:“善来!”这是印度人常用的问候词;汉传佛教的习惯是见面即道:“阿弥陀佛”;在藏地,以前噶当派修行人打招呼,早上的问候是:“你晚上做善梦没有!”其余时间是问:“你的心修好没有!”除此之外,不说无关修行的语言。我们之间以后也应养成如法的问候习惯,除了“修行好吗!”之类法语外,没有必要说一些无有意义的话。与别人说话时,态度与言辞应尽量祥和,使对方能感到佛弟子的慈祥、宁静,而对三宝生起信心,我们自己也能减少一些对修心的干扰。
为察道途险,四处频观望;
憩时宜回顾,背面细检索。
为了察看道途上的危险,应偶尔四处观望;停下来休息时,也应回头仔细检查后方。
修行人在走路时,必须先观望道路上有无各种危险。佛陀住世时,不像现在,到处是大城市、高速公路,猛兽也基本绝迹。那时候比丘们行脚有很多危险,比如野象、狮子、熊豹、毒蛇等等,同时道路坑坑洼洼崎岖不平,行路必须小心翼翼,先观察而后行。以前恰罗渣华、根登群佩大师到印度时,很多地方偏僻无人,有许多猛兽,尤其有许多毒蛇,旅行途中充满危险。莲师传记中也记载过很多西藏译师去印度时,经常受到毒蛇危害而失去生命。现在的环境虽然基本上没有这些危险,但在出行时,自己也必须如法行持。在步行时,先视察路途中有没有障碍、危险,然后再开始走路,走一段路后,再停下来仔细地观察,看看有没有违缘、危险,四周环境怎么样,如果没有违缘,就安心地前进,如果有违缘,就设法绕开,避免遭受伤害。在观察时,一定要停下来,一边走路一边观察,也是不如法的行为,这样做首先是不安全,容易摔跤,然后在外人看来,也不起信心。
在休息时,也应回头看看,看看身后有没有危险,或者有没有人走近,这样的观察很重要。当然,现在不像古印度,有野象、狮子等恶兽违缘,但是我们行路时,各种其它违缘也有很多,前几天一名新龙的藏族喇嘛在洛若乡横过公路时,被一辆小车撞伤,现在还处于昏迷状态,这也是没有正知正念观察的结果。当然,有些违缘不是我们观察就能解决,如果是业力成熟现前了,那么再观察也不管用,但绝大多数违缘可以预防避免。尤其在汉地步行过路时,如果不以正知正念作明晰观察,既不合威仪,也不合“一停二看三通过”的交通规则,更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
前后视察已,续行或折返,
故于一切时,应视所需行。…
《入菩萨行广释(上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